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专题训练-----结尾段能否删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常守山
聂鑫森
云阳山云雾深处的常家村,最让人高看一眼的是常守山。
常守山65岁了,个子高大,脸盘也宽大,配着大眼、长耳、高鼻、阔嘴,还有嘴边永远浮着的笑意,村民们都说他是生就的福相。
他是种田的好把式,将几亩水田、山田侍弄得条理分明,不需要妻子帮忙。他也是盘山(种树、栽竹)的行家里手,屋后的一大片自留山,是他储钱、取钱的银行。
种田、盘山之外,他精力还有富余。家里设有工匠房,摆放着打铁的红炉、站台,做木工活用的砍凳、工具柜。农具中的锄、铲、刀,都是老式样,但尺寸要大一些,因为他身高力大,用起来才过瘾,家具也是按老规矩打造,时新的款式他嗤之以鼻,而且是就地取材,什么胶合板、纤维板、木屑板绝对敬而远之。
农具、家具,常守山做了为的是自用,并不以此作为谋生的项目。但有一种东西,他不常用,别人也不常用,他却隔三岔五地制作,那就是打更报时、驱赶野兽的木梆。
木梆在城市、乡村早成了文物。自从有了钟、表,还要它来报时吗?在山区用得着它的时候,是守秋。各家都有苞谷地,到了夜晚,敲梆子吓走那些前来偷、咬苞谷棒子的猴子、野猪。现在条件好了,敲梆太费,提一个便宜的收录机去,里面录着敲锣打鼓放鞭炮的响亮声响,充了电的干电池可以用好几个小时。守秋的人坐在一堆篝火后,隔一阵按一下开关播出声音,莫说是猴子、野猪,连豹子都逃得远远的。
妻子问:“老常,没用的木梆,你还做?”
“你不懂什么叫无用之用!”常守山哈哈一笑。
原先守秋用木梆时,村民来索取,常守山免费相送。现在呢,没人要了,他是做着玩。坯料长一尺、宽五寸、厚四寸,中段镂空,空间的上部比下部要厚一些,因为上部要经受敲打。更重要的是上部和下部的断面上,要锉出高高低低、大大小小的齿状,称之为回音齿。然后在木梆的一端,安上手柄。敲梆的棒槌,用的是老南竹的粗壮竹根,用火炙直,用砂纸磨光磨亮。竹根棒槌敲在木梆上,“梆——梆——梆——”,声音高亢、宏重,传得很远很远,像京剧舞台上的花脸演员叫板,有经久不息的膛音。
做一个木梆,又费时又费工。
村民们背地里议论:常守山是不是脑子出了问题?
常家堂屋的墙上,隔些日子,旧木梆换下来,再把新木梆换上去。有时候,常守山兴致来了,取下木梆,站到门外的土坪里,或轻或重地敲打几声,像一个顽皮的细伢崽。
常守山对妻子说:“只有一种东西我打造不出来,那就是手机!但我会玩手机,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君子使物,不为物使’。”
一个农民说出这样的话,不但妻子听不懂,村民也会听不懂。不简单啊,常守山虽只念到初中,但他喜欢读书自学,传统文化的普及读本他买了不少,在夜晚灯下,津津有味地手不释卷。
村里第一个玩手机抖音的,是常守山。
初冬,常守山去竹山挖冬笋。他把手机固定在一根三四尺长的细竹竿上,由妻子举着,或近或远地对着他。最有趣的是他头扎白毛巾,背着一个很大的竹背篓,背篓里放着一把短柄二齿锄,左手拿着木梆,右手拿着竹根棒槌。他像电影《平原游击战》中那个敲梆人一样,先敲几声梆,然后喊道:“平安无事啊-—”妻子笑得差点儿岔了气。常守山又说道:“冬笋是美味,人人都想吃。最好的冬笋,是藏在土下不冒尖的,可怎么才知道它藏在哪里呢?我来告诉你……”
背景中远山苍翠,近景是一片青绿的竹林。常守山先介绍怎么找到竹笋。一是先看竹叶,哪棵竹子的竹叶青葱茂密,它肯定孕育着冬笋。二看竹枝,竹枝的走向便是竹鞭的走向,找到竹鞭就找到了冬笋。三看竹竿的颜色,青壳光滑的,说明竹龄短,冬笋就在竹根附近;光泽发暗还有白色斑点的,则是老竹,竹鞭长,冬笋离竹根就远一些。解说中,次第出现一个一个的画面。接着,是常守山用短柄二齿锄,挖出一只一只肥硕的冬笋,丢进背篓里。结束时,他又敲响几声梆,说:“常家村,家家有竹林,请来这里旅游观光,采购冬笋,体验挖冬笋的乐趣!”
妻子问:“你怎么不说请来我们常家?”
“到哪家不是一样?常家村是一家人。”
这个抖音视频在网上一发出,马上爆红。村民们很感动,赶快转发到各自的微信朋友圈。
沿着云缠雾绕的山区公路,私家小车、电商的货车。一拨一拨地来到常家村,看风景,吃农家饭菜,采买土特产。许多人家还有客房,可以安闲地住宿。常守山家有四间客房,总是住得满满的他领着客人去游山,手里提着木梆。山谷里、岔道边、密林中,不时地敲两下,提醒客人不要走散了。到了快吃饭时,他的妻子在家门前敲三声梆,他也回应三声梆。表示马上会转回来,比打手机还便捷。半夜三更,客人已沉入梦乡,常守山会披衣起床,说是去院墙外巡查,轻轻打几声梆。
妻子说:“还用得着你去敲梆报时吗?”“不是报时,是报平安。家在梆声里,这个念想就很温馨。”
“老常,你是个人物!”村民们说。
(选自《乡村人物》2021年第5期,有删改)
1.文章结尾“‘老常,你是个人物!’村民们说”能否删掉?请说明理由。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腊八粥
裘山山
赵清雅走进营业厅,取了一个号,就坐到大厅的长椅上等候。她靠在椅背上,闭上眼。年过40后,她本就没有好脸色了,长期失眠,还连续遭遇打击:母亲去世,鲁可失踪。真是雪上加霜啊!可是她已经哭不出来了,这反而让她很不自在。
忽然有人轻轻拍她,她睁开眼,是一张凑得很近的年迈老婆婆的脸。那张脸与她只有几公分的距离。老婆婆轻声说:“小妹儿,麻烦你帮我个忙嘛。”赵清雅愣在那里,半天没应出话来。老婆婆费力地解开自己上衣的第二颗扣子,指着怀里说:“你帮我把里面口袋里的存折拿出来,好吗?”赵清雅伸手进去,在别针别住的那个口袋里,掏出了一个老旧的存折。老婆婆宝贝似的接过来,颤巍巍地朝柜台走去。
赵清雅取完钱,起身回头,发现刚才那个老婆婆竟然还没走,赵清雅下了两级台阶,回头看她还站着,就说:“婆婆,要不我送你回去呀?我有车。”老婆婆喜出望外:“哦哟!我今天运气好好哦,简直有菩萨保佑哦!”
一路上老婆婆自说自笑,赵清雅只是“嗯嗯”地应着,任老婆婆的絮叨在车里盘旋。赵清雅早已与谈笑风生绝缘了,这十几年来,她的日子一直是黯淡的。父母在她1岁时离婚了,她没有兄弟姐妹。33岁时,准备结婚了,手续都办好了,请柬都发了,丈夫却在婚礼前猝死。
赵清雅的车子绕过几座很摩登的高楼,拐进了一个狭小的巷子。老婆婆忽然说:“到了,就是巷子最里头杂货铺旁边的那个院子。”她开车进去,这是一个极狭窄的院子。停车开门,扶老婆婆下车,赵清雅需要侧着身子走。这样的场景立即引来一些人的目光。有人说:“周婆婆,你今天耍洋盘了嗖?”老婆婆笑眯眯地说:“就是,人家小妹儿送我回来的,人家小妹儿多好!”老婆婆回身拉住她说:“到我屋里坐一哈儿嘛。”赵清雅不想去,正迟疑着,忽见一只脏乎乎的小狗奔跑而来,冲到老婆婆跟前兴奋地扑腾,跟鲁可真像啊。赵清雅伸手去摸它的头,它却一下子闪开了。
赵清雅进了屋子,有些发傻,她从来不知道城市里还有这样的住房。整个屋子只有她家厨房那么大。靠门摆了一张床,床上挂着发黄的蚊帐,床对面是一张现在很少见到的木桌,桌子下面堆满了乱七八糟的旧纸箱。赵清雅觉得这哪里像住人的地方啊,就是个破仓库嘛。
赵清雅问:“你一个人吗?”老婆婆说:“我和乖乖两个。”赵清雅说:“乖乖是哪个?”老婆婆笑道:“狗狗。”哦,赵清雅回头看,狗狗正趴在门口看她。赵清雅顺势坐在床上,感觉屁股下面又凉又硬,用手一摸,床上就铺了一床跟纸板似的旧棉被。赵清雅有些心惊:“婆婆,你垫这么少,晚上不冷吗?”老婆婆说:“不冷不冷,我在上面搭了棉衣的。”赵清雅顿时有些辛酸,说“婆婆你床上太单薄了,我去给你买一床铺盖吧。”老婆婆说:“不消不消,那蚊帐顶板里面全是我的新被子,有街道上送的,还有老头子原来的单位上送的。”赵清雅说:“那你为什么不拿来用?”老婆婆笑眯眯地说:“你说得也对哈,那就用嘛。你帮我拿一下嘛。”
赵清雅踩到长凳上,连拉带拽,弄下两个编织袋来。打开一看,可不是,一床棉花被,一床太空棉被,还有被套枕套,都簇新簇新的。她一不做二不休,索性把床上那些烂棉絮、脏被子卷起来扔到外面。再打开包装袋,把厚点儿的棉花被铺到床上当褥子,又把软和些的两床套上被套当铺盖,就是没枕头。她想了想,把一床毛巾被叠好塞进枕套,再铺上新床单,一张床顿时焕然一新了。
一切忙完了,赵清雅觉得很累,就一屁股坐在了床上,一眼看见乖乖趴在她扔出去的旧棉絮上愣愣地看着她。她拍拍床,示意它过来。它没动。若是鲁可,早就闹翻了。她忽然起了个念头,自己可以再养一只狗狗的。一个哈欠不期而至,赵清雅一歪身子靠到被子上。新被子的味道进入她的鼻孔,她又连连打了几个哈欠,一头倒在床上,睡着了。
她睡啊睡啊,好像睡了一辈子那么长,起初她还隐约听见有人在聊天,有人在说笑,鸟儿叽喳,溪水流过,后来她听见有人在唱歌: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这些都是母亲爱唱的歌。她终于在歌声里放松下来,渐渐沉入海底,变成了一粒细沙……
醒来时,赵清雅不知身在何处。睁开眼,老婆婆正凑得很近很近,笑眯眯地看她:“你醒了哇小妹儿?你睡了好久哦。”赵清雅已经太久没有这样睡过觉了。她坐起来,发现门缝里有阳光泻入,自己身上盖着新被子,鞋也脱了,接着,她看到了乖乖,趴在她的脚跟旁边,比她睡得还香。而老婆婆却如昨天一样穿着那件紫色的防寒服,手里端了碗热腾腾的稀饭,递到赵清雅的手上:“你晓得不,今天是腊八,我早上起来就熬了腊八粥,香得很,你赶快吃一碗。”
赵清雅端着热腾腾的腊八粥,任热气一阵阵飘拂在脸上,半天也没动口。她忽然放下碗,一把抱住了老婆婆。她流泪了。她把她的眼泪,蹭在老婆婆那件油乎乎的防寒服上,眼泪越蹭越多,让她抬不起头来。
(有删改)
2.有人评价说:“文章主体内容与腊八粥并无关联,结尾处写腊八粥的情节显得突兀,完全可以删去。”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三、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姑姑等等
白小良
我哭了,声音在老林子里传得很远。我是喊姑姑。她采花去了,为了扎花环。她用绳子把我拴在这棵老枫树上,树下有一根光秃秃的倒木,她让我坐在这里玩儿。干吗不叫我一起去采呢?她说沟堂子里危险,说不定就陷进去了。
“你咋那么喜欢花环啊?”看到姑姑回来,我抹着眼泪说。姑姑待胸口一起一伏得轻了,才把手里的一个花环轻轻戴在我头上,说:“别哭了,驴将军。”我挺一下腰,问姑姑:“你为什么那么喜欢花环呢?”姑姑从没正面回答,有一回好像说,是因为我喜欢她才喜欢。
才不是呢,我喜欢捉小鸟儿。那时我是个杀手,常把黄嘴角的小鸟当成战利品,还攥在手心闷死过一只。姑姑心疼得哭了,让我给它扎花环。我没扎过一个完整的花环,往往干到一半就让鸟声勾走了。有时连爷爷的大嗓门儿我都听不见。
爷爷对我和姑姑可好了,有什么东西都让我俩先吃。不过,感觉他时时刻刻都盯着我们,我们不太喜欢他这样。他在老林子边上有块坡地,地中央架了木刻楞房子。他允许姑姑带我到地边的沟堂子里玩儿,但严令我们不能走远。
姑姑大我两三岁,懂的事情可多了。那天,她禁不住我一再追问,竟然泪盈盈地告诉我,我的父母去了很远的地方,但很快就会来接我的。她还攥起了拳头。
那天,趁她和爷爷在地里刨晒玉米茬子,我钻地头的灌木丛里了。实际上是玩捉迷藏。她喊我,我不吱声。她急了,声音都变调了,终于从干竹棵子里发现了我的脚,就拽。鞋都快拽掉了,拽出我,打了我一拳头,一点儿都不疼,她骂我“毛驴”。她哄我的时候,叫我“驴将军”,反正从她嘴里叫出来都好听。我趿拉着鞋,挺直腰让她使点劲儿打,还说:“你不贪玩儿?整天去采花,还别头上。”她最喜欢那种白芍药花,手很麻利,用竹条子围成圈,往上边缀,一朵又一朵的,白芍药花毕竟少哇,花环上什么颜色的花都有。
我那次被小鸟引到沟堂子深处,在塔头墩子上没站住,滑水里了。我没命地喊,谁料水刚没到腿肚子,就踩到硬地上了,虚惊。姑姑却哭着过来拉我,还让我发誓再不乱跑。我发誓了。怕爷爷知道这事,姑姑把我的裤子脱下来挂在竹枝上晾。这工夫,她给我讲了个故事。
“毛驴,知道那是什么动静吗?”
我支棱起耳朵,远处有一高一低的叫声。她说:“这是小男孩找他姑姑的声音。你听,姑姑——等等!姑姑——等等!”
“是这么个声音。”我点点头。
“从前哪,有个小男孩儿跟他姑姑到山里挖野菜,可小男孩儿太不听话了,和姑姑走散了,以后就天天喊:‘姑姑——等等。’”
“他姑姑为什么不回来找他呢?”我问。
“走散了嘛。”姑姑点着我脑门儿说,“多可怜的小男孩儿!”
我抠耳朵,听那声音真是蛮可怜的。后来,跟在姑姑身边听“姑姑——等等”的声音久了,我心里起了个愿望:见一下那个可怜的男孩儿,看他为什么成天喊。
那天,爷爷在那边木刻楞房里喊姑姑。我就说想拉屎。姑姑警惕地瞅我,我厚着脸皮扯下裤子嚷:“挺不住了。”姑姑迟疑一下,把没扎好的一个花环扔我身边,说了声什么就跑了。
“姑姑——等等”的声音起劲儿地在远方呼唤我呢。我拎着那半个花环猛跑。多可怜的男孩信……竟然会变成小鸟?神奇的小鸟!我摔了好几个跟头,爬起来,还是跑。可那声音好像挺近,又好像老远……不觉就跑进塔头甸子里了。
当时,我昏了头。听姑姑喊我,我迟疑了一下没回答,反倒在一个个塔头墩子上蹦着跑,结果脚一滑跌进水窝子里了。开始,我不算太害怕,可站起来后,没踩到硬底,水没了腿肚子了还不见底,我仍在慢慢下陷……这时我慌了神,嗓子嘶哑地喊:“姑姑——姑姑!”
姑姑跑来,水已经淹到了我的胸部。姑姑哭着,一下子就跳进来。不知她哪来的力气,没几下就把我推上来了。我吐着嘴里的脏水,一手握一棵小树,另一只手够她,可够不着……我跳进去,姑姑力气真大,又把我推出来。我大哭,泥水没到姑姑脖子了。姑姑让我听话,快去喊爷爷。不能两个人都死呀!
我边喊边跑。
那虚伪的塔头甸子!那装得老实巴交的杀人恶魔,那和小鸟勾结的杀人狂,该诅咒的!等着,等我当上将军,我带领千军万马来!
等我把爷爷找来时,水面上只有孤零零的花环了……爷爷疯了似的跳进水里……周围的一切都没有人性味儿,水面、塔头、小树,还有可恶的鸟声,全都是若无其事的样子。
只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大山野才好像意识到缺少了什么宝贵的东西,小鸟的叫声都低沉了,而且雾露极大,野花上眼泪滴落。
爷爷牵着我的手叹气,好像一下又老了许多。而我似乎一下子长大了,可惜那么好听的叫我“毛驴”“驴将军”的声音永远听不到了。我不再贪玩儿。伴着“姑姑——等等!姑姑——等等”的声音,我伫立在一座新墓前。我的童年结束了。
这墓边的枫树很大,叶子飘飘摇摇的,落在旁边光秃秃的倒木上。风吹来,几枚枫叶仍粘在倒木凹腐的地方不走。我站了很久,然后把花环轻轻地摆在墓前。花环是我蹚着露水割竹条子、采野花编缀成的,用的是姑姑最喜欢的白芍药花,很难采的。只有这个陪姑姑了。姑姑你不是让我做花环吗?我做的这个,你能喜欢。
附记:
后来知道,她不是我的亲姑姑,爷爷也不是亲的。我和“姑姑”的父母在部队过草地时都牺牲了,我们是被寄养在“爷爷”这儿的。“姑姑”为什么那样喜欢花环?“爷爷”不知道,组织上来接我的人也不知道。那天,“爷爷”一个劲儿地向组织上来的人道歉,我知道是因为“姑姑”的事儿。我上去抱住“爷爷”哭,说:“不怪你。”
(选自《小小说选刊》)
3.结尾的附记能否删去,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教 父
赵冬
我是在北方那座俄罗斯式的城市里长大的。
那时候,教堂顶的白雪,尖楼上的钟响,紧裹黑衣的修女……无不诱惑着我对神秘殿堂产生不着边际的遐想。
外公是天主教徒,对耶稣十分虔诚。他不仅自己信教,每周还要领儿孙们去教堂礼拜和做弥撒。他与教堂的老神父交情甚密,神父待人谦恭、和善,小孩们都喜欢围着他蹦呀跳呀,或听他讲圣经故事。
神父是外公的挚友,也是两个舅舅的教父。闲暇时常来家里与外公聊天,对饮,一瓶酒,四碟菜,喝至深夜。谈得投机便与外公同榻而眠,情同手足。两个舅舅才十八九岁,对教父更是顶礼膜拜,言听计从。
外公的兴趣很广泛,爬山、钓鱼、打猎、打拳、下棋、舞文弄墨……没有他不好的。有一次去雪山打猎,一熬就是半个月,结果还真打死一头黑熊,一个人把熊用爬犁拉了回来。他在人前最得意炫耀的是那件火狐狸蹄皮大衣,据说是件宝物。外公说穿上它就是在雪地里睡上三天三夜也冻不死。这件大衣是用好几百只红狐狸皮缝制的,我猜,皮大衣一定是很值钱的。
秋去冬来,北方的大地又覆盖了一层白皑皑的冰雪。天气冷得能冻掉行人的下巴颌,松花江被冰雪封了顶。外公是个不甘寂寞的老人,他不听家人劝阻,拿着鱼具到江面上戳出一个冰窟窿,下网捞起鱼来。从清晨到黄昏,家人见这么久未归,便去人寻找。江面的冰上摆着鱼具,却不见了老人。
全家人慌慌张张地奔到江边,望着冰窟窿里蒸腾出的寒气哭号不停。人们都说,一定是老头子捞鱼不慎跌进冰窟窿里了。
由于未捞到尸首,外公的丧事也只好草草举行。尽管这样,还是赶来了许多人,都是他各界的朋友,人们大都受过外公的恩惠,希望能为老人做点什么……忙前忙后,里外张罗得最欢的要属老神父了。分家的时候,他把我大舅拉到一旁,对他说:“告诉你,我昨晚做了个梦,梦见你爹在那边呢……”他用手指了指天空:“他蹲在雪地里,一丝也不挂呀!我看见他身体直打颤,好可怜呢!”
第二天,教父伏在二舅耳朵上,神秘地说:“孩啊,昨夜你爹又托梦给我,他说那边天冷,他快被冻死了……”
两个舅舅像两只傻鹅,呆呆地望着教父,不知如何是好。
翌日,教父又来到我家,告诉舅舅说外公梦中委托他把那件狐皮大衣给捎过去。
舅舅不敢怠慢,急忙取来大衣,让教父拿走了。
做礼拜的时候,教父满脸慈祥地拍了拍大舅的肩,眨着眼睛说:“你爹接到大衣穿上了,还夸你是个大孝子呢……”几句话说得大舅轻飘飘的。
可是,没过几天,外公突然活着回来了。四邻震惊不小,家人欢天喜地。
原来,那日外公在江面网鱼,几网下去,不见半个鱼星,来了脾气。旁边正好有位老渔翁经过,便赌气扔下鱼具,随老渔翁到江下游用大网捞鱼去了……
从此,教父再也没到家里来过。外公到教堂几次,教父均以病相避。一连好几年,外公怕教父难为情,也就换了一个教堂做礼拜。
记得外公临终前,还念念不忘这件事。他躺在床上,用微弱的声音对大家说:“……唉,真没想到,一件破大衣,竟伤了一位……老朋友。罪过呀!……”
(选自《微型小说鉴赏辞典》)
4.有人认为,小说最后关于外公“死而复生”的结尾是蛇足,应当删去。你怎么看?请阐明你的观点并给出理由。
答案
1.不删。
①紧扣故事情节。村民对常守山回答妻子的精妙,赞叹不已,更能表达出村民对致富带头人常守山的肯定,从而使整个故事情节更完整。删掉后略显欠佳。
②更突出致富带头人形象。这句朴实的话表现了常守山脑子活、有想法,得到村民们一致肯定。侧面表现常守山拥抱新时代,聪明能干,有眼光,胸怀宽广。删掉后,常守山的“大爱”形象不够丰满。
③更能凸显新时代致富需要创新精神这一主题。常守山是一位敢想敢干、致力于乡村建设的正面人物,他视全村为家,用自己的行动护家、护乡,是忠实的“乡村守护人”。以小见大,升华主题。删掉后,在主题升华上稍有欠佳。
可删。
①故事情节基本完整。妻子问,丈夫答,以一问一答形式作结,使故事情节基本完整。
②人物形象基本凸显。以常守山的话作结,也能展现主人公大公无私的致富带头人形象。
③本文主题基本展现。从一个“乡村守护人”之口,表达出“平安”“温馨”,也能表达出乡村建设的重大价值和意义。
2.我认为不可以删去。
①人物形象上:老婆婆给赵清雅熬腊八粥表现了老婆婆乐观、善良的性格特征,丰富了人物形象;②小说主旨上:腊八粥的情节既表现了对乐观善良的老婆婆的赞扬,又表现了小人物之间互相帮助,互相温暖的美好情感,深化了小说主旨;③表达效果上:呼应标题,而且腊八粥具有传统民俗的味道,充满了人间的烟火气息,营造了温馨的氛围。
3.可以删去。
①删去不影响情节的完整性,也不影响人物形象的塑造与主旨的揭示。
②删去后故事以“我”的独白结尾,能给读者更多回味的空间。
不能删去。
①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主题的揭示。附记点明了文中三人没有血缘关系,更凸显姑姑、爷爷的善良与崇高。
②让情节更合理。附记部分照应前文,使前文中“我感觉爷爷时时刻刻都盯着我们”“姑姑泪盈盈地告诉我父母去了很远的地方时还攥起了拳头”等情节交代更为合理。
4.【示例一】这一结尾是蛇足,应当删去。理由:①从情节本身来看,没有外公“死而复生”的结尾,外公依旧下落不明,作品照样是完整的,还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和回味的余地,更增添了小说的艺术魅力。②从人物塑造来看,没有外公“死而复生”的结尾,能更清晰的暴露教父虚伪的性格。③从表现主旨来看,没有外公“死而复生”的结尾,更能凸显对教父的批判性;否则就会因外公的忏悔而削弱了对教父的批判。
【示例二】这一结尾不是蛇足,不应当删去。理由:①从情节本身来看,外公“死而复生”的结尾与前文相呼应,展现神父性格前后巨大变化的正是外公“死而复生”这一情节,在相对集中的情节中神父的虚伪贪婪的本来面目得以暴露,这样的匠心安排使情节紧凑,行文波澜起伏,引人入胜。②从人物塑造来看,外公“死而复生”的结尾粉碎了神父的谎言,让我们认清了他的本来面目;外公的临终忏悔则丰富了人物形象的内涵,凸显其形象的高大。③从表现主旨来看,外公“死而复生”的结尾歌颂了宽容大度的人格魅力,深化主题,发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