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课件(共21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课件(共21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10 13:02: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温故知新:
1.现代移民的表现、特征和影响
2.(经济移民)劳动力全球流动的原因、表现和发展趋势
3.理解(政治移民)难民的含义、原因、来源、困境、国际社会的救助和现状
4.现代移民社会文化的特征;美国和新加坡移民社会文化特征
5.从文化认同角度理解美国是民族“大熔炉”和民族“大拼盘”。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课标要求:了解不同时代、不同类型商路的开辟;通过了解商品所体现的特色文化,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1500年前
(新航路开辟前)
一、商贸道路:丝绸之路
(一)概念:
1.狭义的丝路
一般指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欧亚大陆的商路。后人在这条商路上发现了大量丝绸遗存,因此将它命名为“丝绸之路”。
指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路线的总称。包括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等。
2.广义的丝路
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他的著作《中国》一书中,首次用“丝绸之路”一词来称呼历史上这条促成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路线。“丝绸之路”是指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古代东西方的重要商路。
“陆上丝绸之路”
“草原丝绸之路”
“西南丝绸之路”
(茶马古道)
“海上丝绸之路”
一、商贸道路:丝绸之路
(二)分布概况
类型 兴起 鼎盛 起点 途经点 终点 贸易商品 意义 陆上丝绸之路
草原丝绸之路 西南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 西汉
隋唐
长安
西北
中亚
欧洲
非洲
丝绸
沟通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主要桥梁
漠北、南西伯
利亚
咸海
里海北
欧洲、
小亚细亚
民族
迁徙
匈奴、突厥等游牧民
族西迁沿此商路进行
西汉
长安
四川、缅甸、印度
中亚、
西亚
茶、马
沟通古代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联
系上发挥重要作用
西汉
宋元
明初
中国沿海(广州、泉州、明州)
南海
印度洋东海
西亚
北非
朝鲜日本
瓷器
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建立广泛
联系
为东西方
物质技术文化
交流提供便利
(三)特点:
(1)时间:起源早,历史悠久
(2)空间:线路多,覆盖面广
(3)线路:汉唐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宋元海上丝绸之路占据主导
(4)方式:和平交往
(5)内容:重经济、互利互惠
(6)趋势:由开放逐渐走向封闭
一、商贸道路:丝绸之路
(二)分布概况
【自主预习】根据教材p49-52第一、二目内容,梳理丝绸之路概况, 归纳古代商贸道路的特点?(时间、空间、线路、方式、内容、趋势)
丝绸之路 兴起时间 繁荣时间 衰落时间 主要商品贸易
陆上丝绸之路 丝和丝织品
西汉
一、商贸道路:丝绸之路
(四)陆上丝绸之路发展历程
兴盛时期


隋唐
明清
一、商贸道路:丝绸之路
(四)陆上丝绸之路发展历程
1.兴起:早期商贸文明的交流
“更早的估计则明确,在4000年前,中国的丝绸便传到了欧洲。”因此,丝绸之路也是亚非欧各国人民在长远历史进程中逐步探索出的多条连接几大文明和人文交流之路。
——傅梦孜《对古代丝绸之路源起、演变的再考察》
秦始皇陵陪葬 “双峰驼”
古希腊陶壶
一、商贸道路:丝绸之路
(四)陆上丝绸之路发展历程
2.正式形成:汉朝—张骞通西域
时间 目的 结果
BC138年 联络大月氏,共击匈奴 直接的外交目的
并未实现
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以及吸引了西域各族相与汉朝往来的愿望
BC119年 联合乌苏, 遏制匈奴 有意的外交,无意的“凿空”
思考1:结合所学,理解张骞通西域称为“凿空”的说法?
理解:凿空”是指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东方通往西方的道路;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直接目的是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
张骞通西域,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打开了双方交流之路,大大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贸易的繁荣。丝绸之路也从此成为了国家的正规的中西通途。张骞通西域前后的丝绸之路交通和贸易,无论在规模、稳定性还是影响力等方面,确实不可同日而语。因此司马迁在《史记》中称为“凿空”。
影响:
1.政治:加强对西部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经济(社会生活):促进了物种交流,丰富了中国的食物种类,有利于边疆开发和经济发展
3.文化:凿空和丝路精神,成为中国人不畏艰难,勇于开拓的象征,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扩大中华文明的影响力。
一、商贸道路:丝绸之路
(四)陆上丝绸之路发展历程
2.正式形成:汉朝—张骞通西域
材料:……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此后中西交通流畅,贸易大盛。后来印度佛教输入,就是取到西域的。张骞是西汉开辟西域交通的第一个使者,他的勇敢、坚忍的品质为后人所传颂。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思考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国家治理、社会生活、文化交流与传播等视角对张骞的功绩进行解读?
材料1:汉朝在汉武帝时期经济发达,中国是丝绸的故乡,经济也都得到了一定发展,商人活动频繁。 ----社科版《中国通史》
材料2: 当时,一个商队并不一定要从头到尾走完这条通商之路。一般来说,我们可以把沿途交易设想为三段进行:在最东方的是中国人,他们一直到达蒲昌海(罗布泊),也可能只到达敦煌;在最西部的是希腊人,叙利亚人和犹太人,他们从罗马帝国到叙利亚;从叙利亚到贵霜王国,甚至一直到达帕米尔一段,则是波斯人;从波斯—印度边境穿过整个西域,一直到达甘肃边境的是贵霜人。 ——[法]布尔努瓦《丝绸之路》
学案【合作探究】第1问:两汉时期陆上丝路走向兴盛的原因?(政治、经济、国际等)
原因:
(1)政治:国家统一,政局稳定;奉行积极的对外政策;
(2)经济:两汉经济发展、丝织业发达;对外贸易利润巨大;
(3)国际: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积极参与;稳定的国际关系等
一、商贸道路:丝绸之路
(四)陆上丝绸之路发展历程
2.正式形成:汉朝—张骞通西域
★思考:隋唐时期“丝绸之路”达到鼎盛的原因?
①政治: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疆域广阔
②经济: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手工业发达
③文化:文化繁荣,兼收并蓄
④外交:政策开明
⑤交通:交通发达
一、商贸道路:丝绸之路
(四)陆上丝绸之路发展历程
3.繁荣鼎盛:隋唐
材料一:唐朝的对外贸易范围更加广泛,政府的政策也更加开明,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政策,所以唐朝时期吸引了波斯、阿拉伯商人前来贸易, “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往来非常频繁,中国商人的足迹也远达非洲和欧洲许多地区。
——摘编自杨晓璐《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综述》
唐代 “北线”的开通, 以“南线、北线、中线”为主的丝绸之路发展至繁盛时期。
阅读教材P50第1段与学案【合作探究】第2问思考:
(1)唐中期以后对外贸易有何变化?
(2)两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兴盛的原因?
材料1:唐宋以后,海上丝绸之路变得日趋重要。两宋时期军力孱弱,难以突破西北游牧民族的屏障,加之经济重心南移,自海路向西方出口丝绸的道路开始繁荣。
——张亚光《“一带一路”的历史转换与现实思考》
材料2:精美的华瓷外销,陆上交通,晓行夜宿,辗转搬运,极易破损;而靠海路运输,则不虞路途之遥。而且,海路运输比之陆上运输,不仅安全、安稳,载量也大得多。 ——何芳川《中外文化交流史》
一、商贸道路:丝绸之路
(四)陆上丝绸之路发展历程
4.变化:唐中期以后
变化:由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转变为海上丝绸之路为主
兴盛原因:
(1)政治:少数民族政权隔断了陆路交通;政府重视并鼓励对外贸易;设市舶司管理海上贸易
(2)经济:经济重心的南移;商业发达
(3)科技:造船和航海技术发达
(4)优势:海路比陆路更安全,载重量更大,成本更低
史料1:“正是制度结构上和向外推动力方面的根本差别。在世界历史的这一重要转折关头,使中国的力量转向内部,将全世界的海洋留给了西方的冒险事业。”——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归纳明清海上丝绸之路贸易衰败的原因以及影响?
原因:
经济: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抵制(保守封闭、外部需求有限)
政治: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束缚(重农抑商、海禁与闭关锁国)
思想:儒家思想(理学)的消极影响。(重义轻利、天朝上国观念)
影响:
中国:走向保守和封闭,逐渐落后于世界
欧洲:掌握海上丝绸之路主导权;殖民扩张与掠夺;友好交往的和平之路遭到破坏
世界:物质与文化传播的规模、内容、速度、影响远远超过此前
一、商贸道路:丝绸之路
(四)陆上丝绸之路发展历程
5.衰落:明清
(一)概况: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52-53,概况丝绸之路上的物质、技术、精神文化交流
物质交流之路 物种传播之路
商贸互惠之路
技术交流之路 技术交流之路
文化艺术 融合之路 宗教传播之路
艺术融汇之路
外→中:汗血马、苜蓿、葡萄等水果、西瓜和带“胡”字的物种:胡桃、胡萝卜、胡椒等、棉花
中→外:丝绸、瓷器、茶叶等
外→中:香料、珠宝、金银器皿等
中→外:养蚕和缫丝技术、漆器及其制造技术、铁器及冶铁技术、四大发明、中医药知识等
外→中:佛教、祆教、摩尼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等
外→中:杂技、魔术、音乐、舞蹈等
二、商路影响:中西文化交流
(二)特点:
1.起源早,历史悠久 2.内容丰富
3.交流具有双向性、竞争性、互惠性 4.影响深远
人们将丝绸之路与欧洲人开辟的新航路并称为打通世界的两大要道。但后者时常伴随的血腥征服和殖民掠夺。丝绸之路并没有成为中国借以对外侵略扩张的通道。相反,它作为经济全球化的早期版本,见证了不同经济体系的独立并行与遥相呼应,成就了中华、印度、巴比伦、阿拉伯、希腊罗马等文明的交流融合。
商贸之路、文化之路、科技之路、友谊之路
二、商路影响:中西文化交流
材料:从出现伊始,丝绸之路就始终主宰着人类文明进程。它仿佛是一条无形的纽带,将沿途的一个个亚欧文明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各民族、各文明的科技、制度和文化不断地发生剧烈碰撞、最终相互影响,相互融合。 丝绸之路是复数形式:奴隶之路、霸权之路、白银之路、西欧之路、帝国之路、战争之路、技术之路,这样的章节提示着丝绸之路上所流通的远不止丝绸。
——〖英〗彼得·弗兰科潘《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1.丝绸之路对世界文明的影响
(1)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丰富了世界文明
(2)沟通了东西方人类的智慧和创造,促进了西方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有利于西方经济的发展;
(3)推动了欧亚大陆不同民族之间的互相认知和文化交融,加强了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友好往来,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丝绸之路对中国的影响
(1)经济:农作物、畜牧品种传入中原,不同程度上影响我国的饮食结构,丰富了中国的物质生活。
文化:佛教、基督教以及西亚中亚的音乐舞蹈艺术等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华文化,促进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形成。
学习聚焦:丝绸之路等商路不仅是商贸之路,而且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中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桥梁)
二、商路影响:中西文化交流
(三)对中西文明交流的影响
拓展:物种交流之路
两汉、南北朝时期
陆上丝绸之路传入
明朝后期
海上丝绸之路传入
清末民国时期
航海贸易



问题1:从物种传播途径以及名称变化能否看出中国人国际地位以及心态的变化?
国际地位:中国从主动参与中西方交流交往转变为被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沦为其原料产地以及商品倾销地
但是近年来中国不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国主动构建新型国际秩序,国际地位、影响力逐渐提升。
拓展:物种传播之路
材料一:
材料二:
“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 ——《天津条约》
“洋人”、“洋务”、“洋货”
心态:
1、反应中国人在于外国交流中视野的扩大
2、在近代以来“天朝上国”美梦的破碎,由民族优越转变为民族自卑心理
华夏



问题1:从物种传播途径以及名称变化能否看出中国人国际地位以及心态的变化?
拓展:商贸交流之路
材料一:
“在欧洲文艺复兴思潮的背景下,中国瓷器 上描绘日常世俗享乐和山水美景的图案、洒脱与写意的装饰手法,恰巧迎合了人们逃脱中世纪以来的神权禁锢和对现实生活重新关注的渴望。” ——马敏
材料二:
“当人们翻阅18世纪法国思想家、经济学家撰写的作品、游记或报刊文章时,会惊讶地发现中国的名字是如此频繁地出现,激起了那么多的赞誉之词”
——维吉尔·比诺
现象:
在商品贸易过程中,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播,为欧洲思想解放运动产生影响。
问题2:上述材料反映什么现象?
课堂小结
“丝绸之路”的开辟对促进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为中国与西方之间的物质、技术和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成为东西方物质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
古代中国丝绸之路的兴衰
时间 特点 影响因素 概况
汉代 以陆路为主,海陆发端 政治形式发展的需要,如张骞通西域 陆上丝绸之路可达中亚、西亚、欧洲等地;海上丝绸之路远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
隋唐 陆海并举 (1)安史之乱使唐朝政治经济衰退,再加上阿拉伯帝国、突厥、吐蕃势力介入,陆上丝绸之路渐趋衰微(2)8世纪,瓷器成为中国大宗出口商品,海陆更易运输 唐中期以后,陆上丝绸之路在东西交通中的重要性渐趋下降;海上丝绸之路从海上出发,经马来半岛、印度可到达波斯湾;向东可到达朝鲜半岛、日本
宋元 以海陆为主 (1)北宋与辽、西夏等政权长期并立,陆上丝绸之路的商业贸易难以持续正常开展(2)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地位提高(3)宋代航海技术和造船业的发展(4)波斯、阿拉伯商人在东南沿海地区活动频繁 海上丝绸之路发展进入鼎盛阶段,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等地区建立了广泛的联系
明清 海路繁荣,后逐渐走向衰落 明初政府组织航海,但又实行海禁政策;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明初郑和下西洋达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通的巅峰;清代对外贸易萎缩,海上丝绸之路逐渐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