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太阳 教案 第二课时(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16.太阳 教案 第二课时(表格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09 22:50: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课题 16、太阳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备课教师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太阳的特点以及太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 2、了解用数字和比较的方法来说明事物的写法。 3、使学生受到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与地球,与人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受到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教学准备及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动态修改部分
教学环节一 一、根据第一课时太阳的特点导入 1、指名分节读1-3节,说说太阳有哪些特点。 2、交流板书: 远 大 热 3、自由朗读,找出有关描写的语句体会文章如何把太阳的这些特点写具体、写生动的,同桌讨论。 4、交流,读句。 远:传说引入,数据,比较,假设,反问。 (课文开头以“后羿射日”的神话传说引出了太阳究竟离我们多远这个问题。再以“其实”一词为过渡指出太阳离我们的实际距离是1.5亿公里,然后运用比较的方法说明:到太阳上去,步行需要3500年,坐飞机需要20几年,最后得出结论“箭哪能射得到呢?”从中使我们感受到太阳与地球的距离真是太远了。 一步一步由太阳的特点引出说明方法,为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太阳做好准备,同时也是科学知识的传播,世界观的培养。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具体讲解说明方法的运用 运用太阳的特点来学习说明方法,并作写作指导 体会关系密切,在读中感悟 只有一个太阳,珍爱生命
教学环节二 大:比较,数据,打比方 (先说人们觉得太阳不大,而实际上却大得很,与地球相比,“要130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最后解释为什么看上去“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那是因为太阳离地球太远了。) 热:数据 (“大火球”这一比喻把太阳的形状及会发光、发热的特点都反映出来了。接着讲表面温度有6000度。课文用“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汽”来说明6000度的温度有多高。再讲中心温度,也就是内部温度,“估计是表面温度的3000倍”,那就高达1800万度了。) 5、小结:第一段运用了传说、数据、假设和比较的方法,分三个小节具体形地、把太阳“远、大、热”的特点阐述得清清楚楚,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6、齐读第一段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搞清太阳与地球的关系。 1、太阳的这些特点到底和我们生活的地球以及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有什么关系呢?请你们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从4~7自然段中找出太阳和什么有关系。 (植物、动物、天气、煤炭、细菌、人类生活。) 2、它们和太阳到底是什么关系呢?请你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学习。 生汇报 刚才同学们分别汇报了太阳和植物、动物、天气、煤炭、细菌、人类生活的关系,说的真好,这样看来,太阳对我们来说实在太重要了,那你们说,如果没有太阳,世界将会是什么样(演示课件)? 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就没有光明和温暖,到处是黑暗,到处是寒冷,没有风、雪、雨、露,没有草、木、鸟、兽,没有人。 谁能用一句话概括总结一下?
教学环节二 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3、现在你从4~8自然段中任选一段你喜欢的大声地读给自己听。 三、总结、发散 学习了《太阳》这篇课文,我们了解了有关太阳的知识以及太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老师现在要考考大家,看看谁的课外知识最丰富 太阳虽然常和我们见面,但要真正认识它,还需要人类不断地去发现、探索、研究,在它身上蕴藏着的许许多多奥秘也期待着你们去揭开
设计意图 了解用数字和比较的方法来说明事物的写法
…… 板书:16、太阳 自身特点:远、大、热 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 与人类、自然:关系密切
心得反思 在教学中我用太阳的特点引出说明方法。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简单易懂。我就从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入手,让学生在文中找到运用这种说明方法的句子读一读,然后说一说自己读这些句子时的感受,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这种说明方法的好处以及运用这种说明方法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即所涉及到的数字一定要准确。 在学生弄清楚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之后,我通过大屏幕展示了运用打比方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的句子。让学生先把句子读正确,然后在文中找一找这些句子的位置,再练习课文内容读一读这些句子,说一说自己的感受,从而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这两种说明方法的好处。对于这两种说明方法不做过深的讲解,只要求学生能够知道、了解,在阅读的时候遇到能够找出并区分这两种说明方法即可。 本节课存在的不足之处在于:在教学说明方法的时候,由于事先对说明方法的说明力度不够,所以学生出现了“打比方”和“作比较”混淆的情况。 在今后的教学中,如果再遇到类似的情况的话,我会把怎样让小学生比较清楚地区分这些说明方法作为一个难点,在教学中老师先用比较直观的方法跟孩子们渗透,然后再引导孩子们通过文中的语句去体会,去感悟,去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