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园地七》教学方案
教材解析
《语文园地七》共有六个板块。“识字加油站”引导学生从劳动用品、家务活中识字。“字词句运用”引导学生猜测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和意思,并结合字典,检查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意在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识字、理解字义;让学生学习比喻句。“写话”让学生写自己想养的一只小动物。“书写提示”指导学生观察一些字变成偏旁后,笔画的大小、形态和笔顺发生的变化。“日积月累”让学生熟记《二十四节气歌》。“我爱阅读”选了一篇很有意思的短文《月亮姑娘做衣裳》,通过做衣服这件事情来表现月亮变化的过程。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帚、抹”等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扫”。
2.能认读有关清洁工具和清洁活动的词语。
3.用多种方法猜字的读音和意思,并查字典验证。
4.学习含有“好像”“像……似的”“像……一样”的比喻句。
5.能发现“又、土”等字做偏旁时的笔画变化,发现“车、牛”等字做偏旁时的笔画及笔顺变化,写好“劝、转”等字。
教学重点
认字写字。
教学难点
运用正确的方法猜字音和字义。
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识字加油站
1.星期天,小明决定和妈妈一起进行大扫除,想一想,他们在大扫除的时候做了些什么?用到了哪些清扫工具?
2.出示五种劳动工具的图片:扫帚、抹布、拖把、水桶、簸箕。
3.请学生说一说这些劳动工具的名称。
4.相机出示名称,指导识字。
强调“扫”是个多音字,在“扫帚”中读“sào”,在“扫地”中读“sǎo”。
5.出示玻璃、垃圾图片,引导学生识字。
6.同桌互认生字,出示词语,齐读词语。
7.读句子,巩固认字。
星期天,我和妈妈在家里打扫卫生,我先用扫帚把地扫了一遍,用簸箕把垃圾弄干净。妈妈先把拖把在水桶里洗了一下,然后拖地,在她拖地的时候,我用抹布把桌子擦了一遍。很快,我们打扫完了,哇,真干净!
8.说一说你在家中能做哪些家务。
【设计意图】识字环节的设置,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这是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可以提高自学能力。同时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为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打下基础。
二、字词句运用
1.猜一猜加点字的读音和意思,再查查字典,看看猜得对不对。
出示书中的三个句子。
(1)和同桌一起合作,一人猜一猜加点字的读音和意思,一人查字典。
(2)四人一组全班交流,说一说自己猜字的方法及查字典的结果。
(3)教师小结。
“摸、读、揭”都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表示字音,一部分表示字义,如“摸”中的“扌”表示字义,意思为用手去抚摸,“莫”表示字音。
“读”字不易猜,我们就直接查字典。
2.读句子,说一说你的发现。
(1)出示书中的三个句子。齐读,指名读。
(2)分组讨论:从这三个句子中,你有哪些发现?
(这三个句子都有“像”字,它们都是比喻句。第一句中是“好像”,第二句中是“像”,第三句中是“就像”。)
(3)指名说这三个句子分别把什么比作什么,师生评议。
(第一句把大枫树比作太阳伞;第二句把大象的耳朵比作扇子;第三句把小柏树比作战士。其中“大枫树、大象的耳朵、小柏树”是本体,“太阳伞、扇子、战士”是喻体。)
(4)小结。
像这样句中含有比喻词、本体、喻体的句子就是比喻句,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能增强句子的表现力,使句子更生动、形象。
【设计意图】设置这个环节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语的意思,教师的适时总结,教会了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爱学习的兴趣。
三、书写提示
1.出示“劝、堆、转、特”四个汉字,请学生认一认。
2.在书上圈出这些字的偏旁,读一读。
3.观察这些字的偏旁,你发现了什么?
(这些字的偏旁都是一个单独的汉字。)
4.试着写一写这些偏旁作为一个单独汉字时的写法。
5.比较一下区别。
(有的字变成偏旁后,某些笔画的大小和形态要发生变化。
有的字变成偏旁后,笔顺也发生了变化。)
6.总结规律。
(“又”变成偏旁后,捺变成了长点;“土”变成偏旁后,末横变成了提;“车”变成偏旁后,最后一笔变成了横,且此横变成了提;“牛”变成偏旁后,最后一笔变成了末横,且此横变成了提。)
7.学生在书上描红、临写,注意偏旁的写法。
【设计意图】具体的写法指导,有助于让学生加强对生字的记忆,扩大积累,提高学习生字的兴趣,提高自学能力。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识字加油站,学习了与日常清洁卫生有关的词语,在语境中识字,把识字学词和认识事物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学习了利用汉字的结构特点——声旁相同,读音相近,采用先猜字音后查字典验证的方法识字,学习含有“好像”“像……似的”“像……一样”的比喻句。练习正确书写当某些字作偏旁时笔画的大小、形态以及笔顺都可能发生变化。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时间里,多积累和运用。
【设计意图】借助课上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和积累。
五、课后巩固
读一读、连一连。
【设计意图】当堂巩固字词认读。
六、布置作业
1.选择今天学过的词语做成词语卡。
2.试着说说带有“好像”“像……似的”“像……一样”的比喻句。
【设计意图】巩固课时目标。
2《语文园地七》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能写清楚自己想养小动物的理由。
教学重点
能写清楚自己想养小动物的理由。
教学难点
能写清楚自己想养小动物的理由。
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给大家出几个谜语,你们来猜一猜,好吗?
(1)扁扁嘴巴,叫声嘎嘎,走路摇摆,爱吃鱼虾,脚荡双桨,游泳专家。这是什么呀?(鸭子)
(2)八只脚,抬面鼓,两把剪刀鼓前舞,生来横行又霸道,嘴里常把泡沫吐。 (螃蟹)
(3)凸眼睛,阔嘴巴,尾巴要比身体大,碧绿水草衬着它,好像一朵大红花。(金鱼)
2.你们怎么一下子就猜出来了?为什么这么容易猜?
正是因为谜语抓住了它们的特点,所以我们一下子就猜出来了。看,抓住特点多么重要呀!
【设计意图】这里简单引入、提问的目的是为激发学生的写话兴趣和欲望。
二、激发兴趣,说话
1.出示主题:我最想养的小动物。
2.出示一组小动物的照片。
3.看了照片以后,你们想说点什么呢?用一两个词说说它们最大的特点。(学生自由发言)
4.学生说一说自己最想养什么小动物,以及为什么想养它(小白兔、小猫、小狗、小乌龟等),组内交流,鼓励多说几条理由。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触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进行拓展,实现多维思考。
三、独立写话
1.出示提示:我最想养的小动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
2.写好后,自己多读几遍,再修改一下。
3.展示学生的作品,进行修改评价。
4.展示例文,全班交流学习。
5.学生继续完善自己的作文。
【设计意图】给予写话提示,鼓励学生多写几句,写完之后,小组内互相交流,相互启发,再进行个人完善。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平时我们的生活中,可以接触到许多有趣的可爱的小动物们,只要你善于观察,就会发现每种小动物都有着自己的特点,希望你们可以在生活当中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以及爱护小动物的良好的行为习惯。
【设计意图】借助课上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善于观察,爱护小动物。
布置作业
将完成的写话作品拿给爸爸妈妈看,听听他们的意见。
【设计意图】通过亲子方式,拓宽学生的思路。
2《语文园地七》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能背诵《二十四节气歌》。
2.阅读《月亮姑娘做衣裳》,能发挥想象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的有趣。
教学重点
背诵《二十四节气歌》。
教学难点
能发挥想象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的有趣。
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
一、日积月累
1.播放《二十四节气歌》视频。
2.你知道二十四节气中有哪些节气吗?
3.教师出示二十四节气。
立春 雨水 惊蛰 春分 清明 谷雨
立夏 小满 芒种 夏至 小暑 大暑
立秋 处暑 白露 秋分 寒露 霜降
立冬 小雪 大雪 冬至 小寒 大寒
4.简单介绍二十四节气的相关知识。
5.学生对照节气歌说节气。
6.学生自读,同桌互读,指名读,齐读。
7.尝试背诵。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置,是让学生在了解作者和背景的前提下,通过对诗意思的初步了解,从而达到对诗歌含义的理解。积累古诗,从古诗画面入手,让学生知道大自然之风光不仅仅是美好,还有苦难,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二、我爱阅读
1.以猜谜语的形式导入阅读。
“有时圆圆像个盘子,有时弯弯像只船,要问这个是什么?晚上抬头向天看。”(学生自由猜)
2.播放录音,学生思考:故事里说了件什么事?
3.学生根据图片讲故事。
(1)月亮姑娘为什么要做衣裳?
(2)月亮姑娘为什么三次都没做成衣裳?
(3)月亮姑娘是怎么变的呢?
4.小组讨论交流汇报:月亮姑娘是怎样变化的?
(引导学生学习描写月亮的词句。如:①细细的,弯弯的,像眉毛。②好像弯弯的镰刀。③像只核桃。④变得圆圆的,像一只圆盘)
5.你有观察过月亮吗?你能说出月亮一个月之内的变化吗?(学生自由发言)
【设计意图】通过设置问题以及课件的展示,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不仅学习了二十四节气歌,还听了月亮姑娘的故事,我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听到了有趣的故事。希望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多多积累,去感受语言的魅力。
【设计意图】借助课上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积累和阅读。
四、课外拓展
1.推荐阅读《月亮儿歌》。
初一月亮看不见, 初二月亮一根线。
初三初四像镰刀, 初七初八月半边。
一天更比一天胖, 直到十五月才圆。
十七十八月出迟, 廿二半夜月半圆。
一天更比一天瘦, 廿九三十见月难。
2.国学诵读:唐·李白《静夜思》、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设计意图】由课内延伸至课外,丰富学生课外知识。
五、布置作业
1.背诵日积月累。
2.搜集与月亮相关的古诗,积累背诵。
【设计意图】巩固课时目标,拓展文化积淀。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