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3-09 11:30:39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组
(2023高一下·阜南开学考)伏尔加河是欧洲最长的河流,自北向南注入里海,下图为伏尔加河位置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伏尔加河参与的水循环类型是(  )
A.海上内循环 B.海陆间循环
C.陆地内循环 D.海上内循环、海陆间循环
2.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短期内伏尔加河流域水循环各环节的变化是(  )
A.蒸发量增加 B.地下径流量减少
C.地表径流量减少 D.下渗量不变
3.伏尔加河能够体现出的水循环地理意义是(  )
A.加重水体污染程度 B.加剧高低纬度间的热量差异
C.不断破坏地表形态 D.促进地表物质的迁移
【答案】1.C
2.A
3.D
【知识点】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水循环的意义;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解析】【点评】水循环的类型及特点
类型 主要环节 特点 例证
海上内循环 循环水量最大,对全球热量输送有重要意义 海洋上的狂风暴雨;未登陆的台风
海陆间循环 最重要的循环。使陆地水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长江参与了海陆间循环的地表径流输送,夏季风参与了水汽输送
陆地内循环 循环水量少,但对干旱地区非常重要 塔里木河流域的降水
1.读图可知,伏尔加河注入里海,属于内流河,主要参与的水循环类型是陆地内循环,C正确;海洋水与海洋水之间的水循环属于海上内循环,海洋水与陆地水之间的水循环属于海陆间循环,ABD错误。故答案为:C。
2.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短期内伏尔加河流域蒸发量增加,A正确;气温升高,地下冻土融化,下渗量增加,地下径流量增加,BD错误;气温升高,积雪融水的补给量增多,地表径流增加,C错误。故答案为:A。
3.伏尔加河作为水循环中的地表径流环节,有助于加快水体污染物的净化速度,减轻水体污染程度,A错误;减小了高低纬度之间的热量差异,B错误;不断影响和改变地表形态,C错误;促进地表物质的迁移,D正确。故答案为:D。
(2023高一下·阜南开学考)喀斯特地貌发育受石灰岩分布、地壳运动、气温和降水影响。石灰岩主要形成于清澈而温暖的浅海环境。我国某地地表喀斯特地貌包括峰林、峰丛、孤峰等(如图),该地石灰岩形成于同一时期且厚度相当。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该地貌在中国分布最广泛的地形区是(  )
A.云贵高原 B.青藏高原 C.黄土高原 D.内蒙古高原
5.影响喀斯特地貌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岩石、水文 B.地形、植被 C.土壤、地形 D.气候、植被
6.根据石灰岩的溶蚀程度,该地峰林、峰丛、孤峰接受溶蚀的先后次序是(  )
A.峰丛、峰林、孤峰 B.孤峰、峰丛、峰林
C.峰丛、孤峰、峰林 D.孤峰、峰林、峰丛
【答案】4.A
5.A
6.D
【知识点】喀斯特地貌
【解析】【点评】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溶蚀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我国云贵高原、湖南南部郴州等地区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
4.我国云贵高原以石灰岩为主,且气候湿润,降水量较大,所以喀斯特地貌广布,A正确;青藏高原由于海拔较高,气候干旱,主要以冰川地貌和风成地貌为主,B错误;黄土高原处于我国季风区向非季风区的过渡区,主要以流水地貌和风成地貌为主,C错误;内蒙古高原地处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主要以风成地貌为主,D错误。故答案为:A。
5.喀斯特地貌是可溶性岩石在流水的侵蚀作用下形成的,因此影响该地貌发育的主要因素是岩石的可溶性和流水的侵蚀力,A选项正确。喀斯特地貌的发育与地形、土壤、植被、气候关系较小,BCD错误。故答案为:A。
6.石灰岩出露地表时间越早,接受流水溶蚀越早。峰丛基部石灰岩连续且较厚,流水溶蚀程度较轻,接受溶蚀时间较晚;峰林基部石灰岩厚度变薄,断续相连,流水溶蚀程度较重,接受溶蚀时间较早,孤峰基部石灰岩分离,厚度最薄,流水溶蚀程度最严重,接受溶蚀时间最早,所以接受溶蚀的先后次序是孤峰中的石灰岩、峰林中的石灰岩、峰丛中的石灰岩,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
(2023高一下·阜南开学考)土壤的形成受各种要素综合影响,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图为生物影响土壤示意图。据图完成下面小题。
7.影响土壤质地(土壤颗粒物粗细状况)的主要因素是(  )
A.生物 B.气候 C.成土母质 D.人类活动
8.生物在土壤形成中所起的主要作用是(  )
①成土母质的风化②有机物质的积累③营养元素的富集④水分含量的调节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9.关于气候与土壤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常年寒冷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较少
B.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化学分解作用较快
C.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较多
D.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较慢
【答案】7.C
8.C
9.B
【知识点】认识土壤;成土因素
【解析】【点评】气候对于土壤形成的影响,表现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个方面。直接影响指通过土壤与大气之间经常进行的水分和热量交换,对土壤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的影响。通常温度每增加10℃,化学反应速度平均增加1~2倍;温度从0℃增加到50℃,化合物的解离度增加7倍。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一年中土壤冻结达几个月之久,微生物分解作用非常缓慢,使有机质积累起来;而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质,使有机质含量趋于减少。
7.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但是与土壤颗粒物粗细关系不大,A错误;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与土壤颗粒物粗细状况无关,B错误;岩石风化即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关系密切,C正确;人类活动通过改变成土生物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D错误。故答案为:C。
8.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在成土母质上滋生出生物后,通过光合作用和根系有选择地吸收,慢慢地积累了有机质,然后以枯枝落叶和生物残体的形式,将有机养分和矿物养分归还给地表,加速土壤的形成。因此,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生物对质的改造作用,一是有机质的积累过程,二是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因此②③正确,故答案为:C。
9.在常年寒冷干燥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较少;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化学分解作用较快;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较快,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较少;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较快。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为:B。
(2023高一下·阜南开学考)认识不同植被的差异,感受大自然的丰富多彩。下列诗词中的景物描写非常细腻传神。
①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山中》唐·王勃)
②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惠州一绝》宋·苏轼)
③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川》南北朝·民歌)
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唐·王维)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下列诗句中描述的是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1.诗句③和④中描述的植被差异较大,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热量 B.光照 C.水分 D.土壤
【答案】10.A
11.C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
【解析】【点评】经度地带性(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项 目 内 容
概念 受海陆位置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依次更替
形成基础 水分变化
根本因素 海陆位置差异,导致从沿海向内陆,干湿状况差异大
景观变化 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沿海→内陆)
自然带更替方向 从沿海向内陆的方向,即东西方向
自然带延伸方向 经线方向,即南北方向
10.根据材料可知,①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描述的是北方秋天的景色,树叶枯黄,随风飘落,故诗句中描述的是落叶阔叶林;②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黄梅次第新描述的是南方的景观,诗句中描述的是常绿阔叶林;③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述的是草原;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述的是西北荒漠的景观,诗句中描述的是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的是①②,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
11.③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述的是草原;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述的是西北荒漠的景观。③和④中描述的植被差异较大的主要因素是水分差异,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距离海洋遥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故降水少、植被稀少,容易形成荒漠景观,C正确,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水分,而非热量、 光照、土壤,ABD错误。故答案为:C。
(2023高一下·阜南开学考)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热岛强度是用城市和郊区两个代表性观测点的气温差值来表示。下图为“北京热岛强度四季平均日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热岛效应最强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13.夏季,一天中热岛强度最强的时间段是(  )
A.6:00-8:00 B.10:00-12:00
C.12:00-16:00 D.22:00-4:00
14.减弱北京热岛效应的主要措施有(  )
①增加绿化面积②道路铺设渗水砖③冬季利用地热采暖④合理增加城市水面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④
【答案】12.D
13.D
14.C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点评】大气受热过程
12.由材料可知,热岛强度是用城市和郊区两个代表性观测点的气温差值来表示,据图可知冬季的热岛强度最大,说明热岛效应最强,故答案为:D。
13.据图可知,夏季热岛强度最高值出现在22:00-4:00,故答案为:D。
14.植被具有调节局地气候的能力,增加绿化面积可降低热岛效应, ①正确。道路铺设渗水砖,利于增加下渗,减少城市内涝,②错误。利用地热采暖增加城市人工热源,会加强热岛效应,③错误。水域面积扩大,调节气候的能力增强,可缓解城市热岛效应,④错误。故答案为:C。
(2023高一下·阜南开学考) 2022年11月26日至12月1日,我国大部地区经历了今冬以来最强寒潮。在其推动下,冬季的版图急剧扩张,我国约四分之三国土被冬季覆盖。我国北方和中东部大部地区气温将先后下降10~16℃。并伴有4~6级风、阵风7~9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寒潮主要发生在(  )
①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②深秋到初春③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④夏秋季节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6.影响我国的寒潮(  )
A.自东向西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 B.主要发源蒙古、西伯利亚地区
C.自西向东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 D.对青藏高原地区产生剧烈影响
【答案】15.A
16.B
【知识点】寒潮灾害
【解析】【点评】寒潮,是一种自然天气现象,顾名思义是寒冷空气好像潮水般奔流过来的意思,它属于空气(冷空气)流动的一种形式。寒潮是来自高纬度地区的寒冷空气,在特定的天气形势下迅速加强并向中低纬度地区侵入,造成沿途地区大范围剧烈降温、大风和雨雪天气。这种冷空气南侵达到一定标准的就称为寒潮。
寒潮是冬半年来自极地或寒带的寒冷空气,像潮水一样大规模地向中、低纬度的侵袭活动。寒潮袭击时会造成气温急剧下降,并伴有大风和雨雪天气。对工农业生产、群众生活和人体健康等都有较为严重的影响。
侵入中国的寒潮,主要是在北极地带、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以及蒙古国等地暴发南下的冷高压。这些地区,大多是分布在北极地带,冬季长期见不到阳光,到处被冰雪覆盖着,停留在那些地区的空气团越来越冷、越来越干,当这股冷气团积累一定的程度,气压增大到远远较南方高时,就像贮存在高山上的洪水,一有机会,就向气压较低的南方泛滥、倾斜,这就形成了寒潮。
15.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寒潮主要发生在冬半年,深秋到初春的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易受寒潮影响,故①②正确,③④错,本题选A。
16.影响我国的寒潮发源于蒙古、西伯利亚地区,自北向南或自西北向东南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B正确,AC错误;青藏高原海拔高,受寒潮影响不明显,故D错,本题选B。
二、综合题
17.(2023高一下·阜南开学考)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在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人们在地表覆盖一层厚6-15厘米的粗砂砾石或卵石,形成一片特殊的田地,被称为砂田(图1)。铺设砂田后种植的西瓜水分更足、甜度更高,含糖量高达13.8%。图2示意砂田和裸田的蒸发量,图3示意4月末种植前砂田和裸田不同深度土壤含水量。
(1)写出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参与的主要水循环类型。
(2)分析砂石覆盖层对地表径流和下渗的影响。
(3)比较砂田和裸田蒸发量的异同,说明砂石覆盖层对蒸发的影响。
(4)位于我国西北的宁夏中卫压砂西瓜非常著名,当地人在瓜地地表铺一层砂石(如图1),请指出这种做法的原因。
【答案】(1)陆地内循环
(2)砂石覆盖层增加地表粗糙度,可以削减地表径流,增加下渗量。
(3)砂田与裸田的蒸发量随季节变化的趋势较相似;砂田的蒸发量总小于裸田的蒸发量;说明砂石覆盖层可以有效抑制蒸发,减少蒸发量。
(4)利于地表水下渗,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增加土壤含水量,为西瓜生长提供充足的水分,增大昼夜温差,利于瓜果的糖分积累。
【知识点】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解析】【分析】(1)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气候干旱,主要为内流区,因此其主要水循环类型为陆地内循环。
(2)由材料可知,在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人们在地表覆盖一层厚6-15厘米的粗砂砾石或卵石,形成一片特殊的田地,被称为砂田。砂石覆盖层能增加地表粗糙度,从而削减地表径流,同时砂石之间缝隙较多,可增加下渗量。
(3)读图可知,砂田与裸田的蒸发量的相同之处是随季节变化的趋势较相似;不同之处是砂田的蒸发量总小于裸田的蒸发量。说明砂石覆盖层可以有效抑制蒸发,减少蒸发量。
(4)由材料可知,在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人们在地表覆盖一层厚6-15厘米的粗砂砾石或卵石,形成一片特殊的田地,被称为砂田。铺设砂田后种植的西瓜水分更足、甜度更高,含糖量高达13.8%。由上分析可知,沙田有利于地表水下渗,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增加土壤含水量,为西瓜生长提供充足的水分;且铺设砂石的地区,白天升温快,夜晚降温快,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瓜果的糖分积累,从而提高西瓜的质量。
【点评】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1)水循环的主要环节
A蒸发,B降水,C水汽输送,D降水,E地表径流,F植物蒸腾,G地下径流,H下渗,I蒸发。 
(2)水循环类型:A→C→D→E属于海陆间循环,F、D、I属于陆地内循环,A、B属于海上内循环。
(3)水循环的意义:
①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②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③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 ④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18.(2023高一下·阜南开学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云南香格里拉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海拔约3300米,晴朗的天空非常湛蓝。这里太阳辐射强,但气温较低,当地居民高效利用太阳能,在房屋南侧用玻璃搭建绝热暖棚。暖棚通过通风口与内室形成循环气流,使内室增温。枣庄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在2022年,利用暑假对该建筑进行研究。下图为研究小组的同学在查阅大量资料和进行实地研究后,绘制的香格里拉房屋模型图。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帮助研究小组的同学们解决下列问题。
(1)分析香格里拉太阳辐射强,但气温低的原因。
(2)分析与内室相比,暖棚内温度较高的原因。
(3)运用热力环流的原理,在图中线段处标注箭头来表示气流运动方向,并阐述内室增温的过程。
(4)为了增强该房屋的保温效果,兴趣小组的同学提出,在暖棚的底部铺设一层厚厚的鹅卵石,请说明这种做法的合理性。
【答案】(1)香格里拉纬度低,太阳高度大;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弱,故白天太阳辐射强。但空气稀薄,大气逆辐射弱,大气的保温作用差,不利于热量储存,所以常年气温较低。
(2)太阳短波辐射可透过致璃到达棚内,使温度升高,而棚内的地面长波辐射却很少能透射出去,从而使热量保存在暖棚内。
(3)暖棚受热多,空气膨胀上升,内室受热少,空气冷却下沉,于是上层空气由气压高的暖棚通过1通风口向气压低的内室流动;下层空气由气压高的内室通过2通风口向气压低的暖棚流动。暖棚通过通风口与内室形成循环气流,使内室增温。
(4)鹅卵石的比热容较小,白天吸收相同的太阳辐射后,升温速度更快。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分析】(1)根据已学知识,太阳辐射强弱并不与气温高低成正相关,而取决于太阳高度角的大小、海拔高低、昼夜长短和天气状况。香格里拉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多;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弱,白天的太阳辐射强,晴天多也使太阳辐射增强。但空气稀薄,大气逆辐射弱,大气的保温作用差,使热量容易散失,不利于热量储存,所以常年气温较低。
(2)根据已学知识,辐射是能量的传播方式,波长短的电磁波能量强,透过玻璃的能力强,反之则弱,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根据材料信息,当地居民高效利用太阳能,在房屋南侧用玻璃搭建绝热暖棚,可知,太阳辐射可透过玻璃到达棚内,使温度升高,而棚内的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很少能透射出去,从而使热量保存在暖棚内。故暖棚内气温高于内室。
(3)根据已学知识,热力环流是冷热不均引起的环流运动,垂直方向上,因热而引起上升运动,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因冷而引起下沉运动,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水平方向上再因水平气压梯度力,使大气由高压流向低压。由图可知:暖棚内因受热多,空气膨胀上升,内室受热少,空气冷却下沉,于是上层空气由气压高的暖棚通过1通风口向气压低的内室流动;下层空气由气压高的内室通过2通风口向气压低的暖棚流动。暖棚通过通风口与内室形成循环气流,使内室增温。
(4)根据已学知识,在暖棚的底部铺设一层厚厚的鹅卵石,鹅卵石的比热容较小,与铺设之前比,白天吸收相同的太阳辐射后,升温速度更快,可以增强该房屋的保温效果。
【点评】太阳辐射在地表差异分布,造成不同地区气温不同,导致水平方向上各地间气压差异,引起大气运动。地面均匀受热时等压面平行地面。当地面某地受热较多时,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低压,其高空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另一地受热较少时,冷却下沉在高空形成低压,在近地面形成高压,等压面出现弯曲;在水平方向上气压差异产生水平气压梯度力,并造成空气水平运动(由高压流向低压),形成热力环流。上升气流的地方,由于空气上升,气温下降,易形成阴雨天气;空气下沉的地方,气温升高,不易形成降水,多晴朗天气。在局部地区存在热力差异就可能形成热力环流。常见的热力环流有:海陆风、山谷风、城市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等。
19.(2023高一下·阜南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某校的地理学习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去我国东北开展了一次“土壤的形成”的野外实习,他们挖掘了一个土壤剖面,发现剖面较完整,如图左,图中序号⑤⑥分别代表母质层和母岩层。
材料二“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这句乡言俗语,形象描绘出了黑土地的肥沃。这种土壤土层深厚,表土疏松,底土黏重,是最适宜农耕的土地。研究表明,东北的黑土与当地气候密切相关,图右为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气温和降水统计图。
(1)写出图中①~④代表的土层名称。
(2)结合材料二,简述黑土的性状特点。
(3)指出东北地区气候类型并简析该气候对东北黑土有机质的影响。
【答案】(1)有机层 腐殖质层 淋溶层 淀积层
(2)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力高;表土疏松,通气透水;底土黏重,保水保肥;土壤结构良好,便于耕作。
(3)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植物生长量大;冬季温度低,有机质分解慢。
【知识点】成土因素;土壤的功能与养护
【解析】【分析】(1)自然土壤剖面图中,数码①为土壤表层,即为有机层,数码②位于有机层之下,土层颜色呈灰黑色或黑色,为腐殖质层;③为淋溶层,④为淀积层
(2)简述土壤的性状特点要从;组成、颜色、质地、剖面构造四个方面分析。由材料可得黑土有机质含量丰富,土壤肥力高;表土疏松,通气透水性好;底土黏重,保水保肥能力好;土层深厚,土壤剖面结构良好,是最适宜农耕的土壤。
(3)由哈尔滨气候图可得,东北地区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季,雨热同期,整体气温偏低,为温带季风气候;土壤有机质直接影响土壤肥力的形成和发展。低温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保存,我国东北地区夏秋多雨,植物繁茂,产生大量有机残体进入土壤;冬季寒冷,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机质分解缓慢,并转化为大量腐殖质累积于土体上部,形成土质肥沃的黑土。
【点评】土壤剖面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组
(2023高一下·阜南开学考)伏尔加河是欧洲最长的河流,自北向南注入里海,下图为伏尔加河位置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伏尔加河参与的水循环类型是(  )
A.海上内循环 B.海陆间循环
C.陆地内循环 D.海上内循环、海陆间循环
2.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短期内伏尔加河流域水循环各环节的变化是(  )
A.蒸发量增加 B.地下径流量减少
C.地表径流量减少 D.下渗量不变
3.伏尔加河能够体现出的水循环地理意义是(  )
A.加重水体污染程度 B.加剧高低纬度间的热量差异
C.不断破坏地表形态 D.促进地表物质的迁移
(2023高一下·阜南开学考)喀斯特地貌发育受石灰岩分布、地壳运动、气温和降水影响。石灰岩主要形成于清澈而温暖的浅海环境。我国某地地表喀斯特地貌包括峰林、峰丛、孤峰等(如图),该地石灰岩形成于同一时期且厚度相当。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该地貌在中国分布最广泛的地形区是(  )
A.云贵高原 B.青藏高原 C.黄土高原 D.内蒙古高原
5.影响喀斯特地貌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岩石、水文 B.地形、植被 C.土壤、地形 D.气候、植被
6.根据石灰岩的溶蚀程度,该地峰林、峰丛、孤峰接受溶蚀的先后次序是(  )
A.峰丛、峰林、孤峰 B.孤峰、峰丛、峰林
C.峰丛、孤峰、峰林 D.孤峰、峰林、峰丛
(2023高一下·阜南开学考)土壤的形成受各种要素综合影响,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图为生物影响土壤示意图。据图完成下面小题。
7.影响土壤质地(土壤颗粒物粗细状况)的主要因素是(  )
A.生物 B.气候 C.成土母质 D.人类活动
8.生物在土壤形成中所起的主要作用是(  )
①成土母质的风化②有机物质的积累③营养元素的富集④水分含量的调节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9.关于气候与土壤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常年寒冷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较少
B.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化学分解作用较快
C.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较多
D.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较慢
(2023高一下·阜南开学考)认识不同植被的差异,感受大自然的丰富多彩。下列诗词中的景物描写非常细腻传神。
①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山中》唐·王勃)
②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惠州一绝》宋·苏轼)
③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川》南北朝·民歌)
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唐·王维)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下列诗句中描述的是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1.诗句③和④中描述的植被差异较大,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热量 B.光照 C.水分 D.土壤
(2023高一下·阜南开学考)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热岛强度是用城市和郊区两个代表性观测点的气温差值来表示。下图为“北京热岛强度四季平均日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热岛效应最强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13.夏季,一天中热岛强度最强的时间段是(  )
A.6:00-8:00 B.10:00-12:00
C.12:00-16:00 D.22:00-4:00
14.减弱北京热岛效应的主要措施有(  )
①增加绿化面积②道路铺设渗水砖③冬季利用地热采暖④合理增加城市水面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④
(2023高一下·阜南开学考) 2022年11月26日至12月1日,我国大部地区经历了今冬以来最强寒潮。在其推动下,冬季的版图急剧扩张,我国约四分之三国土被冬季覆盖。我国北方和中东部大部地区气温将先后下降10~16℃。并伴有4~6级风、阵风7~9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寒潮主要发生在(  )
①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②深秋到初春③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④夏秋季节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6.影响我国的寒潮(  )
A.自东向西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 B.主要发源蒙古、西伯利亚地区
C.自西向东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 D.对青藏高原地区产生剧烈影响
二、综合题
17.(2023高一下·阜南开学考)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在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人们在地表覆盖一层厚6-15厘米的粗砂砾石或卵石,形成一片特殊的田地,被称为砂田(图1)。铺设砂田后种植的西瓜水分更足、甜度更高,含糖量高达13.8%。图2示意砂田和裸田的蒸发量,图3示意4月末种植前砂田和裸田不同深度土壤含水量。
(1)写出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参与的主要水循环类型。
(2)分析砂石覆盖层对地表径流和下渗的影响。
(3)比较砂田和裸田蒸发量的异同,说明砂石覆盖层对蒸发的影响。
(4)位于我国西北的宁夏中卫压砂西瓜非常著名,当地人在瓜地地表铺一层砂石(如图1),请指出这种做法的原因。
18.(2023高一下·阜南开学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云南香格里拉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海拔约3300米,晴朗的天空非常湛蓝。这里太阳辐射强,但气温较低,当地居民高效利用太阳能,在房屋南侧用玻璃搭建绝热暖棚。暖棚通过通风口与内室形成循环气流,使内室增温。枣庄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在2022年,利用暑假对该建筑进行研究。下图为研究小组的同学在查阅大量资料和进行实地研究后,绘制的香格里拉房屋模型图。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帮助研究小组的同学们解决下列问题。
(1)分析香格里拉太阳辐射强,但气温低的原因。
(2)分析与内室相比,暖棚内温度较高的原因。
(3)运用热力环流的原理,在图中线段处标注箭头来表示气流运动方向,并阐述内室增温的过程。
(4)为了增强该房屋的保温效果,兴趣小组的同学提出,在暖棚的底部铺设一层厚厚的鹅卵石,请说明这种做法的合理性。
19.(2023高一下·阜南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某校的地理学习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去我国东北开展了一次“土壤的形成”的野外实习,他们挖掘了一个土壤剖面,发现剖面较完整,如图左,图中序号⑤⑥分别代表母质层和母岩层。
材料二“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这句乡言俗语,形象描绘出了黑土地的肥沃。这种土壤土层深厚,表土疏松,底土黏重,是最适宜农耕的土地。研究表明,东北的黑土与当地气候密切相关,图右为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气温和降水统计图。
(1)写出图中①~④代表的土层名称。
(2)结合材料二,简述黑土的性状特点。
(3)指出东北地区气候类型并简析该气候对东北黑土有机质的影响。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C
2.A
3.D
【知识点】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水循环的意义;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解析】【点评】水循环的类型及特点
类型 主要环节 特点 例证
海上内循环 循环水量最大,对全球热量输送有重要意义 海洋上的狂风暴雨;未登陆的台风
海陆间循环 最重要的循环。使陆地水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长江参与了海陆间循环的地表径流输送,夏季风参与了水汽输送
陆地内循环 循环水量少,但对干旱地区非常重要 塔里木河流域的降水
1.读图可知,伏尔加河注入里海,属于内流河,主要参与的水循环类型是陆地内循环,C正确;海洋水与海洋水之间的水循环属于海上内循环,海洋水与陆地水之间的水循环属于海陆间循环,ABD错误。故答案为:C。
2.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短期内伏尔加河流域蒸发量增加,A正确;气温升高,地下冻土融化,下渗量增加,地下径流量增加,BD错误;气温升高,积雪融水的补给量增多,地表径流增加,C错误。故答案为:A。
3.伏尔加河作为水循环中的地表径流环节,有助于加快水体污染物的净化速度,减轻水体污染程度,A错误;减小了高低纬度之间的热量差异,B错误;不断影响和改变地表形态,C错误;促进地表物质的迁移,D正确。故答案为:D。
【答案】4.A
5.A
6.D
【知识点】喀斯特地貌
【解析】【点评】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溶蚀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我国云贵高原、湖南南部郴州等地区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
4.我国云贵高原以石灰岩为主,且气候湿润,降水量较大,所以喀斯特地貌广布,A正确;青藏高原由于海拔较高,气候干旱,主要以冰川地貌和风成地貌为主,B错误;黄土高原处于我国季风区向非季风区的过渡区,主要以流水地貌和风成地貌为主,C错误;内蒙古高原地处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主要以风成地貌为主,D错误。故答案为:A。
5.喀斯特地貌是可溶性岩石在流水的侵蚀作用下形成的,因此影响该地貌发育的主要因素是岩石的可溶性和流水的侵蚀力,A选项正确。喀斯特地貌的发育与地形、土壤、植被、气候关系较小,BCD错误。故答案为:A。
6.石灰岩出露地表时间越早,接受流水溶蚀越早。峰丛基部石灰岩连续且较厚,流水溶蚀程度较轻,接受溶蚀时间较晚;峰林基部石灰岩厚度变薄,断续相连,流水溶蚀程度较重,接受溶蚀时间较早,孤峰基部石灰岩分离,厚度最薄,流水溶蚀程度最严重,接受溶蚀时间最早,所以接受溶蚀的先后次序是孤峰中的石灰岩、峰林中的石灰岩、峰丛中的石灰岩,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
【答案】7.C
8.C
9.B
【知识点】认识土壤;成土因素
【解析】【点评】气候对于土壤形成的影响,表现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个方面。直接影响指通过土壤与大气之间经常进行的水分和热量交换,对土壤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的影响。通常温度每增加10℃,化学反应速度平均增加1~2倍;温度从0℃增加到50℃,化合物的解离度增加7倍。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一年中土壤冻结达几个月之久,微生物分解作用非常缓慢,使有机质积累起来;而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质,使有机质含量趋于减少。
7.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但是与土壤颗粒物粗细关系不大,A错误;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与土壤颗粒物粗细状况无关,B错误;岩石风化即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关系密切,C正确;人类活动通过改变成土生物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D错误。故答案为:C。
8.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在成土母质上滋生出生物后,通过光合作用和根系有选择地吸收,慢慢地积累了有机质,然后以枯枝落叶和生物残体的形式,将有机养分和矿物养分归还给地表,加速土壤的形成。因此,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生物对质的改造作用,一是有机质的积累过程,二是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因此②③正确,故答案为:C。
9.在常年寒冷干燥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较少;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化学分解作用较快;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较快,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较少;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较快。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为:B。
【答案】10.A
11.C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
【解析】【点评】经度地带性(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项 目 内 容
概念 受海陆位置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依次更替
形成基础 水分变化
根本因素 海陆位置差异,导致从沿海向内陆,干湿状况差异大
景观变化 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沿海→内陆)
自然带更替方向 从沿海向内陆的方向,即东西方向
自然带延伸方向 经线方向,即南北方向
10.根据材料可知,①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描述的是北方秋天的景色,树叶枯黄,随风飘落,故诗句中描述的是落叶阔叶林;②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黄梅次第新描述的是南方的景观,诗句中描述的是常绿阔叶林;③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述的是草原;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述的是西北荒漠的景观,诗句中描述的是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的是①②,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
11.③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述的是草原;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述的是西北荒漠的景观。③和④中描述的植被差异较大的主要因素是水分差异,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距离海洋遥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故降水少、植被稀少,容易形成荒漠景观,C正确,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水分,而非热量、 光照、土壤,ABD错误。故答案为:C。
【答案】12.D
13.D
14.C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点评】大气受热过程
12.由材料可知,热岛强度是用城市和郊区两个代表性观测点的气温差值来表示,据图可知冬季的热岛强度最大,说明热岛效应最强,故答案为:D。
13.据图可知,夏季热岛强度最高值出现在22:00-4:00,故答案为:D。
14.植被具有调节局地气候的能力,增加绿化面积可降低热岛效应, ①正确。道路铺设渗水砖,利于增加下渗,减少城市内涝,②错误。利用地热采暖增加城市人工热源,会加强热岛效应,③错误。水域面积扩大,调节气候的能力增强,可缓解城市热岛效应,④错误。故答案为:C。
【答案】15.A
16.B
【知识点】寒潮灾害
【解析】【点评】寒潮,是一种自然天气现象,顾名思义是寒冷空气好像潮水般奔流过来的意思,它属于空气(冷空气)流动的一种形式。寒潮是来自高纬度地区的寒冷空气,在特定的天气形势下迅速加强并向中低纬度地区侵入,造成沿途地区大范围剧烈降温、大风和雨雪天气。这种冷空气南侵达到一定标准的就称为寒潮。
寒潮是冬半年来自极地或寒带的寒冷空气,像潮水一样大规模地向中、低纬度的侵袭活动。寒潮袭击时会造成气温急剧下降,并伴有大风和雨雪天气。对工农业生产、群众生活和人体健康等都有较为严重的影响。
侵入中国的寒潮,主要是在北极地带、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以及蒙古国等地暴发南下的冷高压。这些地区,大多是分布在北极地带,冬季长期见不到阳光,到处被冰雪覆盖着,停留在那些地区的空气团越来越冷、越来越干,当这股冷气团积累一定的程度,气压增大到远远较南方高时,就像贮存在高山上的洪水,一有机会,就向气压较低的南方泛滥、倾斜,这就形成了寒潮。
15.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寒潮主要发生在冬半年,深秋到初春的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易受寒潮影响,故①②正确,③④错,本题选A。
16.影响我国的寒潮发源于蒙古、西伯利亚地区,自北向南或自西北向东南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B正确,AC错误;青藏高原海拔高,受寒潮影响不明显,故D错,本题选B。
17.【答案】(1)陆地内循环
(2)砂石覆盖层增加地表粗糙度,可以削减地表径流,增加下渗量。
(3)砂田与裸田的蒸发量随季节变化的趋势较相似;砂田的蒸发量总小于裸田的蒸发量;说明砂石覆盖层可以有效抑制蒸发,减少蒸发量。
(4)利于地表水下渗,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增加土壤含水量,为西瓜生长提供充足的水分,增大昼夜温差,利于瓜果的糖分积累。
【知识点】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解析】【分析】(1)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气候干旱,主要为内流区,因此其主要水循环类型为陆地内循环。
(2)由材料可知,在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人们在地表覆盖一层厚6-15厘米的粗砂砾石或卵石,形成一片特殊的田地,被称为砂田。砂石覆盖层能增加地表粗糙度,从而削减地表径流,同时砂石之间缝隙较多,可增加下渗量。
(3)读图可知,砂田与裸田的蒸发量的相同之处是随季节变化的趋势较相似;不同之处是砂田的蒸发量总小于裸田的蒸发量。说明砂石覆盖层可以有效抑制蒸发,减少蒸发量。
(4)由材料可知,在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人们在地表覆盖一层厚6-15厘米的粗砂砾石或卵石,形成一片特殊的田地,被称为砂田。铺设砂田后种植的西瓜水分更足、甜度更高,含糖量高达13.8%。由上分析可知,沙田有利于地表水下渗,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增加土壤含水量,为西瓜生长提供充足的水分;且铺设砂石的地区,白天升温快,夜晚降温快,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瓜果的糖分积累,从而提高西瓜的质量。
【点评】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1)水循环的主要环节
A蒸发,B降水,C水汽输送,D降水,E地表径流,F植物蒸腾,G地下径流,H下渗,I蒸发。 
(2)水循环类型:A→C→D→E属于海陆间循环,F、D、I属于陆地内循环,A、B属于海上内循环。
(3)水循环的意义:
①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②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③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 ④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18.【答案】(1)香格里拉纬度低,太阳高度大;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弱,故白天太阳辐射强。但空气稀薄,大气逆辐射弱,大气的保温作用差,不利于热量储存,所以常年气温较低。
(2)太阳短波辐射可透过致璃到达棚内,使温度升高,而棚内的地面长波辐射却很少能透射出去,从而使热量保存在暖棚内。
(3)暖棚受热多,空气膨胀上升,内室受热少,空气冷却下沉,于是上层空气由气压高的暖棚通过1通风口向气压低的内室流动;下层空气由气压高的内室通过2通风口向气压低的暖棚流动。暖棚通过通风口与内室形成循环气流,使内室增温。
(4)鹅卵石的比热容较小,白天吸收相同的太阳辐射后,升温速度更快。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分析】(1)根据已学知识,太阳辐射强弱并不与气温高低成正相关,而取决于太阳高度角的大小、海拔高低、昼夜长短和天气状况。香格里拉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多;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弱,白天的太阳辐射强,晴天多也使太阳辐射增强。但空气稀薄,大气逆辐射弱,大气的保温作用差,使热量容易散失,不利于热量储存,所以常年气温较低。
(2)根据已学知识,辐射是能量的传播方式,波长短的电磁波能量强,透过玻璃的能力强,反之则弱,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根据材料信息,当地居民高效利用太阳能,在房屋南侧用玻璃搭建绝热暖棚,可知,太阳辐射可透过玻璃到达棚内,使温度升高,而棚内的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很少能透射出去,从而使热量保存在暖棚内。故暖棚内气温高于内室。
(3)根据已学知识,热力环流是冷热不均引起的环流运动,垂直方向上,因热而引起上升运动,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因冷而引起下沉运动,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水平方向上再因水平气压梯度力,使大气由高压流向低压。由图可知:暖棚内因受热多,空气膨胀上升,内室受热少,空气冷却下沉,于是上层空气由气压高的暖棚通过1通风口向气压低的内室流动;下层空气由气压高的内室通过2通风口向气压低的暖棚流动。暖棚通过通风口与内室形成循环气流,使内室增温。
(4)根据已学知识,在暖棚的底部铺设一层厚厚的鹅卵石,鹅卵石的比热容较小,与铺设之前比,白天吸收相同的太阳辐射后,升温速度更快,可以增强该房屋的保温效果。
【点评】太阳辐射在地表差异分布,造成不同地区气温不同,导致水平方向上各地间气压差异,引起大气运动。地面均匀受热时等压面平行地面。当地面某地受热较多时,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低压,其高空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另一地受热较少时,冷却下沉在高空形成低压,在近地面形成高压,等压面出现弯曲;在水平方向上气压差异产生水平气压梯度力,并造成空气水平运动(由高压流向低压),形成热力环流。上升气流的地方,由于空气上升,气温下降,易形成阴雨天气;空气下沉的地方,气温升高,不易形成降水,多晴朗天气。在局部地区存在热力差异就可能形成热力环流。常见的热力环流有:海陆风、山谷风、城市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等。
19.【答案】(1)有机层 腐殖质层 淋溶层 淀积层
(2)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力高;表土疏松,通气透水;底土黏重,保水保肥;土壤结构良好,便于耕作。
(3)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植物生长量大;冬季温度低,有机质分解慢。
【知识点】成土因素;土壤的功能与养护
【解析】【分析】(1)自然土壤剖面图中,数码①为土壤表层,即为有机层,数码②位于有机层之下,土层颜色呈灰黑色或黑色,为腐殖质层;③为淋溶层,④为淀积层
(2)简述土壤的性状特点要从;组成、颜色、质地、剖面构造四个方面分析。由材料可得黑土有机质含量丰富,土壤肥力高;表土疏松,通气透水性好;底土黏重,保水保肥能力好;土层深厚,土壤剖面结构良好,是最适宜农耕的土壤。
(3)由哈尔滨气候图可得,东北地区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季,雨热同期,整体气温偏低,为温带季风气候;土壤有机质直接影响土壤肥力的形成和发展。低温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保存,我国东北地区夏秋多雨,植物繁茂,产生大量有机残体进入土壤;冬季寒冷,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机质分解缓慢,并转化为大量腐殖质累积于土体上部,形成土质肥沃的黑土。
【点评】土壤剖面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