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汇报人姓名
《论语》
温故知新话《论语》
01
初读文章通大意
02
角色朗读评人物
04
品读评志解孔子
05
小组合作解文句
03
效法前贤树己志
06
目录
01
温故知新话《论语》
导入新课
STEP5
STEP4
STEP3
STEP2
STEP1
《论语》 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观点的一部儒家经典。 古人曾言: “半部
《论语》 治天下” , 我们初中时我们曾学习了《论语》 十二章, 而今天我们要学
习的《子路、 曾皙、 冉有、 公西华侍坐》 是《论语》 中篇幅最长的一章, 也是最
具文学色彩的一章。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研读这篇文章, 进一步了解、 探究儒家思想。
文学常识
孔子其人
孔子(前 551 年~前 479 年) , 名丘, 字仲尼, 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
1
东曲阜) 人, 中国古代思想家、 教育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
2
孔子一生“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 先世为宋国贵族。 年轻时贫贱, 勤奋好
3
学, 多才多艺。 五十岁时担任过鲁国司寇, 代理相事, 弃官后, 在动乱的春秋时
4
期, 为实现他辅国治邦安天下的抱负, 带着自己的弟子, 拉着几大车书籍周游列
5
国, 推行自己的政治思想。 晚年致力于教育、 设坛授学, 广收门徒, 相传先后有
6
弟子三千人, 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人; 整理《诗》 《书》 、 删修《春秋》 , 使之
7
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
8
文学常识
《论语》 其书
《论语》 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 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
1
言行录, 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 政治、 文化和教育思想, 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2
3
宋儒把《论语》 《大学》 《中庸》 和《孟子》 全称为“四书” 。 《论语》 共
4
20 篇, 每篇又分若干章, 不相连属; 言简意丰, 含蓄凝练, 包含了孔子渊博的
5
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 在记言的同时, 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 在某些章节的
6
记述中, 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
7
的格言和成语, 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8
《论语》 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 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
20 篇, 每篇又分若干章, 不相连属; 言简意丰, 含蓄凝练, 包含了孔子渊博的
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 在记言的同时, 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 在某些章节的
记述中, 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
的格言和成语, 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论语》 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 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
20 篇, 每篇又分若干章, 不相连属; 言简意丰, 含蓄凝练, 包含了孔子渊博的
记述中, 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
文学常识
文章题解
2
1
5
《子路、 曾皙、 冉有、 公西华侍坐》 选自《论语 先进》 篇, 标题为后人所加。
“侍坐” 意即“在尊长旁边陪坐” 。 子路、 曾皙、 冉有、 公西华四人都是孔
63 岁时是卫国大夫孔悝的家臣。 鲁哀公十五年(公元前 479 年) , 卫国发
4
子路, 姓仲, 名由, 字子路, 即文中的“由” , 当时约 51 岁。 子路很勇敢,
3
子的学生, 他们年龄不同, 性格也各有差异。
文学常识
文章题解
生内乱, 孔悝被劫持, 子路临危不惧, 冒死冲进卫国国都救援孔悝, 在 混战中被杀。曾晳, 名点, 字皙, 即文中的“点” 当时约 39 岁。 他的儿子曾参也是孔子的著名弟子, 后人尊称为“曾子” 。 平时所说的“四书五经” 中的《大学》 就是曾参所著。
冉有, 姓冉, 名求, 字子有, 即文中的“求” , 当时约 31 岁。 冉有身怀治国才能。 鲁国的大夫季康子问孔子: “冉有可以从政吗? ” 孔子说: “冉有多才多艺, 从政有什么不可以的? ” 季康子就请冉有辅佐自己。
文学常识
文章题解
语》 记载, 他衣冠整齐, 生活从来不马虎, 仪表堂堂, 风度翩翩, 擅长辞令, 应
对得体。 孔子说他“束带立于朝, 可使与宾客言也。 ” 他可做一个很好的外交官。
公西华, 姓公西, 名赤, 字子华, 即文中的“赤” , 当时约 18 岁。 据《论
02
初读文章通大意
初读文章通大意
1. 请同学们先听老师(或录音) 范读一遍课文, 听的过程中用红笔将生僻字的
读音标注在课本上。
特别要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
曾晳(xī)哂(shěn)舞雩(yú)铿(kēng) 尔小相(xiàng)比(bì) 及冠(guàn) 者喟(kuì) 然
2.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并思考: 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文中哪句话提示了
全文的内容?
(1)
(1) 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生动地再现了孔子和学生一起畅谈理想的情形。
(2) 提示信息:
①“亦各言其志也! ” (第 10 段)
②“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 (第 14 段)
(3)
3. 小组讨论: 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 每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全文的内容?
材料, 层次清晰, 主旨鲜明, 这是本文的写作技巧之一。
(2) 小结: 询问志向——述说志向——评价志向, 全文以“言志” 为中心组织
02
(1) 明确。
第一部分(第 1 段) : 写孔子询问学生的志向。 ——孔子问志
第二部分(第 2—12 段) : 写子路、 冉有、 公西华、 曾皙分别述说自己的志向以
及孔子的态度。 ——弟子述志
第三部分(第 13—16 段) : 写孔子对四人志向的评价。 ——孔子评志
01
03
小组合作解文句
小组合作解文句
1. 小组合作, 翻译下面句子, 注意加点词的用法。
【如】
01
03
04
05
06
07
02
(2) 如其礼乐, 以俟君子。 如: 至于。
(1) 如或知尔, 则何以哉? 如: 如果。
(3) 宗庙之事, 如会同。 如: 或者。
【方】
(1) 夫子喟然曰: 吾与点也。 与: 同意。
(2) 可使有勇, 且知方也。 方: 正道, 指是非准则。
【与】
(1) 方六七十, 如五六十。 方: 计算面积的单位, 纵横各一里。
(2) 唯求则非邦也与? 与: 语气助词。
【乎】
【如】
(1) 吾一日长乎尔。 (2) 乎大国之间。
明确: 这四个句子中的“乎” 都相当于“于” , 可翻译成比、 在。
【尔】
(3) 异乎三子者之撰。 (4) 浴乎沂, 风乎舞雩。
明确: 这两个句子中的“尔” 是助词, 表状态, 常放在形容词或拟声后, 相当于
“然” 。
【词类活用】
(1) 子路率尔而对曰。 (2) 鼓瑟希, 铿尔。
【如】
1
2
3
4
(1) 端章甫, 愿为小相焉。 甫: 名词作动词, 穿着礼服, 戴着帽子。
(2) 鼓瑟希, 铿尔。 鼓: 名词作动词, 弹奏。
(3) 三子者出, 曾皙后。 后: 名词作动词, 落在后面。
(4) 浴乎沂, 风乎舞雩。 风: 名词作动词, 吹风。
2. 小组合作, 翻译下面句子, 注意句子顺序和现代汉语不同。
(1) 不吾知也。
(2) 毋吾以也。
(3) 则何以哉?
引导: 翻译以前学过的句子, 注意句式特点。
(1) 微斯人, 吾谁与归? (2) 忌不自信。
(3) 何厌之有? (4) 何陋之有?
小结: 宾语前置的三中类型
小结: 宾语前置的三中类型
01
(1) 古代汉语的疑问句中, 代词作宾语, 宾语前置。
02
(2) 古代汉语的否定句中, 代词作宾语, 宾语前置。
03
(3) 以结构助词“是” “之” 提前宾语。
04
04
角色朗读评人物
角色朗读评人物
1. 分角色朗诵课文: 把班上的学生分成六组, 其中五组学生分别担当子路、 曾皙、冉有、 公西华和孔子, 剩余一组学生进行观察评价。
3. 表演过后, 第六组同学对前五组同学的表现分别作出评价, 从内容和表演两个方面进行评价, 如: 翻译是否到位准确, 表演时每个角色的情绪是否到位等。
2. 进入情境, 有感情地分角色上台表演。 表演时可将每个角色的话按照自己的理解翻译出来, 用白话文的方式叙述。
4. 针对刚刚的表演自由讨论: 四人的志向分别是什么? 性格又分别有哪些特征?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并按照他们发言的顺序评价。
角色朗读评人物
依据: 冉有是在孔子指名发言后才开口的。 此前子路说自己可以治理一个中等国
家, 冉有则说他只能治理“方六七十, 如五六十” 的一个小国, 说明他对自己能
力的估计十分谨慎。 他还认为, 三年之后, 他所能取得的政绩仅限于“足民” 一
点, 至于礼乐教化, 则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可见, 冉有既有抱负, 又不愿对
自己估计过高, 态度谦逊, 说话很有分寸。
(2) 冉有: 谨慎小心, 谦虚退让。
(1) 子路: 有抱负, 自信, 却失之鲁莽、 轻率。
依据: 孔子问志, 子路首先发言。 言谈之中, 语气十分肯定, 由此可见其抱负远
大, 才能卓绝, 直率、 信心十足。 但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 子路也有其弱点: 孔
子话音刚落, 子路便“率尔而对” 这也反映出其鲁莽、 轻率、 不谦让的一面。
角色朗读评人物
曰能之, 愿学焉” , 然后才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 “愿为小相焉” 。 从他简短
依据: 公西华也是在孔子点名后才述志的。 他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 但因冉有刚
的言辞中, 尤其是两个“愿” 字、 一个“学” 字、 一个“小” 字, 就可以看出他
谦恭有礼、 娴于辞令的特点。
刚说道: “如其礼乐, 以俟君子。 ” 为避免以君子自居, 他先谦虚一番, 说“非
(3) 公西华: 谦恭有礼, 娴于辞令。
角色朗读评人物
(4) 曾皙: 洒脱高雅, 从容淡定。
依据: 在老师问到别的同学的志向时, 他正在弹瑟。 当老师问到他时, 他“鼓瑟
希” “舍瑟而作” , 表现其从容有礼。 前边三人谈的是安邦定国的大事, 唯独他
讲得是玩乐, 表现其淡泊功名的态度。
05
品读评志解孔子
品读评志解孔子
小组作答, 其他小组补充。
又不伤其自尊, 从中能看到孔子对学生怎么样呢? (爱护、 尊重)
也者? ” 既然是治理国家, 礼乐教化之事为何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 所以, 孔子
(1) 对子路: 哂之。 孔子并没有否定子路治理“千乘之国” 的才能, 但他认为
子路的谈话的态度不够谦虚, 这属于“其言不礼” 以笑代责, 既是善意的批评,
(2) 对冉有: 叹之。 冉有“如其礼乐, 以俟君子” 的回答, 孔子当时没有评点,
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才反问“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 如五六十而非邦
虽然没有正面加以评论, 但可以看出其是不满意的。
1. 孔子在听完弟子言志后, 分别给予了怎样的反应? 小组讨论, 由扮演孔子的小
品读评志解孔子
(3) 对公西华: 惜之。 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 赤也为之小, 孰能为之大? ”
因为孔子认为他通晓礼乐, 可以大用。 孔子认为公西华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
更重要的工作的能力。
(4) 对曾皙: 与之。 曾点的话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太平盛世” 图, 图中社会安
定、 经济稳定、 天下太平, 是一个人人都享受了真、 善、 美的大同和谐社会。
2. 思考探究: 从表面上看曾皙并没有从正面回答志向的问题, 只是描绘了一幅和
谐融洽的春乐图, 可孔子却“喟然叹曰: 吾与点也” , 孔子为什么单单赞同曾皙
的回答呢? (提供背景资料, 师生共同讨论)
明确:
品读评志解孔子
治” , 即“为国以礼” 。 曾点的志向突显孔子礼乐治国的最高境界, 故孔子喟然
叹曰“吾与点也。 ”
(1) 当时社会动乱, 孔子称之为“礼崩乐坏” 的时代, 因而孔子政治上主张“礼
遭失败、 心力交瘁而想过平静无为的生活的想法。 因此, 曾皙的话不仅是显己志,
也是对孔子心灵的折射。
3. 结合课文中的言、 行、 神态描写, 具体分析孔子的形象。
(2) 曾皙的这段话, 表达了 隐士的生活景象, 可能隐约触动了 孔子周游列国屡
这虽然是一次日常谈话, 但他却利用这样一个气氛非常和谐愉快、 师生关系非常
融洽的机会, 了解学生的志向, 对学生进行为人处世的教育。
(1) 作为人师, 孔子既能严格要求学生, 又和蔼可亲, 善于启发和诱导弟子。
品读评志解孔子
对弟子们“言志” 的态度及评论中了解他的志向。 孔子赞同曾皙的说法, 是因为
现在曾皙的志向中。
作为的积极进取精神和孔子的“礼治” “仁政” “教化” 的政治理想, 集中地体
曾皙所描绘的太平盛世的景象正是他所渴望和追求的。 可以说, 儒家学派的有所
(2) 孔子要求弟子“各言其志” , 他自己并没有“言其志” , 但我们可以从他
06
效法前贤树己志
课文总结
每一个人物, 风采不同, 子路的直率, 冉有的谨慎, 公西华的少年风采, 曾
1
皙的洒脱、 孔子的睿智。 这些, 都隐含在他们的“言” 和“行” 里, 听言, 能知
2
其心, 观行, 能晓其人。 在他们的各不相同中, 我们又读到了很多共同的东西。
3
无论是风华正茂的公西华, 还是年过半百的子路; 无论是谨小慎微的冉有, 还是
4
潇洒出尘的曾皙, 他们怀揣的都是一颗滚烫的救世之心, 怀揣的是重构人间秩序
5
的政治理想, 他们永远热情洋溢, 并随时准备启程去为自己的理想奔忙。 他们胸
6
怀天下, 他们希望强国富民、 天下大治; 他们的理想, 不是一己的显达, 不是一
7
己的安稳。 正是他们, 开启了中国读书人兼济天下的追寻之路。
8
课后作业
通过学习本文, 我们了解了孔子及其四位弟子的志向。 纵观古今, 很多仁人
01
志士都曾在年轻时候立下过志向, 比如: 杜甫心存“致君尧舜上” 的志向, 周恩
02
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袁隆平立志让全球无冻馁之人……那么你的志向是
03
什么? 请同学们写一写自己的志向。下一节课, 我们也像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一样,
04
“言志、 评志” 。
05
课堂总结
美国作家威尔 杜兰特曾经说过: 我很羡慕中国的儒生——他们被要求记住
01
孔子的每一句话, 因为我发现他的每一句话都深刻而精当。 有时我认为如果这些
02
格言在我记忆中沉淀 20 年, 我或许会变得心态平和、 举止庄重、 思绪沉稳、 个
03
性深沉、 彬彬有礼, 这些我能在中国每一个受过教育的人身上找到。 (《历史上
04
最伟大的思想》 ) 今天我们读《论语》 , 就是要让儒家思想文化沉淀到你的记忆
05
里, 在三年、 五年或八年之后, 人们将告诉你: 你的骨子里流淌着心态平和、
06
课堂总结
彬彬有礼的中国智慧; 面对自己的人生, 我们既积极奋斗、 努力进取, 又能怀有顺其自然的平和心态, 让自己活得从容而坦荡。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