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了解古代的水陆交通建设及主要交通工具
认识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对促进交通进步的作用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水路交通的变迁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水路交通的变迁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壹
古代的陆路交通与水路交通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水路交通的变迁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1.交通的起源
(1)出现:原始人在自然界中打猎、捕鱼、采集食物,其习惯性的足迹就形成了“路”。
(2)发展:人类开始定居生活后,以住地为中心的交通进一步发展。
2.陆路建设——生产的发展推动了人工道路的铺设
(1)古罗马罗马帝国的道路把罗马和各行省连接起来。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水路交通的变迁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2)古代中国陆路建设
①秦朝:修筑驰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
②汉代:丝绸之路成为连接亚、欧、北非的大通道。
③唐朝:驿道近2.5万千米,以长安为中心向各方辐射。
④元朝:扩展了汉唐的交通网,在全国遍设驿站,构成了以大都为中心通向全国乃至境外的驿路交通网。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水路交通的变迁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问题:秦与罗马全国性道路网的共同作用?
《汉书·贾山传》:"﹝ 秦 ﹞为驰道於天下……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
在建立起大一统帝国后,秦始皇继续开疆拓土,他派兵北击匈奴、攻打岭南(今两广一带)、打通西南夷。然后在新占领的地区设立郡、县等行政机构,如在北边设九原郡,在岭南设桂林、象郡、南海三郡。为加强对各地的控制,他还命令修筑直道、驰道,建立起以咸阳为中心的水路交通网。便利的交通,不仅有利于传达政令、调遣军队,还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摘编自岳麓版《历史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
有利于各地、各民族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便利了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消极:加重徭役负担,激化社会矛盾。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水路交通的变迁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3.水路建设
(1)古代中国水路建设
①春秋:506BC胥河,世界开凿最早的运河。吴国在扬州附近开凿了邗沟。
②秦朝:开凿连接湘水和离水的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水路交通的变迁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水路交通的变迁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③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沟通中国南方和北方。
④元朝:京杭大运河全长近1800千米,为世界之最。
浙东运河
(2)近代西方水路建设
①法国:17世纪,米迪运河开通,是连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新通道,目前仍在通航。
②荷兰:17世纪,阿姆斯特丹建立运河系统,是荷兰经济和文化繁荣的重要体现。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水路交通的变迁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拓展】中国古代道路建设发展的原因及特点
原因:
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战争和国家统一的需要
特点:
①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多与战争、封建帝王的活动有关。
②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并随社会经济发展而完善。
③结构上具有辐射性,多以京城为中心向外辐射。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水路交通的变迁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水路交通的变迁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史料实证
材料一: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致力于全国交通网的建设。得益于国家统一和雄厚的财政实力,秦朝形成了以公路交通为主,辅以运河运输的交通体系。这一体系在六国自身交通体系的基础上,呈现出统一、静态、闭合的特点。与秦帝国修建道路以维护自身统治不同,罗马修筑道路与其大规模的对外侵略战争有直接关系,通过战争的大肆掠夺,罗马国库积累了大量财富,这又为修筑道路提供了充分的财力支持。最后罗马帝国形成了以地中海海运为主动脉、以公路交通为血管交通体系,呈现出囊括性、开放性的特征。
——摘编自牛秋实、葛臻明《秦汉帝国与罗马帝国的交通及社会比较研究》等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帝国与罗马帝国交通体系的不同点。
①秦帝国以维护统治为目的,罗马帝国与对外侵略联系紧密;
②秦帝国以公路为主、运河为辅;罗马帝国以海运为主,公路为辅;
③秦帝国交通体系呈现闭合的特点;罗马帝国交通体系呈现开放的特点。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水路交通的变迁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贰
对海洋的探索与全球航路的建立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水路交通的变迁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1.对海洋的探索
(1)中国古代:形成了连通中国与东亚、南亚、西亚、非洲等地的“海上丝绸之路”。
①汉武帝:已经初步形成东、南两条航线。东线通向朝鲜半岛和日本;南线通向印度洋。
②宋元: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有了重大进步,磁罗盘、实用航海图和天文定位技术广泛应用,使中国海船能够持续航行。
③明代: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船队航行至东南亚、印度、波斯湾、阿拉伯半岛、红海和东非沿岸等地。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水路交通的变迁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课堂探究】阅读教材P69“史料阅读”和P69“南宋海上贸易路线示意图”
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现象:宋代商船众多,海上贸易繁荣。
(1)北方少数民族侵扰,陆上丝绸之路中断;
(2)政府积极的对外贸易政策,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经济重心的南移;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宋代造船和航海技术进步;罗盘、航海图和天文定位技术广泛应用
海路比陆路更安全,载重量更大,成本更低
原因:
政治:
经济:
科技:
优势: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水路交通的变迁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中国有悠久的海洋航运史,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就出现了航海活动。春秋战国时期,激烈的战争对海洋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沿海贸易快速发展。秦朝航海事业进一步发展,大一统的局面,也使开辟海上航线成为可能。汉朝和唐朝造船和航海技术都有了进一步,宋元更是有了重大突破。元朝为了补充河运不足,开创了大规模海运漕粮。明前期,1405-1433年,郑各七次下西洋,开创了15世纪世界大规模航海,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壮举。
——王崇焕《中国古代交通》
依据材料分析中国古代海洋航运事业发达的原因有哪些?
①激烈的战争对海洋活动的要求提高;
②秦以后大一统局面发展;
③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
④为了弥补陆路及河运的不足;
⑤经济中心南移,国力的增强。
【课堂探究】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水路交通的变迁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1.对海洋的探索
(1)中国古代:
(2)古代世界其他国家
①波利尼西亚人很早就在太平洋诸岛活动;
②腓尼基人首次横渡地中海;
③维京人在北大西洋和北海地区探险;
④阿拉伯人在印度洋开展繁忙的海上贸易。
(3)新航路开辟
①15世纪末16世纪初,达·伽马发现从欧洲绕过非洲到达东方的航线;
②哥伦布到达美洲;
③麦哲伦船队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完成环球航行;
④欧洲人还开辟了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海上航线。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水路交通的变迁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水路交通的变迁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2.运河的开通
(1)1869年开通的苏伊士运河连接了红海和地中海,成为西欧和南亚、东亚之间最近、最直接的水上通道。
(2)1914年巴拿马运河通航,极大的缩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航行距离。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水路交通的变迁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宋代海外交通贸易路线示意图
对比上面两副图片,指出新航路开辟后国际贸易的特点。并从整体史观的角度谈谈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特点:区域贸易向国际贸易转变;主导国由中国变为欧洲国家
影响: 全球海陆大通,环球交通网络逐渐建立;
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世界逐渐成为关系密切的整体。
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开始出现。
【课堂探究】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水路交通的变迁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三
工业革命与交通的发展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水路交通的变迁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汽轮 飞机
蒸汽火车 汽车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水路交通的变迁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一、陆路交通
1、火车的发明与影响
(1)工业革命引发了交通的变革,1814年,斯蒂芬森改进了蒸汽机车。
(2)19世纪上半期,在英国带动下,欧美各国纷纷修建铁路网,铁路成为陆路交通的主干,带动了机器制造业、钢铁业、建筑业等行业的大发展。人类步入铁路时代。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水路交通的变迁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英国人乔治·斯蒂芬森研制了第一部蒸汽机车。1814年,他研制的第一辆蒸汽机车“布拉策号”试运行成功;
2.近代中国铁路交通的发展
①唐胥铁路:1881年建成,这是中国人在自己国土上修建的第一条实用铁路。
②京张铁路:1909年竣工,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由詹天佑主持修建。他设计的“人”字形路轨,解决了铁路的陡坡问题
③到1911年,由外国人控制的中国铁路里程近9000千米,占总里程数的90%以上。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水路交通的变迁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知识拓展】近代中国交通事业发展(以铁路为例)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水路交通的变迁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1.原因:
①以詹天佑为代表的中国人努力
②因列强侵略需要而修建
③近代交通工具的传入和优点
④收回利权运动
2.特点:
(1)铁路业主要掌握在列强手中,中国自办铁路严重不足,
(2)起步晚,发展缓慢;
(3)洋务派、民间资本对自办铁路有关键作用
3.影响:
(1)积极:促进中国近代化:①推动铁路工业产生发展,带动近代工矿企业发展;②加强沿海与内地,城市与乡村的联系及中外联系;③推动中国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中国城市化进程,近代城市在沿线兴起;④政治上,加速近代中国一体化,抵制了列强的侵略,增强了民族自信心。
(2)消极:近代铁路掌握在列强手中,成为列强侵略征服中国的工具,这源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地位,是铁路权丧失的结果。
3.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发明了汽车(奔驰1号 1885年)。但在20世纪以前,汽车还不够普及。
4.自行车
(1)18世纪末,法国人西夫拉克发明了最早的自行车。
(2)1817年,德国人德莱斯在法国巴黎发明了带车把的木制两轮自行车。
(3)1887年,英国人劳森完成了链条驱动自行车的设计。同年,英国人邓鲁普研制出了充气轮胎。从此,自行车技术也完成了向商业化的转化,批量生产并投入市场。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水路交通的变迁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二、海路交通
欧美汽船 ①表现: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汽船;
1812年,英国人制造的汽船试航成功。
②影响:蒸汽机以及后来的内燃机逐渐成为驱动船舶的主要动力,吨位大、速度快、航距远的轮船出现了,促进了航运业的发展。
中国轮船 ①背景:19世纪20年代,西方的轮船开到了中国。
②序幕:19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人建造的蒸汽动力轮船“黄鹄号”试航成功,揭开了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序幕。
③里程碑:1872年,官都商办的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正式成立,成为中国近代航运史上的里程碑。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水路交通的变迁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如果海上及陆地上的交通没有同时发生革命,工业和农业就不可能如此迅速发展。……在铁路与运河沿线出现了新的工业区,铁路与运河能将产品运往遥远的市场。港口扩大了,以应付贸易的发展。1851年,在伦敦举行了第一届万国博览会,此时在全世界的铁路中,在全世界海洋上的远航船中,有一半属于英国。 ---—德尼兹·加亚尔等《欧洲史》
19世纪初,在“海上及陆地上的交通”分别发生了什么革命性的事件?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交通运输业的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影响。
事件:蒸汽轮船和蒸汽机车的发明。
影响:
①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技术条件;
②拓宽了商品市场,促进了国际间人口和资本的流动,促进了先进技术和生产方式的传播,联接世界经济的纽带逐渐形成。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水路交通的变迁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四
交通与社会变迁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水路交通的变迁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交通发展的影响
1、交通的改进加强了各地的沟通,促进了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秦朝“车同轨”政策和道路建设,提高了国家的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不同地区的经济往来。
2、交通的改变影响了城市的发展。
(1)清江浦因京杭大运河的疏通而崛起,又因漕运路线的改变和津浦铁路的开通而衰落。
(2)京汉和陇海两大铁路开通后,郑州发展态势超越了洛阳与开封两大古都。
(3)美国的伊利运河,推动纽约成为国际化商贸中心。
(4)通海运河建成,使曼彻斯特成为英国最重要的港口之一。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水路交通的变迁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3、交通的改善方便了物品传递和信息交流。
(1)明代出现民间通信机构“民信局”。
(2)1878年,天津海关书信馆对公众开放邮寄业务。
(3)1897年,大清邮政总局创办,近代中国国家邮政开端。
(4)电报、电话也在晚清时传入中国。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水路交通的变迁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史料实证
材料一:古代城市内部的交通主要是依靠步行、畜力车为主,城市局限在半径约为不到4千米的集中布局平面内。沿交通干线驿站、驿铺非常繁密,而且水路也设驿铺,供给交通工具和食宿,大大便利了商旅……古代的城市内部主要交通干线为过境交通:城市作为地域性的中心具备防御功能,城内重兵把守,城市扼守在交通要道上;在主要交通道路两侧形成一定的商业、市场等交换、消费场所,从而使沿交通干线古代城市形成“串联”型分布。
——摘编自张洪恩、黎克继《浅析中国古代交通方式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交通的特点及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1)特点:
①交通工具落后,
②交通干线驿站较多,
③城市内交通干线主要为过境交通。
影响:
①导致城市规模小,影响城市功能,
③带动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影响城市布局。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水路交通的变迁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材料二:近代以来,随着中国城市社会经济的转型与发展,大量的移民不断地从各地涌入,传统城市交通已经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许多城市都开始有意识地实施城市交通的规划建设工程,为新式公共交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电车、公共汽车在许多城市相继出现,标志着中国逐步进入新式公共交通时代,电车的出现促使城市的发展重心由旧城及河流沿岸向电车沿线转移,改变了传统城市的空间模式。
——摘编自鲍成志《试论新式公共交通兴起与近代中国城市发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城市交通发展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城市与交通关系的认识。
原因:
①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②城市工商业的发展,
③政府政策的推动,
④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
关系:
城市发展推动交通发展,交通进步推动城市发展。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水路交通的变迁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课堂小结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水路交通的变迁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水路交通的变迁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B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水路交通的变迁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