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2023高二下·泸县开学考)商朝晚期死去的商王多被称为帝,如“帝乙”“帝辛”等。在商王的名号上加“帝”字,使商王与神最终合一。这反映出( )
A.血缘政治出现混乱 B.王权尚未实现高度集中
C.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D.皇帝制初步建立于商代
【答案】C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甲骨文与青铜文化
【解析】【分析】材料信息“商朝晚期”“帝”“商王与神最终合一”体现出商朝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特点,故答案为C;
“血缘政治”在材料中未体现,故排除A;
王权尚未实现高度集中,该表述符合商代特点,但在材料中未体现,故排除B;
皇帝制出现于秦代,故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商朝政治制度,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和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进行分析。
2.(2023高二下·泸县开学考)《汉书·师丹传》记载:汉成帝末年,师丹升为大司空,位居三公,他联合丞相孔光等人提出“诸侯王列侯皆得名田国中,列侯在长安,公主名田县道,及关内侯,吏民名田皆毋过三十倾。……期尽三年,犯者没入官。”由此可见,师丹提出的“限田”政策旨在( )
A.限制诸侯王列侯势力,力图挽救汉室统治
B.减轻平民的徭役赋税,同时惩办贪官酷吏
C.打击绿林、赤眉起义,从而改变土地私有制
D.遏制豪强地主兼并土地及缩小贫富差距
【答案】D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师丹在国家衰亡之际,提出“限田限奴”的主张,强调不论贵族、平民“名田皆毋过三十倾”,表明其目的在于打击豪强的七地兼并行为,缩小贫富差距,改变底层人民困苦的生活状况,符合题意,D正确;
西汉末年,豪强地主兼并土地的现象严重,直接危及西汉统治,根据材料可知,师丹提出“限田”的政策旨在改善土地兼并情况,而不是打击诸侯王列侯,排除A;
B后半句与史实不符,本次改革目的是遏制土地兼并现象,而不是惩办贪官酷吏,排除B;
两汉时期封建地主阶级处于统治地位,故而不可能改变土地私有制,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汉代土地制度,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和汉代 “限田”政策 的影响进行分析。
3.(2023高二下·泸县开学考)清朝皇帝赐宴王公宗室,在宫内已成定规。既是为表示皇恩浩荡,也有笼络清宗室人心的目的。其中,招待外蕃蒙古王公的除夕保和殿宴与招待大臣的元旦宴颇具代表性。清宫的这些宴会 ( )
A.有效地强化了君主专制 B.大大加重国家财政负担
C.体现民族间的民俗交融 D.反映清朝宫廷生活奢靡
【答案】C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招待外蕃蒙古王公的除夕保和殿宴与招待大臣的元旦宴颇具代表性”,可知清朝作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通过举办宴饮,表明对汉文化的认同,体现了民族间的交融,C正确;
“有效”表述错误,排除A;
材料未涉及加重财政负担,排除B;
材料不能看出宫廷生活奢靡,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清朝民族政策,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和清宫宴会的影响进行分析。
4.(2021高三上·广东月考)梭伦宣称:“我们制定了不分贵族,一视同仁的法律,为每个人都规定了公平的正义”。在民主改革中,他将公民按照财产的多寡分为四等,并赋予每个等级公民不同的权利。这说明了当时雅典( )
A.公民范围狭小 B.民主制度存在较大局限
C.限制商业贸易 D.平民与贵族实现了平等
【答案】B
【知识点】古代希腊文明
【解析】【分析】 根据“在民主改革中,他将公民按照财产的多寡分为四等,并赋予每个等级公民不同的权利。”可得出梭伦的改革,确立了财产等级制,这反映出雅典民主存在弊端,B项符合题意;
A项材料没有体现范围,A项不符合题意;
C项材料与贸易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项不符合史实,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梭伦改革,考生可结合材料“我们制定了不分贵贱,一视同仁的法律,为每个人都规定了公平的正义”进行分析。
5.(2023高二下·泸县开学考)有学者研究后发现,“《权利法案》颁布后还没有严重的削减英王在法律上的权力;法国虽然有了1875年宪法,但总统麦克马洪的野心还能看得见;而《德意志帝国宪法》更是不用说了…”他的研究能反映出 ( )
A.君主立宪制的弊端日益显露
B.封建君主对资产阶级民主进行了抵制
C.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之初还不完善
D.资产阶级宪法不能制约国家元首的权力
【答案】C
【知识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权利法案》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权利法案》颁布后还没有严重的削减英王在法律上的权力;法国虽然有了1875年宪法,但总统麦克马洪的野心还能看得见;而《德意志帝国宪法》更是不用说了…”及所学知识可得,西方国家虽然已经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但是还有好多不足之处,C正确;
法国不是君主立宪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A;
材料没有强调封建君主的具体行动,不符合题意,排除B;
材料没有强调资产阶级宪法与国家元首之间的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近代西方代议制,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和近代西方代议制发展历程进行分析。
6.(2023高二下·泸县开学考)《北华捷报》中报道:“我们正目睹着这个自以为是、愚昧无知、毫无原则的大清帝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全方位的蹂躏。尤为讽刺的是,给予他们如此打击的正是他们最痛恨和鄙视的在一两百年前还如小学生般仰望他们的邻国。”材料反映了 ( )
A.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打击 B.甲午战争导致中日关系的逆转
C.各国列强对中国遭遇的同情 D.甲午战争中国对日本的鄙视
【答案】B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大清帝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全方位的蹂躏”和“两百年前还如小学生般仰望他们的邻国”可知材料中论述的是晚清的甲午中日战争,这场战争导致了中日关系的大逆转,B正确;
第二次鸦片战争主要是英法和清政府,与日本无关,排除A;
材料并没有体现出各国列强对于中国遭遇表示同情,排除C;
D与题干意思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甲午战争,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和甲午战争的影响进行分析。
7.(2023高二下·泸县开学考)中国同盟会于1905年在东京成立。后来同盟会发生了分化,部分会员联合会党成立共进会,宣扬反满的民族主义;部分对孙中山不满的同盟会会员在东京重建光复会;1911年7月同盟会中部总会成立时,其宗旨中放弃了“平均地权”。同盟会的分化表明( )
A.三民主义主张已被放弃 B.革命潜伏着失败的危机
C.革命力量已经完全瓦解 D.民主共和主张已被放弃
【答案】B
【知识点】辛亥革命及其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共进会”、“光复会”、“中部总会”等信息可知,这些团体或组织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同盟会的团结,不利于革命运动的开展,故同盟会的分化隐藏着革命失败的危机,所以B正确;
仅凭材料“1911年7月同盟会中部总会成立时,其宗旨中放弃了‘平均地权’”,不能表明“三民主义主张已被放弃”,所以A错误;
“完全瓦解”说法绝对,且材料没有体现,所以C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民主共和”等相关内容,所以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和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
8.(2023高二下·泸县开学考)1938年8月,中国工业合作协会西北区办事处(简称“西北工合”)在宝鸡成立,致力于“安辑流亡,收容技术工人”“发展工业,供应军需民用此后几年,西北地区在生产合作社数量、社员人数、资金产值等方面均领先全国其他6个地区。据此可知,“西北工合”( )
A.使西北成为近代工业中心 B.为社会主义改造奠定基础
C.使民族工业布局趋于均衡 D.为长期抗战提供物质支持
【答案】D
【知识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938年8月,中国工业合作协会西北区办事处在宝鸡成立,致力于“安辑流亡,收容技术工人”,“发展工业,供应军需民用”。”所给时间和西北地区的工业化建设可知,抗日战争时期,工业内迁为长期抗战提供物质支持,D选符合题意;
西北成为近代工业中心不符合史实,A选排除;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恢复为社会主义改造奠定基础,B选排除;
材料无法得出民族工业布局趋向平衡,C选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和抗战胜利的原因进行分析。
9.(2023高二下·泸县开学考)伽利略指出:“科学的真理不应在古代圣人蒙着灰尘的书上去找,而应该在实验中和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中去找。”这说明伽利略( )
A.否定了古代圣人的研究成果
B.论证了哥白尼“日心说”的正确
C.重视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D.为经典力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答案】C
【知识点】近代科学的兴起
【解析】【分析】据材料“科学的真理不应在古代圣人蒙着灰尘的书上去找,而应该在实验中和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中去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伽利略重视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故有此说法,C正确;
材料主旨不是说明伽利略否定了古代圣人的研究成果,不符合题意,排除A;
材料也没有反映伽利略论证了哥白尼的日心说,不符合题意,排除B;
材料未涉及伽利略的成就与牛顿经典力学的创立之间的关系,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近代自然科学,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和伽利略的科学思想进行分析。
10.(2021高三上·保定期末) 2021年9月,我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为保障三位航天员安全"回家",我国在近5万平方公里的着陆场区部署了三位一体的常急兼备搜救力量体系,构建了200多种应急预案,组织了两次直升机分队空中通信联调及空地协同搜救训练。材料说明我国( )
A.通过航天实验提高了通信技术 B.成功实现了航天员的安全返回
C.以强大的国力保障了航天探索 D.已掌握了探索月球的技术基础
【答案】C
【知识点】改革开放以来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解析】【分析】材料“我国在近5万平方公里的着陆场区部署了三位一体的常急兼备搜救力量体系,构建了200多种应急预案”体现的是我国强大的综合国力对航天探索的重要保障,C项正确;
选项A,材料未涉及航天实验对通信技术的影响,排除A项;
选项B,神舟五号成功实现了航天员的安全返回,排除B项;
选项D,材料重点并非是强调对探月技术的掌握,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获取信息,迁移知识判断事物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同时结合所学知识,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11.(2018·北京)抗美援朝战争进入对峙阶段后,1951年6月,苏联提议,五大国(苏联、法国、英国、美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和平公约,新中国政府也表示,如今国际上任何重大问题,如果没有苏联和新中国参加都无法解决。随后,美国同意和谈。这表明( )
A.抗美援朝极大地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B.社会主义阵营放弃与西方国家的冷战对峙
C.上述五大国在联合国中开始发挥决定作用
D.五大国缔结和约,实现了朝鲜半岛的统一
【答案】A
【知识点】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
【解析】【分析】注意题中时间“抗美援朝战争进入对峙阶段后”以及题干信息“如今国际上任何重大问题,如果没有苏联和新中国参加都无法解决”“美国同意和谈”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方同意与中方和谈以解决朝鲜问题说明抗美援朝使中国国际地位获得提高,故A正确。
两大阵营冷战对峙局面结束的标志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排除B。
新中国在联合国中开始发挥作用是在1971年第26届联大通过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排除C。
抗美援朝后南北朝鲜仍然维持对峙分裂局面,至今尚未实现半岛统一,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抗美援朝的相关知识, 解答本题根据”如今国际上任何重大问题,如果没有苏联和新中国参加都无法解决”“美国同意和谈”等进行分析,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2.(2023高二下·泸县开学考)20世纪80年代,日本流行一本名为《日本可以说不》的书,书中主张摆脱美国的控制。这种现象说明( )
A.日本得到西欧国家的强有力支持
B.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局面开始形成
C.美国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地位已经丧失
D.日本开始谋求成为世界政治大国
【答案】D
【知识点】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
【解析】【分析】20世纪80年代,日本随着经济实力增强,试图摆脱政治上依附于美国的状态,谋求世界政治大国的地位,D正确;
AB两材料体现不出,C说法与史实不符,均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战后日本发展,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和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历程进行分析。
二、非选择题(52分)
13.(2023高二下·泸县开学考)阅读下列材料:
孝文帝改革就其深度、广度和影响而言,可与商鞅变法相媲美。
材料一: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马非百《秦集史》
材料二: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材料三: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拔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呈现怎样的特点?
(2)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从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是什么?
(3)据材料三,与商鞅变法相比,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
【答案】(1)条件:东方诸国的变革经验;落后的秦国受传统束缚较少。
特点:注重创建新制度;变法彻底,功效明显。
(2)作用:减少改革阻力,为彻底移风易俗(如禁鲜卑语、讲汉话等)创造条件。
原因:北魏风俗落后,迫切需要改革;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改革热情高。
(3)问题:民族关系问题(或鲜卑族与汉族文化的差异)。
因素:对外来先进文化的学习与借鉴;改革者的信心与勇气。
【知识点】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
【解析】【分析】(1)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东方……改革非易”“商鞅……携带东方……新空气”作答;第二小问可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西方……新制度……创建……最有功”作答。
(2)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二中的信息“革异旧俗”作答;第二小问可根据材料二中的信息“魏……风俗至陋”“孝文……仰慕中国文化”“改革之心……勇”作答。
(3)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三中的信息“面临的最大问题……民族关系”作答;第二小问为开放性的探究题,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第一问主要考查商鞅变法,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和 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 进行分析。第二问主要考查孝文帝改革,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和孝文帝改革的影响进行分析。第三问主要考查孝文帝改革,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和 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 进行分析。
14.(2020·兖州模拟)晚清时期,中国人的国家主权观念不断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0 年的鸦片战争,使中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但清政府并未就此而觉醒,仍然自高自大,竟将向外屈服称为“羁縻”“安抚”。1861 年,为办理对外交涉而设立的总理衙门,其基本方针为“办理外交之事,非恐决裂,即涉迁就,势本难以周全。两害相形, 则取其轻,实未敢因避迁就之讥,致蹈决裂之害”。(意为避免与外国决裂)作为一个近代主权国家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的作用却只限于此而已。
——摘编自刘慧娟《试论中国近代国家主权观念形成的基本轨迹及其影响》
材料二 1864 年 4 月,在处理普鲁士与丹麦因战争而在中国渤海湾发生的“战船纠纷”时, 奕 曾初步提出国家主权问题。他运用有关领海的国际法理论,成功迫使普鲁士公使释放被扣留在中国领海的丹麦船只,解决了棘手的外交难题。李鸿章在
19 世纪 60 年代中期指出,倘若外国要求之事“上侵国家利权,下夺商民生计”者,“皆可因万国公法直斥之”。
1868 年“修约”期到来之前,曾国藩也主张中国应“委婉而又坚定地拒绝外国人在修筑铁路、设置电报、内地通航、在中国水域运盐以及建立货栈等方面提出的一切要求,认为这些活动将有损于中国国民的生计”。后来郑观应进一步指出“各国之权利,无论为君主, 为民主,为君民共主,皆其所自有,而他人不得夺之”。
——摘编自施建兴《国际法输入与中国近代国家主权观念的发轫》
(1)依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晚清时期中国人国家主权观念的变化。
(2)结合所学,分析国家主权观念变化的原因。
【答案】(1)变化:国家主权观念由淡薄到逐步加强,国家主权的概念日益清晰;国家主权观念的内容不断拓展,由关注政治权益到关注经济权益。
(2)原因:列强侵略不断加深,对中国国家主权的侵害不断加大;西方思想不断传入,中国人逐步接受国家主权观念;洋务运动的开展,使得洋务派关注国家经济权益;早期维新思想产生,关注国家主权归属。
【知识点】两次鸦片战争;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人;近代中国的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
【解析】【分析】(1)据材料一“清政府并未就此而觉醒,仍然自高自大”“作为一个近代主权国家的外交机构”、材料二“奕 曾初步提出国家主权问题”得出国家主权观念由淡薄到逐步加强,国家主权的概念日益清晰,据材料一“基本方针为办理外交之事”、材料二“上侵国家利权,下夺商民生计”得出国家主权观念的内容不断拓展,由关注政治权益到关注经济权益。
(2)据材料一“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中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得出列强侵略不断加深,对中国国家主权的侵害不断加大;据材料二“李鸿章”“奕 曾初步提出国家主权问题”“郑观应进一步指出”结合所学得出,西方思想不断传入,中国人逐步接受国家主权观念;洋务运动的开展,使得洋务派关注国家经济权益;早期维新思想产生,关注国家主权归属。
故答案为:(1) 变化:国家主权观念由淡薄到逐步加强,国家主权的概念日益清晰;国家主权观念的内容不断拓展,由关注政治权益到关注经济权益。
(2) 原因:列强侵略不断加深,对中国国家主权的侵害不断加大;西方思想不断传入,中国人逐步接受国家主权观念;洋务运动的开展,使得洋务派关注国家经济权益;早期维新思想产生,关注国家主权归属。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由材料“清政府并未就此而觉醒,仍然自高自大”“作为一个近代主权国家的外交机构”、材料二“奕 曾初步提出国家主权问题”得出逐渐增强,由材料“上侵国家利权,下夺商民生计”得出由关注政治权益到关注经济权益。
(2)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答题的关键是把握民族危机,人们的思想解放等。
15.(2023高二下·泸县开学考)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古代《周易》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尚书》主张“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孔子把为真理、为国家、为民族牺牲视为最大的“仁”,即所谓“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同时强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北宋范仲淹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叹,南宋文天祥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职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儒家的仁、义、礼、智、信诸原则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摘编自朱西周《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演变与时代价值》
材料二: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等人认为,国民性的改造归根到底是革除旧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建立新的与共和制度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其根本之点就在于重视“人的价值”、树立“独立人格”。为此,他们喊出个性主义、科学民主和“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批判“吃人礼教”,提出要“以科学和人权并重”。中国文化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大体实现了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今天我们使用的汉字同甲骨文没有根本区别,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等先哲归纳的一些观念也一直延续到现在。这种几千年连贯发展至今的文明,在世界各民族中是不多见的。
——习近平《从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文化运动时期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变的表现及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答案】(1)基本内涵:民本思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而不同;家国情怀。
(2)表现:由维护封建礼教转变为批判礼教;由压抑人的个性转变为重视人的个性;由重等级秩序转变为重自由平等;由为专制统治服务转变为适应民主政治。
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民族危机严重;北洋军阀统治下政治黑暗(袁世凯“尊孔复古”逆流);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
(3)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增强民族凝聚力;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中华优秀文化的特点与价值
【解析】【分析】(1)基本内涵:依据材料“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可以得出民本思想;依据“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可以得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依据“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可以得出和而不同;依据“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职丹心照汗青”可以得出家国情怀。
(2)表现:依据材料“国民性的改造归根到底是革除旧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建立新的与共和制度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重视‘人的价值’、树立‘独立人格’”、“他们喊出个性主义、科学民主和‘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批判‘吃人礼教’,提出要‘以科学和人权并重’”并结合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可知,由维护封建礼教转变为批判礼教;由压抑人的个性转变为重视人的个性;由重等级秩序转变为重自由平等;由为专制统治服务转变为适应民主政治。原因:结合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分析,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政治上,民族危机严重;北洋军阀统治下政治黑暗;思想上,袁世凯“尊孔复古”逆流;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
(3)价值:依据材料“是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并结合所学可知,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依据“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并结合所学可知,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增强民族凝聚力;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点评】第一问主要考查 中国传统文化 ,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和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进行分析。第二问主要考查 新文化运动 ,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和 新文化运动时期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变的表现及原因 进行分析。第三问主要考查 传统文化 ,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和 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进行分析。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2023高二下·泸县开学考)商朝晚期死去的商王多被称为帝,如“帝乙”“帝辛”等。在商王的名号上加“帝”字,使商王与神最终合一。这反映出( )
A.血缘政治出现混乱 B.王权尚未实现高度集中
C.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D.皇帝制初步建立于商代
2.(2023高二下·泸县开学考)《汉书·师丹传》记载:汉成帝末年,师丹升为大司空,位居三公,他联合丞相孔光等人提出“诸侯王列侯皆得名田国中,列侯在长安,公主名田县道,及关内侯,吏民名田皆毋过三十倾。……期尽三年,犯者没入官。”由此可见,师丹提出的“限田”政策旨在( )
A.限制诸侯王列侯势力,力图挽救汉室统治
B.减轻平民的徭役赋税,同时惩办贪官酷吏
C.打击绿林、赤眉起义,从而改变土地私有制
D.遏制豪强地主兼并土地及缩小贫富差距
3.(2023高二下·泸县开学考)清朝皇帝赐宴王公宗室,在宫内已成定规。既是为表示皇恩浩荡,也有笼络清宗室人心的目的。其中,招待外蕃蒙古王公的除夕保和殿宴与招待大臣的元旦宴颇具代表性。清宫的这些宴会 ( )
A.有效地强化了君主专制 B.大大加重国家财政负担
C.体现民族间的民俗交融 D.反映清朝宫廷生活奢靡
4.(2021高三上·广东月考)梭伦宣称:“我们制定了不分贵族,一视同仁的法律,为每个人都规定了公平的正义”。在民主改革中,他将公民按照财产的多寡分为四等,并赋予每个等级公民不同的权利。这说明了当时雅典( )
A.公民范围狭小 B.民主制度存在较大局限
C.限制商业贸易 D.平民与贵族实现了平等
5.(2023高二下·泸县开学考)有学者研究后发现,“《权利法案》颁布后还没有严重的削减英王在法律上的权力;法国虽然有了1875年宪法,但总统麦克马洪的野心还能看得见;而《德意志帝国宪法》更是不用说了…”他的研究能反映出 ( )
A.君主立宪制的弊端日益显露
B.封建君主对资产阶级民主进行了抵制
C.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之初还不完善
D.资产阶级宪法不能制约国家元首的权力
6.(2023高二下·泸县开学考)《北华捷报》中报道:“我们正目睹着这个自以为是、愚昧无知、毫无原则的大清帝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全方位的蹂躏。尤为讽刺的是,给予他们如此打击的正是他们最痛恨和鄙视的在一两百年前还如小学生般仰望他们的邻国。”材料反映了 ( )
A.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打击 B.甲午战争导致中日关系的逆转
C.各国列强对中国遭遇的同情 D.甲午战争中国对日本的鄙视
7.(2023高二下·泸县开学考)中国同盟会于1905年在东京成立。后来同盟会发生了分化,部分会员联合会党成立共进会,宣扬反满的民族主义;部分对孙中山不满的同盟会会员在东京重建光复会;1911年7月同盟会中部总会成立时,其宗旨中放弃了“平均地权”。同盟会的分化表明( )
A.三民主义主张已被放弃 B.革命潜伏着失败的危机
C.革命力量已经完全瓦解 D.民主共和主张已被放弃
8.(2023高二下·泸县开学考)1938年8月,中国工业合作协会西北区办事处(简称“西北工合”)在宝鸡成立,致力于“安辑流亡,收容技术工人”“发展工业,供应军需民用此后几年,西北地区在生产合作社数量、社员人数、资金产值等方面均领先全国其他6个地区。据此可知,“西北工合”( )
A.使西北成为近代工业中心 B.为社会主义改造奠定基础
C.使民族工业布局趋于均衡 D.为长期抗战提供物质支持
9.(2023高二下·泸县开学考)伽利略指出:“科学的真理不应在古代圣人蒙着灰尘的书上去找,而应该在实验中和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中去找。”这说明伽利略( )
A.否定了古代圣人的研究成果
B.论证了哥白尼“日心说”的正确
C.重视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D.为经典力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10.(2021高三上·保定期末) 2021年9月,我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为保障三位航天员安全"回家",我国在近5万平方公里的着陆场区部署了三位一体的常急兼备搜救力量体系,构建了200多种应急预案,组织了两次直升机分队空中通信联调及空地协同搜救训练。材料说明我国( )
A.通过航天实验提高了通信技术 B.成功实现了航天员的安全返回
C.以强大的国力保障了航天探索 D.已掌握了探索月球的技术基础
11.(2018·北京)抗美援朝战争进入对峙阶段后,1951年6月,苏联提议,五大国(苏联、法国、英国、美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和平公约,新中国政府也表示,如今国际上任何重大问题,如果没有苏联和新中国参加都无法解决。随后,美国同意和谈。这表明( )
A.抗美援朝极大地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B.社会主义阵营放弃与西方国家的冷战对峙
C.上述五大国在联合国中开始发挥决定作用
D.五大国缔结和约,实现了朝鲜半岛的统一
12.(2023高二下·泸县开学考)20世纪80年代,日本流行一本名为《日本可以说不》的书,书中主张摆脱美国的控制。这种现象说明( )
A.日本得到西欧国家的强有力支持
B.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局面开始形成
C.美国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地位已经丧失
D.日本开始谋求成为世界政治大国
二、非选择题(52分)
13.(2023高二下·泸县开学考)阅读下列材料:
孝文帝改革就其深度、广度和影响而言,可与商鞅变法相媲美。
材料一: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马非百《秦集史》
材料二: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材料三: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拔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呈现怎样的特点?
(2)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从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是什么?
(3)据材料三,与商鞅变法相比,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
14.(2020·兖州模拟)晚清时期,中国人的国家主权观念不断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0 年的鸦片战争,使中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但清政府并未就此而觉醒,仍然自高自大,竟将向外屈服称为“羁縻”“安抚”。1861 年,为办理对外交涉而设立的总理衙门,其基本方针为“办理外交之事,非恐决裂,即涉迁就,势本难以周全。两害相形, 则取其轻,实未敢因避迁就之讥,致蹈决裂之害”。(意为避免与外国决裂)作为一个近代主权国家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的作用却只限于此而已。
——摘编自刘慧娟《试论中国近代国家主权观念形成的基本轨迹及其影响》
材料二 1864 年 4 月,在处理普鲁士与丹麦因战争而在中国渤海湾发生的“战船纠纷”时, 奕 曾初步提出国家主权问题。他运用有关领海的国际法理论,成功迫使普鲁士公使释放被扣留在中国领海的丹麦船只,解决了棘手的外交难题。李鸿章在
19 世纪 60 年代中期指出,倘若外国要求之事“上侵国家利权,下夺商民生计”者,“皆可因万国公法直斥之”。
1868 年“修约”期到来之前,曾国藩也主张中国应“委婉而又坚定地拒绝外国人在修筑铁路、设置电报、内地通航、在中国水域运盐以及建立货栈等方面提出的一切要求,认为这些活动将有损于中国国民的生计”。后来郑观应进一步指出“各国之权利,无论为君主, 为民主,为君民共主,皆其所自有,而他人不得夺之”。
——摘编自施建兴《国际法输入与中国近代国家主权观念的发轫》
(1)依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晚清时期中国人国家主权观念的变化。
(2)结合所学,分析国家主权观念变化的原因。
15.(2023高二下·泸县开学考)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古代《周易》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尚书》主张“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孔子把为真理、为国家、为民族牺牲视为最大的“仁”,即所谓“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同时强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北宋范仲淹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叹,南宋文天祥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职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儒家的仁、义、礼、智、信诸原则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摘编自朱西周《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演变与时代价值》
材料二: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等人认为,国民性的改造归根到底是革除旧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建立新的与共和制度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其根本之点就在于重视“人的价值”、树立“独立人格”。为此,他们喊出个性主义、科学民主和“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批判“吃人礼教”,提出要“以科学和人权并重”。中国文化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大体实现了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今天我们使用的汉字同甲骨文没有根本区别,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等先哲归纳的一些观念也一直延续到现在。这种几千年连贯发展至今的文明,在世界各民族中是不多见的。
——习近平《从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文化运动时期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变的表现及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甲骨文与青铜文化
【解析】【分析】材料信息“商朝晚期”“帝”“商王与神最终合一”体现出商朝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特点,故答案为C;
“血缘政治”在材料中未体现,故排除A;
王权尚未实现高度集中,该表述符合商代特点,但在材料中未体现,故排除B;
皇帝制出现于秦代,故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商朝政治制度,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和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进行分析。
2.【答案】D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师丹在国家衰亡之际,提出“限田限奴”的主张,强调不论贵族、平民“名田皆毋过三十倾”,表明其目的在于打击豪强的七地兼并行为,缩小贫富差距,改变底层人民困苦的生活状况,符合题意,D正确;
西汉末年,豪强地主兼并土地的现象严重,直接危及西汉统治,根据材料可知,师丹提出“限田”的政策旨在改善土地兼并情况,而不是打击诸侯王列侯,排除A;
B后半句与史实不符,本次改革目的是遏制土地兼并现象,而不是惩办贪官酷吏,排除B;
两汉时期封建地主阶级处于统治地位,故而不可能改变土地私有制,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汉代土地制度,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和汉代 “限田”政策 的影响进行分析。
3.【答案】C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招待外蕃蒙古王公的除夕保和殿宴与招待大臣的元旦宴颇具代表性”,可知清朝作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通过举办宴饮,表明对汉文化的认同,体现了民族间的交融,C正确;
“有效”表述错误,排除A;
材料未涉及加重财政负担,排除B;
材料不能看出宫廷生活奢靡,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清朝民族政策,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和清宫宴会的影响进行分析。
4.【答案】B
【知识点】古代希腊文明
【解析】【分析】 根据“在民主改革中,他将公民按照财产的多寡分为四等,并赋予每个等级公民不同的权利。”可得出梭伦的改革,确立了财产等级制,这反映出雅典民主存在弊端,B项符合题意;
A项材料没有体现范围,A项不符合题意;
C项材料与贸易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项不符合史实,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梭伦改革,考生可结合材料“我们制定了不分贵贱,一视同仁的法律,为每个人都规定了公平的正义”进行分析。
5.【答案】C
【知识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权利法案》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权利法案》颁布后还没有严重的削减英王在法律上的权力;法国虽然有了1875年宪法,但总统麦克马洪的野心还能看得见;而《德意志帝国宪法》更是不用说了…”及所学知识可得,西方国家虽然已经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但是还有好多不足之处,C正确;
法国不是君主立宪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A;
材料没有强调封建君主的具体行动,不符合题意,排除B;
材料没有强调资产阶级宪法与国家元首之间的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近代西方代议制,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和近代西方代议制发展历程进行分析。
6.【答案】B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大清帝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全方位的蹂躏”和“两百年前还如小学生般仰望他们的邻国”可知材料中论述的是晚清的甲午中日战争,这场战争导致了中日关系的大逆转,B正确;
第二次鸦片战争主要是英法和清政府,与日本无关,排除A;
材料并没有体现出各国列强对于中国遭遇表示同情,排除C;
D与题干意思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甲午战争,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和甲午战争的影响进行分析。
7.【答案】B
【知识点】辛亥革命及其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共进会”、“光复会”、“中部总会”等信息可知,这些团体或组织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同盟会的团结,不利于革命运动的开展,故同盟会的分化隐藏着革命失败的危机,所以B正确;
仅凭材料“1911年7月同盟会中部总会成立时,其宗旨中放弃了‘平均地权’”,不能表明“三民主义主张已被放弃”,所以A错误;
“完全瓦解”说法绝对,且材料没有体现,所以C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民主共和”等相关内容,所以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和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
8.【答案】D
【知识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938年8月,中国工业合作协会西北区办事处在宝鸡成立,致力于“安辑流亡,收容技术工人”,“发展工业,供应军需民用”。”所给时间和西北地区的工业化建设可知,抗日战争时期,工业内迁为长期抗战提供物质支持,D选符合题意;
西北成为近代工业中心不符合史实,A选排除;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恢复为社会主义改造奠定基础,B选排除;
材料无法得出民族工业布局趋向平衡,C选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和抗战胜利的原因进行分析。
9.【答案】C
【知识点】近代科学的兴起
【解析】【分析】据材料“科学的真理不应在古代圣人蒙着灰尘的书上去找,而应该在实验中和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中去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伽利略重视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故有此说法,C正确;
材料主旨不是说明伽利略否定了古代圣人的研究成果,不符合题意,排除A;
材料也没有反映伽利略论证了哥白尼的日心说,不符合题意,排除B;
材料未涉及伽利略的成就与牛顿经典力学的创立之间的关系,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近代自然科学,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和伽利略的科学思想进行分析。
10.【答案】C
【知识点】改革开放以来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解析】【分析】材料“我国在近5万平方公里的着陆场区部署了三位一体的常急兼备搜救力量体系,构建了200多种应急预案”体现的是我国强大的综合国力对航天探索的重要保障,C项正确;
选项A,材料未涉及航天实验对通信技术的影响,排除A项;
选项B,神舟五号成功实现了航天员的安全返回,排除B项;
选项D,材料重点并非是强调对探月技术的掌握,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获取信息,迁移知识判断事物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同时结合所学知识,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11.【答案】A
【知识点】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
【解析】【分析】注意题中时间“抗美援朝战争进入对峙阶段后”以及题干信息“如今国际上任何重大问题,如果没有苏联和新中国参加都无法解决”“美国同意和谈”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方同意与中方和谈以解决朝鲜问题说明抗美援朝使中国国际地位获得提高,故A正确。
两大阵营冷战对峙局面结束的标志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排除B。
新中国在联合国中开始发挥作用是在1971年第26届联大通过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排除C。
抗美援朝后南北朝鲜仍然维持对峙分裂局面,至今尚未实现半岛统一,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抗美援朝的相关知识, 解答本题根据”如今国际上任何重大问题,如果没有苏联和新中国参加都无法解决”“美国同意和谈”等进行分析,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2.【答案】D
【知识点】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
【解析】【分析】20世纪80年代,日本随着经济实力增强,试图摆脱政治上依附于美国的状态,谋求世界政治大国的地位,D正确;
AB两材料体现不出,C说法与史实不符,均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战后日本发展,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和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历程进行分析。
13.【答案】(1)条件:东方诸国的变革经验;落后的秦国受传统束缚较少。
特点:注重创建新制度;变法彻底,功效明显。
(2)作用:减少改革阻力,为彻底移风易俗(如禁鲜卑语、讲汉话等)创造条件。
原因:北魏风俗落后,迫切需要改革;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改革热情高。
(3)问题:民族关系问题(或鲜卑族与汉族文化的差异)。
因素:对外来先进文化的学习与借鉴;改革者的信心与勇气。
【知识点】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
【解析】【分析】(1)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东方……改革非易”“商鞅……携带东方……新空气”作答;第二小问可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西方……新制度……创建……最有功”作答。
(2)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二中的信息“革异旧俗”作答;第二小问可根据材料二中的信息“魏……风俗至陋”“孝文……仰慕中国文化”“改革之心……勇”作答。
(3)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三中的信息“面临的最大问题……民族关系”作答;第二小问为开放性的探究题,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第一问主要考查商鞅变法,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和 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 进行分析。第二问主要考查孝文帝改革,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和孝文帝改革的影响进行分析。第三问主要考查孝文帝改革,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和 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 进行分析。
14.【答案】(1)变化:国家主权观念由淡薄到逐步加强,国家主权的概念日益清晰;国家主权观念的内容不断拓展,由关注政治权益到关注经济权益。
(2)原因:列强侵略不断加深,对中国国家主权的侵害不断加大;西方思想不断传入,中国人逐步接受国家主权观念;洋务运动的开展,使得洋务派关注国家经济权益;早期维新思想产生,关注国家主权归属。
【知识点】两次鸦片战争;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人;近代中国的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
【解析】【分析】(1)据材料一“清政府并未就此而觉醒,仍然自高自大”“作为一个近代主权国家的外交机构”、材料二“奕 曾初步提出国家主权问题”得出国家主权观念由淡薄到逐步加强,国家主权的概念日益清晰,据材料一“基本方针为办理外交之事”、材料二“上侵国家利权,下夺商民生计”得出国家主权观念的内容不断拓展,由关注政治权益到关注经济权益。
(2)据材料一“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中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得出列强侵略不断加深,对中国国家主权的侵害不断加大;据材料二“李鸿章”“奕 曾初步提出国家主权问题”“郑观应进一步指出”结合所学得出,西方思想不断传入,中国人逐步接受国家主权观念;洋务运动的开展,使得洋务派关注国家经济权益;早期维新思想产生,关注国家主权归属。
故答案为:(1) 变化:国家主权观念由淡薄到逐步加强,国家主权的概念日益清晰;国家主权观念的内容不断拓展,由关注政治权益到关注经济权益。
(2) 原因:列强侵略不断加深,对中国国家主权的侵害不断加大;西方思想不断传入,中国人逐步接受国家主权观念;洋务运动的开展,使得洋务派关注国家经济权益;早期维新思想产生,关注国家主权归属。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由材料“清政府并未就此而觉醒,仍然自高自大”“作为一个近代主权国家的外交机构”、材料二“奕 曾初步提出国家主权问题”得出逐渐增强,由材料“上侵国家利权,下夺商民生计”得出由关注政治权益到关注经济权益。
(2)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答题的关键是把握民族危机,人们的思想解放等。
15.【答案】(1)基本内涵:民本思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而不同;家国情怀。
(2)表现:由维护封建礼教转变为批判礼教;由压抑人的个性转变为重视人的个性;由重等级秩序转变为重自由平等;由为专制统治服务转变为适应民主政治。
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民族危机严重;北洋军阀统治下政治黑暗(袁世凯“尊孔复古”逆流);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
(3)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增强民族凝聚力;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中华优秀文化的特点与价值
【解析】【分析】(1)基本内涵:依据材料“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可以得出民本思想;依据“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可以得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依据“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可以得出和而不同;依据“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职丹心照汗青”可以得出家国情怀。
(2)表现:依据材料“国民性的改造归根到底是革除旧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建立新的与共和制度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重视‘人的价值’、树立‘独立人格’”、“他们喊出个性主义、科学民主和‘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批判‘吃人礼教’,提出要‘以科学和人权并重’”并结合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可知,由维护封建礼教转变为批判礼教;由压抑人的个性转变为重视人的个性;由重等级秩序转变为重自由平等;由为专制统治服务转变为适应民主政治。原因:结合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分析,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政治上,民族危机严重;北洋军阀统治下政治黑暗;思想上,袁世凯“尊孔复古”逆流;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
(3)价值:依据材料“是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并结合所学可知,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依据“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并结合所学可知,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增强民族凝聚力;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点评】第一问主要考查 中国传统文化 ,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和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进行分析。第二问主要考查 新文化运动 ,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和 新文化运动时期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变的表现及原因 进行分析。第三问主要考查 传统文化 ,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和 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进行分析。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