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题专练之写景抒情诗(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题专练之写景抒情诗(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09 11:54: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诗歌鉴赏题专练之写景抒情诗
一、概念:
写景抒情诗,是诗人以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风光等为内容,来抒发情怀、表情达意、寄托理想的一类诗歌。意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重点需要突破:写了什么景?景有何特点?怎么写景?抒发了怎样的情?
二、鉴赏技巧:
技巧一:抓意象,明特点
意象是诗歌中承载了作者思想感情的事物,是诗中具体的景、物、人等。在诗歌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一些意象有了比较固定的文化内涵和情感意义。
技巧二:析手法,知技巧
常见写景技巧包括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双关、对偶、对比、衬托、设问等;描写方法有虚实结合、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白描等。
技巧三:辨哀乐,悟情感。
三、鉴赏中的常用语:
(1)思想内容——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归(退)隐、闲适淡泊、悠然自得
(2)表现手法——借景抒情、白描、衬托(正衬、反衬)、对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3)语言特点——清新自然、质朴自然、清新洗练
四、专题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月夜忆舍弟
杜甫[唐代]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这首诗是公元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
1.对诗歌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战事激烈,秋雁哀鸣,所见所闻,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烘托出“月夜”的背景。
B.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是客观实景。
C.颈联“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两句诗既写自己兄弟分离,生死难卜的现状,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D.尾联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报国无门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老是不能送到,更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
2.这首诗通过种种意象来描绘意境的作用是什么?全诗抒发了哪些感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日登望仙台①呈刘明府
崔曙
汉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临曙色开。
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②风雨自东来。
关门令尹③谁能识,河上仙翁④去不回。
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
【注】①望仙台:河上公曾授汉文帝以《老子》而去,后文帝于西山筑台以望之,曰望仙台。②二陵:崤山分南北两山,相传周文王曾在此避雨。③关门令尹:关,即函谷关。令尹,即尹喜,曾任函谷关的关门令。④河上仙翁;即河上公。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登临怀古兼投赠的七律,首句及偶句押平声韵,韵脚为“台”“开”“来”“回”“杯”。
B.颔联融合古今,典雅厚重,气象苍茫,于三晋、二陵的壮阔之景中寄寓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C.颈联写函谷关挽留老子的尹喜行踪无人知晓,河上仙翁也一去不回,虚实结合,意味深长。
D.全诗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用典丰富恰切,意境开阔,格调雄健。
4.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价此诗“一气转合,就题有法”,请结合这首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日赴阙①题潼关驿楼
许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注】①“阙”指唐代都城长安,此诗写于作者赴长安应试途中。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诗开篇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图,对萧萧红叶的描写透露出作者的意绪。
B.“长亭酒一瓢”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样,都蕴含着惜别的离情。
C.颔联写山间风雨,“残云”与“疏雨”相应,绵绵秋雨让深秋的凄寒萧瑟更深一层。
D.颈联亦写景,诗人站在高处,望树色茫茫,听黄河水声远去,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6.这首诗勾勒了一幅秋日行旅图,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景物描写的特点。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城上
李商隐
有客虚投笔①,无憀②独上城。
沙禽失侣远,江树著阴轻。
边遽稽天讨③,军须竭地征④。
贾生游刃极,作赋又论兵。
【注】①有客:诗人在郑亚幕府充任幕僚,故自称“有客”。②无憀:无聊。③遽:传递官府文书的驿车。稽:迟延。天讨:朝廷对入侵者的征讨,此指对西北边地党项族的征讨。④地征:土地赋税的征收。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题,因感叹无所事事,诗人独自登上高城远眺,想要消散心中的无聊。
B.颔联写景,描写沙洲上的禽鸟失去伴侣,树木在云彩掩映下留下淡淡暗影。
C.尾联议论,通过写贾谊能在作赋论兵中游刃有余,表达其仰慕之情。
D.本诗颇具李商隐的诗歌特点,触景伤怀,含而不露,寄托极深,颇有韵味。
8.请简要分析颈联的作用。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日登海州乘槎亭①
张耒
海上西风八月凉,乘槎亭外水茫茫。
人家日暖樵渔乐,山路秋晴松柏香。
隔水飞来鸿阵阔,趁潮归去橹声忙。
蓬莱方丈知何处?烟浪参差在夕阳。
【注】①海州:宋时治今江苏连云港市西南海州镇。乘槎亭:海州(今江苏灌云县)江北水乡的著名景点。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登高揽胜,点明时间、地点,展现海上西风、水天苍茫的壮阔景象。
B.颔联以城外人家捕鱼采樵自得其乐,山间小路松柏生香凸显海州人民生活的惬意。
C.颈联以“鸿阵”写出天空的广阔,以“橹声忙”,写出健儿与风涛搏斗的惊险情状。
D.诗人立足亭中,放眼海上,写景时远时近,忽上忽下,描绘了幽美景色和宏阔气象。
10.张耒形容文人充沛的思想感情在文学创作中喷薄而出时说“舒为沦涟(微波),鼓为波涛,激之为风飙,怒之为雷霆”,请结合此句分析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情感。
参考答案:
1.B
【解析】B.“‘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是客观实景”错误,“月是故乡明”这一句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2.①思念家乡,思念(或牵挂)战乱中流散的舍弟(或家人)。
②盼望战乱早日结束的愿望。
【解析】这首诗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由颔联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可知,作者身在异乡,想象故乡的月亮此时应该是最明亮的,通过对白露、月光等意象的描写,引人遐想,从而勾起思乡之念;由颈联的“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以及本诗写于“安史之乱”可知,诗人今遭逢离乱,弟兄离散,天各一方,家已不存,生死难卜,从而写出“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尾联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预料。从而直接抒发了对战争的厌恶,以及盼望战争结束的愿望。
C
【解析】C.“虚实结合”错。此联写函谷关守尹喜已随老子西去,赠书的仙翁也不知所踪,全为诗人所发之联想,都是虚写。
4.首联言登台之事,交待筑台之人和登临时间,“高台”即题中“望仙台”,“此日”即“九日”。领联承上写登台所见,既写台前之景,又表达怀古之思。颈联转而写人,呼应诗题中的“望仙台”,由神仙踪迹难觅引发感慨,为下联表达心愿做铺垫。尾联紧扣题中“九日”和“呈刘明府”,以陶彭泽比刘明府,表达重阳邀友畅饮菊花酒之意,抒发对隐逸生活的喜爱之情。整首诗紧扣标题,转承自然,一气呵成。
【解析】诗歌首联言登台之事,交待筑台之人和登临时间,“高台”即题中“望仙台”,“此日”即“九日”。诗人登上汉文皇帝修建的高高的望仙台,凭高望远,其时正值破晓时,心情顿觉开朗。颔联写登临时远眺所见周围景色,意境开阔,气象雄浑,很有气势,同时也是感叹历史变迁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写台前之景,又表达怀古之思。颈联继续抒发历史感慨,呼应诗题中的“望仙台”,由神仙踪迹难觅引发感慨,类似于“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之感慨,为下联表达心愿做铺垫。尾联紧扣题中“九日”和“呈刘明府”,借典故言志,借用陶渊明的典故指友人刘明府,既然功名利禄都是过眼云烟,仙人踪迹难觅,还是就近去寻访刘明府吧,两人共同饮酒赏菊,一醉方休,岂不快哉。以陶彭泽比刘明府,表达重阳邀友畅饮菊花酒之意,抒发对隐逸生活的喜爱之情。整首诗紧扣标题,转承自然,一气呵成。
5.C
【解析】C.“凄寒萧瑟”错误。残云归岫,意谓天将放晴,疏雨乍过,给人一种清新之感,不是凄寒萧瑟。
6.①远近结合(由近到远)。先从近处着笔,写枫叶在秋风中的沙沙响声和长亭夜宿独自饮酒的情景,再描绘四周的远景,写华山的“残云”,中条山的“疏雨”,随关城一路远去的“树色”,在远处奔腾激荡的“河声”。
②化静为动(以动衬静)。赋予华山、中条山等以动感,显现出生机和活力,同时反衬环境的空旷、悠远、宁静。
【解析】诗歌的首联写到秋天傍晚枫树随风飒飒作响,夜宿潼关驿楼自有瓢酒飘香,可以说从近处着笔,描写的近景。颔联和颈联写到几朵残云聚集在高耸的华山,稀疏的秋雨洒落到中条山上。遥看树色随着潼关山势延伸,黄河奔流入海涛声回旋激荡。华山的“残云”,中条山的“疏雨”,随关城一路远去的“树色”,在远处奔腾激荡的“河声”,是描绘的四周的景色,描写的是远景。
颔联和颈联中,“归”“过”“随”“入”这些动词的运用,赋予太华山、中条山、潼关山势、大海以动感,显现出生机和活力,同时通过这些富有生机和活力的景物更加反衬出潼关驿楼周围环境的空旷、悠远、宁静,所以运用了化静为动(以动衬静)的手法。
C
【解析】C.“表达其仰慕之情”分析错误,尾联诗人借贾谊自况,表达心中的苦闷和激愤。
8.①内容上,慨叹边境的征伐一直拖延未能取胜,可繁重的军需赋税已把地方榨得民穷财尽。
②结构上,由上联的景物描写转入对时事的评价,为尾联的议论做了铺垫。
③情感上,表达了对朝廷的不满,对百姓的同情,以及自己怀才不遇的无奈。
【解析】对于诗的颈联“边遽稽天讨,军须竭地征”的作用,可以从内容、结构以及情感等三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在内容上,“边遽稽天讨,军须竭地征”的意思是边境的征伐一直拖延未能取胜,可繁重的军需赋税已把地方榨得民穷财尽。指出当时的严重社会问题。
其次,在结构上,颔联“沙禽失侣远,江树著阴轻”是说看沙洲上的禽鸟因失去伴侣而翘首远望,江边的树木在云彩掩映下留下淡淡的阴影,是对景物的描写;而这一联则是对当时的时事进行评价,这就为尾联的议论做了铺垫。
最后,在情感上,作者在这里直抒胸臆,指出为了所谓的战功而榨尽民脂民膏,让人们生活困苦不堪,表达了对朝廷的不满,对百姓的同情,以及自己怀才不遇的无奈。
9.C
【解析】C.“写出健儿与风涛搏斗的惊险情状”错误,应为“写出健儿在风涛中奋力划桨的情状”。
10.①颔联的人家樵渔、山路松柏,舒展(从容)似“沦涟”,流露诗人对渔樵生活的欣赏;②颈联的飞来雁阵、归去橹声,振奋如“波涛”,表现诗人对勃勃生机的赞美;③尾联的乘槎浮海,寻觅蓬莱仙山,激愤近似“风雷”,(诗人借神话传说)表达了对淡泊宁静生活的向往。(或:茫茫海水,参差风浪,近似“风飙”和“雷霆”)
【解析】“舒为沦涟(微波),鼓为波涛,激之为风飙,怒之为雷霆”这是张耒形容文人充沛的思想感情在文学创作中喷薄而出时所说的名言。
“人家日暖樵渔乐,山路秋晴松柏香”水乡风和日丽,人们捕鱼采樵自得其乐。一条小路蜿蜒曲折伸向远方,秋高气爽,晴空明净,青松翠柏,浓郁馨香。此诗中的人家樵渔,山路松柏,可以比作“沦涟”,流露诗人对渔樵生活的欣赏。
“隔水飞来鸿阵阔,趁潮归去橹声忙”隔水仰望,一群大雁正翱翔在晴空之上,近海浮舟星罗荡漾,趁潮归去的舟子使劲摇橹真忙。隔水雁阵,趁潮橹声,可以比作“波涛”,表现诗人对勃勃生机的赞美。
“蓬莱方丈知何处?烟浪参差在夕阳”传说中的蓬莱仙岛世外高人究竟在何处呢?哦!大约在那烟雾缭绕、海浪滔天的夕阳尽头吧。茫茫海水,参差烟浪,便近似“风飙”和“雷霆”,(诗人借神话传说)表达了对淡泊宁静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