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高考一轮复习选择性必修2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高考一轮复习选择性必修2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09 14:54: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了解古代的水陆交通建设及主要交通工具
认识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对促进交通进步的作用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水路交通的变迁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水路交通的变迁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古代的陆路交通与水路交通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水路交通的变迁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1.交通的起源
(1)出现:原始人在自然界中打猎、捕鱼、采集食物,其习惯性的足迹就形成了“路”。
(2)发展:人类开始定居生活后,以住地为中心的交通进一步发展。
2.陆路建设——生产的发展推动了人工道路的铺设
(1)古罗马罗马帝国的道路把罗马和各行省连接起来。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水路交通的变迁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2)古代中国陆路建设
①秦朝:修筑驰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
②汉代:丝绸之路成为连接亚、欧、北非的大通道。
③唐朝:驿道近2.5万千米,以长安为中心向各方辐射。
④元朝:扩展了汉唐的交通网,在全国遍设驿站,构成了以大都为中心通向全国乃至境外的驿路交通网。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水路交通的变迁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问题:秦与罗马全国性道路网的共同作用?
《汉书·贾山传》:"﹝ 秦 ﹞为驰道於天下……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
在建立起大一统帝国后,秦始皇继续开疆拓土,他派兵北击匈奴、攻打岭南(今两广一带)、打通西南夷。然后在新占领的地区设立郡、县等行政机构,如在北边设九原郡,在岭南设桂林、象郡、南海三郡。为加强对各地的控制,他还命令修筑直道、驰道,建立起以咸阳为中心的水路交通网。便利的交通,不仅有利于传达政令、调遣军队,还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摘编自岳麓版《历史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
有利于各地、各民族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便利了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消极:加重徭役负担,激化社会矛盾。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水路交通的变迁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3.水路建设
(1)古代中国水路建设
①春秋:506BC胥河,世界开凿最早的运河。吴国在扬州附近开凿了邗沟。
②秦朝:开凿连接湘水和离水的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水路交通的变迁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水路交通的变迁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③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沟通中国南方和北方。
④元朝:京杭大运河全长近1800千米,为世界之最。
浙东运河
(2)近代西方水路建设
①法国:17世纪,米迪运河开通,是连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新通道,目前仍在通航。
②荷兰:17世纪,阿姆斯特丹建立运河系统,是荷兰经济和文化繁荣的重要体现。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水路交通的变迁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拓展】中国古代道路建设发展的原因及特点
原因:
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战争和国家统一的需要
特点:
①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多与战争、封建帝王的活动有关。
②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并随社会经济发展而完善。
③结构上具有辐射性,多以京城为中心向外辐射。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水路交通的变迁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水路交通的变迁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史料实证
材料一: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致力于全国交通网的建设。得益于国家统一和雄厚的财政实力,秦朝形成了以公路交通为主,辅以运河运输的交通体系。这一体系在六国自身交通体系的基础上,呈现出统一、静态、闭合的特点。与秦帝国修建道路以维护自身统治不同,罗马修筑道路与其大规模的对外侵略战争有直接关系,通过战争的大肆掠夺,罗马国库积累了大量财富,这又为修筑道路提供了充分的财力支持。最后罗马帝国形成了以地中海海运为主动脉、以公路交通为血管交通体系,呈现出囊括性、开放性的特征。
——摘编自牛秋实、葛臻明《秦汉帝国与罗马帝国的交通及社会比较研究》等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帝国与罗马帝国交通体系的不同点。
①秦帝国以维护统治为目的,罗马帝国与对外侵略联系紧密;
②秦帝国以公路为主、运河为辅;罗马帝国以海运为主,公路为辅;
③秦帝国交通体系呈现闭合的特点;罗马帝国交通体系呈现开放的特点。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水路交通的变迁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对海洋的探索与全球航路的建立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水路交通的变迁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1.对海洋的探索
(1)中国古代:形成了连通中国与东亚、南亚、西亚、非洲等地的“海上丝绸之路”。
①汉武帝:已经初步形成东、南两条航线。东线通向朝鲜半岛和日本;南线通向印度洋。
②宋元: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有了重大进步,磁罗盘、实用航海图和天文定位技术广泛应用,使中国海船能够持续航行。
③明代: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船队航行至东南亚、印度、波斯湾、阿拉伯半岛、红海和东非沿岸等地。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水路交通的变迁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课堂探究】阅读教材P69“史料阅读”和P69“南宋海上贸易路线示意图”
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现象:宋代商船众多,海上贸易繁荣。
(1)北方少数民族侵扰,陆上丝绸之路中断;
(2)政府积极的对外贸易政策,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经济重心的南移;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宋代造船和航海技术进步;罗盘、航海图和天文定位技术广泛应用
海路比陆路更安全,载重量更大,成本更低
原因:
政治:
经济:
科技:
优势: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水路交通的变迁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中国有悠久的海洋航运史,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就出现了航海活动。春秋战国时期,激烈的战争对海洋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沿海贸易快速发展。秦朝航海事业进一步发展,大一统的局面,也使开辟海上航线成为可能。汉朝和唐朝造船和航海技术都有了进一步,宋元更是有了重大突破。元朝为了补充河运不足,开创了大规模海运漕粮。明前期,1405-1433年,郑各七次下西洋,开创了15世纪世界大规模航海,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壮举。
——王崇焕《中国古代交通》
依据材料分析中国古代海洋航运事业发达的原因有哪些?
①激烈的战争对海洋活动的要求提高;
②秦以后大一统局面发展;
③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
④为了弥补陆路及河运的不足;
⑤经济中心南移,国力的增强。
【课堂探究】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水路交通的变迁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1.对海洋的探索
(1)中国古代:
(2)古代世界其他国家
①波利尼西亚人很早就在太平洋诸岛活动;
②腓尼基人首次横渡地中海;
③维京人在北大西洋和北海地区探险;
④阿拉伯人在印度洋开展繁忙的海上贸易。
(3)新航路开辟
①15世纪末16世纪初,达·伽马发现从欧洲绕过非洲到达东方的航线;
②哥伦布到达美洲;
③麦哲伦船队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完成环球航行;
④欧洲人还开辟了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海上航线。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水路交通的变迁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水路交通的变迁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2.运河的开通
(1)1869年开通的苏伊士运河连接了红海和地中海,成为西欧和南亚、东亚之间最近、最直接的水上通道。
(2)1914年巴拿马运河通航,极大的缩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航行距离。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水路交通的变迁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宋代海外交通贸易路线示意图
对比上面两副图片,指出新航路开辟后国际贸易的特点。并从整体史观的角度谈谈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特点:区域贸易向国际贸易转变;主导国由中国变为欧洲国家
影响: 全球海陆大通,环球交通网络逐渐建立;
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世界逐渐成为关系密切的整体。
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开始出现。
【课堂探究】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水路交通的变迁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工业革命与交通的发展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水路交通的变迁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汽轮 飞机
蒸汽火车 汽车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水路交通的变迁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一、陆路交通
1、火车的发明与影响
(1)工业革命引发了交通的变革,1814年,斯蒂芬森改进了蒸汽机车。
(2)19世纪上半期,在英国带动下,欧美各国纷纷修建铁路网,铁路成为陆路交通的主干,带动了机器制造业、钢铁业、建筑业等行业的大发展。人类步入铁路时代。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水路交通的变迁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英国人乔治·斯蒂芬森研制了第一部蒸汽机车。1814年,他研制的第一辆蒸汽机车“布拉策号”试运行成功;
2.近代中国铁路交通的发展
①唐胥铁路:1881年建成,这是中国人在自己国土上修建的第一条实用铁路。
②京张铁路:1909年竣工,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由詹天佑主持修建。他设计的“人”字形路轨,解决了铁路的陡坡问题
③到1911年,由外国人控制的中国铁路里程近9000千米,占总里程数的90%以上。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水路交通的变迁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知识拓展】近代中国交通事业发展(以铁路为例)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水路交通的变迁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1.原因:
①以詹天佑为代表的中国人努力
②因列强侵略需要而修建
③近代交通工具的传入和优点
④收回利权运动
2.特点:
(1)铁路业主要掌握在列强手中,中国自办铁路严重不足,
(2)起步晚,发展缓慢;
(3)洋务派、民间资本对自办铁路有关键作用
3.影响:
(1)积极:促进中国近代化:①推动铁路工业产生发展,带动近代工矿企业发展;②加强沿海与内地,城市与乡村的联系及中外联系;③推动中国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中国城市化进程,近代城市在沿线兴起;④政治上,加速近代中国一体化,抵制了列强的侵略,增强了民族自信心。
(2)消极:近代铁路掌握在列强手中,成为列强侵略征服中国的工具,这源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地位,是铁路权丧失的结果。
3.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发明了汽车(奔驰1号 1885年)。但在20世纪以前,汽车还不够普及。
4.自行车
(1)18世纪末,法国人西夫拉克发明了最早的自行车。
(2)1817年,德国人德莱斯在法国巴黎发明了带车把的木制两轮自行车。
(3)1887年,英国人劳森完成了链条驱动自行车的设计。同年,英国人邓鲁普研制出了充气轮胎。从此,自行车技术也完成了向商业化的转化,批量生产并投入市场。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水路交通的变迁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二、海路交通
欧美汽船 ①表现: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汽船;
1812年,英国人制造的汽船试航成功。
②影响:蒸汽机以及后来的内燃机逐渐成为驱动船舶的主要动力,吨位大、速度快、航距远的轮船出现了,促进了航运业的发展。
中国轮船 ①背景:19世纪20年代,西方的轮船开到了中国。
②序幕:19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人建造的蒸汽动力轮船“黄鹄号”试航成功,揭开了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序幕。
③里程碑:1872年,官都商办的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正式成立,成为中国近代航运史上的里程碑。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水路交通的变迁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如果海上及陆地上的交通没有同时发生革命,工业和农业就不可能如此迅速发展。……在铁路与运河沿线出现了新的工业区,铁路与运河能将产品运往遥远的市场。港口扩大了,以应付贸易的发展。1851年,在伦敦举行了第一届万国博览会,此时在全世界的铁路中,在全世界海洋上的远航船中,有一半属于英国。 ---—德尼兹·加亚尔等《欧洲史》
19世纪初,在“海上及陆地上的交通”分别发生了什么革命性的事件?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交通运输业的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影响。
事件:蒸汽轮船和蒸汽机车的发明。
影响:
①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技术条件;
②拓宽了商品市场,促进了国际间人口和资本的流动,促进了先进技术和生产方式的传播,联接世界经济的纽带逐渐形成。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水路交通的变迁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交通与社会变迁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水路交通的变迁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交通发展的影响
1、交通的改进加强了各地的沟通,促进了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秦朝“车同轨”政策和道路建设,提高了国家的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不同地区的经济往来。
2、交通的改变影响了城市的发展。
(1)清江浦因京杭大运河的疏通而崛起,又因漕运路线的改变和津浦铁路的开通而衰落。
(2)京汉和陇海两大铁路开通后,郑州发展态势超越了洛阳与开封两大古都。
(3)美国的伊利运河,推动纽约成为国际化商贸中心。
(4)通海运河建成,使曼彻斯特成为英国最重要的港口之一。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水路交通的变迁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3、交通的改善方便了物品传递和信息交流。
(1)明代出现民间通信机构“民信局”。
(2)1878年,天津海关书信馆对公众开放邮寄业务。
(3)1897年,大清邮政总局创办,近代中国国家邮政开端。
(4)电报、电话也在晚清时传入中国。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水路交通的变迁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史料实证
材料一:古代城市内部的交通主要是依靠步行、畜力车为主,城市局限在半径约为不到4千米的集中布局平面内。沿交通干线驿站、驿铺非常繁密,而且水路也设驿铺,供给交通工具和食宿,大大便利了商旅……古代的城市内部主要交通干线为过境交通:城市作为地域性的中心具备防御功能,城内重兵把守,城市扼守在交通要道上;在主要交通道路两侧形成一定的商业、市场等交换、消费场所,从而使沿交通干线古代城市形成“串联”型分布。
——摘编自张洪恩、黎克继《浅析中国古代交通方式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交通的特点及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1)特点:
①交通工具落后,
②交通干线驿站较多,
③城市内交通干线主要为过境交通。
影响:
①导致城市规模小,影响城市功能,
③带动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影响城市布局。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水路交通的变迁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材料二:近代以来,随着中国城市社会经济的转型与发展,大量的移民不断地从各地涌入,传统城市交通已经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许多城市都开始有意识地实施城市交通的规划建设工程,为新式公共交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电车、公共汽车在许多城市相继出现,标志着中国逐步进入新式公共交通时代,电车的出现促使城市的发展重心由旧城及河流沿岸向电车沿线转移,改变了传统城市的空间模式。
——摘编自鲍成志《试论新式公共交通兴起与近代中国城市发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城市交通发展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城市与交通关系的认识。
原因:
①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②城市工商业的发展,
③政府政策的推动,
④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
关系:
城市发展推动交通发展,交通进步推动城市发展。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水路交通的变迁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课堂小结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水路交通的变迁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水路交通的变迁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B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水路交通的变迁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D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