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草船借箭(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5草船借箭(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10 14:15: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本教材五年级下册
5 草船借箭
设计理念
在直面文本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地研读,使之学会抓住关键词、重点句,联系上下文,感受文中人物的鲜明形象,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弄清故事的前因后果;通过对比读、想象读、分角色读,使人物形象在学生心中更加立体、丰满,为学生乐于阅读古典文学名著奠定了基础,增强了学生搜集、甄别、整合信息的能力和理解、感悟、表达语言文字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瑜、忌、督”等9个生字,会写“妒、忌、曹”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与之相关的词语。
2.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归纳事情的前因后果。
3.通过抓重点句、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找出周瑜要诸葛亮造箭的真正原因,感受周瑜和诸葛亮的人物形象,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重点
通过抓住重点句段,朗读、分析、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从而体会阅读名著的乐趣。
教学难点
理清故事的前因后果,感悟不同人物的鲜明形象。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活动一:单元导语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一、出示单元导语页。
1.读单元导语页,说说自己的发现。
要点:这首诗里包含了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2.小结:四大名著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相信很多同学有所耳闻,甚至读过其中的故事,它们还曾经搬上了大荧幕拍成了电视剧。
二、了解三国演义
1.听歌曲《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说说讲得哪部作品?(《三国演义》)
2.自由交流《三国演义》。
3.小结:《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创作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小说中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4.交流三国英雄人物。
5.导入课题:课文与诸葛亮有关。板书课题,齐读。
【设计意图】从单元导语导入,让学生了解本单元的主题,对单元有整体的把握,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交流,把课文内容与课外资源有效整合,使课外资源有效地为课堂教学服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习活动二:整合信息,明晰时代背景
一、交流资料。
1.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教师指名介绍"草船借箭”发生的背景。(其他同学听后补充)
2.小结:这个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当时,孙、刘弱而曹操强。于是,孙、刘联合起来,共同抵御曹操,即“孙、刘联合,共同抗曹”。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交流预习时搜集的有关资料,明晰时代背景,便于学生更快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学生通过交流沟通,互相启发,增强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
学习活动三:检查预习,梳理文本
一、自读课文,检查预习
1.自读全文,注意把句子读准确、读通顺。
2.根据学生读文情况,相机认读词语。重点教学“水寨、妒忌、迟延”等词语。
二、默读课文,梳理文本
1.默读课文。思考:围绕“借箭”,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试着找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要点:周瑜因为妒忌而请诸葛亮造十万支箭,想以此来治诸葛亮的罪,诸葛亮答应了。鲁肃借给诸葛亮草船,诸葛亮用计谋向曹操“借”来了十万支箭,让周瑜自叹不如。
2.小结。抓住主要人物,梳理故事主要内容,是阅读古典名著常用的方法。但只这样讲述的话,故事就不生动了。作者采用了什么妙招使整个故事读起来步步惊心呢
【设计意图】此环节意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练习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活动四:聚焦“对话”,领会“心机”
一、聚焦对话,发现“危机”。
1. 周瑜最终要诸葛亮三天内造好十万支箭,可他却暗中阻挠诸葛亮造箭,周瑜是怎么做的呢?快速浏览课文,画出相关的语句。
周瑜心胸狭窄,想除掉诸葛亮。
2.轻声读第2自然段,思考:周瑜和诸葛亮在对话时各自怀着怎样的心思 (学生交流)
3.小结: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试图用短期内造十万支箭的阴谋刁难诸葛亮,周瑜想陷害诸葛亮,诸葛亮也明白周瑜的用心。
4.诸葛亮既然知道周瑜在有意为难他,为何还立下军令状呢
(1)研读“军令状”,明确事情的严重性。
(2)质疑:难道诸葛亮不怕吗 猜一猜诸葛亮的心理。
(3)朗读对话,进一步体会当下各人的心情。
二、结合语境,体会人物心情
1.在当时的情况下,周瑜心花怒放,诸葛亮胸有成竹,他们的内心都不平静。可是你们发现了吗 他们的对话却那么平淡,连一个提示语都没有。请你们再读一读。
(1)学生分角色读。
(2)加提示语,再读。
(3)质疑:读得多动情啊,可作者为什么不加提示语呢 他们对话时,会像你们这样声情并茂吗
(4)小结:平实的语言背后,蕴藏着丰富的含义。只有结合语境,才能体会到,阅读名著就要联系语境,体会人物的心情。
【设计意图】关注课文的对话,体会人物心情,教会学生读名著的方法。
三、总结
同学们,我们分清了故事的前因后果,品味了人物的语言,体会了人物的心情,人物的形象就鲜活起来了。诸葛亮在周瑜百般刁难还是借到了箭,所以周瑜最后长叹道:“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比上他。”那么诸葛亮究竟算到了什么呢?我们下节课来交流。
第二课时
学习活动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
一、复习回顾
1.齐读课题,回顾这篇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2.小结: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诸葛亮给周瑜立军令状之前,他就已经谋划好了草船借箭的整个计划。这个计划周密细致,因此实施得十分成功。难怪鲁肃回来告诉周瑜草船借箭的经过,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回顾课文主要内容后直奔课文结尾,导出下一环节对“神机妙算”的研读和感悟。
学习活动二:研读“借箭”经过,聚焦“神机妙算”
一、默读课文,交流
1.课件出示要求:
(1)默读课文,画出描写诸葛亮等人物的语言的句子。
(2)仔细读一读画出的语句或段落,在你认为最能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语句旁做批注。
(3)读完和同桌交流一下。
2.交流。
二、聚焦“神机妙算”
▲知天时
在这次“借”箭的行动中,天气帮了诸葛亮的大忙,这难道是巧合吗 从哪里看出来的?
要点1: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 ,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1)谈体会:从这儿可以看出诸葛亮三天前就知道“今天”有雾,我觉得他很了不起。
(2)出示对比句,说说哪句好,为什么?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3)谈理由:原文好,因为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知道三天后会有雾,更体现出他神机妙算、胸有成竹。
(4)总结:是啊,这就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让我们读读这段话,感受诸葛亮的胸有成竹、神机妙算。
要点2: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的人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1)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推想,鲁肃和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分别会怎么想
鲁肃(感到很害怕:那么大的雾,船要是误进了曹军的水寨怎么办 鲁肃会大吃一惊: 前两天还是好好的,怎么今天会有这样大的雾 )
诸葛亮 (果然不出我所料,这场大雾,我在三天之前就已料到。)
(2)指导朗读:读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小结:看来,作为军师,诸葛亮具备旁人无法比拟的才能,那就是知天时(板书),难怪周瑜在他“借”箭成功后赞叹道 (齐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晓地利
诸葛亮巧妙地借助天时,可谓神机妙算,课文中还可以从哪些地方看出他的神机妙算
要点1: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
谈体会:
(1)“一字摆开”的草船队伍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当,使受箭面积最大。
(2)军士“擂鼓”“呐喊”,既是为了虚张声势,制造进攻的假象,吸引曹操军队的注意力,引曹军出来射箭,又是为了让曹军明确射箭的目标、方向。
要点2:诸葛亮又下令把船调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谈体会。
要点3: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诸葛亮那边船轻水急,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谈体会:
(1)"仍旧擂鼓呐喊”依然是为了虚张声势,制造进攻假象,吸引曹军的注意。
(2)草船队伍“船头朝东,船尾朝西”,既能两面受箭,多“借”箭矢,又可保持船体平衡,还便于箭满后顺风顺水返回,省去掉头的时间。
(3)小结:一个简单的调头就起到一举两得的作用,诸葛亮真是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神机妙算呀! (板书:晓地利)难怪周瑜在他借箭成功后长叹道一(生齐读:“诸 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识人心
诸葛亮草船借箭计划的成功,,还离不开鲁肃的配合,他是怎么做的呢
要点1:诸葛亮说“三天之内要造十万支箭,得请你帮帮我的忙……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1)联系上下文谈体会:诸葛亮知道鲁肃忠厚老实,不会向周瑜透露他的计划。
要点2: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
要点3:曹操得知江上的动静后,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必有埋伏,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拨水军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便是。”
(1)学生联系上下文谈体会:诸葛亮知道曹操生性多疑,看到江上雾那么大,不会轻易出兵,只会下令士兵射箭。
(2)小结:诸葛亮知道鲁肃的宽仁,重托他替自己准备“借”箭人手和材料;知道曹操的多疑之心,故布疑兵从而成功“借”到十万支箭。他如此洞悉人心(板书:识人心),难怪周瑜在他“借”箭成功后长叹道一(齐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诸葛亮“知天时”“晓地利”“识人心”,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既能从字里行间读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又能在交流沟通中品出人物的性格物征,从而体会古典文学的语言之美和语言之妙。
学习活动三:总结全文,拓展迁移
一、总结全文
结合板书总结:正是因为诸葛亮能够“知天时、晓地利、识人心”,才能巧妙地“借”到十万支箭。难怪他的对手周瑜都不得不感慨:“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板书:神机妙算)
二、拓展迁移
1.学了课文,你对他们有了哪些进一步的了解?
2.你还想了解他们的哪些故事?
3.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可以说是众所周知的,体现他“识人心、知天象、晓地利"的故事比比皆是。你知道哪些呢?出示填空。
因为了解司马懿的性格而大摆 空城计,化险为夷;因熟知天象,帮周瑜 借东风,火烧赤壁;巧借地利,火烧 博望坡,初战告捷。
2.小结:同学们,你们看,想要刻画一个人物,我们可以通过不同方面的多件事情来突出的某个特点,让人物的形象更立体,更鲜活地呈现给读者。这样的方法,我们也可以运用到我们的写作中去。
【设计意图】通过对诸葛亮对“识人心、知天象、晓地利"其他故事的了解,丰富诸葛亮人物形象,使他神机妙算的特点更深入人心。
学习活动四:回归原著,激发兴趣
一、课后阅读链接
1.课本上也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原著片段,原著的语言比较精炼简洁明快,请你自己读读。
2.对照课文,找段落。相机理解意思。
3.课后同学们可以到原著中读读这个故事,也可以读读《三国演义》中其他的章节。
二、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
1.三国演义的原文在结束的时候有这么一首诗:一夜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骤雨飞蝗来战舰,孔明今日伏周郎。这首诗非常精炼地概括了草船借箭的经过,请你也来读读。
2.鲁肃在了解了整个草船借箭的过程之后,对诸葛亮说:“先生真神人也!何以知如此大雾?”你们想知道诸葛亮是怎么说的吗?课后可以自己到原著第四十六回找找答案。
【设计意图】课后原著片段赏析,学习一些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推荐阅读:《三国演义》
板书设计
5、草船借箭
诸葛亮 知天时
神机妙算 晓地利
识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