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 海洋化学资源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给盛有碱式碳酸铜的试管加热时,试管口应略低于试管底部
B.浓硫酸不慎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氢氧化钠溶液冲洗
C.用托盘天平称量药品时,应将药品直接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
D.用胶头滴管向试管中添加液体时,应将滴管伸入试管内,以防液体溅出
2.下列能源不属于化石燃料的是( )
A.煤 B.氢气 C.石油 D.天然气
3.目前,人类使用的燃料大多来自化石燃料 下列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 )
A.天然气 B.煤炭 C.石油 D.风能
4.下列物质中不属于石油加工产品的是( )
A.煤油 B.煤焦油 C.汽油 D.液化石油气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气体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稀释浓硫酸时将水缓慢加入浓硫酸中
C.不锈钢抗锈蚀性能比纯铁好
D.含黄曲霉素的食物煮熟后可以放心食用
6.正确的实验操作是学习化学的基础,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 振荡试管
B. 量取5mL水
C. 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D. 蒸发食盐水
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煤、石油、天然气是化工燃料,不可再生
B.硝酸、硝酸铵可用作肥料,为植物补充氮元素
C.过滤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可加快过滤速度
D.食用新鲜蔬菜、水果可为人体大量补充蛋白质
8.下列实验操正确的是( )
A.将蒸发皿直接加热
B.取液后的胶头滴管平放在桌面上
C.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酒精灯
D.将混合液倒入过滤器过滤
9.下列课本实验中,说法正确的是()
A.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可以用硫粉替代红磷
B.过滤时,滤纸要紧贴漏斗内壁
C.蒸发食盐水时,待蒸发皿内水分蒸干后,才停止加热
D.稀释浓硫酸时,将水注入浓硫酸中,并不断搅拌
10.下列有关能源、资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空气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其中体积分数和质量分数最多的气体都是氮气
B.生活中使用的液化石油气和煤气都是石油化工的产品
C.可燃冰的主要成分为甲烷,将成为未来的新能源
D.地球上生物体内水的质量分数一般都在70%以上
11.下列有关氯化钠相关实验操作,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配制NaCl溶液 过滤粗盐中的泥沙 蒸发结晶NaCl 取用氯化钠
A.A B.B C.C D.D
12.下列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
A. 加热液体
B. 稀释浓硫酸
C. 蒸发食盐水
D. 检查装置气密性
二、填空题
13.石油分馏出来的一些成分,经过催化、加热分解等化学变化,生成气态的化合物,可以制造出多种多样的 、 、 、 、 、 、 、医药等。
14.下列属于化石燃料的是
A.天然气 B.沼气 C.木柴 D. .
15.能源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请回答下列问题。
(1)氢气是未来最理想的清洁燃料,原因是: ;
(2)煤不充分燃烧时会产生大量CO气体面造成空气污染,其原因是 ;
(3)从“低碳经济“的角度分析,在氢能、化石燃料、太阳能、风能等能源中,应尽量减少 的使用。
16.目前,人类使用的燃枓大多来自化石燃料.
(1)化石燃料中,比较清洁的是 ,煤油是 加工的产品.
(2)煤主要含有 元素.使用脱硫煤能减少 的排放.减轻酸雨的危害.但仍会产生较多的二氧化碳.不能减缓日益加剧的 .
17.用石油作原料,制取汽油、煤油,是利用了组成石油各物质的 不同而分离出来的,所以分离石油是 变化.
18.能源、环境与人类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1)目前,人类以化石燃料为主要能源,常见的化石燃料包括煤、 和天然气,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 ,它燃烧时将化学能主要转化为 能.
(2)为减少污染、提高煤的利用率,可将其转化为可燃性气体,此过程可认为是碳与水的反应,其微观示意图如下所示:
①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
②该反应生成物的分子个数比为 .
(3)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人们积极寻找不含碳元素的燃料.经研究发现NH3燃烧的产物没有污染,且释放大量能量,有一定应用前景.
①NH3中氮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
②将NH3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补充完整:4NH3+3O26H2O+ .
(4)粽子是端午节各民族喜爱的一种食品,制作粽子的原料有:糯米、猪肉、苏打、蒜叶等,其中富含蛋白质的原料是 .
三、综合题
19.2021年4月22日,习近平同志以视频方式出席“领导人气候峰会”时,再次指出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CO2的排放与吸收平衡,实现“零排放”)。
(1)自然界中CO2的来源有 (任写一点),过多的CO2排放会引起的环境问题是 。
(2)实现“碳中和”通常可采取碳减排或碳“捕捉”与封存措施。
①碳减排:家用燃料低碳化和使用氢能源等可以有效减少CO2的排放。电解水制氢的成本是煤制氢的4~5倍,煤制氢更具成本优势。某工厂以煤(主要含碳元素并含有少量的硫)为原料制氢流程如下:
煤气化时主要转化为CO,则气化剂中一定含 元素。若副产品CO2直接排放,是否能实现碳中和,你认为 (填“是”或“否”),理由是 。
②碳“捕捉”与封存:利用一些物质来吸收空气或废气中的CO2,然后将富集的CO2转换为“超临表体”并缓慢固化。高压低温下,气态CO2变为固态过程中,发生变化的是 (用微粒观点解释)。
③碳转化:一定条件下,可将CO2和氢气在催化剂表面转化成有机清洁燃料甲醇(CH3OH)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0.煤是社会生产、生活中最重要的能源,其主要成分是碳。工业上常把煤进行气化和液化处理,使煤变成清洁能源。煤气化和液化的流程如图所示:
(1)粗煤属于 (选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步骤①中分离操作的名称是 。
(3)步骤③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相比于直接用煤作燃料,“煤的气化和液化”的优点是 。
21.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是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
(1)化石燃料主要包括煤、天然气和 。
(2)页岩气是指蕴藏于页岩系统中的天然气,页岩气主要成分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3)某电厂为防止环境污染,用石灰石粉浆来吸收煤燃烧时排放出的二氧化硫,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aCO3+2SO2+O2=2CaSO4+2X,则X的化学式为 。
(4)以天然气为燃料的燃气灶,当其火焰呈现黄色或橙色,锅底出现黑色,这时就需要调节灶具的进风口,目的是 。
22.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刻不容缓
(1)酸雨是指pH小于5.6的降水,造成酸雨的主要成分是 、
(2)PM2.5是指大气中微粒直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下列会形成PM2.5的是
A 焚烧秸秆 B 汽车尾气排放 C 太阳能发电
(3)“低碳”是一种生活理念,也是一种生活态层。下列做法中不符合“低碳”要求
A 节约纸张 B 大量使用化石燃料 C 提倡使用节约技术和节能产品 D 少乘私家车尽量坐公交车
(4)下图所示的是小明用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未测定氧代在空气中的含量。
①该实验中红磷需稍过量,目的是
②红磷燃烧的实验现象 ;打开止水夹后观察到的现象 ;符号表述式
③由实验现象可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 ;若实验结果偏大,你认为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
④实验结束后集气瓶中剩余主要气体的性质有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2.【答案】B
3.【答案】D
4.【答案】B
5.【答案】C
6.【答案】D
7.【答案】A
8.【答案】A
9.【答案】B
10.【答案】A
11.【答案】B
12.【答案】B
13.【答案】合成纤维;橡胶;塑料;化肥;农药;溶剂;洗涤剂
14.【答案】A;煤或石油
15.【答案】(1)发热量高、燃烧的产物只有水,不污染环境
(2)氧气不足
(3)化石燃料
16.【答案】天然气;石油;碳;二氧化硫;地球温室效应
17.【答案】沸点;物理
18.【答案】石油;甲烷;热;置换反应;1:1;14:3;2N2;猪肉
19.【答案】(1)化石燃料燃烧;温室效应
(2)氧;是;植物光合作用会吸收二氧化碳,海水也会吸收二氧化碳;分子间间隔;
20.【答案】(1)混合物
(2)过滤
(3)
(4)实现了煤的综合利用,更环保(合理即可)
21.【答案】(1)石油
(2)CH4+2O2 CO2+2H2O
(3)CO2
(4)增加氧气的通入量,使天然气更充分燃烧
22.【答案】(1)SO2和氮的氧化物
(2)AB
(3)B
(4)耗尽氧气;发出黄光,放出热量,冒出大量的白烟;打开止水夹后,水进入瓶内占五分之一,不再继续进入;;;止水夹没有夹紧;难溶于水、不燃烧、不能助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