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专题训练-----闲笔不闲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修复村前那条河
申平
“这群傻帽儿!”戴老板站在村前那条干涸已久的河岸上,冲着村子的方向愤愤地骂。
戴老板骂的是全村的人。他骂他们,是因为他们有眼不识泰山,太不把他这个大老板当盘菜了。他一个身价十多亿的大老板,回乡祭祖却没几个人搭理,就连亲戚朋友,见了面也只是礼节性地寒暄,竟然没有一个人请他吃个饭什么的。前些年他回来时那种前呼后拥、请他吃饭都排队的场面,怎么一下子就没有了呢!好像所有人的热情,就像眼前这条小河一样,断流了,干涸了。
戴老板眯起眼睛,看着眼前这条河,但见河床砂石裸露,荒草丛生,就像一条死蛇横亘在田野上。可怜的小河,你怎么说干就干了呢 他感到心在隐隐作痛。看着看着,他忽然发现河水又汩汩流淌起来,一群光屁股的孩子在水里嬉戏着,许多熟悉的老人,站在河岸上说笑着;少年的他,青年的他,轮番出现在河水里、人群中。他眨了眨眼,幻觉消失,眼角却流下几滴清泪。
快晌午的时候,终于有个人来请他吃饭了。这人是他的堂弟,也是他的发小戴老四,昨晚刚从城里儿子家回来。请他吃饭的地点就在村里的张家饭馆。
戴老板从街道上走过,这才注意到村里的房屋一座比一座漂亮,路旁小卖店、饭店、棋牌室一应俱全,还有个小广场,上面装着体育器械,猛一看,宛如城市一角。看来家乡变化还真是不小。前些年他回来的时候,可没有这般气派。
张家饭馆不大,但挺干净。开店的年轻人他根本不认识。村里很多人他都不认识了,但一说是谁谁家的,立刻恍然大悟。
二人坐下,点了几个菜。吃惯了山珍海味的他,竟然觉得很顺口。几杯酒下肚,戴老板就发起了牢骚。说村里人没良心,那年他回来,还为小学捐过10万块钱呢,如今回来却没人搭理。
戴老四就哈哈笑起来说:“哥啊,那时候,村里不是穷吗,你回来大家都把你当宝。如今我们都脱贫致富奔小康了,你肯定就没那么香甜了。现在我们和你,就是钱多钱少的区别,你也不用太把自己当回事吧。”
一听这话,戴老板的心中不由得咯噔一下,优越感顿失,仿佛从天上掉到地下。他心有不甘地说:“这样说来,我在村人心目中也没啥地位了呗。我还寻思怎么为家乡做点贡献呢,看起来是自作多情呀!”
戴老四说:“做贡献,你以前不是做过了吗!再说你都大老板了,还在意村里人怎么看你干啥 ”
“那必须的!谁叫咱从小在这长大呢。咱不差钱!我还真的就不信了……”
“哎呀,现在想做贡献,其实也挺难的。你像修个桥啊铺个路呀,这些都有人做过了,小学校也合并到乡里去了,你还能做啥呢。算了,要是你钱多用不完,你就挨家挨户发点钱呗。哈哈,你发钱谁都不会骂你,保证还会把你当尊神。”
“别扯了,挨家发钱,我傻啊!”
一连几天,戴老板一直在村里村外转。他这时已经放下了大老板的架子,感觉轻松多了。他主动和村里人聊天,也到村委会、乡政府去过了。听人说,同时自己也感觉到,现在人的日子虽然好了,但是毛病还是不少。有人除了钱,啥啥都不以为然,啥啥都不信了。他们的精神也像那条小河一样,干巴了。
有个想法渐渐在他脑子里形成了。这天,他把戴老四喊到小河边上,对他说道:“老四我问你,假如我想办法把这条河给它修复了,你觉得怎么样 ”
戴老四好像被吓了一跳,他说:“我没听错吧,你修复这河,那得多少钱呀,一个亿,两个亿,也不一定能做到啊!”
戴老板说:“那怎么办,难道咱就眼睁睁地看着这条母亲河这么干下去吗 再说了,一座村庄,怎么能没有一条河流呢!”
戴老四大瞪俩眼看着他说:“哎呀,哥,你真的要这么干 没开玩笑 ”
“我开什么玩笑!我就是想知道,村里人会支持我吗 ”
“这个嘛,我可说不好,现在这人真的不好说。我问你,你这么做图啥呢 ”
戴老板大喘了一口气说:“不图啥。也就是图个心安,让乡亲看得起吧。”
戴老四眼睛眨巴了半天,说:“哥,我实话实说哈,你干这事,人家会说你是有钱烧包的。修复一条河,那得多难呀!你有这个钱,还真就不如发了……”
“发你个头吧!你先表态,你,到底支持不支持这事 ”
“我……当然……也许……大概吧。”
“老四,你看你那点出息!你忘了咱俩年轻的时候,对,就是高中刚毕业那几年,都曾发誓要改变家乡面貌了 我修河,你不支持谁支持 !”
戴老四面红耳赤,对着干河套点了点头。
(选自《小说选刊》有删改)
1.有人认为,小说题目是“修复村前那条河”,但小说前半部分并未写到戴老板打算修复村前那条河,似为“闲笔”。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说明理由。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伴死人的一夜
王统照
在油腻的木桌上,烛泪如线似流,烛花却大得很,黯惨摇颤的光,照得黑暗的墙角越发看不清楚。屋子当中一个铁筒做的火炉,一个个半黑半红的火球,放出惨绿的火焰来。方正跛足的木桌上面,安置的东西多得很,烛台、秃而粗大的笔、零乱的纸张、点心、花生,更有满盛着烟叶的木盒。
偶然听得炉中的火声毕剥,却同里间一个老病的管事人的鼾声相应答。他是一个二十年前的京中的骡车夫,专伺候“大人”的骡车夫,现在没有好的生计,所以在这个荒僻的义地病院里做管事人。他每谈起尚念念不忘他以前生活的美满与多量金钱的收入。
几个人,或卧着,或斜坐着,都沉默得没一句话说,身体都明明有些支持不住,却又再不能睡觉去。我在房子中间走来走去,往门外看去,一个将灭的纸灯笼,地上还有些没烧尽的火星,秋夜的冷风,吹着火星满地乱跑。我望望火星、灯笼,再看到院中的西屋,距我立着的屋子,只有十步远,使我陡地起了种不可思议的感觉。再回看他们在静默中,越使我精神与身体都难过得不知要怎样处理!又恨不能早早回去,使我在凄清惨淡恐栗的秋夜里,第一次尝试这种况味,然而我心里,却同时自责,不应作这种无理性的思想。
我心里被说不出的异感冲动、震摇,一阵阵恐怖与凄惨悲哀,使我如同失了知觉。忽听得靠北壁的床上,她在沉闷的夜里,长吁了一口气,音哀而颤,于是她的口音,遂破了屋中的岑寂。
她说:“……我没法再往生……活的路上走去……他出来将近整年……竟想不到死……这里!……早知,我……不来呀!还得叔叔们在此……使他都装殓……妥帖,然……我实在永不会忘!……但……”
她的哥哥,是个体弱黄瘦的人,这时只有斜支着头,在椅背上流泪,我们立在室中没得言语。后来她的哥哥惨促地道:“他已经这样了!你连夜坐火车奔到这里……哭……心痛……又怎样?……他……你还有两个孩子呢!”
她本来躺在床上,听到这里,却用力坐了起来道:“孩子怎样?三哥,你……还不知道我将来的苦楚吗?家中人口又多,财产又少,我处处难过!咳!将来的日子……我决定了……孩子托付于三哥,我呢!……再没有生活的勇气……”
她说到这句,喉咙中微弱颤促的声音,已经咽了回去。她重又倒在床上,两手掩着额部。室中又即时静默起来。只听得我们四五个人中时时间作的叹声!
和我同来为死人料理的那位,他是我的一位族兄,衔着一支将燃尽的纸烟,时时用手捻着唇上的黑髭,他于是很深沉郑重地道:“虽然……但还须往后面想,他这种急症,我实在替你不幸!可怜他由学校搬到这个荒凉的义地病院里,他临死的时候,目光没了。瘦得再也不能翻身,然而他还时时用干枯的手抓席子,屡屡地用听不清的口音说:‘没来呢……没来呢!……’今天上午,他……你到了将近半夜方赶到,可怜!……你也不必有别的想法,可是呢,你家里的困难,我们都知道的,将来吧,小孩子还可成人……”
她也没得言语,而她悲凄的叹气声,一变而为似哭非哭的呻吟声!
室中的炉火,已经剩了微光。院中的灯笼,早已熄了。长的秋夜,已经过了多半,还听得檐下树上的宿鸟,时而发出争巢之声,除此以外,更没有一点声息。我时时望院中停灵的西屋,就想在矮矮的木床上,有个未入棺的干枯的青年尸骸,可怜哪,他才二十二岁。
疲乏不能胜过在这夜中奇异之感的逼迫,使我回想到他——死者——的生活。我本来比他大一两岁,虽说是叔侄,却绝没拘束,不过我在外已久,不能常见他。哪想他来求学,竟死在此处!唉,人生的命运!死后她的悲哀!突由室外吹进来一阵黎明的冷风,使我打了一个寒战,回头看看他们,仍是如泥土塑成的一样,静默着。而窗外的晓光,已从田野中穿棂而入,室中渐渐变成白色。
靠近义地的晨鸡啼了几遍,天色已经亮了。于是我们同来的都如复活的一般。我觉得室中悲惨闷滞的空气,几乎将我窒死,遂也不顾秋寒,先跑到院中。而第一眼看的,便是西室的木板风门。院中清冷得很,几丛矮菊旁,睡着一只黑毛大身的狞狗。我方如梦醒,叉手立着。忽然外边有个伺候病院的老人,提拖提拖地提把水壶走进来,他看我在那里,便道:“辛苦啊!……饮些热水吧。”我也正要喝些热水,不想我话未及说出,一阵拍外门的声音,响得非常大,老人很从容地放下水壶道:“唉!……好早……送棺材的来了。”
一九二一年五月
(有删改)
2.有人认为,小说第二段是无关大体的“闲笔”。你同意吗?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理由。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四爷说小说
冯骥才
天津人好武侠小说,写武侠的高手大多扎在天津。有一人名气特别大。别人都是写小说,他说小说。他是白云飞,排行老四,人称“白四爷”。
白四爷长得怪,大身子,四肢短,肚子圆,屁股低,脑袋大如斗;但脑子比脑袋还怪,过目不忘,思路快得离谱。他书看得不多,写的比看的多。最初也用笔写,可是笔杆跟不上脑子,就放下笔,改用嘴说。
那时天津卫时兴办刊办报。报刊为了吸引人,就请名家在报刊上连载武使小说,刊物每期一段,报纸每天一段。小说名家成了香饽饽,天天被编辑逼着趴在桌上从早写到晚,第二天再接着干。唯有白云飞活得舒服,不写只说,只用嘴巴不费力,要说他活得舒服,还不止如此呢——
白四爷好泡澡。他说,一天不泡,浑身是土,两天不泡,浑身长毛。他在劝业场隔壁的大澡堂子“华清池”有个单间——甲排四号。他一年四季,除了大年三十和八月十五,天天在此,每天泡一下午。
他先在热水池子里泡足,然后腰上裹一条大白毛巾,一掀甲排四号的门帘,进去往小床上一躺。澡堂子里的单间都是左右两张小床,中间一个小方柜子。他躺在一张床上,另一张床给找他的人当椅子坐。他一躺下,伙计便过来,搓泥,修脚,一通忙。跟着,伙计端来各样小吃:酱油瓜子、话梅和切成片儿的水灵灵的青萝卜……这些吃喝有热有凉有甜有咸有脆有黏有硬有软。这种活法,就是市井里的神仙。
一天,门帘一撩进来一人,戴着眼镜,是报馆编辑。他往白四爷对面的小床上一坐,拿出纸笔说:“白四爷,明儿咱没稿子登了,您今儿得给我们说上一段,两段更好。”
“你哪个报?”
“《庸报》啊。我天天来,您怎么不记得?”
“天天七八个报馆杂志找我,没前没后叫我说哪段我就说哪段,哪能都记得?我没把你们的故事说混了,就算不错了。”
“四爷,您是嘛脑子,同时说七八部小说,不仅天津没第二人,天下也找不出第二人!”
白四爷听了高兴,来了神儿。
“我在贵报连载的是哪一部?把前边一段念给我听听。”
戴眼镜的编辑笑道:“四爷,您在我们报上连载的是《武当争雄记》。我给您带来今天的报了,您听着,这段是……人摸到窗前,伸出舌头一舔窗纸,悄无声息地把窗纸舔了个洞,一根细竹管子便伸了进来。这人用嘴一吹竹管外边那头,里边这头就冒出一缕青烟,这就是要人命的迷魂药——‘鸡鸣五更返魂香’!”编辑念到这里停住,说道“您上一段就停在这里。”
“好,咱说来就来了!你记——”白四爷来了精神,一张嘴就把前边的故事接上,“窗外那人把迷魂香吹进屋内,半天没见动静。他凑上耳朵听,屋里只有鼾声,这便抽出腰刀轻轻撬开窗户,飞身落入屋中。”四爷说到这儿,眼睛四处溜溜地看了两眼,似乎在找下边的词儿。他一望到现在房内的两张床,再往上一看,马上把故事接下去说:“这人手下极是利索,身子一翻,左右两刀,分别砍在左右两张床上,发出“啪啪”清脆的两声。他忽觉声音不对,定睛一看,床上没人。人呢?他心想不好,未及再看,两条人影忽然由天而降——原来谢虎和廖含英早就伏身在房梁之上。不容这贼人反应过来,他俩已飞落下来,三下两下用绳子捆了,点灯一瞧,同声惊呼:“怎么是你?”
四爷停住了。这戴眼镜的编辑说:“我还没听够呢,四爷,您接着往下说呀!”
“行了,够字数了,扣子也留下来了。”白四爷笑着说道,“你看,人家《369画报》的老秦已站这儿等半天了。”
《庸报》编辑赶忙撤走。白四爷未等老秦开口,便笑道:“我在你们那里连载的是《花面侠》吧。我记得上次说到,花面侠正在山间野店要了一大盘子红烧豹肉,对吗?”
老秦说:“四爷好记性!您兵分八路,竟然一路不乱,您是奇人!”
此时白四爷边听边在寻思,他正捏着一片碧绿的萝卜往嘴里送。他盯着这萝卜片,嘴里已将今天一段的开头说了出来:“忽然她手一抖,咔嚓一声,只见两根筷子中间不是那块豹肉,而是一柄六七寸、银光耀眼、两面开口的飞刀!”
“好!”老秦大叫,“这开头太漂亮了!神来之笔!四爷说来就来,满脑袋奇思妙想啊!”
老秦是报业老江湖,懂得给写东西的人煽风点火,撩动兴致。他这一捧,白四爷上了劲儿,大江决堤般说了下来。不知不觉间,老秦身边又坐了一高一矮两位,也是来要稿的编辑。
真叫人不明白,他这些小说哪儿来的?没见过他苦思冥想,咬着笔杆,愁眉苦脸,也从不把自己关在书斋硬憋。泡澡、搓背、喝茶、嗑瓜子,指天画地一通乱侃,不动笔杆,就把活儿全干出来了。而且是几个不同的长篇故事同时干。他口才好,记下来便是文章,完全用不着编辑加工润色。编辑们你来我往,要哪段他说哪段。他脑袋里这些故事就像天津的电车,红黄蓝绿白花紫七个牌七条线,各走各的,绝不撞车,也没人上错车。
白四爷红了三十年。所有连载的书都由有正书局印行,发行量津门第一,北边卖到黑龙江,南边卖到香港。直到1947年“华清池”热水池屋顶给常年的蒸汽熏糟了,掉一块砸在白四爷脖子上,砸坏颈椎,他天天犯晕,便停了各报刊上的连载,一年后去了湖北老家养伤养老。
于是,原先的一种说法重新冒了出来:他一离开澡堂小说就没了。不管闲话怎么说,打开他的小说一看,还得服人家。
(选自《俗世奇人全本》,有删改)
3.闲笔,是指文学作品中非主线情节的文字。本文有关白四爷“泡澡”的描写也是闲笔,能否删去?请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常守山
聂鑫森
云阳山云雾深处的常家村,最让人高看一眼的是常守山。
常守山65岁了,个子高大,脸盘也宽大,配着大眼、长耳、高鼻、阔嘴,还有嘴边永远浮着的笑意。村民们都说他是生就的福相。
他是种田的好把式,几亩水田、山田侍弄得条理分明,不需要妻子帮忙。他也是盘山(种树、栽竹)的行家里手,屋后的一大片自留山,是他储钱、取钱的银行。
种田、盘山之外,他精力还有富余。家里设有工匠房,摆放着打铁的红炉、站台,做木工活用的砍凳、工具柜。农具中的锄、钯、铲、刀,都是老式样,但尺寸要大一些,因为他身高力大,用起来才过瘾。家具也是按老规矩打造,时新的款式他嗤之以鼻,而且是就地取材,什么胶合板、纤维板、木屑板绝对敬而远之。
农具、家具,常守山做了为的是自用,并不以此作为谋生的项目。但有一种东西,他不常用,别人也不常用,他却隔三岔五地制作,那就是打更报时、驱赶野兽的木梆。
木梆在城市、乡村早成了文物。自从有了钟、表,还要它来报时吗?在山区用得着它的时候,是守秋。各家都有苞谷地,到了夜晚,敲梆吓走那些前来偷、咬苞谷棒子的猴子、野猪。现在条件好了,敲梆太费事,提一个便宜的收录机去,里面录着敲锣打鼓放鞭炮的响亮声响,充了电的干电池可以用好几个小时。守秋的人坐在一堆篝火后,隔一阵按一下开关播出声音,莫说是猴子、野猪,连豹子都逃得远远的。
妻子问:“老常,没用的木梆,你还做?”
“你不懂什么叫无用之用!"常守山哈哈一笑。
原先守秋用木梆时,村民来索取,常守山是免费相送。现在呢,没人要了,他是做着玩。蚽料长一尺、宽五寸、厚四寸,中段镂空,空间的上部比下部要厚一些,因为上部要经受敲打。更重要的是上部和下部的断面上,要锉出高高低低、大大小小的齿状,称之为回音齿。然后在木梆的一端,安上手柄。敲梆的棒提,用的是老南竹的粗壮竹根,用火炙直,用砂纸磨光磨亮。竹根棒槌敲在木梆上,“梆——梆——梆——”,声音高亢、宏重,传得很远很远,像京剧舞台上的花脸演员叫板,有经久不息的膛音。
做一个木梆,又费时又费工。
村民们背地里议论:常守山是不是脑子出了问题?
常家堂屋的墙上,隔些日子,旧木梆换下来,再把新木梆换上去。有时候,常守山兴致来了,取下木梆,站到门外的土坪里,或轻或重地敲打几声,像一个顽皮的细伢崽。
常守山对妻子说:“只有一种东西我打造不出来,那就是手机!但我会玩手机,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君子使物,不为物使。”
一个农民说出这样的话,不但妻子听不懂,村民也会听不懂,不简单啊。常守山虽只念过初中,但他喜欢读书自学,传统国学的普及本他买了不少,在夜晚灯下,津津有味地手不释卷。
村里第一个玩手机抖音的,是常守山。
初冬,常守山去竹山挖冬笋。他把手机固定在一根三四尺长的细竹竿上,由妻子举着,或近或远地对着他。最有趣的是他头扎白毛巾,背着一个很大的竹背篓,背篓里放着一把短柄二齿锄,左手拿着木梆,右手拿着竹根棒提。他像电影《平原游击战》中那个敲梆人一样,先敲几声梆,然后喊道:“平安无事啊一一“妻子笑得差点岔了气。常守山又说道:“冬笋是美味,人人都想吃。最好的冬笋,是藏在土下不冒尖,可怎么才知道它藏在哪里呢?我来告诉你。”
背景中远山苍翠,近景是一片青绿的竹林。常守山先介绍怎么找到竹笋:一是先看竹叶,哪棵竹子的竹叶青葱茂密,它肯定孕育着冬笋。二看竹枝,竹枝的走向便是竹鞭的走向,找到竹鞭就找到了冬笋。三看竹干的颜色,青壳光滑的,说明竹龄短,冬笋就在竹根附近:光泽发暗还有白色斑点的,则是老竹,竹鞭长,冬笋离竹根就远一些。解说中,出现一个一个的画面。接着,是常守山用短柄二齿锄,挖出一只一只肥硕的冬笋,丢进背篓里。结束时,他又敲响几声梆,说:“常家村,家家有竹林,请来这里旅游观光,采购冬笋,体验挖冬笋的乐趣!”
妻子问:“你怎么不说请来我们常家?”
“到哪家不是一样?常家村是一家人。”
这个抖音视频在网上一发出,马上爆红。村民们很感动,赶快转发到各自的微信朋友圈。
沿着云缠雾绕的山区公路,私家小车、电商的货车,一拨一拨地来到常家村,看风景,
吃农家饭菜,采买土特产。许多人家还有客房,可以安闲地住宿。常守山家有四间客房,总是住得满满的。
他领着客人去游山,手里提着木梆。山谷里、岔道边、密林中,不时地敲两下,提醒客人不要走散了。到了快吃饭时,他的妻子在家门前敲三声梆,他也回应三声梆,表示马上会转回来,比打手机还便捷。半夜三更,客人已沉入梦乡,常守山会披衣起床,说是去院墙外巡查,轻轻打几声梆。
妻子说:”还用得着你去敲梆报时吗?”
“不是报时,是报平安。家在梆声里,这个念想就很温馨。”
“老常,你是个人物!"村民们说。
(有删改)
4.“闲笔不闲”是这篇小说的一大特点。所谓“闲笔”,是指叙事文学作品中在人物和事件主要线索外穿插进去的部分。请分析小说中叙写农具式样、常守山喜欢读书这两处“闲笔”的作用。
参考答案:
1.不同意。理由如下:
①从情节设置看,闲笔不闲。前半部分是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交代了故事的背景,为主人公戴老板从因受到村人冷落而不平,最后打算修复小河预设了伏笔。②从人物刻画看,闲笔不闲。小说前半部分写戴老板不满村民对自己的冷落,并苦思原因及对村前小河的种种回忆,刻画了一个眷念故土、有责任感的商人形象。③从主题揭示看,闲笔不闲。曾经汩汩流淌的小河早已干涸,自然环境的恶化引人深思;逐渐富裕起来的村民的精神却像那条小河一样变得干巴,亟需“修复”。
2.不同意。理由如下:
①从情节安排看,先交代“义地”这一特定地点,义地指旧时埋葬穷人的墓园,第二段中写到的在里间打鼾的年老多病者是荒僻的义地病院的管事人,这里时刻都透露出死亡的信息,第二段以简练的文字对他略作介绍,自在情理之中。
②从人物刻画看,病院管事人是二十年前京中的骡车夫,专门伺候过“大人”,而如今却只能在荒僻的义地病院里回忆往日的“美满”生活,表明他对眼前生活的不满。
③从主旨揭示看,作者以骡车夫为映衬,提出一个问题:不仅死者遗下的孤儿寡母命运是悲惨的,当今这个苦难的世界,谁又能真正过上好日子呢?从而深化作品主题。
3.不能。理由:①澡堂是白四爷说小说的特定环境,白四爷的小说大都是在澡堂里“泡”出来的,只有“泡了澡”才能“说小说”。②“泡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澡堂里面的寻常之物也能启发他的联想和想象;被澡堂屋顶掉下的一块砸坏颈椎后,停掉连载。③“泡澡”有利于凸显白四爷的“奇人”形象,不同于其他作家苦思冥想,关在书斋硬憋,白四爷泡澡便能出口成章。
4.①开头叙写常守山用的工具都是老式样,家具是按老规矩打造,对新款式敬而远之,这既交代了常守山的生活背景,也表明他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坚守。②叙写常守山喜欢读书,学习传统国学,体现他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丰富人物形象;为下文常守山运用现代科技推广发展乡村经济做铺垫,使故事脉络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