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电子备课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1)》教案(表格式) 序号:33
教学课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1) 课型 新授
本课题教时数:2课时 本教时为第 1 教时 备课日期 10月29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整理条件的不同方法,能灵活运用从条件想起和从问题想起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正确解决简单的三步计算实际问题;感受并归纳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能按一般步骤解决实际问题;能根据实际问题检验所求结果。 2、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验、认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通过灵活运用策略加深对解决问题策略的认识,进一步掌握分析数量关系的基本方法,发展分析、推理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体会归纳的思想和方法,积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经验。
教学重点:运用不同策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步骤。 教学难点:能主动应用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件 突出从条件出发和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
教学过程: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一、回顾策略,引入课题 1、回顾策略。 提问:我们在三年级学过解决问题的策略,还记得学过哪些策略吗?(板书:从条件想起 从问题想起) 解决问题从条件想起的策略是怎样想的?从问题想起的策略呢? 举例说明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回顾说一说思路。 2、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要进一步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应用策略解决三步计算实际问题。希望同学们能灵活运用策略分析数量关系,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进一步掌握从条件想起和从问题想起的策略。(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灵活运用,感受步骤。 1、运用步骤,感受策略。 (1)呈现例1,了解题意。 引导:请大家独立阅读例题,再说说例题里的条件和问题。(学生交流题意) (2)整理条件,体会联系。 引导:解决问题是根据条件和问题的联系思考的,所以首先要明确条件和问题。你能想办法整理题里的条件吗?请大家想想怎样整理就能让大家看的很清楚,能看出条件之间或者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再用你的办法整理出来。 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现在来比比哪个整理的清楚。你们是怎样整理的,能不能和大家交流、分享? 修改一: 投影学生中出现的整理结果,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不同的整理方法,体会根据题里的联系整理条件的作用; ①呈现按果树分类整理(摘录或列表):你能看明白这是怎样整理的吗? 说明:按果树的分类,分别摘录行数和棵数的条件对应着整理,能发现每种果树的条件之间的联系,看出可以求出什么。 ②呈现根据问题选择条件的列表整理:你是怎样整理的?(由学生说明自己的想法) 谁来说说这样整理有什么好处? 说明:这样整理是根据问题想数量之间的联系,需要什么条件,选择了桃树和梨树的条件对应整理,可以知道需要先求什么、能够先求什么。 ③呈现画线段图(或者其他图形)整理的条件:哪个来说说用线段图是怎样整理的? 你认为画线段图整理条件有什么作用? 说明:这种方法是画图整理。用线段表示每种果树的棵数,可以直接看出题里数量的联系,清楚的知道能求什么问题,或者根据问题找到需要的条件。 ④引导观察,感受作用。 提问:从这些整理的条件看,我们用哪些方法整理条件的,整理条件有什么好处? 小结: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就是弄清题意,需要通过整理明确条件和问题。(板书:弄清题意,明确条件和问题)整理时可以摘录条件整理,也可以列表整理,还可以画图表示题里的数量关系。不管哪种方法,都要注意把条件对应排列起来整理,这样可以清楚的看出条件之间的联系,方便找到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很容易得出解题思路。 (3)运用策略,探寻思路。 启发:这题的解题思路是怎样的呢?这就是解决问题的第二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那你能根据整理的条件,说说可以怎样想,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吗?同桌之间说说你的想法。 交流:根据数量间的联系,可以用什么策略,怎样找到先求什么,再怎样算呢?请把你自己的想法和大家交流。 结合交流,引导学生说明不同思考过程,理清从条件想起、从问题想起的不同策略,或者综合运用两种策略分析三步计算实际问题的过程,确定先求出桃树和梨树各有多少棵,再求出两种果树一共有多少棵。(结合交流,利用整理呈现出的条件,通过适当的板书、连线、箭头等文字、符号、和数量关系式,表示由条件想所求问题、由问题想数量关系式等不同的分析思路) 追问:这里的分析,同学们用了哪些策略? 指出:大家能从条件想起,也能从问题想起来分析数量关系,找到要先求出桃树和梨树各有多少棵,再求一共多少棵。这是在弄清题意之后的第二步,大家灵活运用或综合运用不同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了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板书:分析数量关系 确定解题过程) (4)列式解答,检验结果。 引导:知道了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接着就可以怎样做了?(板书:列式解答 算出结果)那请大家想想每一步怎样算,然后列式解答,求出结果。(同时指名一人板演) 交流:这里每一步怎样算的、求的什么?(说明每一步算的什么,检验算法是不是合理) 启发:解决实际问题一般都要通过检验,才能确定求出的结果是不是正确。这里的结果可以怎样检验呢?请在课本上写出检验过程。(启发学生“把得数代入原题”检验) 交流:你是怎样检验的?(板书算式)哪位同学来说说检验每一步表示的意思?把得数代入原题,还有不同的检验算式吗?(适当说明) 你解答计算结果正确吗?正确的请把答案写完整。 现在看看,在求出结果后还要注意什么?(板书:检验结果 写出答案) (5)引导回顾,体验过程。 引导:现在我们解决了例题,求出了正确结果,那大家回顾一下解决问题的过程,解答例题经过了哪几步,运用了哪些策略? 指出:解决实际问题,首先要了解条件和问题,弄清题意;之后就要分析数量之间的联系,确定怎样解决;然后按照确定的过程列式解决,求出结果;最后还要检验结果,写出答案。在解决问题分析数量关系时,要能灵活运用策略,可以从条件想起,也可以从问题想起,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或者把两种策略结合起来分析。 2、完成“想一想”,加深认识。 (1)解答“想一想”。 呈现问题:杏树比梨树多多少棵? 引导:现在我们把问题变成杏树比梨树多多少棵?。请大家想一想:解决这个问题会用到哪些条件,可以怎样想,应该怎样解答?同桌互相讨论一下。 交流:你是怎样分析数量关系的,要先求什么、再怎样算出结果?还可以怎样想?(引导用不同策略分析问题) 提问:根据你们的想法,要怎样解答?(板书算式)哪位同学来说说怎样检验?(板书算式) 让学生一起说答案。 (2)比较异同 提问:比较一下,解决这个问题和例题,都用了哪些策略来分析数量关系的?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为什么第三步方法不同? 指出:这两题都可以用从条件想起或者从问题想起的策略,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解题列式时,要注意根据条件和问题的联系选择正确的算法。 3、回顾过程,归纳交流。 (1)归纳步骤。 引导:解决一个实际问题要经历哪几步呢?请同学们回顾上面两题的解题过程,想想解决问题时一般要经历哪些步骤,和同学说一说。 交流:解决问题一般要经历哪些步骤?(结合交流指导学生逐步归纳) 指出:同学们已经总结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板书:解题步骤)这就是刚才解决问题时在黑板上记录下来的过程,一般要经历这样的四步:先要弄清题意,明确条件和问题,这是正确解决问题的前提;再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过程,明确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解决问题时最重要的一步;然后列式解答,算出结果,这是解决问题的最终目标;最后检验结果,写出答案,这一步是结果正确的保证。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其实也可以看作是策略,可以让我们有条有理、有根有据、思路清晰的解决问题。 (2)交流体会。 引导:解决问题最重要的一步是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互相说说是怎样运用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的,有哪些体会或新的认识。 交流:联系今天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你对分析数量关系有哪些体会或者收获? 指出:大家联系今天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学会了灵活运用策略解决问题。(接“解题步骤”板书:和灵活运用策略)在具体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过程时既可以从条件想起,也可以从问题想起,或者把不同策略结合起来综合运用,找出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直到问题解决;还可以利用对应排列或列表整理的条件、线段图表示的题意分析数量关系,这样可以比较清楚的找到数量间的关系。 三、巩固策略,提升能力。 1、做“练一练”第1题。 (1)整理条件。 要求学生读题,互相说说已知条件和要求的两个问题。 让学生整理条件,并在全班交流。 提问:同学们观察不同的整理方法,为什么都按年级整理条件?(能看出条件间的联系,比较方便找到和问题的联系) (2)解决第(1)题 引导:看第(1)题,你想怎样分析数量关系,有不同的想法吗?哪位同学来说一说,交流一下? 让学生列式解答并检验。(指名板演) 交流:这里每一步求的什么?检验时是怎样想的?(有错的订正) (3)解决第(2)题。 让学生独立解决第(2)题。 提问:你是怎样解答的?(板书算式)分析数量关系用了什么策略?有不同的策略吗? (4)小结:解决这两个问题,都用了哪些策略?这两种策略不同在哪里? 指出:解决这样的三步计算实际问题,可以灵活运用从条件想起、从问题想起的策略,或者把这两种策略结合起来思考:根据问题想要先求什么,再找有联系的条件先求这个问题。 2、做“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列式解答。(指名板演) 交流:这里每一步各是算的什么?前两步为什么用除法算? 回忆一下解决问题的过程,需要经历哪几步?分析啥关系是怎样想的?(让学生说出不同的策略) 指出:同学们根据解题步骤解决实际问题,灵活运用不同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就是今天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学习内容。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提问:今天学习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包括哪些内容,你有哪些新的认识和体会?(结合交流,引导学生说说解决问题的步骤,对分析数量关系的认识和体会,以及整理条件的方法、作用等) 指出:今天学习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包括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灵活运用策略.通过学习,大家进一步认识了解决问题的步骤,知道了解决问题需要经历弄清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和检验、反思这四个步骤;进一步掌握了从条件想起、从问题想起的策略,学会了灵活运用不同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初步了解了整理问题里条件的方法,知道可以把有联系的条件对应排列、整理,帮助分析数量关系。 三、分层作业 1.基础作业:补充习题第48-49页,同步练习第43页第1、 2题 2.拓展作业:同步练习第43页第3题 学生回答老师的问题, 学生思考之后回答老师的问题, 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学生读题并交流题, 学生独立整理。 学生独立整理题目,并同组交流 , 学生认识不同的整理方法,并根据题意联系整理条件 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回答问题 , 回答老师的问题 , 学生回答老师的问题, 学生观察并感受, 学生先思考并和同桌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回答老师的问题 , 学生板演, 学生交流 学生交流 , 学生完成练习, 组织交流校对,请学生分别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回答老师的问题 , 学生交流解决问题一般需要经历哪些步骤? 学生说一说运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体验,会灵活运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完成练习 , 完成练习 ,解决问题 , 学生完成练习 , 学生完成课堂作业, 回顾旧的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切实体验列表整理条件和问题,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感受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初步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提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经验,通过自主的活动完成对题中条件和问题的整理,通过比较认识到,这道题可以根据要解决的问题,列表整理所需要的条件 , 分析数量关系是要主动引导学生讨论,怎样根据题中条件和问题之间的联系确定先算什么,同时提醒他们根据整理的结果展开思考,组织交流时,一定要让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明确,分析数量关系是既可以从条件详情,根据题中的条件,可以分别算出栽的桃树和梨树的棵树,也可以从问题详情,要求投诉和梨树一共栽的棵树,可以先分别算出桃树和梨树各有多少个?二要让学生说说分析数量关系的关键是什么?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揭示数量关系式,桃树的棵树,加上梨树的棵树,等于桃树和梨树的总棵数,同时指出,解决问题时要善于抓住题目中基本的数量关系。 列式解答时,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完成解答,在具体说说列式计算时是怎样想的?每一步算错的分别表示什么 ? 检验,可以先组织学生讨论检验方法,并按自己的想法完成检验,也可以先提出检验的要求让学生独立完成,在交流经验时的思考过程。 去拿第二个问题是可以先让学生根据问题整理之条件,再列式解答并检验,然后组织交流着重让学生说说分析数量关系的思考过程,同时突出基本的数量关系,杏树的棵树,减去梨树的棵树,等于系数比梨树多的口述,还可以引导学生比较两道题的解题过程,并通过交流体会抓住题中基本数量关系进行分析,是确定解题思路的关键。 总结解题步骤是,要在引导学生主动归纳和总结的同时进行必要的提炼,形成一个概括性强的解题步骤。 组织回顾与反思时,要注意突出重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使学生明确,分析数量关系是可以从条件详情,看根据哪两个条件可以求出一个问题,也可以从问题详情,看题中要求的问题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地铁出事挺不好可以向学生自由读题并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整理题中的条件,分析数量关系是要提醒学生抓住题目中基本的数量关系进行分析,列式解答后,要让学生具体说一说每一步计算表示的意思,以及检验的过程和方法。 第二题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完成解答,在具体说说数量关系的过程以及解答的结果。 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学生能根据题目,灵活的选择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从条件想起 从问题想起 解决问题的策略 解题步骤和灵活运用策略 弄清题意,明确条件和问题 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过程 列式解答,算出结果 检验结果,写出答案
授后小记:
授课日期10 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