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4.3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感慨的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出现这种情况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
B.南方人民大量北迁
C.北方地区经济发达
D.北方少数民族发展迅速
【答案】A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为了加强对中原的统治,更为了接受汉文化,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北魏孝文帝迁都之前,进行了改革,主要措施包括:在朝廷中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和家属穿汉族服饰,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姓,鼓励鲜卑族与汉族通婚等汉化政策,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也有利于南北方经济的交流和发展,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发出的感慨正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体现,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魏孝文帝改革的认识。
2.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受到北方其他民族的侵扰
B.孝文帝仰慕洛阳城的繁华
C.扩大鲜卑族的影响
D.为了加强对中原的统治,更为了接受汉文化
【答案】D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最主要原因”,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北魏的都城僻处平城,不利于对于广大中原地区的统治。孝文帝还希望通过迁都洛阳来达到统一全国的目的,也是当时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发展趋势。采用排除法,A、B、C选项不合题意可排除,只有选项D正确,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北魏孝文帝相关的知识点。
3.你认为我们肯定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主要是因为( )
A.促进了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B.保护了鲜卑族的保守势力
C.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D.迁都洛阳
【答案】C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之后才进行改革,所以A错;改革主要接受汉族文化,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所以不可能保护鲜卑族的保守势力,B错;迁都洛阳是改革措施而不是原因,D错。故本题答案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价。
4.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共同作用是( )
A.促进了北方民族的融合 B.加速了封建制度的瓦解
C.学习了汉族的先进文化 D.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答案】D
【知识点】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逐步崩溃和封建社会开始形成的时期。商鞅变法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发展封建经济,适应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5世纪时,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日常的接触和频繁的交往,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汉族的先进文化已经深深影响着各少数民族。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适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综上所述,他们能变法的共同影响是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共同作用。
5.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民族交往 B.中外交往 C.国家统一 D.经济发展
【答案】A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胡人汉服”体现了汉族服饰文化对少数民族的影响,“汉人胡食”体现了少数民族饮食对汉族的影响,民族之间相互影响学习即民族交融,故选择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民族融合的相关知识。
6.下列地图所示现象对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发展的影响不包括( )
A.促进了民族融合 B.丰富发展了中华文明
C.完成了全国经济重心南移 D.加速了少数民族封建化
【答案】C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解析】【分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数民族陆续内迁,而许多中原人为了躲避战乱,逃亡江南地区,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加速了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也丰富发展了中华文明。完成了全国经济重心南移是在南宋,和三国两晋南北朝无关,故答案是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民族融合的相关知识。
7.如下表所示,这与北魏孝文帝的哪一项内容有关( )
鲜卑族姓 汉族姓
拓跋 元
步六孤 陆
独孤 刘
A.改官制 B.禁胡服 C.通婚姻 D.改姓氏
【答案】D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右表内容体现了北魏孝文帝把鲜卑族姓改为汉族姓,这与“改姓氏”这项措施有关,如果是改官制,表格肯定会出现鲜卑族官制和汉族[官制,是禁胡服的话,肯定会出现穿汉服的鲜卑族贵族的图片,通婚姻一般会出现文字材料。故答案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阅读分析能力。
8.在其改革措施中,明确提出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风气的少数民族首领是( )
A.前秦王苻坚 B.羯族人石勒 C.北魏孝文帝 D.匈奴人刘渊
【答案】C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为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迁都以后,改用汉语;穿戴汉服,改汉族姓氏,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阅读材料能力,是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的相关措施的考查。
9.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尊老敬老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国人的一种优秀美德,在距今约1500年前的我国一位少数改革家就主张要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他是(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隋文帝 D.北魏孝文帝
【答案】D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提示词:“一位少数改革家就主张要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结合课本所学,北魏孝文帝进行了改革政治、经济改革,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风气等。故选择答案D。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北魏孝文帝的知识。
10.“北魏孝文帝带头纳汉女为妃,让五个弟弟娶汉女为妻,把公主嫁给汉人,改姓为元,在光极堂赐群臣以汉衣,对30岁以下仍操胡语者降爵黜官。”这段材料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有( )
① 采用汉姓 ②改穿汉服 ③学说汉语 ④提倡与汉族联姻 ⑤发展经济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②③⑤
【答案】A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北魏孝文帝带头纳汉女为妃,让五个弟弟娶汉女为妻,把公主嫁给汉人,体现提倡与汉族联姻;改姓为元体现采用汉姓;在光极堂赐群臣以汉衣体现改穿汉服;对30岁以下仍操胡语者降爵黜官体现学说汉话。选项中A符合题意,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孝文帝改革的相关知识点。
11.“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下列皇帝曾迁都洛阳的是( )
A.盘庚 B.隋炀帝 C.北魏孝文帝 D.元世祖
【答案】C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盘庚迁都到殷,隋朝的都城是长安,元朝的都城是元大都,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北魏建立后定都平城,后来迁都到洛阳,所以答案是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北魏孝文帝的相关知识。
12.下列人物和政权统一过黄河流域的是( )
①曹操 ②苻坚 ③西晋 ④北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西晋的兴衰;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悉历史朝代的更替及基本情况,曹操在三国时期官渡之战后基本统一了北方,苻坚所领导的前秦政权也在4世纪后期统一过北方,西晋在三国以后统一了全国,北魏孝文帝也统一了北方,并进行了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历史朝代基本史实。
13.“皇帝总是对胡汉联姻龙颜欣慰,在御座上指派各皇弟应聘各汉族臣僚的女儿之姻缘,他还把自己的鲜卑复音姓氏改称‘元宏’”,“皇帝”这些做法是指( )
A.商鞅变法 B.孝文帝改革 C.王安石变法 D.大化改新
【答案】B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皇帝”是指孝文帝,材料反映了孝文帝改革中的“汉化政策”的内容,即与汉人通婚和改汉姓,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知识点。
14.“由平城迁都到洛阳,改鲜卑族姓氏为汉姓,讲汉语,穿汉服”,材料反映的是( )
A.齐国管仲改革 B.秦国商鞅变法
C.楚国吴起改革 D.北魏孝文帝改革
【答案】D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包括: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改汉姓、讲汉语、穿汉服、与汉人通婚,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内容。
15.4世纪后期,建立北魏政权的少数民族是( )
A.匈奴 B.前秦 C.鲜卑 D.氐族
【答案】C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鲜卑族是我国古代一支北方的少数民族,鲜卑拓跋氏原来生活在大兴安岭北段,东汉末年向南迁移,逐渐成为北方的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4世纪后期,拓跋珪在各部酋长的拥戴下,建立魏国,史称北魏。公元439年,魏灭北凉,统一了北方。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北魏政权的建立。
16.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作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B.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C.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D.促进了黄河流域的统一
【答案】D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政治,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缓和民族矛盾,巩固封建统治,促进民族融合,为统一奠定基础。早在439年,北魏政权就已统一黄河流域,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17.善于学习是一个民族进步的源泉,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看,他主要向哪个民族学习( )
A.鲜卑族 B.汉族 C.匈奴族 D.氐族
【答案】B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结合所学,迁都洛阳、改汉姓、说汉语、穿汉服等都说明了孝文帝主张学习中原先进的文化。故选B项。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知识。
18.魏主下诏:“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这段材料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哪些内容( )
①采用汉姓 ②改穿汉服 ③学说汉语 ④提倡与汉族联姻 ⑤采用汉族的礼乐制度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②③⑤
【答案】C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解决本题需要根据材料回答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材料中并没有体现:采用汉族的礼乐制度的内容,故答案选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知识。
19.历史上中华各民族不论大小,都有各自的特点,都为中华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下列能够体现南北朝时民族融合趋势的是( )
①胡人汉食、汉人胡食 ②鲜卑人中出现了汉人姓氏 ③各族人民长期杂居,互相交往 ④汉人与鲜卑人通婚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
【答案】A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南北朝时出现了:胡人汉食、汉人胡食的现象;鲜卑人中出现了汉人姓氏;各族人民长期杂居,互相交往;汉人与鲜卑人通婚,这些现象体现南北朝时民族融合趋势,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南北朝时民族融合的历史的准确识记。
20.下列历史事件中,与“胡人汉服”“汉人胡食”有关的是( )
A.齐桓公改革 B.商鞅变法 C.李悝变法 D.孝文帝改革
【答案】D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题文中“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的现象反映了汉族与少数民族在生活习惯上互相影响,主要是因为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的民族融合。故答案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知识迁移能力。
21.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以下史实符合这一主流的是( )
①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 ②秦始皇修建万里长城 ③西夏模仿汉字结构创制文字 ④康熙率军取得雅克萨大捷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C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解析】【分析】解题时注意关键词“民族融合”,即在备选项中找出其中符合民族融合的相关内容,以此可以得出①③符合题意,而②④属于民族分裂及战争,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古代中国民族融合相关史实的准确认识。
22.历史兴趣小组总结七年级上册各历史朝代特征,其中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特征为( )
A.国家产生和社会变革 B.中华文明的起源
C.统一国家的建立 D.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答案】D
【知识点】三国鼎立;南朝的政治;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而特殊的时期,它在政治经济制度方面上承秦汉,下启隋唐,具有重要地位。这段时期,封建国家大分裂,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并存,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日常的接触和频繁的交往,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民族融合迅速发展,北方人大量南迁,江南地区迅速开发。士族的形成与发展,宗教盛行也是这段时期的一个特点。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特征。
23.下面图片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民族融合 B.中外交往 C.国家统一 D.经济发展
【答案】A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胡人汉服的意思是少数民族穿汉族的衣服,汉人胡食的意思是汉族人吃少数民族的食物,这是民族融合的结果,所以答案是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我国古代民族融合的相关知识。
24.改革是社会进步的永恒主题。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社会发展,主要表现在( )
A.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B.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C.加强了对边境地区的管辖 D.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
【答案】B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通过所学知识,我们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意义主要是促进北方经济的发展,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所以答案是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知识。
25.通过历史事件的比较,找出异同点和易混点,是历史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方法。秦国的商鞅变法和北魏的孝文帝改革相比较,下列认识不正确的是( )
A.都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B.都加速了封建社会的进程
C.都顺应了历史趋势 D.改革都有阻力
【答案】A
【知识点】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课本所学知识,商鞅变法促进了秦国的封建化进程,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B正确。CD也是两者的共性。A只适合于北魏的孝文帝改革,商鞅变法只是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与民族融合无关。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秦国的商鞅变法和北魏的孝文帝改革的相关知识。
二、主观题。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西北面,击退了游牧部落;为了防止他们卷土重来,还修筑了世界闻名的长城。为了完成这一巨大工程,耗去了大量生命,以致200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仍要谈起这一事实:有10O万人为修筑长城而死去,长城的每一块石头都值一条人命,老百姓都为筑长城的事咒骂皇帝。——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下图西晋时期被汉人使用的方凳、胡床。
材料三: 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请回答:
(1)材料一的“皇帝”指的是谁?他“耗去大量的生命”修筑长城的目的是什么?依据材料谈谈你对他修长城的看法。
(2)材料二中的“胡”是西晋时期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请写出这一时期两个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名称。材料三反映的是历史上哪一次改革?这次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3)结合三则材料,概括我国从秦汉到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
【答案】(1)秦始皇;目的:抵御匈奴。看法: 修长城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匈奴的南下掠夺,但也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给老百姓带来了痛苦和灾难。
(2)匈奴、鲜卑、羯、氏、羌。北魏孝文帝改革。目的:革除落后习俗,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巩固北魏的统治。
(3)变化:从民族间的对抗到民族融合。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1)依据学过的知识已知,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结束了春秋以来长达500余年的诸侯割据纷争的战乱局面,并建立起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秦朝。为巩固统一,抵御匈奴的进攻,秦始皇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城。秦长城的修筑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匈奴的南下掠夺,但也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给老百姓带来了痛苦和灾难,最终导致秦的灭亡。(2)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他们同汉族长期杂居,互相影响,民族界限日益缩小,客观上促进了我国民族融合。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北魏的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495 年正式迁都洛阳;革除鲜卑旧俗,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有改官制、改鲜卑姓氏为汉姓,学汉语,穿汉服,与汉族通婚等。材料三的“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之一:说汉语,禁用鲜卑语。(3)依据学过的知识已知,秦朝和北方少数民族的关系主要是对抗关系,战争是那时民族关系的主流。汉朝时的民族关系是有战有和,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所以我国从秦汉到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是:从民族间的对抗到民族融合。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秦始皇军事方面巩固统一措施的准确识记。(2)本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27. 皇帝说:“如果名不正言不顺,那么各种制度就不能确立。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那些年龄在30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习惯,可以允许他们不立即改变。但是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请回答:
(1)上文中“皇帝”指谁?
(2)他进行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3)除上文内容外,他还有哪些改革措施?
【答案】(1)北魏孝文帝。
(2)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统治。
(3)迁都洛阳;穿汉服;改用汉姓;同汉族通婚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1)通过材料中的“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我们可判断出这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439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北魏孝文帝统治时期,进行了改革,因此本题的答案是:北魏孝文帝。(2)北魏建立以后,定都平城,那里气候干旱,生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所以孝文帝进行了改革,因此本题的答案是: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统治。(3)材料中涉及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有:禁用鲜卑语,使用汉语;除了这项措施外,其他措施还有:迁都洛阳;穿汉服;将鲜卑族的姓氏改用汉族姓氏;同汉族通婚,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等。
【点评】(1)本题考查的是北魏孝文帝的相关知识。(2)本题考查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3)本题考查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28.(2015七上·昆明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马非百《秦集史》
材料二:“(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商君(鞅)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贾谊《过秦论》
材料三:“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底,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魏主以仰慕中原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摘编自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材料四:“如果说从平城到洛阳的北魏是汉化先行者,那么西魏、北周就是追随者……隋朝的统一,建立在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基础之上”。——《简明中国读本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出现怎样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中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场变法对秦国产生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请回答,“魏主”是谁?他力主“迁都”的目的是什么?并结合所学归纳“魏主”“易旧俗”的内容有哪些,回答至少包含三点内容?
(4)根据材料四,概括隋朝统一的基础。
(5)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改革有何看法?
【答案】(1)有利条件:借鉴东方诸国的变革经验。特点:后来居上;注重创建新制度;改革成效最明显。
(2)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这场变法使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3)魏主:孝文帝;目的:学习(接受)中原文化,或者是原文“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内容:穿汉服、说汉话、改汉姓、与汉通婚等。
(4)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
(5)改革者需要具备坚定的改革决心才能促使改革成功;改革不会一帆风顺,非常曲折等。
【知识点】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1)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是:借鉴东方诸国的变革经验。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出现的特点有:后来居上;注重创建新制度;改革成效最明显,秦国商鞅变法是最彻底、最成功的一次改革。(2)商鞅变法中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措施是: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这场变法对秦国产生的影响是:使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3)“魏主”是孝文帝,他力主“迁都”的目的是:学习(接受)中原文化,或者是原文“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 “魏主”“易旧俗”的内容有:穿汉服、说汉话、改汉姓、与汉通婚等。(4)隋朝统一的基础是长期以来,由于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南北对峙的民族矛盾逐渐消失。北方少数民族在经济和政治上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重建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各族人民的共同要求,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促进。(5)我对改革的看法是:改革者应该具备坚定的改革决心,强大的改革魄力,才能促使改革成功;而且改革不会一帆风顺,非常曲折,需要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改革要符合人民的利益。得到人民的支持才能成功。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2)本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中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措施。(3)本题主要考查孝文帝的相关知识。(4)本题主要考查隋朝统一的基础。(5)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9.材料一:下图是西晋人口南迁分布图
材料二: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中人口南迁对江南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
(2)材料二中“魏主”是指谁?诏令中提出了什么样的改革措施?
(3)“魏主”这次改革有何影响?
(4)这次改革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答案】(1)为南方补充了劳动力,带去先进工具和技术,促进了江南经济发展。
(2)孝文帝;改汉姓
(3)加强了统治,促进了民族融合。
(4)①改革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强国家的实力,提升国家的地位。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是强国之路。②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甚至要付出血的代价。③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终究会取得胜利。④今天我们要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深化改革、勇于创新。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1)材料一中人口南迁对江南经济发展的影响是:为南方经济的发展补充了大量的劳动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为南方带去先进工具和技术,促进了江南经济发展。(2)材料二中“魏主”是指孝文帝,诏令中提出了改汉姓的改革措施。孝文帝从平城迁都洛阳;后又改鲜卑姓氏为汉姓,藉以改变鲜卑风俗、语言、服饰。此外,鼓励鲜卑和汉族通婚;评定士族门第,加强鲜卑贵族和汉人士族的联合统治;参照南朝典章制度,制定官制朝仪。孝文帝的改革,对各族人民的融合和各族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3)“魏主”这次改革的影响是加强了统治,促进了民族融合,孝文帝改制是西、北各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斗争、融合的一次总结。它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各族融合的成果,反过来又促进了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各族的封建化和汉族为主体的民族大融合的发展。(4)这次改革带给我们的启示是改革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强国家的实力,提升国家的地位。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是强国之路。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甚至要付出血的代价。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终究会取得胜利。今天我们要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深化改革、勇于创新。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人口南迁对江南经济发展的影响。(2)本题主要考查孝文帝的相关知识。(3)本题主要考查“魏主”改革的影响。(4)本题主要考查孝文帝改革带给我们的启示。
30.改革往往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成为人类历史上的“闪光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虽然统一了北方,但要巩固政权,还必须解决面临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因为旧贵族的特权和旧部落习俗密切相连,因此当时改革鲜卑旧的习俗,就成为北魏统治阶级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卢菡著《不可不读的中国历史》
材料二:在甲午战败的强烈刺激下,变法改革也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朝廷在戊戌变法年间颁布了改革科举、汰冗员、办学堂、修铁路、开银行等学习西方措施的新诏书。——海天著《沉重的转身》
材料三:克里米亚的失败对俄国的民族主义者和斯拉夫派来说,是一个严重打击。实际上,克里米亚的失败暴露了旧制度的腐朽和落后,旧制度所显示的破产导致旧制度的变革。——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请任意列举一项其改革旧习俗的措施。
(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指出两个改革措施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3)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推动两个改革的相同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个改革的不同结果。
【答案】(1)巩固政权;穿汉服、学汉语、改汉姓。
(2)前者侧重改革社会习俗,后者侧重学习西方。
(3)战争失败;前者失败,后者成功。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俄国农奴制的改革与废除
【解析】【分析】(1)鲜卑族建立的北魏,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北魏孝文帝实行改革。鲜卑人一律穿汉服、学汉语、改汉姓、与汉人通婚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分析材料一的“ 北魏虽然统一了北方,但要巩固政权”可见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是巩固政权。(2)材料一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改革的内容主要是侧重改革社会习俗。材料二是戊戌变法,从“朝廷在戊戌变法年间颁布了改革科举、汰冗员、办学堂、修铁路、开银行等学习西方措施的新诏书。”,来看,戊戌变法侧重学习西方。(3)从材料二的“在甲午战败的强烈刺激下,变法改革也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甲午战败是戊戌变法的原因。从材料三的“克里米亚的失败对俄国的民族主义者和斯拉夫派来说,是一个严重打击。旧制度所显示的破产导致旧制度的变革。”来看,俄国改革的原因是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所以中国的戊戌变法和俄国的1861年改革的相同原因是战争失败。中国的戊戌变法是失败的,俄国的1861年改革取得成功,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点评】(1)本题考查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有关知识。(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变法五年后,国家富强起来。
材料二:公元前350年,秦国平民张三,因斩一敌国甲士,获爵一级,田一顷,宅九亩。
材料三: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资治通鉴》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叙述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历史作用?
(2)材料三说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的哪一方面?改革产生了什么积极作用?
【答案】(1)内容: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只有买卖。奖励颈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作用: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了发展,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封建国家,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说汉语。促进经济繁荣,国家富裕,农业恢复并迅速发展,工商业兴盛;洛阳成为全国政治、文化和商业中心,成为国际性商业城市;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加速北方民族封建化进程,为隋唐国家重新统一、经济文化高度发展奠定基础。
【知识点】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1)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内容是: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只有买卖。奖励颈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了发展,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封建国家,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这是商鞅变法的影响。(2)通过关键词“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我们可判断出这项改革措施是:说汉语,孝文帝改革的影响是:促进经济繁荣,国家富裕,农业恢复并迅速发展,工商业兴盛;洛阳成为全国政治、文化和商业中心,成为国际性商业城市;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加速北方民族封建化进程,为隋唐国家重新统一、经济文化高度发展奠定基础。
【点评】(1)本题考查的是商鞅变法的相关知识。(2)本题考查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知识。
1 / 1川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4.3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感慨的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出现这种情况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
B.南方人民大量北迁
C.北方地区经济发达
D.北方少数民族发展迅速
2.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受到北方其他民族的侵扰
B.孝文帝仰慕洛阳城的繁华
C.扩大鲜卑族的影响
D.为了加强对中原的统治,更为了接受汉文化
3.你认为我们肯定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主要是因为( )
A.促进了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B.保护了鲜卑族的保守势力
C.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D.迁都洛阳
4.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共同作用是( )
A.促进了北方民族的融合 B.加速了封建制度的瓦解
C.学习了汉族的先进文化 D.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5.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民族交往 B.中外交往 C.国家统一 D.经济发展
6.下列地图所示现象对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发展的影响不包括( )
A.促进了民族融合 B.丰富发展了中华文明
C.完成了全国经济重心南移 D.加速了少数民族封建化
7.如下表所示,这与北魏孝文帝的哪一项内容有关( )
鲜卑族姓 汉族姓
拓跋 元
步六孤 陆
独孤 刘
A.改官制 B.禁胡服 C.通婚姻 D.改姓氏
8.在其改革措施中,明确提出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风气的少数民族首领是( )
A.前秦王苻坚 B.羯族人石勒 C.北魏孝文帝 D.匈奴人刘渊
9.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尊老敬老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国人的一种优秀美德,在距今约1500年前的我国一位少数改革家就主张要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他是(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隋文帝 D.北魏孝文帝
10.“北魏孝文帝带头纳汉女为妃,让五个弟弟娶汉女为妻,把公主嫁给汉人,改姓为元,在光极堂赐群臣以汉衣,对30岁以下仍操胡语者降爵黜官。”这段材料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有( )
① 采用汉姓 ②改穿汉服 ③学说汉语 ④提倡与汉族联姻 ⑤发展经济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②③⑤
11.“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下列皇帝曾迁都洛阳的是( )
A.盘庚 B.隋炀帝 C.北魏孝文帝 D.元世祖
12.下列人物和政权统一过黄河流域的是( )
①曹操 ②苻坚 ③西晋 ④北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3.“皇帝总是对胡汉联姻龙颜欣慰,在御座上指派各皇弟应聘各汉族臣僚的女儿之姻缘,他还把自己的鲜卑复音姓氏改称‘元宏’”,“皇帝”这些做法是指( )
A.商鞅变法 B.孝文帝改革 C.王安石变法 D.大化改新
14.“由平城迁都到洛阳,改鲜卑族姓氏为汉姓,讲汉语,穿汉服”,材料反映的是( )
A.齐国管仲改革 B.秦国商鞅变法
C.楚国吴起改革 D.北魏孝文帝改革
15.4世纪后期,建立北魏政权的少数民族是( )
A.匈奴 B.前秦 C.鲜卑 D.氐族
16.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作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B.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C.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D.促进了黄河流域的统一
17.善于学习是一个民族进步的源泉,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看,他主要向哪个民族学习( )
A.鲜卑族 B.汉族 C.匈奴族 D.氐族
18.魏主下诏:“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这段材料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哪些内容( )
①采用汉姓 ②改穿汉服 ③学说汉语 ④提倡与汉族联姻 ⑤采用汉族的礼乐制度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②③⑤
19.历史上中华各民族不论大小,都有各自的特点,都为中华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下列能够体现南北朝时民族融合趋势的是( )
①胡人汉食、汉人胡食 ②鲜卑人中出现了汉人姓氏 ③各族人民长期杂居,互相交往 ④汉人与鲜卑人通婚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
20.下列历史事件中,与“胡人汉服”“汉人胡食”有关的是( )
A.齐桓公改革 B.商鞅变法 C.李悝变法 D.孝文帝改革
21.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以下史实符合这一主流的是( )
①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 ②秦始皇修建万里长城 ③西夏模仿汉字结构创制文字 ④康熙率军取得雅克萨大捷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22.历史兴趣小组总结七年级上册各历史朝代特征,其中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特征为( )
A.国家产生和社会变革 B.中华文明的起源
C.统一国家的建立 D.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23.下面图片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民族融合 B.中外交往 C.国家统一 D.经济发展
24.改革是社会进步的永恒主题。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社会发展,主要表现在( )
A.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B.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C.加强了对边境地区的管辖 D.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
25.通过历史事件的比较,找出异同点和易混点,是历史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方法。秦国的商鞅变法和北魏的孝文帝改革相比较,下列认识不正确的是( )
A.都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B.都加速了封建社会的进程
C.都顺应了历史趋势 D.改革都有阻力
二、主观题。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西北面,击退了游牧部落;为了防止他们卷土重来,还修筑了世界闻名的长城。为了完成这一巨大工程,耗去了大量生命,以致200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仍要谈起这一事实:有10O万人为修筑长城而死去,长城的每一块石头都值一条人命,老百姓都为筑长城的事咒骂皇帝。——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下图西晋时期被汉人使用的方凳、胡床。
材料三: 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请回答:
(1)材料一的“皇帝”指的是谁?他“耗去大量的生命”修筑长城的目的是什么?依据材料谈谈你对他修长城的看法。
(2)材料二中的“胡”是西晋时期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请写出这一时期两个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名称。材料三反映的是历史上哪一次改革?这次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3)结合三则材料,概括我国从秦汉到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
27. 皇帝说:“如果名不正言不顺,那么各种制度就不能确立。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那些年龄在30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习惯,可以允许他们不立即改变。但是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请回答:
(1)上文中“皇帝”指谁?
(2)他进行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3)除上文内容外,他还有哪些改革措施?
28.(2015七上·昆明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马非百《秦集史》
材料二:“(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商君(鞅)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贾谊《过秦论》
材料三:“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底,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魏主以仰慕中原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摘编自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材料四:“如果说从平城到洛阳的北魏是汉化先行者,那么西魏、北周就是追随者……隋朝的统一,建立在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基础之上”。——《简明中国读本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出现怎样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中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场变法对秦国产生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请回答,“魏主”是谁?他力主“迁都”的目的是什么?并结合所学归纳“魏主”“易旧俗”的内容有哪些,回答至少包含三点内容?
(4)根据材料四,概括隋朝统一的基础。
(5)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改革有何看法?
29.材料一:下图是西晋人口南迁分布图
材料二: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中人口南迁对江南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
(2)材料二中“魏主”是指谁?诏令中提出了什么样的改革措施?
(3)“魏主”这次改革有何影响?
(4)这次改革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30.改革往往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成为人类历史上的“闪光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虽然统一了北方,但要巩固政权,还必须解决面临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因为旧贵族的特权和旧部落习俗密切相连,因此当时改革鲜卑旧的习俗,就成为北魏统治阶级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卢菡著《不可不读的中国历史》
材料二:在甲午战败的强烈刺激下,变法改革也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朝廷在戊戌变法年间颁布了改革科举、汰冗员、办学堂、修铁路、开银行等学习西方措施的新诏书。——海天著《沉重的转身》
材料三:克里米亚的失败对俄国的民族主义者和斯拉夫派来说,是一个严重打击。实际上,克里米亚的失败暴露了旧制度的腐朽和落后,旧制度所显示的破产导致旧制度的变革。——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请任意列举一项其改革旧习俗的措施。
(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指出两个改革措施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3)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推动两个改革的相同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个改革的不同结果。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变法五年后,国家富强起来。
材料二:公元前350年,秦国平民张三,因斩一敌国甲士,获爵一级,田一顷,宅九亩。
材料三: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资治通鉴》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叙述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历史作用?
(2)材料三说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的哪一方面?改革产生了什么积极作用?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为了加强对中原的统治,更为了接受汉文化,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北魏孝文帝迁都之前,进行了改革,主要措施包括:在朝廷中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和家属穿汉族服饰,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姓,鼓励鲜卑族与汉族通婚等汉化政策,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也有利于南北方经济的交流和发展,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发出的感慨正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体现,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魏孝文帝改革的认识。
2.【答案】D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最主要原因”,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北魏的都城僻处平城,不利于对于广大中原地区的统治。孝文帝还希望通过迁都洛阳来达到统一全国的目的,也是当时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发展趋势。采用排除法,A、B、C选项不合题意可排除,只有选项D正确,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北魏孝文帝相关的知识点。
3.【答案】C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之后才进行改革,所以A错;改革主要接受汉族文化,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所以不可能保护鲜卑族的保守势力,B错;迁都洛阳是改革措施而不是原因,D错。故本题答案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价。
4.【答案】D
【知识点】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逐步崩溃和封建社会开始形成的时期。商鞅变法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发展封建经济,适应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5世纪时,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日常的接触和频繁的交往,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汉族的先进文化已经深深影响着各少数民族。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适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综上所述,他们能变法的共同影响是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共同作用。
5.【答案】A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胡人汉服”体现了汉族服饰文化对少数民族的影响,“汉人胡食”体现了少数民族饮食对汉族的影响,民族之间相互影响学习即民族交融,故选择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民族融合的相关知识。
6.【答案】C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解析】【分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数民族陆续内迁,而许多中原人为了躲避战乱,逃亡江南地区,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加速了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也丰富发展了中华文明。完成了全国经济重心南移是在南宋,和三国两晋南北朝无关,故答案是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民族融合的相关知识。
7.【答案】D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右表内容体现了北魏孝文帝把鲜卑族姓改为汉族姓,这与“改姓氏”这项措施有关,如果是改官制,表格肯定会出现鲜卑族官制和汉族[官制,是禁胡服的话,肯定会出现穿汉服的鲜卑族贵族的图片,通婚姻一般会出现文字材料。故答案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阅读分析能力。
8.【答案】C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为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迁都以后,改用汉语;穿戴汉服,改汉族姓氏,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阅读材料能力,是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的相关措施的考查。
9.【答案】D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提示词:“一位少数改革家就主张要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结合课本所学,北魏孝文帝进行了改革政治、经济改革,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风气等。故选择答案D。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北魏孝文帝的知识。
10.【答案】A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北魏孝文帝带头纳汉女为妃,让五个弟弟娶汉女为妻,把公主嫁给汉人,体现提倡与汉族联姻;改姓为元体现采用汉姓;在光极堂赐群臣以汉衣体现改穿汉服;对30岁以下仍操胡语者降爵黜官体现学说汉话。选项中A符合题意,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孝文帝改革的相关知识点。
11.【答案】C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盘庚迁都到殷,隋朝的都城是长安,元朝的都城是元大都,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北魏建立后定都平城,后来迁都到洛阳,所以答案是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北魏孝文帝的相关知识。
12.【答案】D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西晋的兴衰;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悉历史朝代的更替及基本情况,曹操在三国时期官渡之战后基本统一了北方,苻坚所领导的前秦政权也在4世纪后期统一过北方,西晋在三国以后统一了全国,北魏孝文帝也统一了北方,并进行了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历史朝代基本史实。
13.【答案】B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皇帝”是指孝文帝,材料反映了孝文帝改革中的“汉化政策”的内容,即与汉人通婚和改汉姓,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知识点。
14.【答案】D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包括: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改汉姓、讲汉语、穿汉服、与汉人通婚,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内容。
15.【答案】C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鲜卑族是我国古代一支北方的少数民族,鲜卑拓跋氏原来生活在大兴安岭北段,东汉末年向南迁移,逐渐成为北方的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4世纪后期,拓跋珪在各部酋长的拥戴下,建立魏国,史称北魏。公元439年,魏灭北凉,统一了北方。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北魏政权的建立。
16.【答案】D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政治,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缓和民族矛盾,巩固封建统治,促进民族融合,为统一奠定基础。早在439年,北魏政权就已统一黄河流域,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17.【答案】B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结合所学,迁都洛阳、改汉姓、说汉语、穿汉服等都说明了孝文帝主张学习中原先进的文化。故选B项。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知识。
18.【答案】C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解决本题需要根据材料回答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材料中并没有体现:采用汉族的礼乐制度的内容,故答案选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知识。
19.【答案】A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南北朝时出现了:胡人汉食、汉人胡食的现象;鲜卑人中出现了汉人姓氏;各族人民长期杂居,互相交往;汉人与鲜卑人通婚,这些现象体现南北朝时民族融合趋势,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南北朝时民族融合的历史的准确识记。
20.【答案】D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题文中“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的现象反映了汉族与少数民族在生活习惯上互相影响,主要是因为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的民族融合。故答案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知识迁移能力。
21.【答案】C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解析】【分析】解题时注意关键词“民族融合”,即在备选项中找出其中符合民族融合的相关内容,以此可以得出①③符合题意,而②④属于民族分裂及战争,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古代中国民族融合相关史实的准确认识。
22.【答案】D
【知识点】三国鼎立;南朝的政治;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而特殊的时期,它在政治经济制度方面上承秦汉,下启隋唐,具有重要地位。这段时期,封建国家大分裂,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并存,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日常的接触和频繁的交往,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民族融合迅速发展,北方人大量南迁,江南地区迅速开发。士族的形成与发展,宗教盛行也是这段时期的一个特点。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特征。
23.【答案】A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胡人汉服的意思是少数民族穿汉族的衣服,汉人胡食的意思是汉族人吃少数民族的食物,这是民族融合的结果,所以答案是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我国古代民族融合的相关知识。
24.【答案】B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通过所学知识,我们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意义主要是促进北方经济的发展,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所以答案是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知识。
25.【答案】A
【知识点】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课本所学知识,商鞅变法促进了秦国的封建化进程,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B正确。CD也是两者的共性。A只适合于北魏的孝文帝改革,商鞅变法只是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与民族融合无关。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秦国的商鞅变法和北魏的孝文帝改革的相关知识。
26.【答案】(1)秦始皇;目的:抵御匈奴。看法: 修长城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匈奴的南下掠夺,但也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给老百姓带来了痛苦和灾难。
(2)匈奴、鲜卑、羯、氏、羌。北魏孝文帝改革。目的:革除落后习俗,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巩固北魏的统治。
(3)变化:从民族间的对抗到民族融合。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1)依据学过的知识已知,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结束了春秋以来长达500余年的诸侯割据纷争的战乱局面,并建立起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秦朝。为巩固统一,抵御匈奴的进攻,秦始皇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城。秦长城的修筑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匈奴的南下掠夺,但也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给老百姓带来了痛苦和灾难,最终导致秦的灭亡。(2)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他们同汉族长期杂居,互相影响,民族界限日益缩小,客观上促进了我国民族融合。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北魏的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495 年正式迁都洛阳;革除鲜卑旧俗,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有改官制、改鲜卑姓氏为汉姓,学汉语,穿汉服,与汉族通婚等。材料三的“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之一:说汉语,禁用鲜卑语。(3)依据学过的知识已知,秦朝和北方少数民族的关系主要是对抗关系,战争是那时民族关系的主流。汉朝时的民族关系是有战有和,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所以我国从秦汉到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是:从民族间的对抗到民族融合。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秦始皇军事方面巩固统一措施的准确识记。(2)本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27.【答案】(1)北魏孝文帝。
(2)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统治。
(3)迁都洛阳;穿汉服;改用汉姓;同汉族通婚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1)通过材料中的“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我们可判断出这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439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北魏孝文帝统治时期,进行了改革,因此本题的答案是:北魏孝文帝。(2)北魏建立以后,定都平城,那里气候干旱,生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所以孝文帝进行了改革,因此本题的答案是: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统治。(3)材料中涉及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有:禁用鲜卑语,使用汉语;除了这项措施外,其他措施还有:迁都洛阳;穿汉服;将鲜卑族的姓氏改用汉族姓氏;同汉族通婚,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等。
【点评】(1)本题考查的是北魏孝文帝的相关知识。(2)本题考查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3)本题考查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28.【答案】(1)有利条件:借鉴东方诸国的变革经验。特点:后来居上;注重创建新制度;改革成效最明显。
(2)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这场变法使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3)魏主:孝文帝;目的:学习(接受)中原文化,或者是原文“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内容:穿汉服、说汉话、改汉姓、与汉通婚等。
(4)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
(5)改革者需要具备坚定的改革决心才能促使改革成功;改革不会一帆风顺,非常曲折等。
【知识点】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1)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是:借鉴东方诸国的变革经验。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出现的特点有:后来居上;注重创建新制度;改革成效最明显,秦国商鞅变法是最彻底、最成功的一次改革。(2)商鞅变法中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措施是: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这场变法对秦国产生的影响是:使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3)“魏主”是孝文帝,他力主“迁都”的目的是:学习(接受)中原文化,或者是原文“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 “魏主”“易旧俗”的内容有:穿汉服、说汉话、改汉姓、与汉通婚等。(4)隋朝统一的基础是长期以来,由于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南北对峙的民族矛盾逐渐消失。北方少数民族在经济和政治上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重建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各族人民的共同要求,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促进。(5)我对改革的看法是:改革者应该具备坚定的改革决心,强大的改革魄力,才能促使改革成功;而且改革不会一帆风顺,非常曲折,需要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改革要符合人民的利益。得到人民的支持才能成功。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2)本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中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措施。(3)本题主要考查孝文帝的相关知识。(4)本题主要考查隋朝统一的基础。(5)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9.【答案】(1)为南方补充了劳动力,带去先进工具和技术,促进了江南经济发展。
(2)孝文帝;改汉姓
(3)加强了统治,促进了民族融合。
(4)①改革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强国家的实力,提升国家的地位。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是强国之路。②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甚至要付出血的代价。③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终究会取得胜利。④今天我们要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深化改革、勇于创新。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1)材料一中人口南迁对江南经济发展的影响是:为南方经济的发展补充了大量的劳动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为南方带去先进工具和技术,促进了江南经济发展。(2)材料二中“魏主”是指孝文帝,诏令中提出了改汉姓的改革措施。孝文帝从平城迁都洛阳;后又改鲜卑姓氏为汉姓,藉以改变鲜卑风俗、语言、服饰。此外,鼓励鲜卑和汉族通婚;评定士族门第,加强鲜卑贵族和汉人士族的联合统治;参照南朝典章制度,制定官制朝仪。孝文帝的改革,对各族人民的融合和各族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3)“魏主”这次改革的影响是加强了统治,促进了民族融合,孝文帝改制是西、北各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斗争、融合的一次总结。它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各族融合的成果,反过来又促进了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各族的封建化和汉族为主体的民族大融合的发展。(4)这次改革带给我们的启示是改革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强国家的实力,提升国家的地位。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是强国之路。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甚至要付出血的代价。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终究会取得胜利。今天我们要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深化改革、勇于创新。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人口南迁对江南经济发展的影响。(2)本题主要考查孝文帝的相关知识。(3)本题主要考查“魏主”改革的影响。(4)本题主要考查孝文帝改革带给我们的启示。
30.【答案】(1)巩固政权;穿汉服、学汉语、改汉姓。
(2)前者侧重改革社会习俗,后者侧重学习西方。
(3)战争失败;前者失败,后者成功。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俄国农奴制的改革与废除
【解析】【分析】(1)鲜卑族建立的北魏,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北魏孝文帝实行改革。鲜卑人一律穿汉服、学汉语、改汉姓、与汉人通婚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分析材料一的“ 北魏虽然统一了北方,但要巩固政权”可见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是巩固政权。(2)材料一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改革的内容主要是侧重改革社会习俗。材料二是戊戌变法,从“朝廷在戊戌变法年间颁布了改革科举、汰冗员、办学堂、修铁路、开银行等学习西方措施的新诏书。”,来看,戊戌变法侧重学习西方。(3)从材料二的“在甲午战败的强烈刺激下,变法改革也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甲午战败是戊戌变法的原因。从材料三的“克里米亚的失败对俄国的民族主义者和斯拉夫派来说,是一个严重打击。旧制度所显示的破产导致旧制度的变革。”来看,俄国改革的原因是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所以中国的戊戌变法和俄国的1861年改革的相同原因是战争失败。中国的戊戌变法是失败的,俄国的1861年改革取得成功,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点评】(1)本题考查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有关知识。(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1.【答案】(1)内容: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只有买卖。奖励颈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作用: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了发展,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封建国家,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说汉语。促进经济繁荣,国家富裕,农业恢复并迅速发展,工商业兴盛;洛阳成为全国政治、文化和商业中心,成为国际性商业城市;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加速北方民族封建化进程,为隋唐国家重新统一、经济文化高度发展奠定基础。
【知识点】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1)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内容是: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只有买卖。奖励颈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了发展,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封建国家,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这是商鞅变法的影响。(2)通过关键词“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我们可判断出这项改革措施是:说汉语,孝文帝改革的影响是:促进经济繁荣,国家富裕,农业恢复并迅速发展,工商业兴盛;洛阳成为全国政治、文化和商业中心,成为国际性商业城市;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加速北方民族封建化进程,为隋唐国家重新统一、经济文化高度发展奠定基础。
【点评】(1)本题考查的是商鞅变法的相关知识。(2)本题考查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知识。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