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第13课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
课程标准:
了解古代水陆交通建设及主要交通工具;
认识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等对促进交通进步的作用;
认识20世纪交通运输的新变化对民众生活及社会变迁的重要意义。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3课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时空坐标
1903
1908
1932
1949
1950
2017
1964
1969
美国莱特兄弟发明第一架飞机
美国福特T型汽车
德国第一条高速公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汽车工业发展起来
中国第一家航空公司
日本第一条商业运营高铁
中国第一条地铁
中国高速公路总里程世界第一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3课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陆海交通的发展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3课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一、陆上交通的发展
1.汽车工业发展
(1)1908年,美国福特T型汽车诞生,是世界上
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量产车。
(2)中国: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汽车工业发展起来,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3课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福特T型车的面世使1908年成为工业史上具有
重要意义的一年:T型车以其低廉的价格使汽车作为一种实用工具走入了寻常百姓之家,美国亦自此成为了“车轮上的国度”。该车的巨大成功来自于其亨利·福特的数项革新,包括以流水装配线大规模作业代替传统个体手工制作,支付员工较高薪酬来拉动市场需求等措施。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3课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1956年7月14日,中国人自己制造的第一辆汽车——“解放”牌载货汽车从长春一汽总装线上盛装下线,中国的汽车工业从此开始起步,开启了中国汽车工业滔滔不息的源头。
一汽是我国第一个汽车工业生产基地。同时,也决定了中国汽车业自诞生之日起就重点选择以中型载货车、军用车以及其它改装车(如民用救护车、消防车等)为主的发展战略,因此使得中国汽车工业的产业结构从开始就形成了“缺重少轻”的特点。
解放CA10型载货汽车
1957年5月,一汽开始仿照国外样车自行设计轿车;1958年试制成功CA71型“东风牌”小轿车和CA72型红旗牌高级轿车。同年9月,又一辆国产“凤凰牌”轿车在上海诞生。“红旗牌”高级轿车被列为国家礼宾用车,并用作国家领导人乘坐的庆典检阅车。“凤凰牌”小轿车参加了1959年国庆十周年献礼活动。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3课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1964年,国家确定在三线建设以生产越野汽车为主的第二汽车制造厂,与一汽不同,二汽是依靠我国自己的力量创建起来的工厂(由国内自行设计、自己提供装备),采取了“包建”(专业对口老厂包建新厂、小厂包建大厂)和“聚宝”(国内的先进成果移植到二汽)的方法,同时在湖北省内外安排新建、扩建26个重点协作配套厂。一个崭新的大型汽车制造厂在湖北省十堰市兴建和投产,当时主要生产中型载货汽车和越野汽车。二汽的建成,开创了中国汽车工业以自己的力量设计产品、确定工艺、制造设备、兴建工厂的纪录,检验了整个中国汽车工业和相关工业的水平,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上了一个新台阶。
1967年,第二汽车制造厂举行开工典礼(湖北十堰)
1992年,第二汽车制造厂更名为东风汽车公司
东风汽车公司与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和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中国长安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一起被视为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四大汽车企业集团
2.高速公路建设
(1)高速公路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出现,二战后,在各国广泛发展。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3课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通车之初的科隆—波恩高速公路
(2)中国高速公路建设:
①1988年中国大陆建成第一条高速公路上海沪嘉高速。(是中国首条全程通车、首条取消收费的高速公路。)
②2018年底,中国高速公路里程位居世界第一。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3课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3)哪些因素推动了高速公路的诞生?
①社会经济的进步
②汽车工业的发展
③战争的需要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3课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中国最美高速公路,被誉为“中国仙境第一路”
合那高速公路
(4)高速公路诞生的意义:
①提高了公路通行能力和运输效率,促进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②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③推动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
④有利于世界经济发展。
1932年德国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这一时期美国也提出了建设纵贯全国连接各州的州际国防公路战略构想。1956年国会通过的联邦资助公路法案公布了前所未有的公共工程——建立全国州际和国防高速公路系统。同时出台法案建立了“公路信托基金”接受专用于公路目的的税收。此条款打破了美国国会不将税收专门用于指定目的的惯例。艾森豪威尔在德国目睹了高速公路上部队高速移动的情景,认为建设州际公路是提高军队机动性的决定性因素,因而大力支持该法案。此后经40余年不懈努力,终于建设完成了77万公里的州际高速公路系统,这个系统支撑着这个世界强国的经济繁荣和国民的荣耀。
——摘编自刘瑞波、赵宁《欧美国家高速公路融资模式及其借鉴》
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州际高速公路得以发展的原因
①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汽车工业的发展
②借鉴德国经验
③美国国内统一市场发展的需要
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联邦政府的支持)
⑤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⑥冷战的影响(加强国防的需要)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3课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公路建设的投资主体由过去单一的政府交通主管部门转变为中央和地方政府交通主管部门、银行等金融机构、中外各类经济实体等。投资方式由过去单一的地方政府公共投资转变为中央地方联合投资、中外合资合作,以及外商独资等多种形式。公路建设投资规模不断扩大,1984年公路建设投资仅22.8亿元,截至2017年底,公路建设投资完成21 253亿元,全国公路总里程达到477.4万千米。高速公路遍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形成全国高速公路网。世界银行对此做出评价:在构建现代化高标准的国家公路网、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和促进社会团结方面,中国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摘编自徐丽、贺菲菲等《缓解制约 支撑发展——收费公路的前世今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高速公路建设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高速公路发展的意义。
特点:
①起步晚;
②发展快,成就巨大;
③投资主体多元;
④投资形式多样。
意义:
①提高了公路通行能力和运输效率,促进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②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③推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
④推动了改革开放进程;
⑤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
⑥推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和世界经济发展。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3课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3.高速铁路建设
(1)世界:
①1964年,日本的“东海道新干线”通车运营,这是世界上第一条商业运营高铁。
②后来,许多国家都修建了高铁。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3课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2)中国高速铁路建设
①2008年,京津城际铁路通车运营,中国进入高铁时代。
②到2019年底,中国高铁运营里程已超过3.5万千米。
③中国高铁在核心技术上实现自主创新,整体技术领先世界。
④中国高铁积极走出去,在海外承建的第一条高铁,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至安卡拉的伊安高铁二期,在2014年建成通车。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3课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到2020年,中国国内高铁规模达到3万公里,覆盖80%以上的大城市。 展望到2030年,在“四纵四横”高速铁路的基础上,形成以“八纵八横”主通道为骨架、区域连接线衔接、城际铁路补充的高速铁路网,实现省会城市高速铁路通达、区际之间高效便捷相连。 ——《中长期铁路网规划》
20世纪陆上交通的新特点?
①社会经济和汽车工业发展推动道路建设。
②交通工具速度不断提高。
③更加科学化、先进化、精细化、人性化
④由一国发明到世界各国迅速普及。
⑤中国虽然起步晚,但是发展快,如今已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3课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二、海上交通的发展
1.航运技术:航海雷达的使用和海事卫星通信系统的发展
2.船舶制造:大型化、专业化、高速化和自动化等趋势最大邮轮可搭载乘客和船员约9 000人。
3.海底隧道:世界上最长的海底隧道和第二长的铁路隧道——英法海底隧道在1999年正式通车。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3课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4.中国海上交通的发展
①中国造船业在1978年前主要是为国防建设服务 。
②1982年,中国首次按国际标准建造并交付了出口船舶,中国造船企业进入世界造船市场。
③2018年,中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的国际市场份额均超过40%。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3课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拓展补充】近代以来中国交通工具发展变化的特征
1.动力:由人力、自然力向机械力发展。
2.技术:由从西方引进到中国自制自研。
3.地区发展差别:城市近代化进程显著,乡村缓慢。
4.对象:由权贵富绅向平民化、普及化发展。
5.进程:初期由于受到各种势力的阻挠,发展缓慢,后来进程日益加快。
6.种类:铁路、公路得到发展,海上和内河航运发展较快,航空事业有所进步。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3课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航空的发展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3课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1.世界航空的发展:
(1)1903年12月,美国莱特兄弟设计的“飞行者I号”成功升空,飞机时代开始;
(2)1914年,世界上第一条空中航线从旧金山到洛杉矶的航线开通
(3)1919年,定期的国际航班在欧洲开通;
(4)20世纪上半期,飞机的材质由布质和木质转变为金属,活塞式螺旋桨飞机为喷气式飞机所代替,技术进步让飞机提升了速度、载量和航距。
(5)20世纪70年代开始,宽体客机成为空中运输的主流,空中通道把人类带入前所未有的快捷时代。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3课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2.中国航空的发展:
(1)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一家航空公司——中苏民用航空股份公司,开通中苏国际航线3条和国内航线2条。
(2)2018年,中国民用航空共有机场235个,飞机3639架,定期航线4945条,其中,国际航线849条,定期航班国际通航65个国家165个城市,全年旅客吞吐量12.65亿人次,货邮吞吐量超过1674万吨。
新变化:发展迅速、专业化、高速化、网络化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3课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3课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新中国的诞生为航空工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1951年,一个中国工业代表团前往苏联寻求支持。在发展的初期阶段,主要承担了修理军用飞机以保障战争需要的紧迫任务,有力地支援了抗美援朝战争。1953—1957年,中国航空工业在引进苏联多型飞机后开展仿制工作,并在1954年成功首飞了初教5。1958年,中国自行设计出第一款喷气式飞机——歼教1。1973年,中国订购了第一架波音707飞机。同时,美国民用飞机制造公司麦道也提出了和中国联合生产大型客机的提议。但1998年空客停止了与我国合作的AE100的项目,1999年底波音兼并麦道并关闭了MD-90的生产线,中国民航产业陷入了困境。在民航产业遭遇挫折的情况下,2000年,国家决定发展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涡扇支线飞机。2017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干线民用客机C919成功首飞。
中国飞机制造业的发展有何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特点:
①中国航空制造业起步晚;
②从仿制、自行设计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③由国家主导;
④从军用到民用
意义:
①促进了我国综合国力的上升
②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和更新换代
③有利于国民经济结构的优化。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3课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课堂探究】新中国交通运输发展的原因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明确提出首先要创造一些基本条件恢复交通运输。经过3年的国民经济恢复期,修复了被破坏的交通运输设施设备,恢复了水陆空运输……
1978年,改革开放揭开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篇章,交通运输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中国政府把交通运输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放开交通运输市场、建立社会化融资机制方面进行开创性探索,积极扭转交通运输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被动局面……
1992年,中国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交通运输不断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各种运输方式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
——《中国交通运输发展》白皮书
1、新中国的成立提供政权保障。
2、改革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交通运输的发展。
3、政府制定政策扶持交通运输发展。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推动交通运输的发展。
5、科学家的不懈努力,创新进取及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3课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现代交通与社会生活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3课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现代交通发展的影响
影响1、人流与物流时间缩短,世界成为了“地球村”
①从商朝的驿使到清朝的快马递送公文,从火车到如今的高铁、飞机大大提速;
②整合了交通、仓储、通信、包装等行业的物流业,更快捷和精准地输送物资;
③各种交通网络,把整个世界联系成为息息相关的整体,世界成为了“地球村”。
影响2、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使城市居民的工作与生活更为便捷。
①表现:城市公共交通始于19世纪,交通工具起初为公共马车,后发展为有轨电车、市内铁路和公共汽车等。
②影响:公共交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人口增长以及市区面积的扩大;城市区的人口与资源,沿着交通线的轴线向四周辐射扩展,使城市居民的工作与生活更为便捷。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3课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影响3、人们的日常生活改变,时间观念日益增强
①表现:严格按照时、分、秒进行细分的交通工具时刻表,让工业革命后建立起来的现代时间观念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②影响:工作时间制度的确立以及住宅区与工作区的分离,促使人们在每天近似时段集中乘坐公共交通,导致早晚上下班时间出现成群出行、交通拥堵等现象。
影响4、大众旅游的潮流出现,开阔了民众的视野,增长了知识
①原因:交通成本的降低和人们收入的增加
②影响:普通民众在这一过程中了解和领略世界各地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名胜古迹,在放松心情的同时,也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3课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通过交通,能够有效地跨地区调度经济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效益……能够极大地丰富各地群众的物质生活,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同时,交通产业自身也创造国民收入,并直接带动旅游无烟产业的发展。
——《交通的内涵和社会意义》
从文明演进的脉络看,交通运输发展是人类追求交流联通的自由意志挑战时空阻隔的过程及结果,成为技术、经济、社会和文明进阶的重要标志。
——《交通运输发展的中国道路》
交通拥堵、航班延误、各类突发交通事故等造成的经济财产损失、时间浪费、人员伤亡,不仅损坏自然生态系统,而且对人文环境造成混乱和伤害。
——《交通运输发展与环境保护探析》
探究:现代交通运输的发展,对人们社会生活有什么影响?
(1)推动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
(2)加快社会生活节奏,提高民众生活质量
(3)加快了社会的信息传递和运转效率
(4)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
(1)城市交通拥挤,交通事故频发
现代交通的发展是人类文明中迈出的重要一步,是拉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但其可持续发展必须兼顾环境的保护。
(2)环境污染、噪声污染加重
(3)进一步引发能源危机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3课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3课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3课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新中国成立以来部分交通工具变迁情况:
年代 主要交通工具
20世纪 50年代 主要靠步行、独轮车或牛马车;人力、畜力是主力。1950年8月1日,中国民用航空正式开航。它是十足的“新鲜事物”,当时坐飞机前,乘客都要先过秤,体重合格才能坐飞机:因为飞机小,载重能力有限,如果乘客太胖,飞机就可能出现安全事故
20世纪 60年代 公交车并不普及,由于国内石油资源紧张,公交车顶有一个大的煤气包。1969年10月1日,北京地铁建成通车,全长23.6千米,属于战备工程,不对公众开放
20世纪 70年代 中国有“自行车王国”的称号。自行车与缝纫机、手表并称为“三大件”,省吃俭用才买得起,而且当时购买自行车得凭票。20世纪70年代末期,永久、凤凰、飞鸽等品牌的自行车开始风靡中国
20世纪 80年代 摩托车是家庭富裕的象征;公交车开始普及全国;北京出租车黄色“面的”流行;1981年9月15日,北京地铁正式对外运营
20世纪 90年代 公交车已经成为城市最主要的公共交通工具;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飞机还是个新鲜事物,线路和航班次数都很少
21世纪 初叶 私家车普遍,品牌众多,中国已跃居全球第一大汽车消费国;出租车更新换代,混合动力、无障碍出租车上路;建设更加绿色、环保、人性化的新型交通体系;火车、高铁、地铁、轮船、飞机成为国人常见的出行方式;新能源车辆加快推广
上表能够反映我国交通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3课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趋势:
(1)交通工具种类由少到多。(或从单一到多元、从平面到立体等)
(2)交通工具技术不断改进,科技含量越来越高。
(3)交通体系越来越完备,更加绿色、环保、人性化。
说明:
新中国成立以后很长时间,由于经济发展落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人民生活水平较低,交通工具种类(或技术、或体系)单一(或技术落后、或体系不完备);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出行需求增加;
科技不断进步,制造业、筑路技术进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人员流动性增强,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经济发展,环境恶化,人们环保意识增强;
政府更加重视民生,不断提高管理职能,服务于民;
经济全球化,受国际大环境的影响等。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3课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