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题专练之羁旅思乡诗
一、羁旅思乡诗: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内涵 作者因长期客居在外,或漂泊异地等,对所见所闻有所感,借此抒发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和人生感叹 内容 借抒情主人公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叹,表达思亲怀乡之情。主题有潦倒失意、漂泊哀伤、思念亲人等 (1)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2)乐景衬哀情 (3)侧面落笔。作者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不是直接抒发思念之情,而是从对方着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之深,借以烘托作者的苦恨离情 (4)因梦寄情,虚实结合
标志 ①标题中多含有“客舍”“登高”“望月”“忆”“寄”“行”“思”等词语,以及元宵、中秋、重阳、除夕等节日名;②常见意象:月亮、秋风、秋霜、杜鹃、猿啼、沙鸥、孤雁、浮云、梧桐叶落、危楼、危栏等 情感 ①天涯漂泊羁旅愁。叙写客居他乡的艰难,抒发漂泊无定的孤苦②思亲怀人愁。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③羁旅他乡的幽怨。或表达人生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或抒发独居他乡,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专题练习:
(一)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澄迈驿通潮阁①二首
苏轼
一
倦客愁闻归路遥,眼明飞阁俯长桥。
贪看白鹭横秋浦,不觉青林没晚潮。
二
余生欲老海南村,帝遣巫阳招我魂②。
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
[注]①这两首七绝作于元符三年(1100年),诗人离开贬所儋州之前。澄迈,县名,在今海南岛;通潮阁,一名通明阁,在澄迈县西。②帝遣巫阳招我魂:帝,指天帝;巫阳,古代女巫名。这里诗人化用《楚辞·招魂》之意,借天帝以指朝廷,借招魂以指奉旨内迁。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首诗描绘登通潮阁所见情景,娴雅的笔触中隐然透出羁旅愁绪。首句“倦客愁闻归路遥”,开门见山地点明诗人的心境和处境。
B.白鹭“横”于秋浦之上,化动为静,不用“飞”或“翔”,却着一“横”字,带出一股雄健之势,也传达出诗人凭栏远眺的神情意态。
C.诗人被贬出京师,漂泊在海南,北归无期,发出“余生欲老海南村”的叹息,这自悲自悯的情感已经淹没了诗人心中执着的期望。
D.诗人就像一个漂泊无依的游魂,苦苦地盼望天帝将它召还,“帝遣巫阳招我魂”隐喻自己的遭遇类同屈原,也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2.前人评价:“这两首七绝抒写羁旅思乡的愁怀,但前一首以景写趣,意趣隽永;而后一首以景写情,情感炽热绵长。”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浦①途中
杜牧
萧萧山路穷秋雨,渐渐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②无?
【注】①秋浦: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诗人被贬官外放时途经此地。②杜陵:在长安西南,诗人家乡樊川所在地。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中“穷秋”点出此行季节是晚秋:“萧萧”二字既形容落叶纷纷,也兼写山路上秋雨之萧瑟。
B.第二句不用动词,却引人想象那两岸蒲草在风雨中摇曳的动态,给读者留下很大的艺术联想空间。
C.第三句运用拟人手法,把南飞的大雁看成是带来家乡音讯的使者,显现出诗人旅程的孤独与岑寂。
D.结尾急切的询问,把作者对故乡亲人的怀念,把宦途的感触、羁旅的愁思,直接强烈地表现出来。
4.本诗前两句与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两句,在手法、意境及情感方面有哪些异同点,请赏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宿石邑山中
韩翃
浮云不共此山齐,山霭苍苍望转迷。
晓月暂飞高树里,秋河隔在数峰西。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写天上的浮云也不能与石邑山平齐,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写山峰的高峻巍峨。
B.第三句写作者透过高树的缝隙见明月时隐时现,描摹出了月亮初升时候的动态景象。
C.三、四两句描写了诗人看到的山中幽静清冷之景,表达了诗人羁旅途中的孤独之情。
D.整首诗选取了石邑山几处典型景象,题目中的“宿”字起了纽带作用,使之浑然一体。
6.请简要分析第二句中“迷”字的妙处。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①
【唐】方干②
举目纵然非我有,思量似在故山时。
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
凉月照窗欹枕倦,澄泉绕石泛觞③迟。
青云未得平行去,梦到江南身旅羁。
【注释】①这首诗,是诗人旅居洋州时写的。洋州,治所在今陕西洋县,在汉水北岸。②方干,字雄飞,桐庐(今浙江杭州桐庐县)人。 ③泛觞,古时的一种饮酒游戏。每逢夏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三国魏 以后定为夏历三月初三日),人们于水边相聚宴饮,认为可祓除不祥。后人仿行,于环曲的水流旁宴集,在水的上流放置酒杯,任其顺流而下,杯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饮。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中“非我有”扣诗题中的“旅次”,“举目”与次句中的“思量”是诗人由表及里的自我写照,抬首低眉之间,蕴含着深沉的感伤。
B.颔联分别通过视觉和听觉写鹤飞之态与蝉鸣之状,借景抒情,表现了作者寓居郝氏林亭的闲适。
C.颈联写作者不论是月下独处,还是饮宴泛觞,内心都是孤独的。
D.末句以“身羁旅”和首句的“非我有”相照应,又回扣诗题中的“旅次”二字,结构严谨。
8.这首诗歌寄寓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晚次鄂州① 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注:①鄂州:唐时属江南道,在今湖北鄂州市。安史之乱前期,诗人为避战乱浪迹天涯,本诗是他在南行途中所写。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是( )
A.首联“远见”“犹是”写行了一日路程,云开雾散终于远远望见汉阳城,将要到达目的地的喜悦之情。
B.颔联简笔白描船中日常情景,同船商贾白日酣然入梦和夜晚船夫呼唤,透露出作者昼夜不宁的纷乱思绪。
C.颈联写鬓发衰白与三湘的秋色辉映,离家万里一片归心伴着明月前行。“逢”将愁情与秋色凄凉联系起来。
D.本诗风格淡雅含蓄,截取漂泊生活的一个片段,通过诗人切身感受表现战乱,以小见大地反映广阔的社会现实。
10.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这首诗主要抒写厌战、伤老、思归之情,“归心”是全诗之眼,写思归的同时显露出对战争的厌恶和伤时之情。
B.“鼙鼓声”用借喻手法,指战争。作者交代了漂泊的原因,将羁旅的无聊、厌倦,理想的落空和战争联系起来。
C.上句动中写静,白日舟行水上,商贾酣然入睡足见江上风平浪静;下句静中写动,忽闻舟人低语可知江潮涨起。
D.本诗即景抒怀,围绕“晚次鄂州”先写心情,接着写景况,之后写联想,最后写感慨,善于用典,构思巧妙。
参考答案:
C
【解析】C.“这自悲自悯的情感已经淹没了诗人心中执着的期望”错误。从“帝遣巫阳招我魂”可知,诗人化用了《楚辞·招魂》之意,其内心深处依然盼望有朝一日能够遇赦北还。
2.同意。第一首诗以景写趣,“眼明飞阁俯长桥”,诗人心情由低抑转为豁朗。而“贪看白鹭横秋浦,不觉青林没晚潮”,写诗人因为“贪看”白鹭横飞,全身心被自然景色吸引,不觉时光流逝。“没”字写晚潮,虽然是动态,却是无声无息的。诗人在青葱树林映着的最后一抹斜辉中陶醉,清雅悠闲,意趣横生。
第二首诗以景写情,诗人翘首北望,只见“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青山一发”,用头发丝来比喻天际的青山,将壮观之景“化”小,以远渺之景抒写对故乡的怀念之情。诗人以景写情,青山之遥远,中原之遥远,勾起了诗人悠长的遐思。
D
【解析】D.“直接强烈”错误,诗的后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大雁拟人化。生动形象地表达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路途中的孤独寂寞。“来时还下杜陵无”,一句把作者对故乡、对亲人的怀念,把他宦途的感触、羁旅的愁思,婉转深致地表现了出来。因无人可问,所以问新雁,表现了旅途的孤独,孤独使思乡之情倍增。应该是“曲折委婉”。
4.相同点:①都运用了融情于景的写法。借秋景营造一种寒冷凄清氛围,融入了诗人内心之悲情。②运用叠词,不仅诉诸视觉,也诉诸听觉。不同点:①意境上:杜牧诗中描写山路上萧萧瑟瑟的秋雨下个不停,淅淅沥沥的溪风吹着蒲苇,营造出寒冷凄迷的氛围,意境更加萧索凄寒;杜甫诗中描写落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而下,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而来,描绘出秋天肃穆萧杀、空旷辽阔的景色,境界壮阔磅礴,意境更加深远。②情感上:杜牧诗勾画出一幅风雨凄迷的行役图,表达了作者被贬官时的痛苦,抒发了作者在旅途中的孤寂烦闷之情;杜甫诗在萧瑟的景物和深远的意境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以及对生命有限、宇宙永恒的感怀。
5.B
【解析】B.“月亮初升时候”说法有误。“晓月”指的是拂晓的残月,而非初升时候。
6.①“迷”字写出了傍晚时分山间暮霭重重、云雾缭绕,以至于让人感觉迷失其中的景象,充分展现了沉浸在暮色中的群山幽深神秘、变化莫测的气氛。②暗示时间变化,点题“宿”,也引出后文时间变化所产生的景物变化。
7.B
【解析】B.“表现了作者寓居郝氏林亭的闲适”错。颔联写鹤从高空向孤屿盘旋而下,蝉鸣未止,拖着尾声飞向别的树枝。诗人借景抒情,以鹤、蝉自况,前者脱俗,后者清高,借以表现自己空有才学不能凌云展翅占枝高鸣,只落得个异地依人、他乡为客的境地,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慨。
8.①做客他乡的孤独与悲凉(颔联借景抒情,颈联“凉月”“泛觞迟”);②对故乡的思念(第二句“思量似在故山时”);③怀才不遇的感慨(或仕途坎坷);(尾联)④面对现实的悲叹与无奈(末句:做梦都梦到江南故乡,可现实却是异地为客)
9.A
【解析】A.“将要到达目的地的喜悦之情”错误。由“犹是孤帆一日程”中的“犹是”可以感受到写的是诗人的急切思归之情,“孤”字流露了旅途的寂寞情绪。
10.B
【解析】B.“‘鼙鼓声’用借喻手法”错误。“鼙鼓声”借指战争,运用的应是借代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