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
1、知道古代历史上疫病的流行与影响
2、了解中医药的主要成就与西医在中国的传播、发展过程
3、通过史料实证,探究历史上的疫病流行状况,从历史解释的角度明确疫病流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4、通过制作中医药成就示意图及西医的传播状况示意图,立足时空观念,掌握古今中外对疫病防治的努力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
历史上的疫病
一、天花
1、古埃及时期,天花席卷尼罗河沿岸,法老拉美西斯五世罹患天花,他的木乃伊面部就有天花瘢痕。
2、18世纪时,欧洲天花肆虐,彼得二世、路易十五等君主就死于天花。
3、中国清朝的康熙皇帝也得过天花。被天花传染的普通百姓不计其数。
4、1979年12月,人类正式宣布攻克这一病毒。至此,这个曾经侵袭过无数国家的病毒,终于退出了人类的瘟疫历史的舞台。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
二、鼠疫
1、6世纪时,地中海沿岸爆发鼠疫,造成拜占庭帝国人口锐减一半。
2、古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前期,雅典将军伯里克利及一半以上军民死于鼠疫,雅典政治的走向明显转变。
3、14世纪时,欧洲鼠疫大流行(被称为“黑死病”,欧洲人口死亡过半,导致劳动力短缺,生产停滞,欧洲许多地区发生严重饥荒。)
4、中国明朝末年鼠疫横行,明军、大顺军以及大量民众染病死亡。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
5、影响:黑死病对欧洲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宗教、科技等方面造成了剧烈的冲击,是欧洲社会转型的助推剂。
6、由于黑死病发病急,且直接破坏人体的呼吸系统和淋巴系统,目前人们仍然没有发现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当代社会仍有人不幸染上该病,导致死亡。
7、防治措施:清洁街道、抑制屠宰场等。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
黑死病给欧洲带来的机遇:
①动摇了教会的绝对权威,推动了宗教改革的兴起
②孕育了及时行乐的现实主义(人文主义),催生了文艺复兴运动
③导致了劳动力的匮乏和经济衰退,一方面加速了生产技术的创新,另一方面推动了西欧的对外掠夺(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展)
④有利于法律和医学的进步。政府开始颁布卫生法令和法规,医学技术和疾病防治等有很大改进
⑤ 有利于卫生意识、饮食习惯、城市建设等的改观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
三、西班牙大流感
1.时间和范围:20世纪初(1918年-1920年)美国一欧洲世界。
2.概况:又被称为西班牙流感,是因为当时西班牙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是中立国,政府没有审查该类新闻,于是报纸上充斥着疾病的报道该国王也患上了严重的流感。在这场“全球性世纪瘟疫”中,大约有数千万人丧生。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
4、机遇:
①千万人口的丧生,客观上加速了一战的结束
② 推动了现代传染疫病的医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大大提高疫情防治的疗效。(DNA携带遗传物质、青霉素、口罩的佩戴等)
③加速了西方国家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和发展
④开启了传染疫病的国际合作,一战后尤其是二战以来世界卫生组织的建立,标志着全球公共卫生事业新阶段的到来。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
3.防治措施:消息封锁延误疫情防治。(这是错误的做法)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
四、疫病的危害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
1、政治:造成社会混乱,政局动荡,阶级矛盾激化。
2、经济:劳动力短缺,生产停滞,导致饥荒。客观上促进生产技术革新。
3、文化:冲击了旧的思想秩序,促进了新思想的萌芽,宗教更加活跃。
4、社会:给人们的健康带来巨大威胁,大量人口死亡,道德沦丧。客观上促进了公共卫生意识加强、医学的进步和医疗卫生体系的发展。
5、军事:瘟疫横行使得士兵大量死亡,导致战败;军队行军将疾病传播到各地;因战乱出现的难民流动,扩大了疾病传播范围,使疫情更加严重。
【拓展提升】古代中国的疫灾规律
1、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多疫灾的国度,在公元前770年到公元1911年间,疫灾频度为25%,平均每4年中就有一年发生过疫灾。
2、中国疫灾的时间分布不均衡,疫灾频度的变化与社会的治乱变化相关,疫灾相对稀少的时期也是社会相对稳定、国力相对强盛的时期,反之则反之。
3、中国疫灾频度具有不同时间尺度的周期性变化,较小的周期叠加形成较大的周期。在世纪和千年时间尺度上,疫灾频度与气候的寒冷程度成正相关,寒冷期疫灾频繁,温暖期疫灾稀少,3000年来,中国气候的趋干趋冷,也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了中国疫灾日趋频繁的长期变迁趋势。
4、中国疫灾分布的总体特征是城市重于乡村,都城重于一般城市,人口稠密地区重于人口稀少地区,自然疫源地区重于非疫源地区,自然灾害多发地区重于自然灾害少发地区。
5、区域开发过程和人地关系演变对疫灾分布变迁起着重大影响,3000年来中国疫灾区域有从黄河中下游向外逐渐扩展趋势,疫灾重心有由北向南、由东向西迁移的趋势。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
五、古代疫病防治措施
1、重视公共卫生与疾病防治
①古罗马注意公共卫生,把修建饮水道、下水道当作重要工程。
②中国古代不少地方官在任期间组织人力清理污水、疏通井渠河道;在大灾之后,采取各种方法预防疫病。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
2、总结经验,发展中医药
①东晋葛洪著《肘后备急方》记载了青蒿对疟疾的治疗作用。
②中国古人发明的人痘接种防治天花,在明代中期已经广泛使用,后来传到欧洲。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
3、建立疫病救治机构
①西汉后期,政府对疫病患者进行隔离;
②隋唐时期,寺庙病坊收治病人;
③古罗马时期的医院收治疫病患者。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
《汉书·平帝纪》记载有“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的隔离疫疠措施。
南北朝范晔的《后汉书》记载:汉桓帝延熹五年(162年),陇右军中大疫,死者十三四,当时就设有“庵卢”(野外传染病院),对疫病患者实行隔离。
总结:中国古代预防疫病的思想和经验
1、隔离治疗,阻断传染
①秦朝,麻风病流行,政府制定了一些法律,包括指定专门医生检查麻风病人,以及如果发现了麻风病人,就将病人送到疠所或疠迁所隔离治疗。疠所是目前已知我国最早的传染病隔离场所。
②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采取了隔离措施,并设立“临时时疫医院”,隔离传染源。
③清朝设立了“查痘章京”官职,官员的职责是到各地去检查有无天花病人,一经发现,即强行将病人迁往很远的地方居住,即隔离治疗。
2、巡视散药,赐棺埋葬:未感染者送药预防,一旦死亡,政府免费制棺深埋,以防疫病的进一步扩散
①隋唐以后,每当疫情发生时,由中央政府统一领导,地方官吏配合医疗人员,免费发放医药,开仓赈济,已经形成制度。唐太宗就曾多次选派医官到地方救治疫病。
②宋哲宗元祐八年,中央下诏说:“访闻日近在京军民艰得医药,令开封府体访。”
③明朝各地州县都建立起官办的“惠民药局”,对地方疫情的控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
3、开仓放粮,减免租税
宋朝对受灾地区的百姓进行分片轮流发放食物,根据受灾的情况,以耆为基本单位,将受灾地区进行划分,并依照耆的大小,或五耆七耆,或十耆为一区,选派有行止、清正廉洁的官员进行管理。这样避免了饥民大量涌入城市,既便于赈灾,又起到了预防疫病发生的作用。这些措施让百姓能得到休息,并且稳定了社会秩序。
4、颁布医方,群防群治
在村口要路立牌晓示或编撰一些简单的强体避疫的药方引导群众运用,增强机体抵抗力,控制疫病蔓延,切断疫病的传播途径。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
六、近代疫病防治
1、18世纪晚期,英国医生琴纳发明牛痘接种法,大大降低了天花的发病率。
2、19世纪,细胞与细菌学发展迅速。法国巴斯德创立的巴氏灭菌法,被广泛应用到医学领域。
3、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改变了人类对细菌传染束手无策的状态。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
【课堂探究】
材料一:古罗马伴随着对外征战和城市的扩大,曾发生过多次瘟疫。但当时罗马人把瘟疫的发生与神罚联系起来,于是大量修建神庙,定期向神献祭,而医疗和医生都得不到重视。医疗条件的限制使罗马人相信对疫病的预防胜于治疗,他们认为最佳的预防方式是卫生清洁,于是在罗马城修建大量的公共浴场和公共厕所,修建了许多输水和排污管道,成立了水务委员会作为维护城市用水的机构,并催生出与之配套的公共卫生法。
——摘编自刘琳琳《古罗马城输水道、排水道的建设及其对公共卫生的意义》
根据材料,概括古罗马在疫病防治方式上的特点?
①政府主导;
②立法保障;
③注重疾病预防;
④注重修建大量公共卫生设施。
⑤重神学轻科学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
材料二:14至17世纪中期,伦敦先后爆发过20多次大小瘟疫。面对最初的黑死病疫情,教皇亲自设计弥撒驱逐瘟疫,教会则通过教堂担负起医疗救治的责任。政府规定严禁暴尸街头,死者必须深埋;限制出入病疫区。许多地方当局还规定有传染嫌疑的房屋及家具要通风熏蒸、曝晒消毒,并向民众普及医学和公共卫生知识。英王对疫病重灾区免除征税,同时发布公告严控伦敦城内的屠宰活动,禁止污血流入街道或泰晤士河。随着疫病的扩散,政府进一步制定卫生法规,管制医药行业,推进医疗的正规化进程,并新建或重建多家医院。城市也开始设置清道夫清扫街道。到了16世纪,关注公共健康成了欧洲各大城市普遍的现象。这些医学上的变化被称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卫生革命”。
——摘编自魏晨光《从黑死病反观14—17世纪英国的社会生活和医疗状况》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4—17世纪英国应对疫情措施的背景并说明“卫生革命”的意义。
背景:
①宗教观念的影响;
②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③近代自然科学的进步;
④封建王权的发展。
意义:
①促进城市化发展;
②提高公民卫生意识;
③推动医疗技术进步,促进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建立。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
中医药的成就
一、中医学成就
1、战国时的扁鹊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进行诊断。
2、成书于战国至西汉间的《黄帝内经》总结了先秦、秦汉时期大量的医家经验,以阴阳五行学说解释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阐明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是一部重要的中医基础理论著作。
3、东汉晚期,名医华佗精通外科手术,创制了麻醉药“麻沸散”以及健身方法“五禽戏”。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经络学说”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后汉书·方术列传·华佗传》记载:“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当导引。体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怡而汗出,因以著粉,身体轻便而欲食。普施行之,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
4、医学家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提出辨证施治的原则,著成《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被医家誉为“万世宝典”。
5、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总结晋以来医疗发展方面先进成就。
6、唐朝医学家孙思邈著《千金方》,被后人尊称为“药王”。
7、针灸在中医治疗中发挥很大的作用,建立在经络学说基础上,治疗效果显著,简便经济,受到中国人的欢迎,被世界许多国家所接受。
针灸教学模型的使用,代表了中医针灸学临床实践与教学发展水平。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
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总称。
针法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把毫针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穴位,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对人体特定部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灸法是以预制的灸炷或灸草在体表一定的穴位上烧灼、熏熨,利用热的刺激来预防和治疗疾病。通常以艾草最为常用,故而称为艾灸。
二、中药学成就:
------中药典籍反映了中国古代医药学家对药物性能功用的认识。
1、唐朝的《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
2、明朝李时珍总结千百年来中药学的经验,著成的《本草纲目》,集中药学知识之大成,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
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体现了生物进化的思想,推进了世界生物学的发展。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
《本草纲目》主要介绍历代诸家本草及中药基本理论等内容。本书虽为中药学专书,但涉及范围广泛,对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物理学、化学、农学等内容亦有很多记载。本书保存了16世纪以前大量文献资料,其中有的原书已佚失,有关资料可从本书得以窥见。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
(P83)学思之窗:根据材料,谈谈对《本草纲目》体例特点的认识。
⑴全节框架一目了然;
⑵体例完备,大纲、条目、解释、辨误、图像、功用全面;
⑶重视前代医学家的研究成果;
⑷作者深入临床实践,辨析真伪,查缺补漏。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医药事业焕发了新的生机
1、在中西医结合方针的指导下,新老中西医团结协作总结临床经验,中医药的治疗水平取得长足进步;
2、广泛设立中医院与中医院校,掀起学习研究中医的高潮;
3、中医药工作者整理中医典籍,挖掘秘方验方,开发中成药制剂;
4、屠呦呦等专家组成的研究团队,受到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关于青蒿抗疟记载的启发,从青蒿中分离出,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对人类防止疟疾发挥了巨大作用;2015年,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5、21世纪以来,中医药蓬勃发展,走向世界。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
2015年10月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该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为第一位获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诺贝尔科学奖项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1)在中国医学发展史上,有两次巨大的变革,一次是以《内经》为标志的医学理论的总结,还有一次就是以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为标志的临床诊治辨证体系构建及方剂创制之法。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医家奉为圭臬,极为推崇。
(2)三国至隋唐五代时期中医学有了较快发展。在临证医学和药物学方面有突出成就,医学基础理论也有一定的发展。西晋医家王叔和著成《脉经》,使脉学理论和方法更加系统化。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和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各科做了系统全面论述,在医学上占有重要地位。葛洪的主要医学成就是《肘后备急方》,涉及古代急救、传染病和内、外、妇、五官、精神、伤骨各科,以及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等。对病种、病源和症状的描述简洁扼要,选方实用,疗法简便。所选药物体现验、便、廉的特点。孙思邈《千金要方》,载方5 700多首,方论3 500首,内容详博,医史学者称之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还特别重视医德修养,把医德归纳为两个方面:第一是技术要精湛;第二是品德要高尚。
(3)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药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
特点:
①历史悠久
②重视经验积累与总结,临床治疗经验丰富
③强调天人合一,辨证施治
④药食同源
⑤著述丰富,人才辈出
⑥影响深远
【拓展提升】传统中医药学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
原因:
①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具有较好的传承性
②受传统天人观念的影响
③历代政府的鼓励与支持
④读书人观念的转变
⑤历代医者的潜心钻研
⑥受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的影响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
西医在中国的传播
一、西医成就
近代以来,西医以化学、生物学、物理学等实验科学为依托,借助精密仪器及数据分析,在解剖学、诊断学、药学等方面取得很大成就。
1、17世纪,英国生理学家威廉·哈维著成《心血运动论》,揭示了血液循环的规律。
2、荷兰人列文虎克发明显微镜可对微生物进行细致观察。
3、19世纪,人们将生理与临床结合起来,探索各种药物的功能和作用,创立了实验药理学。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
《心血运动论》这本书是由英国伟大的生理学家和胚胎学家威廉·哈维于1628年公开发表的。哈维强调自己是通过活体解剖和实际观察来研究心脏运动及其与脉搏的关系的,这一点尤为重要。这本书的出版震惊了当时的医学界和生理学界,它的观点从根本上推翻了统治人们头脑上千年的关于心脏运动和血液运动的经典观点,提出血液是循环运行的,心脏有节律的持续搏动是促使血液在全身循环流动的动力源泉。
二、西医在中国的传播
1、明末清初,西医传入中国,但影响有限。
2、鸦片战争后,西式医院在通商口岸建立起来,医院分科完备,技术先进,医生凭借医疗设备,对各种疾病做出诊断,广受欢迎。
3、牛痘接种法、麻醉术、放射技术以及其他近代西医成就陆续被引入中国。
4、西医院校把教学、科研与临床结合在一起,培养了相当数量的西医人才。
5、西医凭借其特有的消毒、化验等手段,积极采取措施预防传染病、隔离传染源、治疗感染者、普及公共卫生知识,对人们的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6、中国的一些大城市借鉴了西方的公共卫生措施,推广自来水、改善食品卫生状况、处理垃圾与粪便等,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初步发展起来。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
【课堂探究】
材料一:16世纪中叶,耶稣会士为在中日两国打开传教局面,遂以西医为百姓疗疾来赢得人心。明末清初,耶稣会士向中国译刊一大批西医著作,向国人初步介绍了西医解剖学、药物学等知识。此后,西医在中国渐趋实用。康熙帝任用传教士为其治疗心悸症和上唇生瘤,获得奇效。在民间,一些传教士也为老百姓治病。但总体上西医在中国影响不大。西医最初在日本传播时,传教士深入民间行医舍药,颇得民心,很多倾慕西医者受洗入教。此后,以兰学(指经荷兰传入日本的西洋学术)为代表的西医著作大量传入日本,从理论上丰富了日本人对西医的认识。
——摘编自田毅鹏《西医在中日两国传播的历史比较》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医在中日两国传播过程中的不同点。
不同点:
①传播过程不同。中国是先理论后趋于实用;日本是先实用后理论。
②民众对西医态度不同。在中国西医的受众较少;在日本更多的人接受西医。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
材料二:19世纪中叶以后,西医在中国日益广泛而深入地传播开来。许多传教士在华行医、建立医院、开办医学校、翻译医学书籍和出版医学刊物。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开始官派留学生,1872—1875年选派120名幼童赴美留学,其中有5人从事医学工作。明治维新后日本西医发展很快,不少中国留学生在日本间接吸收了西医知识。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些清廷官员和洋务人士(如荣禄、李鸿章等)体验到了西医的功效,就带头或动员富商捐资教会医院,各地受医人数大为增加。20世纪初,中医人士开始自发地学习西医,西医影响逐渐超过了中医。
——摘编自郭剑波《论近代“西医东渐”的途径与反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医在近代中国迅速传播的背景并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背景:
①列强入侵打开中国国门
②西方文明的传入
③洋务运动的兴起
④受到日本的影响
影响:
①弥补了中医药学在实验医学上的不足
②推动了中国近代医学事业的发展
③促进国人思想解放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④有利于推动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
⑤冲击了中医的地位,甚至造成了一些极端认识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
课堂小结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