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综合素质评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综合素质评价(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3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08 19:48: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综合素质评价
(限时: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运用 (30 分)
1. 默写古诗文。(共10 分。答对一句得1 分,满分不超过10 分)
(1)金樽清酒斗十千,。
[李白《行路难》(其一)]
(2)有弟皆分散,。,况乃未休兵。(杜甫《月夜忆舍弟》)
(3)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描写山间春夏景物的句子是:,。
(4)秦观的《行香子》中用白描手法勾勒村庄轮廓,尽显春意之浓的句子是:,。
(5)将李商隐的《无题》补充完整。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
2.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4 分)
(1)大自然雕刻的奇峰、怪石、瀑布,huàn yǎng( )的飞禽、走兽、小虫和几千年来农人为后代种植的大树,于他无用,都等于没有看见。
(2)我们又听说“fǔ cǎo wéi yíng( )”,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
(3)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chí zhī yǐ héng( )地进行各种尝试。
(4)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bù zú wéi jù( )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3. [2023·深圳福田区期末改编]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 个别驴友非法穿越鳌太线失联,生还希望渺茫,既令人悲恸,又给人警醒。
B. 最后的这段话十分精彩,在文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C. 近一个世纪以来,世界各地的探险家们不惧高原缺氧和严寒阻挡,前仆后继地奔赴珠穆朗玛峰,想要征服这世界第一高峰。
D. 当今社会,知识大爆炸,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学习,不然被社会淘汰的后果是不言而喻的。
4. [2023·原创] 下面四个画线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3 分)
A. 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就要坚持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把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作为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珠江三角洲是岭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B.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孕育发展了优秀民间艺术,展现了岭南人民的热情、质朴、豪迈。C. 当地通过大力发展民间艺术,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为当地文旅融合发展、乡村振兴等注入动力。事实证明,D.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结合起来,将文化创新和群众需求结合起来,就能够实现以文化人、以文润心这一目标。
5. [2023·肇庆端州区期末改编] [跨学科学习] 1903 年,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宣传家邹容发表《革命军》。为纪念《革命军》出版一百二十周年,爱华中学九年级(1)班准备举行以“自强不息”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10 分)
(1) [任务一] 下列诗句中,蕴含自强不息精神的一项是( )
(2 分)
A.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B.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C.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D.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2) [任务二] 请你从下面的对联中写出两个自强不息的人物名字。(2 分)
上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下联: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任务三] 艾中华同学在阅读《水浒传》时发现,众位好汉各有志向,请任选一位好汉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志向。(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任务四] 艾中华同学在阅读《水浒传》时无法理解宋江为什么要将“聚义厅”改为“忠义堂”,请你结合原著给他解释一下。(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 (40 分)
(一) [2023·原创]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 题。(15 分)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6.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3 分)
(1)是日更定矣 ________________
(2)雾凇沆砀 _______________
(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________________
7.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成化丁酉王端毅公恕来巡抚云南不挈僮仆惟行灶一,竹食箩一,服无纱罗,日给惟猪肉一斤,乳豆二块,菜一束,酱醋水皆取主家结状,更无所供。其告示云“欲携家僮随行,恐致子民嗟怨,是以不恤衰老,单身自来。意在洁己奉公,岂肯纵人坏事”云云。人皆录辞而焚香礼之。
8.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 分)
(1)惟行灶一________________ (2)更无所供________________
9. 请用“/”给文中画线句断句。(3 分)
成 化 丁 酉 王 端 毅 公 恕 来 巡 抚 云 南 不 挈 僮 仆 惟 行 灶 一
10. 王恕不带家僮随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文章体现了王恕“_______________”的品质。(3 分)
(二) [2023·原创]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1—13 题。(10 分)
母语是教育的起点
周国平
①尼采曾经指出:母语是“真正的教育由之开始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对象”,良好的母语训练是“一切后续教育工作”的“自然的、丰产的土壤”;教师应当使学生从少年时代起就严肃地对待母语,“对语言感到敬畏”,最好还“对语言产生高贵的热情”。我完全赞同他的见解。
②教育是心智成长的过程,而母语环境是心智成长重要的环境之一。母语就好比文化母乳,我们在母语的滋养下学会了思考、表达和交流。虽然后续教育有不同领域和学科之分,但一切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正确地读、想和写,而这种正确性正是通过良好的母语训练打下基础的。认真对待语言,力求准确地使用每一个词,这不仅是为了避免他人的误解,更是对待心智生活的严肃态度。不能想象,一个对写给别人看的文字极其马虎的人,自己思考时会非常认真。相反,凡是呕心沥血于精神劳动的人,因为珍惜劳动成果,在传达时对文字往往都近乎怀有一种洁癖。
③如果说文化是一种教养,那么,母语就是教养的基本功,教养上的缺陷必定会在语言上体现出来。一个语言粗鄙的人,我们会立刻断定他没文化。一个语言华而不实的人,我们也可以立刻断定他伪文化。举止上的高贵风度来自平时一丝不苟的训练,语言上的良好作风也是如此。不用说写公开发表的文章,哪怕是写只给某一个人看的信、只给自己看的日记,都要讲究用词和语法的正确,文风的端正,不肯留下一个不修边幅的句子,如此持之以恒,良好的文字习惯就化作本能了,而这便是文字上的教养,因为教养无非是化作本能的良好习惯罢了。
④一百多年前,尼采埋怨德国青少年不是从德语经典作家而是从媒体那里学习母语,使得他们尚未成形的心灵被印上了新闻审美趣味的野蛮标记。如果尼采生活在今天这个网络时代,真不知他会做何感想。我本人认为,网络语文的繁荣极大地拓宽了写作普及的范围和发表自由的空间,诚然是好事,但也因此更应该警惕尼采所说的新闻审美趣味的蔓延。网络语文往往是“急就章”,因此可能导致两个后果:一是内容上的浅薄,缺乏酝酿和积累,成为即兴发泄和时尚狂欢的娱乐场;二是语言上的粗率,容易滋生马虎对待母语的习气,成为错别字和语病的重灾区。
⑤所以,我提倡,各民族都拥有优秀母语写作的传统,这个传统存在于本民族的经典作品之中,它们理应成为母语学习的范本,而不该是网络语文。
(选自《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11. 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下列对文本信息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文章第①段引用尼采的话,既充当了论据,又引出了本文的论题:母语在教育上的重要性。
B. 文章第②③段分别从母语环境的重要性及母语是教养的基本功两个方面,正反两面论述了中心论点。
C. 文章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了比喻论证、对比论证,把“母语”比作“文化母乳”,形象生动地论述了母语在心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及在思考、表达和交流方面的重要作用,使深奥抽象的道理变得通俗易懂。
D. 文章第⑤段中,作者发出号召,提倡我们要拥有优秀母语写作的传统,让本民族的经典作品成为母语学习的范本。
13. 生活在当今的网络时代,网络语文极为繁荣,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对网络语文的看法。(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2022·自贡]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7 题。(15 分)
写字的老人
邓建华
①广场地面的砖很周正,拼在一起,像一幅巨大的字帖。
②华灯初上时,有个驼背老人,手提装有清水的旧油漆桶,肩扛一米长的毛笔来了。
③驼背老人不管别人怎么看他,只要天晴,他准时来。摆好水桶,硕大的笔头蘸上清水,就提笔开始写字,工工整整地将字写在方形的地面砖上。他写的是欧体,飘逸、洒脱。他书《满江红》,或《登鹳雀楼》。大热天,他常常穿一条西装裤,一件背心,一口气写上百字,也不见他歇,甚至不喝一口水。清水写的字,让有些呆滞的广场充满韵味。
④有人散步,匆匆走过广场,陡然发现地面上遒劲有力的字,便收住脚步,围着字细看一番,“啧啧啧”赞叹不已。有几个半大不小的孩子,止不住加速的轮滑,碾压过老人的“作品”,也不见他抬头喝止。他还是那样从从容容地写,腰不痛手不酸的样子,着实叫人惊叹。等到广场舞大妈们开始张罗着,将音响设备推过来,驼背老人才开始收拾自己的笔“墨”。他将六七斤重的笔在桶里反反复复淘洗,将笔锋上每一根不服帖的白毛扯拉得顺顺溜溜,再将有些脏的剩水,提到不远处的金桂树下,小心浇灌。我一直觉得这棵树与别的树不同。如果说那排树是一个班的学生,这棵树就带点它们中的“学霸”那种骄傲样子,是喝多了那些“墨”水吗?有段时间天气不错,驼背老人天天来,我也就天天去广场溜一圈。
⑤有人问:“您收不收徒弟啊?这么好的本事。”老人偶尔搭腔,说:“哪天没饭吃了,可能会的!”
⑥听说了有这么个老人,书法家协会的人也寻了过来。来的人看着老人写了十几分钟字,面带羞愧,小心翼翼地说:“如果请您加入我们书法协会,您老愿意不?”老人头也不抬,瓮声瓮气地说:“哪天没事干了,可能会的!”
⑦驼背老人这点儿怪脾气,彻底调动了我的好奇心。我想要读懂他。他是谁?天天这么练,他要干什么?
⑧许多人围着他转,他还是一声不响,提笔写字,不关心所有的疑问和好奇。
⑨这天,天有点闷热,他每每写到第三行字,第一行就已干了,所以总只能见到两行字,伴着他缓缓前行。倘若此刻有一个航拍器拍下这场景,那老人就像一只慢慢蠕动的蜗牛,爬行在日复一日的轨迹上。
⑩我忍不住说:“要能写在纸上,多帅!”老人说:“有天到了那步田地,可能会的!”
我不理解“那步田地”是哪步,就说:“毕竟啊,写在地上的清水字,一瞬就不见了!”
老人将笔蘸满清水,写完“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几个字,才接过我的话说:“是吗?那刻在石头上的字,也只一瞬就不见了。”
我看着那几个字,转眼就风干了,不知怎么回答他。
老人见我没再说什么,就笑道:“我没有在写字啊,你没有看见我只是在扫地吗?” 他照例在他该收场时,洗笔、拨锋、泼水、扛笔、提桶而去。我很纳闷:扫地?
后来在一个小区的传达室,我碰见他,只是,他没提笔,而是提一杆不太利索的竹扫帚,在认真地打扫外来车辆粘带进来的纸屑,那一丝不苟的神态,很熟悉。
我迎上去,说:“您好啊,您在这里扫地吗?”
老人头都没有抬,唯有一句话有力地蹦出来:“扫地?你没见我在写字吗?”
1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 小说围绕“写字”展开叙写,写了老人写字、有人问“字”、老人释“字”等情节。
B. 第③段中“韵味”一词,表现了老人飘逸洒脱的字给呆滞的广场所增添的文化味道。
C. 第④段写散步的人的啧啧赞叹,从正面刻画了写字老人在广场上练字的认真、从容。
D. 这篇小说从生活小事入手,语言朴实,耐人寻味,能引发读者对于“人生”的思考。
15. 第⑦段写到老人的“这点儿怪脾气”。老人的“怪脾气”表现在哪些地方?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请按要求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 分)
老人头也不抬,瓮声瓮气地说:“哪天没事干了,可能会的!”(从人物描写角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毕淑敏认为,在精神上,人应该有三间小屋,其中一间用来“安放我们自身”,即要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小明读完小说后认为,写字的老人就有这样一间精神小屋。你同意他的看法吗?说说你的理由。(5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作文 (50 分)
18. [2023·原创]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花一样的年龄,花一样的少年,在这美丽的春天绽放,展示他独特的体态,散发他独特的清香,彰显他独特的品质。
请以“每一位少年,都是一朵花”开头,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600 字,题目自拟,自定立意,自选文体;
(2)文中不要出现影响评分的人名、校名,如果不可避免,请用×× 代替;
(3)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4)书写工整、规范、美观。
第五单元综合素质评价
一、积累运用
1. (1)玉盘珍羞直万钱 (2)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
(3)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4)树绕村庄 水满陂塘
(5)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2. (1)豢养  (2)腐草为萤  (3)持之以恒 (4)不足为据
3. C 【点拨】“前仆后继”的意思是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应改为“前赴后继”。
4. A 【点拨】A 项句式杂糅,去掉“围绕”。
5. (1)B 【点拨】A 项诗句的意思是比喻新生势力锐不可当。C 项诗句运用六个意象写出了诗人孤独悲凉的情感。D 项诗句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情感。
(2)项羽 勾践
【点拨】“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中的典故与项羽有关;“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中的典故与越王勾践有关。
(3)宋江的志向就是招安,忠君报国。
(4)聚义厅侧重的是聚义在一起,替天行道,是反朝廷的;忠义堂则侧重在忠臣和义士,替天子行道,是忠于皇帝、忠于朝廷的。宋江选择将“聚义厅”改为“忠义堂”,就是为将来的招安做好准备,为了改变好汉们的未来。
【点拨】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理解。由名著内容可知,晁盖时期,各位好汉齐聚“聚义厅”,立的是“替天行道”的大旗;宋江时期,将“聚义厅”改为“忠义堂”,以招安为主要目的,是替天子行道,是忠于皇帝、忠于朝廷的。
二、阅读
(一)6. (1)这 (2)白汽弥漫的样子 (3)告别
7. (1)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2)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8. (1)只,唯一 (2)另,另外
9. 成化丁酉/ 王端毅公恕来巡抚云南/ 不挈僮仆/ 惟行灶一
10. 示例:担心引起百姓抱怨 洁己奉公
【点拨】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欲携家僮随行,恐致子民嗟怨”可知,王恕不带家僮随行的原因是担心引起百姓抱怨;根据“意在洁己奉公,岂肯纵人坏事”可知,文章体现了王恕洁己奉公的品质。
乙文参考译文: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丁酉年间,王恕到云南做巡抚,不带一个书童与仆人,只带一个可移动的炉灶,一个盛食物的竹筐,穿的没有罗纱衣服,每天吃的只有一斤猪肉,两块乳豆腐,一捆菜,酱、醋、水等生活用品都是自己从主人家获取,再没有其他供给的东西了。他发布告示说:“(自己)想携带家眷仆人随他同行,恐怕招致百姓的怨愤,因此不顾及自己年老体衰,独自一人前来。意在保持自身廉洁,一心奉行公事,哪里肯放纵别人坏了大事”等等。人人都记录他的话语,点燃香火表示恭敬,以礼相待。
(二)11. 母语是教育的起点(或母语是“真正的教育由之开始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对象”)。
【点拨】由本文标题或第①段总结中心论点。
12. D 【点拨】A. 引用尼采的话引出论点;B. 第②③段从母语环境的重要性及母语是教养的基本功两个方面,正面论述了中心论点;C. 画线句没有运用对比论证。
13. 示例:对网络语文要客观看待,一方面网络语文的繁荣能拓宽写作普及的范围和自由发表的空间,但网络语文也有缺点及危害:一是内容上的浅薄,缺乏酝酿和积累;二是语言上的粗率,成为错别字和语病的重灾区。所以,我们既要重视网络语文,更要谨防网络语文带来的消极作用。(言之有理即可)
【点拨】本题是一道开放型题目。要针对问题,分条作答,每条开头先陈述自己观点。要单刀直入、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然后就原作内容进行复述、介绍、引用,做到结构清晰、小巧、完整,力求做到语言表述的简洁流畅。
(三)14. C 【点拨】C. 有误,写散步的人啧啧赞叹是从侧面表现出写字老人的字写得好。
15. 不管是路人夸赞,还是小孩的轮滑碾过他的字,他都不理会;有人问他收不收徒弟,他也只是偶尔搭腔,说没饭吃了可能会;书法家协会的人邀请他加入协会,他也没有好态度;老人不愿把字写在纸上。
【点拨】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信息的提炼、概括能力。根据第④—⑥段、第⑩段内容提炼、概括作答即可。
16. 运用了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头也不抬”“瓮声瓮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人当时的态度。“哪天没事干了,可能会的”表明老人有自己的打算,言语中拒绝了邀请,又体现了他脾气怪的特点。
【点拨】本题考查按要求赏析重点语句的能力。这是老人回答书法协会的人邀请他入会的话。“头也不抬”是动作描写,“瓮声瓮气地说”是语言描写,“哪天没事干了,可能会的”说明老人认为加入书法协会是无用的事。这个句子写出了老人对书法协会不屑一顾的态度,表现了老人对虚名的厌恶之情。
17. 示例:同意。毕淑敏笔下“安放我们自身”的小屋是指我们自己独特的思想的安放之处。写字的老人日复一日地坚持来广场上写字,不在乎他人的想法,不因外界的打扰而改变自己的所思所想。不管是“写字”,还是“扫地”,他都一丝不苟,一言一行中都有自己对世界、对人生的独特思考。
【点拨】本题考查对小说主旨的理解与阅读观点的表达。结合对毕淑敏笔下“安放我们自身”的小屋的理解,联系小说表达的主旨说出理由即可。
三、作文
18. 思路点拨:
本题角度有新意,将少年比作花朵,突出少年有着花一样的美好年华,这既指少年外在的体态,更指少年的内在应具有花一样的美好品质。
范文:
少年·花语
每一位少年,都是一朵花,一朵娇艳欲滴而又不失活力的花,看似含苞未放,实则早已悄然绽放。如此,他的模样又该是什么样的?
镜头一
两位女孩正手挽着手,时而窃语几句,洋溢着愉悦,漫步在校园。突然,她们停在了一小片三叶草前。草很矮,在阳光的照耀下却出奇的油亮,伴随着微风摇曳。两位女孩蹲了下来,轻轻摆弄着叶片。好一会儿,一位女孩睁大了眼睛,两根手指捏着一朵淡紫色的小花,小花仿佛散发着淡淡的光芒。两位女孩将小花夹在课本里,眼睛有着惊喜和些许的兴奋。
白丁香花小巧可爱,它虽然素装淡裹,却有许多的内秀。它洁白纯真,拥有“天国之花”的美称,也许是因为它高贵的香味,自古就备受珍视,寓意着青春、欢乐——啊!少年应充满欢乐。
镜头二
“嚓!”“嘭!”体育馆里,同学们正热火朝天地做着运动,汗珠一滴一滴地往下落,却依旧阻挡不住同学们的满腔热血。灵敏而又轻巧的动作,激动而又骄傲的眼神,降落而又弹起的篮球。白色的身影呼啸而过,直到下课也还意犹未尽。
马蹄莲,花茎高出叶上,红色的马蹄莲非常鲜艳, 充满热情活力——啊!少年应充满活力。
镜头三
挥舞的右手,紧张的目光,颤抖的嘴唇,女孩在纸上不断比画。时而描绘,时而铺色,时而勾勒,要快,要准,还要有震撼的效果,如若画错一笔,那么整幅画将毁于一旦。女孩停住笔,闭上眼睛,猛吸一口气。她再次睁开眼,目光已没有丝毫的慌乱,而多了几分镇定。点、勾、擦,潇洒而豪迈,从容而镇定,嘴角浮出淡淡的微笑。完成了,果不其然,她赢了。
带刺的玫瑰,优雅又带着沉稳,自信而又带着骄傲,红色的花瓣如火一般——啊!少年应充满自信。
少年·花语,欢乐,活力,自信,这才是少年应有的模样。
点评:本文拟题有新意,语言优美,描写细腻;结构严谨,首尾呼应,以“每一位少年,都是一朵花,一朵娇艳欲滴而又不失活力的花”为开头,既引出了下文,又点明了中心,结尾照应开头,升华了主旨;小标题的运用让文章思路清晰;选材上,选取了三个典型场面,富有画面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