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共24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共24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09 09:43: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人皆有
不忍人之心
《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及其《孟子》
孟子(公元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三岁时,他父亲孟孙激去逝,全靠母亲仉(zhang)氏教育。史书上记有孟母三迁教子、断机喻学的佳话。孟子从小立志学儒习礼,15岁左右,他入学读书,“受业於子思(孔子之孙)之门人”,上承孔子、子思之学。
孟子及其《孟子》
孟子的思想集中反映在《孟子》一书中。其是记录孟轲言行的一部著作,被誉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孟子》篇目有:(一)《梁惠王》上、下;(二)《公孙丑》上、下;(三)《滕文公》上、下;(四)《离娄》上、下;(五)《万章》上、下;(六)《告子》上、下;(七)《尽心》上、下。
《孟子》主要注本:《孟子注疏》,《四部备要》本14卷;《孟子集注》,《四部备要》本7卷;《孟子正义》,《四部备要》本30卷。另有今人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本)。
思考:
孟子强调“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论”。那“性善论”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性善论”的最突出体现就在“四端说”,“四端说”把抽象化为具体,是我们深刻理解孟子“性善论”的桥梁。所以,我们首先要来一起学习“四端说” 。
  
请学生解释“四端说”的意思
恻隐,就是怜恤、同情。
羞恶,就是因自身的不善而羞耻、见他人的不善而憎恶。
辞让,就是推让、谦让。
是非,就是能明辨是非。
文意疏通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①。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不忍人之心:怜悯心,同情心。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 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乍:突然、忽然。
怵惕:惊惧。侧隐:哀痛,同情。
内交,内交即结交,内同 “纳”。
要(yao)誉:博取名誉。要同“邀”,求。
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的原因: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奇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由这看来,没有怜悯同情的心,简直不是人;没有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的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的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明辨是非的心,简直不是人。
怜悯同情的心是仁的萌芽;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的心是义的萌芽;谦让的心是礼的萌芽;明辨是非的心是智的萌芽。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我:同“己”。
然,同“燃”。
保:定,安定。
人有这四种萌芽,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萌芽却自认为不行的,是伤害自己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伤害君主的人。凡是在自己身上有这四种萌芽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如何使“四端”成熟?
思考:在孟子看来,作为“人”,我们每个人生来都已经具备“仁义礼智” 四种萌芽,是不是就意味着已经达到“仁义礼智”的境界呢?
2、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3、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4、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5、孟子曰:“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6、孟子日:“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补充孟子关于“仁义礼智”的语录
孟子认为要达到“仁义礼智”的境界,至少要做到六个方面:
①要“扩而充之”。在自身所固有的仁义礼智上不断扩大充实,孜孜不倦地追求,不断提高自己的仁德修养。
②要“存之”。“四端”人皆有之,只要用心追求,加以扩充就能得到仁义礼智。
③要“求”之。讲究仁义礼智,追求美好人性,就可以成为宽大为怀的仁者、遵礼作乐的长者,明辨是非的智者!
④要“反身而诚”、“强恕而行”。反躬自问,诚实无欺,宽容大度,推己及人。
⑤要“熟之”。仁的价值就在于使它成熟。
⑥要不“自暴自弃”。仁是人安适的住宅,义是人正确的道路,怎能舍弃?
思考一:
从选文来看,课题就是全篇所阐发的中心,意思是说我们每个人本来就都已经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萌芽,而且它就好像每个人都有四肢一样。那么,孟子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或者说是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引出这个中心的?
1.层进式的手法引出论说中心的。
①首先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种“不忍人之心”就是“恻隐之心”;
②既然人皆有“恻隐之心”,那么,就会有“因自身的不善而羞耻,见他人的不善而憎恶”的“羞恶之心”。
③因而也就会有“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④因而也就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了。
⑤采用层进式手法,层层推进,一步步逼近,论说中心。
2.是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
①从大的方面来讲,先从正面立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接着从反面推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非人也;……非人也;……非人也; ②接着通过对有“四端”且“知扩而充之”者与“不充之”者所形成的结果进行正反对比。
思考二:
选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举先王和百姓的例子,更有说服力。
比喻论证:比如“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论证更加生动形象。
对比论证:通过有无“四端”和是否“充之”的对比,突出“不忍人之心”的重要性,使文章内容更具有说服力。
假设论证:比如“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通过假设来推论论据的真实性、可靠性,从而有力地论证论点。
论证方法
孟子的“性善说”和“仁政说”
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
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性善论)
政治思想的中心內容
“施仁政,行王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仁政说)
课堂小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不忍人之政
四心
恻隐---仁
羞恶---义
辞让---礼
是非---智
四端
行 仁 政
比喻说理,生动启发
排比句式,气势磅礴
背 诵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思考练习】
如果一位老太太在路边摔倒,你遇到会怎么办?如果有人讲,那个老太太是装的,你又怎么办?请结合你对于本课的理解和对于社会生活的思考,发表看法,字数在300字以上(尽量采用本文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作业
不知什么时候,社会上已不再那么欣赏“沉默是金”,取而代之的是“个性”这个词语的风靡。善于接受新事物的青少年学生自然不甘落伍,于是“你真有个性”就成了一句很高的评价。我们在张扬自己个性的时候,需要不需要顾及到对社会的影响?个性的张扬对社会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社会到底需要张扬什么样的个性?
请以“个性的张扬与社会的需要”为标题,写短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