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2023年九年级中考备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题
1. (2022·湖南省衡阳市·模拟题)诗词理解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甲)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乙)
左迁至蓝关示任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1) 下列各项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意为自己被弃置在巴山楚水这个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
B.《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颔联写怀念故友只能徒然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回到久别的家乡,世事变迁,感到非常生疏。
C.“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直按写出诗人获罪被贬的原因,“朝奏”而“夕贬”,写出诗人命运变化的急剧。
D.《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尾联写侄孙韩湘前来探望,诗人向侄孙交代后事,显得很宁静、从容而豁达。
(2) 下列各项对两首诗歌内容与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左迁至监关示侄孙湘》颈联即景打情,望秦岭,云遮雾锁,家今何在?眼前蓝关,大雪拥塞,马亦不前。写出了英雄的失路之悲。
B.“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中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前人,表达出诗人要在前人失败之后继续向成功迈进的积极进取的情怀。
C.《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尾联的意思是今大听了你为我唱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这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D.两首诗也表现了被贬官后痛楚难言的悲愤之情,不同之处在于甲诗表现诗人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乐观;乙诗悲中有壮,表现了“为除弊事”而“不惜残年”的坚强意志。
2.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 颈联中的“芳草萋萋”写出了“芳草” ______ 的特点。
(2) 诗歌前两联有实写,有虚写,请对此作简要赏析。
3. 阅读。
时人见寒山
(唐)寒山
时人见寒山,各谓是疯癫。
貌不起人目,身唯布裘缠。
我语他不会,他语我不言。
为报往来者,可来向寒山。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一、二句意思是,时人看见诗人,都认为他是个疯疯癫癫的人。
B.三、四句写诗人外部形象:不但貌不惊人,还胡乱穿着粗布衣服。
C.后四句说诗人虽然与时人有严重隔膜,但还是欢迎时人来“寒山”。
D.这首诗特色鲜明,语言典雅绚丽,沉郁顿挫,意蕴深厚、富有哲理。
(2) 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以下问题。
舟师
[明]俞大猷①
倚剑东冥②势独雄,扶桑③今在指挥中。
岛头云雾须臾尽,天外旌旗上下翀④。
队火⑤光摇河汉⑥影,歌声气压虬龙宫⑦。
夕阳景⑧里归篷近,背水阵奇⑨战士功。
【注释】①俞大戬:明代战功显著的抗倭名将。②东冥:东海。③扶桑:我国对日本的旧称。④翀:通“冲”,舞动的意思。⑤队火:排列成队的战船上的炮火。⑥河汉:指银河。⑦虬龙宫:比喻倭寇的巢穴。⑧景:通“影”。⑨背水阵奇:比喻抗倭水军战阵的精妙奇特。
(1) 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或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剑”“扶桑”写出了水军武器的锋利和倭寇的凶残。
B.“云雾”写出了战时环境的恶劣,“旌旗”写出了倭寇人数之多。
C.“队火”“河汉影”写出了战争中炮火连天的凄惨场面。
D.“夕阳景”“归篷近”描绘了在夕阳的余晖里,战船徐徐归来的情景。
(2) 请分析诗歌表现的情感,填写下面的表格。
阶段 表现的情感
战前(首联) 坚信战争必胜的自信
战中(颔联、颈联) ① ______
战后(尾联) ② ______
5.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秋词(其一)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 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A.首句中的“自古”一词,明确指出人们悲叹秋日寂寞萧索的看法由来已久。
B.第二句中诗人运用对比手法,通过直抒对春朝的厌恶来突出对秋日的喜爱。
C.第四句写出了秋的“神韵”,与前一句诗虚实融合,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D.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开阔,融情、景、理于一炉,唱出了非同凡响的秋歌。
(2) “晴空一鹤排云上”中的“排”字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你说说它的妙处。
6. (2013·浙江省温州市·历年真题)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柏林寺南望
(唐)郎士元
溪上遥闻精舍①钟,泊舟微径度深松。
青山霁②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
【注释】①精舍:寺庙,指柏林寺。 ②霁:雨止。
(1)诗的前两句描写诗人遥闻钟声、泊舟穿径的情景,“微”、“深”二字体现出了柏林寺______的环境特点。
(2)诗的后两句描写云峰相依的景象,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
7. (2021·贵州省铜仁市·期中考试)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问题。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 以下诗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诗的开头两句以夸张的笔法,营造了欢乐的宴饮气氛,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B.诗中以“欲度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来比喻人生道路中的艰难险阻。
C.诗中借典故,直接表达了诗人盼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理。
D.诗的最后两句写出了诗人坚信行船路上必能安全到达彼岸的坚定信心。
(2) 怎样理解“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含义及其表达的情感。
8. (2022·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模拟题)诗歌鉴赏。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 下列对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从“未有期”“何当”中可以读出作者对未来充满了绝望。
B.诗中两次写到“巴山夜雨”,一实一虚,点明了特定的背景。
C.诗人身处巴蜀,为远方的妻子写下了这首诗,“君”指的便是诗人的妻子。
D.本诗语言朴素自然,如话家常,字里行间蕴含着微妙的情感变化。
(2) 结合诗境体会“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妙处。
9. (2022·湖南省长沙市·模拟题)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孤桐①
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②思解愠③,愿斫五弦琴④。【注释】①当时王安石任北宋神宗的宰相,力主改革,推行新法,虽遭遇到很大的阻力,仍然锐意改革,毫不犹豫,坚决推行新法。②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③愠:疾苦、怨愤。④斫:(zhuó)用刀斧砍,这里指做成。五弦琴: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1) 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孤桐”的形象抒发自己的理想抱负。
B.首联中“森森”是茂盛繁密之意,开篇写出梧桐树天生就高大挺拔的不凡气势。
C.孤桐年岁渐老,但根须更加强壮;温暖舒适的阳光让桐叶变得更加浓密,自成阴凉。
D.诗人既不避讳年老,也不轻蔑困难,尾联借用典故表明自己老当益壮,穷且益坚的决心。
(2) 简要概括本诗中“孤桐”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10. (2022·湖南省张家界市·历年真题)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
渡易水
陈子龙①
并刀②昨夜匣中鸣,燕赵悲歌最不平;
易水潺湲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注:①陈子龙:明末进士,反清领袖。②并刀:并州产的刀剑,以锋利出名。
(1) 本诗首句“并刀昨夜匣中鸣”暗含了作者 ______ 的雄心壮志。
(2) 战国时荆轲的《易水歌》中“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与本诗第三、四句都写到了易水,但两首诗的景与情并不相同,请加以比较。
11. (2022·广东省广州市·期中考试)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 词的题目是“秋思”,词中哪些景物点明了季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2022·湖南省衡阳市·模拟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这首词是辛弃疾写给志同道合的朋友陈同甫的,“壮词”即豪放之词。
B.这首词上下两片共十句,节奏紧凑,写声绘色,形象生动。
C.上片实写军旅生活。看宝剑,听号角,分麾下炙,听塞外声,沙场点兵都是作者热爱的生活和抹不掉的记忆。
D.下片一、二句写马快弦急,战斗激烈,从侧面衬托了人的意气风发、英勇无畏,从气氛上向人们预示着战事的胜利。
(2) 诗多偶句,词则有奇句。以奇句作结往往能起到一种突出点化的作用。请赏析这首词的最后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2022·湖南省衡阳市·模拟题)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各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 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2) 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14. (2022·湖南省湘潭市·模拟题)阅读下列诗曲,完成题目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 诗中借用典故的一联,表达了作者 ______ 的思想情感。
(2) 下列对颈联的理解 不 恰 当的一项是 ______
A.“沉舟”“病树”是诗人的自嘲,其中饱含感慨身世、惆怅忧伤之情。
B.“千帆过”“万木春”,形象表明诗人对自己拥有光明前途充满信心。
C.“沉舟”“病树”作为反衬,描绘出富有生机的景象,表现诗人豁达襟怀。
D.蕴含了相信未来一定比现在更美好,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
15. (2022·湖南省湘潭市·模拟题)阅读文天祥《过零丁洋》一诗,完成下列各题。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______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以死明志,丹心光照千秋。
B.首联写自己步入仕途和四年抗敌的经历,“辛苦”和“寥落”两个词道尽坎坷的人生际遇,感情深沉,悲郁感人。
C.颔联将国家命运与个人不幸联系在一起,写危难形势,抒忧患之情,比喻形象,对仗工整。
D.颈联运用拟人手法,将“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与自己的心情巧妙结合起来,感人至深。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千古名句主要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取”和“照”的表达效果。
16. (2022·湖南省永州市·模拟题)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甲】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乙】
积雨辋川庄作
[唐]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①。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注:①东菑:泛指田园。
(1) 下列对两首诗词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______
A.【甲】诗颔联与颈联在意境上颇与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之相类,只是【甲】诗铺展得更开些。
B.【甲】诗从孤山、贾亭开始,到湖东止,移步换景,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
C.【乙】诗中从“烟火”“蒸藜”“水田”等词语可以看出首联写的是田家生活。
D.【乙】诗形象鲜明,兴味深远,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
(2) 请自选角度赏析“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的妙处。
17. (2022·四川省绵阳市·模拟题)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问题。
孤桐
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①。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明②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③。【注释】①寻:古代度量单位,八尺为一寻。②明:(政治)清明。③五弦琴: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1) 下列对于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人以孤桐自喻,表达了自己的人生追求。
B.首联“森森”写出了孤桐的茂盛繁密,“几百寻”突显了孤桐的高大挺拔。
C.“阳骄叶更阴”暗示诗人在政治上得到的阻碍力量越大,信念越坚定。
D.“愿斫五弦琴”表达了诗人希望能够弹琴奏乐,追求潇洒快乐的人生。
(2) 这首诗借“孤桐”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趣?请简要分析。
18. (2022·湖南省长沙市·模拟题)古诗文阅读。
临江仙 再用韵送祐之弟①归浮梁②
南宋辛弃疾
钟鼎山林都是梦,人间宠辱休惊。只消闲处过平生。酒杯秋吸露,诗句夜裁冰。
记取小窗风雨夜,对床灯火多情。问谁千里伴君行?晓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注释]①祐之弟:辛助,字祐之,辛弃疾的族弟。②浮梁:县名,宋属饶州。
(1) 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钟鼎”“山林”分别指奢侈豪华的生活、隐居乡野的生活,这句诗指出富贵、隐逸的生活都是梦幻。
B.“酒杯秋吸露”一句,写了诗人在秋季用酒杯接取露水来饮用的情形,“吸露”指生活清贫,虽然连酒也买不起,但诗人内心却是淡然悠闲,自得其乐的。
C.下阙前两句回忆往昔与族弟辛祐之小窗风雨、对床夜话的手足情谊,情真意切,清丽洒脱。
D.作者在下阙运用虚写、对偶、设问等多种手法,表达了离别时对弟弟祐之的深厚情意。
(2) 人们评价这首送别词末两句“晓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在写景抒情方面既柔美又不失洒脱豁达,极具辛词特色,请从景与情两个方面简要赏析。
19. (2022·湖南省湘潭市·模拟题)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村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馀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1) 诗中首先细致地描写了 ______ 季的景色,运用触景生情的写作手法,表达了诗人 ______
(2) 下列对诗歌特点及情感表达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______
A.本诗风格飘逸,淡中有味,明白自然。
B.“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运用拟人、对偶的修辞手法,赋予景色以人的灵性,形象生动。
C.颔联主要以听觉写动、静之景,使得“有声”和“无语”相映成趣,动静结合。
D.首联点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重在突出人物悠然的神态、浓厚的游兴。
20. 古代诗歌鉴赏。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 颔联描绘了四种景象,即起伏的山岭、 ______ 、 ______ 和辽远的荒原,让人穷尽目光,思接千里。
(2)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诗人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到湖北、湖南一带游览。
B.诗中“随”字描绘出山脉的走向与趋势,富有流动感和空间感,仿佛一幅图画在你面前徐徐展开。
C.“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运用了对偶、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月夜江水的平静美丽和云霞的变幻多姿。
D.尾联借写故乡水不远万里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依依不舍以及思念之情。
21. 诗歌鉴赏。
【甲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诗】于郡城送明卿①之江西
明李攀龙
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②迷。
谁向孤舟怜逐客③,白云相送大江西。
【注】①明卿:作者的好友。②楚:楚地。③逐客:被贬逐的官员,这里指明卿。
(1) 乙诗“秋色遥看入楚迷”一句中哪个字最有意蕴?请简析。
(2) 甲、乙两诗的后两句在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上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22.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 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首联点题,交代游踪,从大处落笔,简单勾画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B.尾联“行不足”,说明诗人余兴未尽,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
C.全诗句句写景,并与“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营造的意境相同。
D.这首诗描写了西湖早春时节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无比喜悦的感情。
(2) 微视频是时下流行的表现形式,小张同学想将这首诗中的颔联、颈联的意境用微视频的形式表现出来,请你帮他完成下面的脚本设计。
诗句 画面内容 表现状态 预期表现效果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早莺新燕 动态 ①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乱花浅草 ② 花草欣欣向荣的趋势
23. 古诗词阅读。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 诗的尾联运用了 ______ 修辞,表达了诗人 ______ 的感情。
(2) 对上述作品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______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押ou韵。
B.首联点明作者远离家乡去楚国游览的时间和目的。
C.颔联中的“入”字用得极为传神,展现出江水奔腾而去的画面,用流动的视角勾画出一副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表现了诗人广阔的胸襟。
D.颈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
24. (2022·湖南省岳阳市·历年真题)古诗阅读。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
西归①绝句(十二首之二)
[唐]元稹
五年江上损容颜,今日春风到武关。
两纸京书②临水读,小桃花树满商山。【注释】①西归:此诗作于诗人被贬五年后,自唐州(今河南省唐河县)奉诏还京途中。②书:友人李复言、白居易的书信。
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具体说说你是如何读懂诗人心情的。
25. (2022·湖南省娄底市·历年真题)古诗类。
燕子来舟中作①
杜甫
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②。
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
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
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注】①此诗为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杜甫漂泊在潭州(今长沙)附近的湘江上所作。②两度新:杜甫来到潭州已是第二个春天。
(1) 请赏析颈联“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加点叠词的表达效果。
(2) 从形象描写和感情表达两个角度,说说你对“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的理解。
26. (2022·湖南省益阳市·历年真题)阅读下面的诗,完成问题。
【甲】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节选) 【乙】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唐 岑参 唐 高适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环问谪居①。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青枫江②上秋帆远③,白帝城边古木疏。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注释】①谪居:贬官的地方。②青枫江:指浏水,在长沙。③秋帆远:指秋风吹着小舟,送友人远去。
(1) 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甲】【乙】两诗都是七言律诗,每句七个字,皆为双句押韵,都押“u”韵。
B.两诗都是送别诗,【甲】诗因朋友返京而送别,【乙】诗因朋友被贬外地而送别。
C.【甲】诗中“饮”字写出了中军帐里设宴饯别的情景;【乙】诗中“问”字表现了作者对朋友的关心和安慰。
D.【甲】诗中“风掣红旗冻不翻”一句运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乙】诗颔联首句用典,暗示李少府所去的峡中为荒凉之地。
(2) 【甲】【乙】两诗表达的情感不尽相同,请具体分析其不同之处。
27. (2022·湖南省张家界市·模拟题)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农家六首 其五
(宋)陆游
断作地炉成,蓬窗亦自明。油香荞饵脆,人静布机鸣。
县吏催科筒,豪家督债轻。小康何敢望,生计且支撑。
(1) 诗歌的首联和颔联通过对“地炉成”“ ______ ”“ ______ ”“布机鸣”的生动描绘,表现淳朴自然、清新恬淡的农村生活。
(2)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8. (2022·湖南省永州市·模拟题)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冬日晨兴寄乐天
刘禹锡
庭树晓禽动,郡楼①残点声②。
灯挑红烬落,酒暖白光生。
发少嫌梳利,颜衰恨镜明。
独吟谁应和?须寄洛阳城。【注】①郡楼:郡所,刘禹锡贬谪之郡的官署。②点声:滴漏之声。
(1)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这是一首押平声韵的五言律诗,首联“起”,颔联句承首联,颈联宕开一笔,尾联合全诗,起承转合,是五言律诗的经典章法。
B.首联写诗人贬谪在远地的所见所闻,清晨时分鸣禽已在树上啼鸣,郡楼传来最后几声滴漏声,这些清晨庭院的声音烘托出彻夜未眠的诗人内心的寂寥。
C.颔联对仗工整,描写烬灭灯熄,诗人彻夜饮酒。此联讲究色彩映衬,冬日室内,灯火红焰、暖酒白亮,红白相衬,营造出冬日室内的氛围。
D.颈联从抒发诗人情感转换到描写眼前所见冬日景色,时光蹉跎,长年流贬,诗人已经容颜衰老、白发稀疏。尾联呼应标题,点明这是一首酬和诗。
(2) 古人写诗讲究“诗眼”,以“一字为工”,是一篇诗词的主旨所在,一般在诗词的关键部位,具有统摄全篇的作用,你认为此诗的“诗眼”是哪个词语?请结合全诗分析。
29. (2022·湖南省株洲市·模拟题)阅读古诗回答问题。与东吴生相遇
韦庄
十年身事各如萍,白首相逢泪满缨。
老去不知花有态,乱来唯觉酒多情。
贫疑陋巷春偏少,贵想豪家月最明。
且对一尊开口笑,未衰应见泰阶平。[注]泰阶:星名。古人认为泰阶星现,预兆风调雨顺,民康国泰。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本诗写与朋友相遇,“各如萍”的情感内涵与文天祥“身世浮沉雨打萍”略有不同。
B.诗人综合运用了对比、比喻、借代等多种手法,使情感表达鲜明、生动。
C.诗人人生起伏跌宕,但仍然寻“春”赏“月”,追求美好、诗意的生活。
D.颔联描摹心理,生动地刻画了诗人历经沧桑、年华蹉跎、辛酸悲苦的形象特点。
(2) 诗歌尾联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30. (2022·陕西省咸阳市·期中考试)古诗阅读,完成问题。
凉州词(其一)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其二)
王之涣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1) 这两首诗在题材上都属于 ______ 诗;“羌笛何须怨杨柳”运用了 ______ 的修辞手法。
(2) 诗人在这两首诗中分别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1. (2022·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模拟题)阅读诗歌《渔家傲 秋思》,完成问题。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 下面对词作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全词蕴含着凄凉、深沉的基调,又透露出悲壮、雄浑的色彩。
B.词作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C.“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忧国怀乡和壮志未酬的复杂感情跃然纸上。
D.全词双调六十二字,上下阕各五句,抒发了昂扬向上之情。
(2) 请从拟人的角度,简析“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对表达词人思想感情的作用。
32. (2022·湖南省娄底市·模拟题)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早梅①
(唐)柳宗元
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碧。
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②山水隔。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注】①本诗是诗人在“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被贬谪到偏远落后的永州而作。②杳杳:幽远。
(1) 诗歌前四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 尾联“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一句有何深刻的含义?
参考答案
1.【答案】【小题1】D
【小题2】B
【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理解。
ABC.正确;
D.有误,结合“家何在”“马不前”等关键词可以看出诗人此时对妻子子女的牵挂以及无奈,并不是宁静、从容、豁达。
故选:D。
(2)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把握。
ACD.正确;
B.有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是诗人以沉舟、病树自比。
故选:B。
答案:
(1)D。
(2)B。
参考译文: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艘船驶过,病树的前头却也是万木争春。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
《左迁至蓝关示任孙湘》:
早晨我把一篇谏书上奏给朝廷,晚上被贬潮州离京八千里路程。
本想替皇上除去那些有害的事,哪里考虑衰朽之身还顾惜余生!
阴云笼罩着秦岭家乡可在何处?大雪拥塞蓝关马儿也不肯前行。
我知道你远道而来该另有心意,正好在瘴江边把我的尸骨收清。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七律。此诗首先紧承白居易诗末联“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之句,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然后写自己归来的感触: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无限悲痛怅惘之情,不禁油然而生。诗人于是推开一步,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末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不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在贬谪潮州途中创作的一首七律。此诗抒发了作者内心郁愤以及前途未卜的感伤情绪。首联写因“一封(书)”而获罪被贬,“朝夕”而已,可知龙颜已大怒,一贬便离京城八千里之遥;颔联直书“除弊事”,申述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颈联即景抒情,既悲且壮;尾联抒英雄之志,表骨肉之情,悲痛凄楚,溢于言表。全诗熔叙事、写景、抒情为一炉,诗味浓郁,感情真切,对比鲜明,是韩诗七律中的精品。
鉴赏诗歌,要注意结合诗人的生平经历、诗歌的写作背景、诗歌的内容进行鉴赏,不可仅仅理解字面意思。
2.【答案】【小题1】长势繁茂
【小题2】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能力。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这句是诗人对眼前登黄鹤楼所见的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故“芳草萋萋”写出了“芳草”长势繁茂的特点。
(2)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诗歌前两联三次点到“黄鹤”,有实写,有虚写。第一次提到“黄鹤”,是起笔,没有实写,而是从传说而起,是过去传说中的黄鹤,是虚写。第二次提到“黄鹤”,是紧接第一句并与之呼应,是实写,是写现实中眼前实际存在的黄鹤楼,由此第一、二句一实一虚相结合,加深了人去楼空的落寞之感。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第三次提到“黄鹤”,又是虚写,实际上是首联意思的进一步深化,你看“一去不复返”,是永远不再回来的意象,这是一种彻底的寂寞,把人的心都冻到骨髓里面去了。下一句的“白云千载空悠悠”是实写,但把这种感觉扩大到整个宇宙,引发人对岁月悠悠,世事苍茫的无尽地遐思。故一、二联虚实结合,暗含对岁月悠悠,世事苍茫,今昔变化巨大的感慨,抒发了作者寂寞之感。
答案:
(1)长势繁茂。
(2)一、二联虚实结合,暗含对岁月悠悠,世事苍茫,今昔变化巨大的感慨,抒发了作者寂寞之感。
译文:
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
这首古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嘹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
如何鉴赏诗歌:一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二要把握形象。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三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
3.【答案】【小题1】D
【小题2】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
ABC.正确。
D.有误,这首诗的语言通俗易懂,读起来潇洒快意,意境上显得超凡脱俗。选项中“语言典雅绚丽,沉郁顿挫”说法错误。
故选:D。
(2)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分析。诗歌语言上通俗易懂,前四句“时人见寒山,各谓是疯颠。貌不起人目,身唯布裘缠”从他人的评价和自己的外貌,来展现自己不与常人相同、怪异疯癫的形象特征,表明诗人不在乎世俗眼光的超凡脱俗心态;“我语他不会,他语我不言”的意思是:自己说的话别人听不懂,别人却说自己不会说话。这句诗是作者自嘲,体现出诗人在思想言语方面,与当时的人们之间的隔阂。“为报往来者,可来向寒山”则体现出作者潇洒脱俗的心态,虽然别人都觉得自己疯癫,语言上更是和别人无法沟通,但是还是欢迎人们到自己这个地方来。
答案:
(1)D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怡然自在,不理会他人目光的洒脱快意之情。
参考译文:
人们见到我寒山和尚,都说遇见了疯子。我长得相貌不入人眼,身上只穿着布衣。我说的话他人听不懂,他人说话我也不言语。为了报答来往的人,还是欢迎你们到寒山来。
本诗是作者的“自画像”。诗歌描绘了作者与众不同的怪异形象,潇洒脱俗的心态,怡然自得的生活态度。
如何鉴赏诗歌:一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二要把握形象。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三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
4.【答案】【小题1】B
【小题2】①歌颂将士高昂的士气和战斗力。②赞扬将士功绩,抒发胜利的喜悦之情。
【解析】1.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ACD.正确;
B.有误,云消雾散,正是作战的好时机;战船陈列,旌旗翻飞,水师已作好战斗准备。
故选:B。
2.
(2)本题考查分析诗人的情感。需要结合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这是一首叙事诗,主要记叙了一场战斗的经过,分为战前、战中、战后三个部分。首联的意思是“俞家水军驻守在东海之上,如倚天之剑,气势特别雄伟,剑气所指,扶桑受制,胜券在握”,体现了一种运筹帷幄、战斗必胜的信念、豪情;“天外旌旗上下翀”写旌旗飞舞,“队火光摇河汉影,歌声气压虬龙宫”这两句写战时火光冲天、歌声压向敌人的巢穴,表现了战士们奋不顾身、英勇杀敌的形象,体现出士气的高昂,战斗力的强大;“夕阳景里归篷近,背水阵奇战士功”写胜利凯旋,“背水阵奇战士功”,将战争的胜利归功于战士,表现出诗人内容喜悦、自豪的心情。
译文:
水军驻守在东海之上,如倚天之剑,气势特别雄伟,剑气所指,扶桑受制,胜券在握。
云消雾散,正是作战的好时机,战船上的旗子上下舞动,水师已作好战斗准备。
打炮时的火光震天动地,摇乱了海面倒映的银河,胜利的凯歌和正义之气压向了倭寇的巢穴。
在夕阳的余晖里,战船徐徐归来,身为将领的诗人,为军阵奇妙,战士勇武而深感欣慰。
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对明朝水军与倭寇的一次激战的描述,赞扬了明朝水军的军威、士气和高昂的战斗力,歌颂了水军战士的英勇气概和辉煌战绩,洋溢着作者保卫海疆、扫清来犯倭寇的战斗豪情。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必须理解诗歌基本内容;2.联系诗歌写作背景和主题进行分析。
5.【答案】【小题1】B
【小题2】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的赏析。
ACD.正确。
B.有误,“我言秋日胜春朝”直抒胸臆,态度鲜明,“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这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表露了诗人乐观、豁达的心境。本句并没有表达对春朝的厌恶。
故选:B。
(2)本题考查诗歌炼字。首先,明确“排”字的词性特征,“排”是一个动词。在解释含义时,不要单独分析,要放在句中,这句话说的是“万里睛空,一只鹤凌云而上”,所以“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其次,动词的表达效果是生动形象,在这里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万里晴空,一只黄鹤一飞冲天,势要冲破白云”的景象;最后,要注意评价作者情感,“排”字展现了一种冲破阻隔、积极向上的力量感。在这里表达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答案:
(1)B
(2)“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译文:
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凄凉、空旷。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秋日天高气爽,晴空万里。一只仙鹤直冲云霄推开层云,也激发我的诗情飞向万里晴空。
本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不仅仅表现出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留下的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人、事、景、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6.【答案】幽静(幽深)
【解析】(1)“溪上遥闻精舍钟,泊舟微径度深松”的意思是:还在溪上航行,就已听到寺庙的悠悠钟声.停船拾阶而上,山路蜿蜒穿越着秘密松林.“微”是小的意思,这里写出了小路的狭窄、曲折.“深”的意思是从外面到里面距离大,这里是指通往寺庙的柏树林深远.弯曲的、幽长的小路穿过柏树林,这两个字体现了柏林寺的幽深.
(2)“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的意思:雨后初晴,山色青翠,白云悠悠飘荡.眺望西南,四五青峰,更加郁郁葱葱,犹若刚刚画成.描绘诗境时要抓住雨后景物的特点,明确写了雨后的山、烟雾笼罩的山.
答案:
(1)幽静或幽深.
(2)雨后的山更加青翠了,云雾缭绕在四五座山峰间,如同妙手绘出的一副水墨画.
译文:
还在溪上航行,就已听到寺庙的悠悠钟声.停船拾阶而上,山路蜿蜒穿越着秘密松林.
雨后初晴,山色青翠,白云悠悠飘荡.眺望西南,四五青峰,更加郁郁葱葱,犹若刚刚画成.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诗歌,此诗状写柏林寺所在山峰灵秀清丽之美景,蕴含着诗人陶醉于自然之中的愉悦恬适之情.首句写舟中已闻寺庙钟声,表现空气澄净;次写登岸后走过松径小道才到山寺,可见地处清幽.后两句雨后远眺,云气缭绕如一幅米家山水画卷,意境跃然欲出.虽意在写景,然处处有人的踪迹,人的感受,人的情趣.全诗融情于景,创造出“诗情画意”的艺术佳境.做题时要读懂诗文,仔细体会诗中的佳句妙语,理解作者的情绪情感.
(1)此题考查诗歌的炼字,解答时要通过经典词语体会景物的特点.
(2)此题考查对景物描写的理解,解答时要发挥想象具体描绘诗境.
做好本题要根据注释了解作者的创作情境,阅读全诗理解诗歌内容,从诗人所描写的景物特点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读懂诗歌.
7.【答案】【小题1】B
【小题2】
【解析】(1)本题考查了句意理解及作者的情感,作答时要结合全诗加以理解。
A.有误,前两句朋友为诗人设盛宴款待,可诗人诗人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撂下了。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所以“营造了欢乐的宴饮气氛,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情”是错误的;
B.正确;
C.有误,诗中借典故,不是直接而是间接表达了诗人盼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理;
D.有误,诗的最后两句表达出诗人积极入世的愿望、毅力和决心。
故选:B。
(2)本题考查赏析诗词名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像南朝宋时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表现了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和顽强地坚持理想的品格。
答案:
(1)B
(2)①含义:有一天一定能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渡过沧海。即总会有一天,能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②运用比喻,生动地表现了作者乐观、自信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
译文:
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十千,玉盘里的菜肴珍贵值万钱。心中郁闷,我放下杯筷不愿进餐;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想登太行山,莽莽风雪早已封山。像吕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又像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人生道路多么艰难,多么艰难;歧路纷杂,如今又身在何处?相信乘风破浪的时机总会到来,到时定要扬起征帆,横渡沧海!
本诗是一首旧题乐府诗,诗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如何鉴赏诗歌:一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二要把握形象。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三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
8.【答案】【小题1】A
【小题2】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A.有误,诗人在秋雨绵绵之夜,触景生情,展开想象的翅膀,用丰富而自然的联想来表现他们夫妻的恩爱之情。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没有绝望之情。
BCD.正确。
故选:A。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在分别的时刻,虚写相逢。虚实相生,既包含空间的往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跳跃。“何当”为设想之词,设想由实景而生,所以第二句中的巴山夜雨成为设想中回忆的话题,自然成为“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样的巧妙虚实相生,既包含空间的往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跳跃。“何当”为设想之词,设想由实景而生,所以第二句中的巴山夜雨成为设想中回忆的话题,自然成为“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样的巧妙诗句。
答案:
(1)A
(2)这两句是想象两人相逢后畅谈的景象,以相见的欢乐来衬托自己思念的寂寞,把思念的深情转化为重聚的希冀,更显得思念情深。
(虚实结合,反衬现下的孤独凄凉。体现诗人当时急切回家见妻子的心情,突出今夜的心境之郁闷、孤寂和内心的相思之苦。)
参考译文:
你问我何时回家,我回家的日期定不下来啊!我此时唯一能告诉你的,就是这正在盛满秋池的绵绵不尽的巴山夜雨了。
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们一起坐在家里的西窗下,共剪烛花,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那该多好!
本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是诗人给对方的复信。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
诗歌赏析句子的切入点:
1、抓关键词语赏析句子;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3、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句子;
4、从表达的情感角度赏析句子;
5、从蕴含的哲理角度赏析句子。
9.【答案】【小题1】C/D
【小题2】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本文。
AB.正确;
C.有误,炙熬的阳光下,梧桐反面更加坚强浓密;
D.有误,颈联表明自己老当益壮,穷且益坚的决心。
故选:C/D
(2)本题考查诗歌意象和思想感情的本文。“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这一联写出了孤桐的一个特征,靠环境和自己的努力,长得高大挺拔;第二联“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继续写孤桐的特征,即正直伟岸,中间虚心;第三联“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依旧继续写孤桐的特征,在阳光照射下,孤桐更茂盛强壮,树阴更浓。这三联都是描写孤桐形象的。作者由桐及人,可以知道,这首诗中蕴含的深厚意义,即在诗人身上寄寓的高尚人格、正义的革新理想和高尚的情怀。表达作者的人生追求:正直向上,虚心扎实,坚强不屈;为民造福,甘愿为解救百姓疾苦而献身。
答案:
(1)C/D
(2)转点:高大、粗壮、茂盛。
思想感情:①对孤桐的赞美;②借孤桐表达了诗人遭遇阻力仍坚强不屈的人生追求;③踏实谦虚的人生态度;④作为改革者不被理解的愁苦无奈;⑥老当益壮、穷且益坚的不屈斗志;⑥关心百姓疾苦,一心为民的无私奉献之情。
译文:
泡桐树天生就能长得茂盛繁密,巍然屹立,拔地高达几百寻。穿越了云霄,也不屈服,这是由于深深扎根大地的缘故。岁月越久根越壮实,太阳越炽烈叶子越浓密。政治清明时,时时想着解决民间疾苦(像帝舜抚琴唱的那样),愿被砍伐制作成五弦琴。
《孤桐》表现了桐树愈磨愈坚的性格品质,本诗前段通过近于白描的手法鲜活的把桐树立于读者之前,期间诗句对比工整干净,进而更加突出了桐树的特点,也使其形象更为立体化,全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也寄托了作者的情怀,表现出作者钦羡桐树的品质,欲仿效之,全诗写物明志,浑然一体。
理解诗歌的关键:
1.对于诗歌来讲,特别是诗词曲,要读懂诗家语。对于诗歌的基本知识,特别是字词,诗人是如何构造的,其中有几个关键点可以注意一下,读诗的时候要先看题目,不管现代文还是古文,或者古诗歌,题目的指引作用特别大,有助于很快很好地理解诗歌。
2.注意意象。中国古人表达情感是比较含蓄的,诗人会借助周遭的人物、动物、自然天象,能承载作者思想感情的一些意象去传达情感,不理解意象所表达的情感,诗歌的整体情感就不会把握了。要记得一些常见意象。
3.注意诗的注释。在试卷上出现每一个信息,都是非常值得重视的。对于没有干扰的一些信息点是不会出现注释的,出现注释信息点就是出题人让学生去看借助它去理解诗和词。
4.把握诗歌的整体。做到把每一个句和句之间的关系找出来。把一首诗翻译成一幅画面,用一段完整的散文或者记叙的文字把诗歌翻译,这也是能不能读懂诗歌的一个关键。
10.【答案】【小题1】誓死杀敌、报效国家
【小题2】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情感的理解。“并刀昨夜匣中鸣”的含义是:锋利的并刀昨夜在匣中幽幽鸣。结合注释“陈子龙:明末进士,反清领袖”和句子“燕赵悲歌最不平”“可怜无处送荆卿”可知,作者内心想反清复明,暗含了他誓死杀敌,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
(2)本小题考查学生诗歌比较阅读的能力。李诗“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写出战士如同荆轲一样义无反顾,奔向战场,誓死杀敌,报效国家的壮志豪情。陈诗“易水潺潺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情因景生,忧世忧时之情由所见易水景象引出,诗人借易水兴感,显然是为了说明那些统治者醉生梦死,意志消沉,一味宴安享乐,早就置国家安危于不顾。“可怜”一词,仿佛是为荆卿惋惜,正是为了抒发那种知音难觅、报国无门的愤懑。
答案:
(1)誓死杀敌、报效国家
(2)《雁门太守行》引用“易水”,写出战士如同荆轲一样义无反顾,奔向战场,誓死杀敌,报效国家的壮志豪情,表达对战士的赞美之情。《渡易水》写易水慢流,天青草绿,河山依旧,可惜再找不到像荆轲那样的壮士。抒发了诗人知音难觅、报国无门的愤慨。
参考译文:
锋利的并刀昨夜在匣中幽幽鸣,燕赵的悲歌最能表达壮士心中不平。而今的易水潺潺流淌映着白云青草,可惜这里已无处送别像荆轲那样的壮士贤良。
《渡易水》是明代词人陈子龙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前两句写出了豪迈之士为国尽忠的壮怀激烈的意志;后两句与前两句进行对比,感叹物是人非,山河破碎。全诗悲壮慷慨,苍凉沉痛,表现了作者崇高的民族气节。
如何阅读诗歌:
1.首先看到诗后先看题目和作者,因为题目往往有作者的写作意图;
2.然后再看注释,看注释可以看出作者的事迹;
3.最后看诗句翻译,一般的诗歌可以通过注释翻译出来,通过翻译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1.【答案】【小题1】衡阳雁去,霜满地。
【小题2】饮一杯浊酒遥寄万里思乡之情,功名未立,没有理由盘算还乡日期。此句用典,表达词人的思乡,却因未建功立业不甘还乡的矛盾之情。
【解析】1.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由“衡阳雁去”“霜满地”等景物,可知是秋季。
2.
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思想情感。一般要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浊酒一杯家万里”,是词人的自抒胸怀。他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这“一杯”与“万里”数字之间形成了悬殊的对比,也就是说,一杯浊酒,消不了浓重的乡愁,造语雄浑有力。乡愁皆因“燕然未勒归无计”而产生。燕然未勒也是《封燕然山铭》这个典故而来:东汉和帝永元元年,车骑将军窦宪北伐匈奴,大破之,在漠北燕然山刻石记功,由班固执笔,颂汉威德,就是所谓“勒石燕然”。这个典故委婉地表达了将士们的矛盾心理。一杯浊酒难解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但久戍边关功业未成,归家遥遥无期。表达了词人思念家乡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矛盾复杂情感。
【译文】
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就全都不同了,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随着军营的号角声响起,四面传来战马嘶鸣的声音。像千里屏障一样并列的山峰,烟雾弥漫中,落日朦胧,只见四野荒漠,一座孤城紧紧关闭着。
空对愁酒一杯,离家万里,思绪万千,想起边患不平,功业未成,不知何时才能返回故里。羌笛的声音悠扬,寒霜洒满大地。将军和征人们不能入寐,他们都愁白了头发,流下伤心眼泪。
《渔家傲 秋思》是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市)时写的一首抒怀词。整首词表现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及艰苦生活,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上片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下片写戍边战士厌战思归的心情。范仲淹的《渔家傲》变低沉婉转之调而为慷慨雄放之声,把有关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反映到词里,可谓大手笔。
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12.【答案】【小题1】C
【小题2】词的最后一句凝聚着作者万千感慨,词意急转直下,作品就在这力重千钧的转笔中收尾,有如重锤猛击在铜钟之上,震荡着读者的心。其中“可怜”两字极为沉痛,为壮志难酬表现出极大的惆怅和愤慨。
【解析】1.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
ABD正确;
C有误,上片是作者回忆自己的军旅生活,是虚写,不是实写。
故选:C。
2.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赏析能力。词的最后一句表明作者的心里从感情的高峰猛的跌落下来。原来,那壮阔盛大的军容,横戈跃马的战斗,以及辉煌胜利,千秋功名,不过全是梦境。实际上,在苟安卖国的统治集团的压制下,作者报国无门,岁月虚度。“可怜白发生”,包含着多少难以诉说的郁闷、焦虑、痛苦和愤怒啊!
【参考译文】
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恍惚间又回到了当年,各个军营里接连不断地响起号角声。把酒食分给部下享用,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一梦醒来,可惜已是白发人!
这是辛弃疾寄好友陈亮(陈同甫)的一首词,词中回顾了他当年在山东和耿京一起领导义军抗击金兵的情形,描绘了义军雄壮的军容和英勇战斗的场面,也表现了作者不能实现收复中原的理想的悲愤心情。
诗歌赏析句子的切入点:
1、抓关键词语赏析句子;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3、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句子;
4、从表达的情感角度赏析句子;
5、从蕴含的哲理角度赏析句子。
13.【答案】【小题1】(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要从手法入手进行分析指出好在哪里。“雁引愁心去”比”雁别秋江去”更妙。“引”在诗中是“带走”的意思,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群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使用拟人手法,表达出了李白遇赦后的高兴心情。而“别”只写雁儿冷漠地离开秋江,缺乏感彩,形象也不够生动活泼。
(2)本题考查诗歌的艺术手法。要紧密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指出表达效果。“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在高入云间的楼上下榻设席,在天上传杯饮酒,诗人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感觉仿佛在天上云间般,夸张地形容岳阳楼高耸入云的状态,同时这两句诗想象奇特,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答案:
(1)“雁引愁心去”运用以人手法,写出李白流放温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彩,且更新颖。
(2)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像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表达了诗人欢乐和喜悦的心情。
译文:
登上岳阳楼览尽四周风光,江水辽远通向开阔的洞庭。
看见大雁南飞引起我忧愁之心,远处的山峰又衔来一轮好月。
在高入云间的楼上下榻设席,在天上传杯饮酒。
醉酒之后兴起了凉风,吹得衣袖随风舞动我们随风而回。
【小题2】
【解析】本诗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描写诗人登岳阳楼极目远眺天岳山之南所见到的景象,表现了一时乐以忘忧的闲适旷达的襟怀。
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14.【答案】
【小题1】对友人无尽怀念之情,对岁月流逝、物是人非现实的无限悲痛、惆怅之情 【小题2】B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典故的表达效果。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闻笛赋”,指向秀的《思旧赋》.西晋时,向秀、吕安和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向秀很悲痛,一次他从嵇康的旧居路过,听到有人在吹笛子,笛声使他想起被杀害的好友,就以悲愤的心情写了一篇《思旧赋》来悼念嵇康,从侧面显示出对时政的不满。刘禹锡借这个典故寄托了他对因参与政治改革而被害致死的老友的怀念。“烂柯人”的典故见《述异记》,晋朝时有一位叫王质的人,有一天他到信安郡的石室山去打柴。看到一童一叟在溪边大石上正在下围棋,于是把砍柴用的斧子放在溪边地上,驻足观看。看了多时,童子说“你该回家了”,王质起身去拿斧子时,一看斧柄(柯)已经腐朽了,磨得锋利的斧头也锈的凸凹不平了。王质非常奇怪。回到家里后,发现家乡已经大变样。无人认得他,提起的事,有几位老者,都说是几百年前的事了。原来王质石室山打柴误入仙境,遇到了神仙,仙界一日,人间百年作者借这个典故来比喻自己长期贬谪在外,乍回京城乡,仿佛有隔世之感。借用典故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以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闻笛赋:怀念旧友。烂柯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2)本题考查学生诗句的赏析,注意可以从比喻修辞的角度分析含义,也可以从诗句富含的哲理去分析。“沉舟”“病树”是诗人自喻,饱含感慨身世。沉船旁边千帆飞驶而过,病树前头万木峥嵘,春意盎然。“千帆过”“万木春”,包含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并不是表明诗人对自己拥有光明前途充满信心。
答案:
(1)对友人无尽怀念之情,对岁月流逝、物是人非现实的无限悲痛、惆怅之情。
(2)B
诗的首联以伤感低沉的情调,回顾了诗人的贬谪生活。颔联,借用典故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以后人事生疏而怅惘的心情。颈联是全诗感情升华之处,也是传诵千古的警句。诗人把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树”,意思是自己虽屡遭贬低,新人辈出,却也令人欣慰,表现出他豁达的胸襟。尾联顺势点明了酬答的题意,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
做好本题要根据注释了解诗作的写作背景,阅读全诗理解诗歌内容。从诗句中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以及不屈的精神,真正读懂诗歌。把握关键词“弃置身”、“烂柯人”、“万木春”、“长精神”,就能体味作者振作、达观的心境,而不会让沉舟、病树传递的信息干扰。
15.【答案】D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揣摩选项正误.A.正确;B.正确;C.正确;D.地名的双关,不是拟人.故选:D.
(2)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和语言的赏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主要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表达为国捐躯、舍身取义的意志与决心.赏析“取”和“照”的表达效果,应该从表达的主人公感情角度分析即可.
答案:
(1)(3分)D
(2)(6分)主要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1分),加强语气,表达为国捐躯、舍身取义的意志与决心(2分).“取”和“照”,普通的动词表达神圣的意义,简单、直接,有力度,情感昂扬(1分),充分表达出作者的民族气节与生死观,有震撼人心的力量.(2分)
参考译文: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过零丁洋》是宋代文天祥经过零丁洋时所作的诗作.此诗前二句,诗人回顾平生;中间四句紧承“干戈寥落”,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当前局势的认识;末二句是作者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解答本题时要仔细审题,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作答.
做好本题要结合文天祥本人的生平经历加以理解,抓住诗歌的思想情感.
16.【答案】【小题1】B
【小题2】
【解析】(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ACD.正确。
B.有误,根据“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的意思“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低垂,同湖面上连成一片。”可知,这是整体描写西湖的样子,并非“从孤山、贾亭开始”“移步换景”。
故选:B。
(2)本题考查语句赏析。【乙】文“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的意思是:广阔平坦的水田上一行白鹭掠空而飞;田野边繁茂的树林中传来黄鹂宛转的啼声。诗人只选了形态和习性迥然不同的黄鹂、白鹭,联系着它们各自的背景加以描绘:雪白的白鹭,金黄的黄鹂,在视觉上自有色彩浓淡的差异;白鹭飞行,黄鹂婉转。一则取动态,一则取声音。“漠漠”形容水田广布,视野苍茫;“阴阴”描状夏木茂密,境界幽深。这两组叠词的运用,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律美。
答案:
(1)B
(2)示例:①这两句运用视听结合的方式调动各种感官描写,眼中白鹭飞行,耳边黄鹂婉转。有动物的活动,也有夏木的茂盛。②叠词的使用。“漠漠”形容水田广布,视野苍茫;“阴阴”描状夏木茂密,境界幽深。两种景象互相映衬,互相配合,把积雨天气的辋川山野写得画意盎然。
译文:
钱塘湖春行 走在西湖边,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的西面,湖水涨潮时刚好与堤齐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着飞上向阳的树,不知谁家新来的燕子正衔着春泥在筑巢。一些多彩缤纷的春花(野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我最爱漫步在西湖东边欣赏美景,欣赏得不够,就再去看那绿色杨柳下迷人的断桥白沙堤。
积雨辋川庄作
韵译空林积雨,薪火难以点燃。午饭做完,马上送向田间。漠漠水田,飞起几只白鹭;阴阴夏树,传来婉转鸟鸣。惯于山间安静,早起遍地看花。松下长吃素食,采摘路葵佐餐。我与野老已融洽无间,海鸥为何还要猜疑?
《钱塘湖春行》是一首描绘西湖美景的名篇。诗中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景中寄情是这首诗的主要特点,它既写出浓郁的春意,又写出了自然之美给人的强烈感受。把感情寄托在景色中,诗中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喜悦轻松的情绪和对西湖春色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积雨辋川庄作》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被选入清代蘅塘退士编的《唐诗三百首》。此诗以鲜丽生新的色彩,描绘出夏日久雨初停后关中平原上美丽繁忙的景象,前四句写诗人静观所见,后四句写诗人的隐居生活。诗人把自己幽雅清淡的禅寂生活与辋川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结合起来描写,创造了一个物我相惬、情景交融的意境。全诗写景生动真切,生活气息浓厚,如同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清新明净,形象鲜明,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
诗词鉴赏理解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17.【答案】【小题1】D
【小题2】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
ABC.正确。
D.有误,“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意思是:清明盛世,也想着解决明间疾苦,想帝舜抚琴唱的那样,愿被砍伐制作成五弦琴。联系注释可知,尾联运用典故,写诗人想像帝舜一样了解民生疾苦,自己愿被砍伐制作成五弦琴,写自己愿解除民生疾苦而献身。“表达了诗人希望能够弹琴奏乐,追求潇洒快乐的人生”表述有误。
故选:D。
(2)本题考查体会诗歌情感。前六句表现孤桐的特点:深深扎根于大地,天生枝叶繁茂,虽孤独却树干笔直高耸入云;岁月越久,树越壮实;烈日越骄,叶越浓密,表达了诗人的人生追求:为人要正直虚心,努力向上;脚踏实地,坚定信念;万难不屈;“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通过用典,表达自己要像舜一样解万民之愁苦,愿为解除老百姓的疾苦而献身。
答案:
(1)D
(2)诗人借孤桐枝繁叶茂、干直入云、凌霄不屈、扎根深入的特点表达正直向上、坚强不屈、虚心、愈老弥坚的人生态度。尾联借五弦琴的典故表达诗人关心百姓疾苦,甘愿为解决百姓疾苦而献身的思想感情。
译文:
泡桐树天生就能长得茂盛繁密,巍然屹立,拔地高达几百寻。穿越了云霄,也不屈服,这是由于深深扎根大地的缘故。岁月越久根越壮实,太阳越炽烈叶子越浓密。政治清明时,时时想着解决民间疾苦(像帝舜抚琴唱的那样),愿被砍伐制作成五弦琴。
《孤桐》表现了桐树愈磨愈坚的性格品质,本诗前段通过近于白描的手法鲜活的把桐树立于读者之前,期间诗句对比工整干净,进而更加突出了桐树的特点,也使其形象更为立体化,全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也寄托了作者的情怀,表现出作者钦羡桐树的品质,欲仿效之,全诗写物明志,浑然一体。
理解诗歌的关键:
1.对于诗歌来讲,特别是诗词曲,要读懂诗家语。对于诗歌的基本知识,特别是字词,诗人是如何构造的,其中有几个关键点可以注意一下,读诗的时候要先看题目,不管现代文还是古文,或者古诗歌,题目的指引作用特别大,有助于很快很好地理解诗歌。
2.注意意象。中国古人表达情感是比较含蓄的,诗人会借助周遭的人物、动物、自然天象,能承载作者思想感情的一些意象去传达情感,不理解意象所表达的情感,诗歌的整体情感就不会把握了。要记得一些常见意象。
3.注意诗的注释。在试卷上出现每一个信息,都是非常值得重视的。对于没有干扰的一些信息点是不会出现注释的,出现注释信息点就是出题人让学生去看借助它去理解诗和词。
4.把握诗歌的整体。做到把每一个句和句之间的关系找出来。把一首诗翻译成一幅画面,用一段完整的散文或者记叙的文字把诗歌翻译,这也是能不能读懂诗歌的一个关键。
18.【答案】【小题1】C
【小题2】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ABD.正确。
C.有误,“酒杯秋吸露”是典故,“河东项曼斯好道学仙,委家亡去,三年而返。曰:‘去时有数仙人,将我上天,离月数里而止。居月之旁,其寒凄怆,口饥欲食,辄饮我流霞一杯。每饮一杯,数月不饥’”形容一个人秋来饮美酒的惬意。
故选:C。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内容。题干说到“结尾写景抒情既柔美又不失洒脱豁达”,所以我们既要分析其柔美之处,又要探究其潇洒豁达在哪里。先理解最后三句词的内容,写的是送行路上,牵挂前方不知有谁继续陪伴你。山色青翠如黛眉,秋水如同镜子清澈无波。柔美之处在于写景,把青山比作黛眉,突出山之青绿,用了比喻修辞。将秋水比作明镜,突出的是秋水的清澈。景色的呈现柔美而多情,细腻而雅洁。这首词主题是送别,照理送别词一般写的较为感伤,儿女情长,但此词却写得从容豁达,想象族弟在路途之上有美景陪伴,没有旅途的烦忧与孤寂,较为乐观洒脱。
答案:
(1)C
(2)本词结尾写景,将晚山比作翠眉,将秋水比作明镜,写出了晚山的秀美青翠,秋水的清澈明净,体现出景色细腻、柔美的特点;虽为送别词,但不做悲戚忧伤之态,而是想象送别后,族弟一路有秀美山水相伴,来消解旅途的孤寂,写的洒脱、豁达。
译文:
无论在朝为官,还是隐于山林都是幻梦,何必为宠辱得失自我惊扰(皆要宠辱不惊)。只愿秋饮如同甘露之美酒,夜吟冰雪之诗句,以此悠闲过一生。
犹记得小时候,窗外风雨,两人同宿夜语的手足情谊。送行路上,牵挂前方不知有谁继续陪伴你。山色青翠如黛眉,秋水如同镜子清澈无波。
上阕以议论为主,是对朋友的劝解,希望朋友能直面得失,有好的心境。有两层意思:仕途中的顺与逆,生活中萼荣与辱,不过如同梦一样的虚幻,没有必要为此伤脑筋费心思;就算是遇到了坎儿,有了好心情,生活依然可以充满诗意。下阕写送别,均为虚写:其一,没有记写送别的场面,反而截取了往昔相聚的画面:“记取小窗风雨夜,对床灯火多情”,志同者相聚,满心欢喜;知音者畅谈,无拘无束——温馨中含有几多的惬意自在。其二,用一设问,想象朋友离别之后的情景:“晓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秀美的山水陪伴着友人,可以消解旅途的孤独寂寞,更为重要的是,还包含着词人的美好祝愿:前程美好,就像这陪伴着的秀美山水。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19.【答案】【小题1】秋,对农村的喜爱和对家乡的思念。
【小题2】C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及情感的理解。由“马穿山径菊初黄”“棠梨叶落胭脂色”等景色可知是秋天的景色。这首诗以村行为线索,以多彩之笔逼真地描绘了山野迷人的景色,以含蓄的诗语真切地抒发了诗人拳拳思乡之情。
(2)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
ABD.正确。
C.有误,颔联分别从听觉与视觉方面下笔。
故选:C。
答案:
(1)秋 对农村的喜爱和对家乡的思念
(2)C
译文:
马儿穿行在山间小路,路旁的野菊已微微开放,任由马儿随意行走兴致悠长。
秋风瑟瑟在山谷间不停回响,看数座山峰默默伫立在夕阳斜晖中。
棠梨的落叶红得好似胭脂一般,香气扑鼻的荞麦花啊洁白如雪。
是什么让我在吟诗时忽觉惆怅,原来是这乡村景色像极了我的家乡!
这首诗是作者即景抒情小诗中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以村行为线索,以多彩之笔逼真地描绘了山野迷人的景色,以含蓄的诗语真切地抒发了诗人拳拳思乡之情。
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20.【答案】【小题1】平坦的原野,奔流的长江
【小题2】C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诗颔联描绘了四种景象:起伏的山岭,平坦的原野,奔流的长江,辽远的荒原。每一种景象都是那样的阔大,让人穷尽目光,思接千里。
(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ABD.正确;
C.有误,“月下飞天镜”将明月映入江水的状态比作飞下的明镜,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江水的平静、美丽。
故选:C。
答案:
(1)平坦的原野 奔流的长江
(2)C
译文:
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国故地。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月映江面,犹如明天飞镜;云变蓝天,生成海市蜃楼。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行舟。
《渡荆门送别》是李白出蜀时所作。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21.【答案】【小题1】(1)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秋色遥看入楚迷”的意思是:遥看水天相接处的楚天,雨中秋色,一片迷蒙。“迷”字用得极妙,既是当时现场景色的真实描写,点染出凄凄秋雨中特有的迷蒙景色,又暗示离人前途的渺茫,自然界的风雨常使人联想到政治风雨,暗含了诗人对好友今后命运的担忧。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前途不明的忧虑与牵挂。
(2)本题考查诗句的写作方法和情感的把握。“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两句寄情于景,李白寄愁心于明月,抒发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寄情于景,李攀龙寄情感于白云,表达了对友人的同情和留恋之情。
答案:
(1)“迷”字耐人寻味,既营造了凄凉的的氛围,又表现了友人前途的迷茫。
(2)都寄情于景,以此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担忧与牵挂。
译文: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暖的月亮,希望它能随着风一直陪着您到夜郎以西。
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
陈阵寒风,绵绵细雨将江边青枫吹打得飒飒作响。遥看水天相接处的楚天,雨中秋色,一片迷蒙。有谁会到这孤舟上可怜被放逐的你呢,只有白云一路相伴,送你到大江以西。
【小题2】
【解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次句是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三、四两句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虽未追叙与好友昔日相聚的情景和友谊,但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把友情抒发得真挚感人。
《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是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写送别的凄凉,虽然全是写景,但更重要的是通过描写萧瑟秋色,体现了自己无尽的怅惘,三、四句直写,同时又以天上飘浮的白云寄托自己的情感,笔意洒脱,抒情味极浓。这其间有离别的黯然销魂,也有对友人遭贬的同情与愤慨。解答时要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理解诗人对友人遭贬的同情、愤慨和依依不舍之情。
如何鉴赏诗歌:一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二要把握形象。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三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
22.【答案】【小题1】C
【小题2】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
ABD.正确;
C.错误,全诗紧扣“钱塘湖春行”,这是一首描绘西湖美景的名篇。这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
故选:C
(2)本题考查诗歌的赏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意思是: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阳光温暖的树木上栖息,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泥在筑巢。用“早”来形容黄莺,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树上的黄莺一大早就忙着抢占最先见到阳光的“暖树”,生怕一会儿就会赶不上了。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而不知是谁家檐下的燕子,此时也正忙个不停地衔泥做窝,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乱花渐欲迷人眼”一句是驻足细看,而“浅草才能没马蹄”,则已经是骑马踏青了,在绿草如茵、繁花似锦的西子湖畔,与二三友人,信马由缰,自由自在地游山逛景,该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情呀,马儿似乎也体会到了背上主人那轻松闲逸的兴致,便不紧不慢地,踩着那青青的草地,踏上那长长的白堤。诗人在指点湖山、流连光景的不经意间,偶然瞥到了,马蹄在草地上亦起亦落、时隐时现的情景,觉得分外有趣,忍不住将其写入了诗中,没想到就是这随意的一笔,却为全诗增添了多少活泼情趣和雅致闲情。
答案:
(1)C
(2)①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静态
译文: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低垂,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阳光温暖的树木上栖息,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泥在筑巢。
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总观赏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钱塘湖春行》选自《白氏长庆集》。是一首写西湖颇具盛名的七言律诗。这首诗写早春的西湖极有特色,读后会同诗人一样,爱上这湖光山色。白居易是在822年的七月被任命为杭州刺史的时候创作了这首诗。
如何把握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①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窥测诗词的情感;
②分析诗眼,透视诗词的情感;
③解读意象,挖掘诗词的情感;
④借助典故,探寻诗词的情感。
23.【答案】【小题1】拟人,对家乡的留恋,依依不舍
【小题2】B
【解析】(1)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意思是: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故乡水拟人化,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2)本题考查诗歌的阅读能力。解答此题需要结合诗歌的内容、写作背景、作者情感以及诗歌的表现手法来分析。
ACD.正确
B.有误,首联交代地点和事由,写诗人乘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将到楚地游览。
故选:B。
答案:
(1)拟人对家乡的留恋,依依不舍
(2)B
译文:
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山随着平坦广阔的原野的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
江面月影好似天上飞来的明镜,云层缔构城外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渡荆门送别》是唐代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诗。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以其卓越的绘景取胜,景象雄浑壮阔,表现了作者年少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
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24.【答案】本题考查诗人情感的分析理解。诗的首句“五年”忆昔日之愁。次句“春风”露今日之喜。“今日春风到武关”,蕴含着双关的意思,一是指自然的春风,二是作者奉诏回京,途中又接到两位朋友的书信时的喜悦。可见,此句诗正是在叙事中衬出诗人此时欣喜的心情。一、二两句,直叙其事,遣词造境平而无奇。然而,三句“临水”一转,顿起诗情;四句“小桃”一结,更饶画意。奉召西归,是一喜;途中又接到李复言、白居易寄自长安的书信,更是一喜。君恩友情,交织心头,这就加添了“两纸京书”的感情容量。“临水”二字一点,全诗皆活,意境毕呈。诗中不着一字,而诗人捧读音书时盼归念友的那种急切、兴奋、激动、喜悦的情状,跃然纸上。结句不从正面写喜悦之情,却一下子跳到商山(今陕西省商县东)小桃花树上,以景语收住全篇。至此,全诗戛然而止,画面上只留下一片花光水色。不言人的心情如何,只用彩笔点染商山妍丽春色,而人的愉快之情已自流露。据此分析概括即可。
答案:
诗歌表达了诗人奉诏回京途中的喜悦之情。诗歌首句忆昔日之愁。次句露今日之喜。一、二句用对比手法,以昔日被贬之忧反衬今日西归之乐。第三句叙开读友人书信情事,虽不言情,而情自见。末句以明丽活泼的春色透露诗人此时此地轻松愉快的心情,以景结情,余味无尽。
译文:
五年来在江边的艰苦生活让容颜变的苍老残损,今天终于收到了如春风一般的好消息。在水边阅读京里友人寄来的信,只觉得商山上的桃树全开满了花。
【解析】《西归绝句》是诗人元稹创作的组诗《西归绝句十二首》之二。此诗作于元和十年(815)元稹自唐州(今河南省唐河县)奉召还京途中。此诗抒发了作者奉诏回京的喜悦之情。一、二句用对比手法,以昔日被贬之忧反衬今日西归之乐。第三句叙开读友人书信情事,虽不言情,而情自见。末句却出人意表地宕开一笔,以桃花满树的商山景色收束全诗,即以明丽活泼的春色透露诗人此时此地轻松愉快的心情,以景结情,余味无尽。
分析作者在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应从具体的意象、具体的诗句出发,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遵循“词不离联”“词不离篇”“句不离联”“联不离篇”的原则。
25.【答案】【小题1】(1)本题考查词语的品析。“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意思是可怜你到处筑巢为家,却没有定居之所,与我飘飘荡荡,托身江湖没有什么不同。“处处”是说燕子到处筑巢于人家,因为南北无定,所以令人可怜。接着“何异飘飘托此身”就点破怜燕正是哀己。诗人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弃官西行,先是举家徙秦州(今甘肃天水)东柯谷,投奔一个叫佐的侄子。上元元年(760)又往成都去投靠老友严武,卜居浣花溪畔。大历元年(766)又到夔州,在柏茂琳中丞的帮助下定居西阁。十年间这种寄人篱下的生活,实在和燕子的“处处巢居室”没有两样。如今竟至于无人可依、无地可居,教人叹息。
(2)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要求从从形象描写和感情表达两个角度来解答。“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意思是桅杆上暂时同我说话,还是要飞起而去,穿花贴水飞去,我不禁泪越发湿了衣巾。被诗人寄于同情的燕子似乎领会了诗人的意思,“暂语船墙”,向诗人表示同情,但它立即发现这是一只漂流不定的船,不是它应该选择垒巢的“居室”,它忽然又变得漠然无情,随即起而飞去。但是,它又好像舍不得似曾相识的主人,贴水低飞,绕船盘桓,无情而似有情,可爱亦复可恼,终于翻然穿花而逝,给诗人留下空虚、惆怅和寂寞,诗人不觉老泪横流了。鸟之将死,其鸣也哀。在这首诗里,深沉真挚的人性借轻盈的燕子的形象表达出来,朴实、亲切而感人至深。
答案:
(1)“处处”生动地写出了燕子到处筑巢于人家,因为南北无定,令人可怜,与自己的十年间寄人篱下的生活“飘飘托此身”没有两样,抒发出一片萧索、苍凉、悲怆的身世之慨。
(2)尾联写燕子弃我而去,留下的只有空虚、惆怅和寂寞而不禁老泪横流。这句诗借轻盈的燕子的形象把深沉真挚的人性表达出来,写得朴实自然而深沉真挚。
译文:
我飘泊到湖南为客,已过了整整一个春天,燕子如今也是第二次在此衔泥筑巢了。以前你入我故园中曾经认识了我这主人,如今春社之日你却远远地看我为陌生人。可怜你到处筑巢为家,却没有定居之所,与我飘飘荡荡,托身江湖没有什么不同。桅杆上暂时同我说话,还是要飞起而去,穿花贴水飞去,我不禁泪越发湿了衣巾。
【小题2】
【解析】《燕子来舟中作》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极写漂泊动荡的忧思,看似咏燕,实是慨叹诗人的茫茫身世。此诗是杜甫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一篇诗作,已经淡去了早些年强烈的时代和政治主题,而弥漫出一片萧索、苍凉、悲怆的身世之慨。首联点名时间并引出所咏对象——燕子;中间两联是对燕子形象的描绘和倾诉;尾联写燕子弃我而去,留下的只有空虚、惆怅和寂寞而不禁老泪横流。这首诗借轻盈的燕子的形象把深沉真挚的人性表达出来,写得朴实自然而深沉真挚。
分析作者在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应从具体的意象、具体的诗句出发,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遵循“词不离联”“词不离篇”“句不离联”“联不离篇”的原则。
26.【答案】【小题1】A
【小题2】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
A.有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属于歌行体古诗,并不是七言律诗;
BCD.正确。
故选:A。
(2)本题考查诗歌情感的对比。【甲】诗“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被冰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表现军中苦寒。“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尽管依依不舍,毕竟是分手的时候了。“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诗人心想:大雪封山,路可怎么走啊!路转峰回,友人消失在雪地里,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一个“空”字将诗人孤寂的形象表现出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不舍、对友人长途跋涉的牵挂以及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乙】诗首联诗人抓住二二人都是被贬的遭遇,“嗟君此别意何如”从深表关切的问句开始,表达了对李、王二少府遭受贬谪的同情,以及分别的惋惜。“衡阳归雁几封书”写出路途遥远不能传信的归雁之景,表达对友人前行的担忧。“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秋高气爽、一洗烦恼,古木参天,枝叶扶苏获得精神的慰藉,诗人以想象风景名胜之美来表达对二人的安慰之情。暂时分手莫踌躇意思是说:这次外贬,分别只是暂时的,你们不要犹豫不前,将来定有重归之日,不要烦恼悲伤。诗人对李、王二少府贬谪的愁怨和惜别的优伤,进行了语重心长的劝慰,劝慰二人尽可放心而去,不久即可召还,表现了对友人宽慰勉励之意,表达了诗人乐观积极的感情。
答案:
(1)A
(2)【甲】诗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乙】诗情谊真挚,表现了对友人的宽慰勉励之意,表达了乐观积极的情感。
译文: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帐中摆酒为回京人送行,助兴的是琵琶羌笛胡琴。黄昏时辕门外大雪纷飞,冻硬的红旗风吹不飘动。在轮台东门外送你回京,临行时茫茫白雪布满山。山路曲折不见你的身影,雪地上空留马蹄的印迹。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此次离别不知你们心绪何如,停下马来饮酒饯别询问被贬的去处。
巫峡猿猴悲啼令人伤心泪下,到达衡阳后让大雁多为我捎来几封书信。
秋日青枫江上孤帆远远飘去,白帝城边古木参天、枝叶扶疏。
当今正逢盛世,朝廷是会普降恩泽的,我们只是暂时的分离,不要烦恼悲伤。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作品。此诗描写西域八月飞雪的壮丽景色,抒写塞外送别、雪中送客之情,表现离愁和乡思,却充满奇思异想,并不令人感到伤感。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浪漫理想和壮逸情怀使人觉得塞外风雪变成了可玩味欣赏的对象。全诗内涵丰富宽广,色彩瑰丽浪漫,气势浑然磅礴,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堪称盛世大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其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诗句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是一首送别诗。此诗是诗人为送两位被贬官的友人而作,寓有劝慰鼓励之意。一诗同赠两人,内容铢两悉称。诗除了首尾合起来总写外,中间两联双双分写,不偏祜。颔联上句写巫峡风光,以古民谣典故来暗示李少府所去的峡中荒凉之地;下句写衡阳,暗示王少府去长沙,并希望他能多寄书函。颈联上句写长沙青枫江的帆船,是再写王少府;下句写白帝城,远在古原始森林的巴东,是再写李少府。双双交错进行,结构严密,情感交织。最后两句,是劝藉二人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