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李樯的《大车》(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李樯的《大车》(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09 12:12: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小说专题训练-----李樯的《大车》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大车(节选)
李檣
父亲驾着他的马车再次消失在秋日清晨的迷雾中。当太阳驱散雾霭,村庄安静地低伏在原野深处,村子里杂树丛生,炊烟氤氲,它们或直或弯着飘向蓝天,去追寻白云,并像父亲那样飘向远方。鸡和狗儿在村子里寻食、闲逛,或像孩子们一样追打嬉闹,但没有谁乐意远离,没有谁会像父亲那样毫无眷顾甚至有些迫切地离去。每年秋收后一切拾掇停当,到来年开春田野里的麦子开始吐穗期间,父亲都会驾着他的大车消失一段时间。他每次回来,母亲都会说,你怎么没死在外边,你死到外边去吧。
其实父亲的马车一度是用来贩运石头的。他把东山开采的石块贩运到我们或邻近的村子,卖给那些需要盖新房子的人家。吴大伯就是父亲带到我们这个小村庄的石匠,他来自西北很远的地方。吴大伯白天干活,晚上摇身一变,就会变成一位说唱艺人。到了晚上,父亲会帮吴大伯在秋收后的打麦场上架起牛皮鼓,村里的老人们和少数妇女、孩子纷纷拎着小板凳、小方椅来到打麦场,坐到吴大伯对面,借着月光和住户门窗泄出的灯光,巴巴地等待着。吴大伯呷一口父亲为他泡好的有半搪瓷缸子劣质茶叶的茶水,敲起鸳鸯板,清清嗓子,“当哩个当,当哩个当!闲言碎语休多讲,表一表好汉武二郎……”
说唱的曲儿无非《水浒》《杨家将》这么几出,但一部《水浒》就足够糊弄一村庄的人了,戏才唱到半截,整饬石头的工作结束,他便会卷起铺盖,奔向别的村子或者回家。有人央托父亲,等老吴闲下来再把他请来嘛,好歹把剩下的大半拉子唱完!父亲承担着吴大伯助手的角色,安排食宿,各家起点谷子,凑成半袋子甚至一麻袋,绑到吴大伯自行车的后座上。母亲并不赞成这些,她对父亲说,瞎日弄什么,人家来挣了钱,还驮一口袋粮食回去,你落个什么,有那工夫还不如去一趟东山,多倒弄一车石头。父亲并不搭理母亲,总是一句“你懂个屁”,便拍拍屁股出去了。
终于,父亲拥有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家伙落儿,一只脸盆大小的牛皮鼓、一根打鼓棒、一对鸳鸯板、一副鼓架。他悄悄叮嘱我,这是从靖安寨一个死去的老说唱艺人家里淘来的,不要告诉母亲。他有时会让我跟在身后,帮忙抱着鼓架来到村东头的大芙蓉树下,背靠树桩支好大鼓,咚的一声,父亲向饭后的村人发出好戏即将开场的信号。“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铁甲吞了吴……”母亲仍不赞成这些。瞎日弄什么,又没人给你一个子儿、一瓢谷子,有那工夫还不如去一趟东山。父亲仍是那句话,你懂个屁。
在整个村庄,在我们村庄所处的整个大锅笼罩的天底下,父亲时常背着双手,一个人走向村外的麦田或棉花地。他的身影在那二十四条小路上交错出现,清晨或夜晚,春夏秋冬,风雨或飘雪中,他的身影显得孤零,似乎没人能够理解他心底挣扎着的那份孤独。
不知哪天起,人们盖房子时兴起扎钢筋浇水泥的地基,没人家再需要石头,父亲的马车常常空载而归,一些嵌进车板夹缝的石子儿默然无声,硌疼了父亲和母亲的眼神。父亲的大车多半闲置在西南角的草棚下,似乎失去了往日的尊严。从西北方向骑车而来的吴大伯再也没有出现过。父亲搬出那套闲置已久的马具,掸去上面的灰尘,牵出一身纯栗色皮毛的高头大马,为它修理好脚掌,驾上马车便出发了。每年的秋收后,他都要离家出走,在外游荡整整一个冬天。
我常常爬到村口那株高大的柳树上,手搭凉棚眺望远方,期待看见父亲的大车突然出现在二十四条小路当中一条的尽头。然而他跟他的大车就像一只飞走的鹰,低矮的村庄和平坦的麦地并非他的归宿似的,只有我们从未见过的高山,哪怕寒风凛冽、白雪飘舞,但终究是他向往的地方。有时也会看见父亲从西北方向的某条小路的尽头飞奔而来。父亲裹着他那件藏青布大氅,头上戴着一顶棉绒帽,护耳随着大车的颠簸扇合着,像两只飞鸟的翅膀。他面色黯淡,嘴唇干涩,眉毛上凝结着风霜。但他不会停留多久,很快又消失在平原深处。小路的尽头是灰蒙蒙的天地相接所在,神秘而悲情,父亲一头扎过去,一次次义无反顾地消失。
这样不知多少年。父亲终于彻底回来了,就像那些深秋早晨重新回到枯草上的露珠。他老了许多,白发丛生而且发量稀疏,门牙掉了一颗,就那样豁着。他从来没讲述过在外游荡的日子过的是怎样的生活,遇见过什么人,他对这些好像毫无复盘的兴致。他的大车终于在漫漫旅途的颠簸中散了架,车轱辘也断了,他只好把它丢弃到远方的荒野里,任凭风吹雨蚀,被来年的野草和藤蔓覆盖。那只装着鼓乐的麻袋,底边在父亲驭马飞奔的路上炸了线,裂开一个大大的口子,那些家伙落儿不知遗落在了异乡的哪个角落。那匹纯种的栗色马也已瘦得皮包骨,显得有气无力、双目无神。
父亲在家老老实实地待了一个冬天,第二年春天的时候,青草冲破土层,花儿开了,把那二十四条小路重新打扮得生机盎然。栗色马经过一个冬天的休整,重新变得膘肥体壮、毛色光亮。父亲套上马具,牵着缰绳走出院门,溜达着出村,沿着其中一条小路,再次走向远处那道灰蒙蒙的天际线。
(节选自《人民文学》2022.9,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的村庄与世隔绝,村里生活原始,人们自得其乐,甘于这样封闭且落后的生活。
B.父亲为人勤劳热情,既富有家庭责任感,又处处与人为善,能与村人、外人贴心相交。
C.不管父亲做什么,母亲都不赞成,父亲常斥责母亲“你懂个屁”,可见夫妻关系紧张。
D.纯栗色皮毛的高头大马后来“瘦得皮包骨”,足可见父亲旅程的遥远、奔波以及艰辛。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的景物描写,既揭示了村庄在地理位置和生存环境上的特点,又处处与父亲的毫不留恋作对比,使读者对父亲的离去愈发充满疑惑。
B.小说的主线情节围绕父亲与大车展开,中间插叙吴大伯的相关内容,既充实了村庄生活的画面,又暗示了父亲热情忙碌与清冷孤独交织的形象。
C.小说中的比喻手法少而精妙,如“他的大车就像一只飞走的鹰”,父亲回来“像那些深秋早晨重新回到枯草上的露珠”,两处比喻颇具深意。
D.小说的语言总体平淡而朴实,但也不乏隽永之处。既有生活气息浓郁的方言凸显人物的生活处境,又有诗意隽永的描写带给读者无尽的想象。
3.小说题为“大车”,请结合全文探究其意蕴。
4.小说中,李樯有意识地为主人公准备了一种“无聊的形式”——不断从村庄出走。请结合小说,谈谈你对这种“无聊的形式”的理解。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大车(节选)
李樯
父亲驾着他的马车再次消失在秋日清晨的迷雾中。
父亲跨坐到车辕上,扬起他那杆称心如意的马鞭,“驾”,父亲轻喝一声,鞭鞘会发出一声还不至于把我们惊醒的脆响。父亲的去向只有两个方位,一个是西北,一个是东南。每年秋收后一切拾掇停当,到来年开春田野里的麦子开始吐穗期间,父亲都会消失一段时间。他每次回来,母亲都会说,你怎么没死在外边,你死到外边去吧。
父亲的马车一度是用来贩运石头的。他把东山开采的石块贩运到我们或邻近的村子,卖给那些需要盖新房子的人家。打算翻盖新房,或者为即将长大的儿子盖婚房的人家,都会事先购买一批石头堆砌到自家院子前。砌地基时再请来石匠,将那些大小不一棱角参差的石块整饬成方石、条石,以及其他可以利用的形状。
吴大伯就是父亲带到我们这个小村庄的石匠。他来自西北很远的地方。吴大伯白天干活,晚上摇身一变,就会变成一位说唱艺人。他的自行车上除了驮着一根铁钎、一把长柄和一把短柄铁锤,后座上还永远挂着一条发黄的旧布袋,那里面有一面牛皮鼓、一根打鼓棒和一对月牙形铜片。父亲说,那对铜片叫鸳鸯板,成双成对,不能分开。两块铜片夹在左手的五指中,互相撞击,便发出清脆悦耳的和音。我曾从吴大伯手里接过那两块铜片拿在手里把玩,像两弯黄月牙,有些沉,边角圆润,暗黄的铜片上有一些岁月侵蚀的暗纹。到了晚上,父亲会帮吴大伯在秋收后的打麦场上架起牛皮鼓,村里的老人们和少数妇女、孩子纷纷拎着小板凳、小方椅来到打麦场,坐到吴大伯对面,借着月光和住户门窗泄出的灯光,巴巴地等待着。吴大伯呷一口父亲为他泡好的有半搪瓷缸子劣质茶叶的茶水,清清嗓子,啐的一声往身后的地面上吐出一口浓痰,左手举起鸳鸯板到齐耳的高度,右手杨起打鼓捧,咚,叮当当、叮当当,“当哩个当,当哩个当,当哩个当哩个当哩个当!闲言碎语休多讲,表一表好汉武二郎”
父亲承担着吴大伯助手的角色,安排食宿,各家起点谷子,凑成半袋子甚至一麻袋,绑到吴大伯二八大杠自行车的后座上。有人说父亲其实就是吴大伯的弟子,但母亲并不赞成这些,她对父亲说,瞎日弄什么,人家来挣了钱,还驮一口袋粮食回去,你落个什么,有那工夫还不如去一趟东山,多倒弄一车石头。父亲并不搭理母亲,总是一句“你懂个屁”,便拍拍屁股出去了。
终于,父亲拥有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家伙落儿,一只脸盆大小的牛皮鼓、一根打鼓棒、一对鸳鸯板、一副由四根藤条中间穿上牛皮筋可以自由收合的鼓架。他有时会让我跟在身后,帮忙抱着鼓架来到村东头的大芙蓉树下,背靠树桩支好大鼓,咚的一声,父亲向饭后的村人发出好戏即将开场的信号。“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铁甲吞了吴;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在整个村庄,在我们村庄所处的整个大锅笼罩的天底下,父亲时常背着双手,一个人走向村外的麦田或棉花地。他的身影在那二十四条小路上交错出现,有时是在露水桂满叶梢、一轮红日从地平线上升起的清晨,有时是在彩霞漫天的黄昏或者明月高悬的夜晚,春夏秋冬,风雨或飘雪中,他的身影显得孤零,似乎没人能够理解他心底挣扎着的那份孤独。有时我会跟在他的身后,没什么话说,只是左蹦右跳地在小路两边的杂草丛中捕捉蚂蚱,用一根狗尾草把那些蚂蚱串起来,带回家喂给鸡儿们。
不知哪天起,人们盖房子时兴起扎钢筋浇水泥的地基,没人家再需要石头,父亲的马车常常空载而归,一些嵌进车板夹缝的石子儿默然无声,硌疼了父亲和母亲的眼神。他的大车闲置下来,除了农忙季节把成捆的麦子拉到打麦场上,或者把收割的玉米秆拖到院子前,码成越冬用的柴火垛,或者拉着母亲和其他一些妇女、孩子去十里外的集镇,父亲的大车多半闲置在西南角的草棚下,似乎失去了往日的尊严。他那条麻线缠成手柄的马鞭,鞭杆由三根竹条咬合编织而成,一米来长,鞭鞘是根韧劲十足的牛筋线,比鞭杆稍长一些。当父亲挥起鞭子,赶着大车离开村庄前往东山时,那鞭鞘的嘶啸声是令母亲安心、令我和妹妹敬畏的声音。但现在父亲没理由再去东山了,那鞭声听上去也变得喑哑无力,不再有往日那么悦耳。
从西北方向骑车而来的吴大伯再也没有出现过,父亲打听到他常常去东南方向的一个市镇,具体是哪个市镇,谁也不知道。父亲搬出那套闲置已久的马具,掸去上面的灰尘,牵出一身纯栗色皮毛的高头大马,为它修理好脚掌,驾上马车便出发了。每年的秋收后,他都要离家出走,在外游荡整整一个冬天。有人说他是去寻找师傅,有人说见过他在十里八乡游走说唱,也成了一个像吴大伯那样的说唱艺人。
我常常爬到村口那株高大的柳树上,手搭凉棚眺望远方,期待看见父亲的大车突然出现在二十四条小路当中一条的尽头。然而他跟他的大车就像一只飞走的鹰,低矮的村庄和平坦的麦地并非他的归宿似的,只有我们从未见过的高山,哪怕寒风凛冽、白雪飘舞,但终究是他向往的地方。
(有删改)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你怎么没死在外边,你死到外边去吧”,这是母亲以她的方式,表达对出门在外的父亲的担忧和终于等到父亲平安归来的欣喜。
B.“他的身影显得孤零,似乎没人能够理解他心底挣扎着的那份孤独”,含蓄地表现了父亲苦苦追求人生理想却被人误解的痛苦。
C.“那鞭鞘的嘶啸声是令母亲安心、令我和妹妹敬畏的声音”,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贩运石头的大车在“我”的家庭中的重要地位。
D.“父亲的去向只有两个方位,一个是西北,一个是东南”是一处伏笔,后文中吴大伯从西北来和父亲到东南去寻找吴大伯是照应。
6.从父亲与吴大伯的关系这一角度,简要分析“父亲”的形象特点。
7.小说以“大车”为题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车(节选)
李樯
父亲驾着他的马车再次消失在秋日清晨的迷雾中。
父亲跨坐到车辕上,扬起他那杆称心如意的马鞭,“驾”,父亲轻喝一声,鞭鞘会发出一声还不至于把我们惊醒的脆响。父亲的去向只有两个方位,一个是西北,一个是东南。每年秋收后一切拾掇停当,到来年开春田野里的麦子开始吐穗期间,父亲都会消失一段时间。他每次回来,母亲都会说,你怎么没死在外边,你死到外边去吧。
父亲的马车一度是用来贩运石头的。他把东山开采的石块贩运到我们或邻近的村子,卖给那些需要盖新房子的人家。打算翻盖新房,或者为即将长大的儿子盖婚房的人家,都会事先购买一批石头堆砌到自家院子前。砌地基时再请来石匠,将那些大小不一棱角参差的石块整饬成方石、条石,以及其他可以利用的形状。
吴大伯就是父亲带到我们这个小村庄的石匠。他来自西北很远的地方。吴大伯白天干活,晚上摇身一变,就会变成一位说唱艺人。(1)他的自行车上除了驮着一根铁钎、一把长柄和一把短柄铁锤,后座上还永远挂着一条发黄的旧布袋,那里面有一面牛皮鼓、一根打鼓棒和一对月牙形铜片。父亲说,那对铜片叫鸳鸯板,成双成对,不能分开。两块铜片夹在左手的五指中,互相撞击,便发出清脆悦耳的和音。我曾从吴大伯手里接过那两块铜片拿在手里把玩,像两弯黄月牙,有些沉,边角圆润,暗黄的铜片上有一些岁月侵蚀的暗纹。到了晚上,父亲会帮吴大伯在秋收后的打麦场上架起牛皮鼓,村里的老人们和少数妇女、孩子纷纷拎着小板凳、小方椅来到打麦场,坐到吴大伯对面,借着月光和住户门窗泄出的灯光,巴巴地等待着。(2)吴大伯呷一口父亲为他泡好的有半搪瓷缸子劣质茶叶的茶水,清清嗓子,啐的一声往身后的地面上吐出一口浓痰,左手举起鸳鸯板到齐耳的高度,右手扬起打鼓棒,咚,叮当当、叮当当,“当哩个当,当哩个当,当哩个当哩个当哩个当!闲言碎语休多讲,表一表好汉武二郎……”
父亲承担着吴大伯助手的角色,安排食宿,各家起点谷子,凑成半袋子甚至一麻袋,绑到吴大伯二八大杠自行车的后座上。有人说父亲其实就是吴大伯的弟子,但母亲并不赞成这些,她对父亲说,瞎日弄什么,人家来挣了钱,还驮一口袋粮食回去,你落个什么,有那工夫还不如去一趟东山,多倒弄一车石头。父亲并不搭理母亲,总是一句“你懂个屁”,便拍拍屁股出去了。
终于,父亲拥有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家伙落儿,一只脸盆大小的牛皮鼓、一根打鼓棒、一对鸳鸯板、一副由四根藤条中间穿上牛皮筋可以自由收合的鼓架。他有时会让我跟在身后,帮忙抱着鼓架来到村东头的大芙蓉树下,背靠树桩支好大鼓,咚的一声,父亲向饭后的村人发出好戏即将开场的信号。“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铁甲吞了吴;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在整个村庄,在我们村庄所处的整个大锅笼罩的天底下,父亲时常背着双手,一个人走向村外的麦田或棉花地。他的身影在那二十四条小路上交错出现,有时是在露水挂满叶梢、一轮红日从地平线上升起的清晨,有时是在彩霞漫天的黄昏或者明月高悬的夜晚,春夏秋冬,风雨或飘雪中,他的身影显得孤零,似乎没人能够理解他心底挣扎着的那份孤独。(3)有时我会跟在他的身后,没什么话说,只是左蹦右跳地在小路两边的杂草丛中捕捉蚂蚱,用一根狗尾草把那些蚂蚱串起来,带回家喂给鸡儿们。
不知哪天起,人们盖房子时兴起扎钢筋浇水泥的地基,没人家再需要石头,父亲的马车常常空载而归,一些嵌进车板夹缝的石子儿默然无声,硌疼了父亲和母亲的眼神。他的大车闲置下来,除了农忙季节把成捆的麦子拉到打麦场上,或者把收割的玉米秆拖到院子前,码成越冬用的柴火垛,或者拉着母亲和其他一些妇女、孩子去十里外的集镇,父亲的大车多半闲置在西南角的草棚下,似乎失去了往日的尊严。他那条麻线缠成手柄的马鞭,鞭杆由三根竹条咬合编织而成,一米来长,鞭鞘是根韧劲十足的牛筋线,比鞭杆稍长一些。当父亲挥起鞭子,赶着大车离开村庄前往东山,那鞭鞘的嘶啸声是令母亲安心、令我和妹妹敬畏的声音。但现在父亲没理由再去东山了,那鞭声听上去也变得喑哑无力,不再有往日那么悦耳。
从西北方向骑车而来的吴大伯再也没有出现过,父亲打听到他常常去东南方向的一个市镇,具体是哪个市镇,谁也不知道。父亲搬出那套闲置已久的马具,掸去上面的灰尘,牵出一身纯栗色皮毛的高头大马,为它修理好脚掌,驾上马车便出发了。每年的秋收后,他都要离家出走,在外游荡整整一个冬天。有人说他是去寻找师傅,有人说见过他在十里八乡游走说唱,也成了一个像吴大伯那样的说唱艺人。
我常常爬到村口那株高大的柳树上,手搭凉棚眺望远方,期待看见父亲的大车突然出现在二十四条小路当中一条的尽头。(4)然而他跟他的大车就像一只飞走的鹰,低矮的村庄和平坦的麦地并非他的归宿似的,只有我们从未见过的高山,哪怕寒风凛冽、白雪飘舞,但终究是他向往的地方。
(有删改)
8.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父亲轻喝一声,鞭鞘会发出一声还不至于把我们惊醒的脆响”,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驾着马车时父亲对孩子们的细心呵护。
B.“村里的老人们和少数妇女、孩子……巴巴地等待着”这一场面表现了在文化生活极度匮乏的时代,人们对听吴大伯说唱的期盼。
C.“父亲的大车多半闲置在西南角的草棚下,似乎失去了往日的尊严”,说明已不能给家庭带来收入的大车在这家人心中不再重要。
D.小说叙事围绕着大车展开,大车不仅是贯串全文的线索,还是时代与生活发展的见证和作者塑造“父亲”这一丰满形象的重要道具。
9.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1)处,运用细节描写,通过细数吴大伯自行车上驮着的工具和说唱乐器,揭示了吴大伯石匠和说唱艺人的双重身份。
B.第(2)处,运用动作和语言描写,详细描写了吴大伯说书前的准备工作和说书内容,使吴大伯说唱艺人的形象跃然纸上。
C.第(3)处,运用动作描写,通过细致描写“我”跟在父亲身后自娱自乐的一系列动作,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的天真活泼。
D.第(4)处,运用比喻和对比等修辞手法,以景结情,写出父亲对现实世界的不满,表现父亲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和追求。
10.小说以“父亲驾着他的马车再次消失在秋日清晨的迷雾中”开头,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加以赏析。
11.小说塑造吴大伯这一人物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D
A.“村庄与世隔绝”错误,原文说“父亲时常背着双手,一个人走向村外的麦田或棉花地。他的身影在那二十四条小路上交错出现”,从原文看,有二十四条小路通向外界,父亲也是从这些小路奔向远方。
B.“富有家庭责任感”“贴心相交”错误,父亲“富有家庭责任感”的评价从其运石材养家糊口、秋收后才离开村庄远行的行为中可以见到,但是长时间的漂泊中又将家庭生活的重担交予母亲,这于母亲而言,不是家庭责任感的体现。父亲虽能与人融洽相处,但内心充满孤独,无法用“贴心相交”形容。
C.“不管父亲做什么,母亲都不赞成”错误,当父亲用大车运石材时,母亲是赞成的。此外,“夫妻关系紧张”一说没有太多依据,只能说母亲不理解父亲的选择。
2.A “处处与父亲的毫不留恋作对比”错误,炊烟“去追寻白云,并像父亲那样飘向远方”,两者具有相似性,明显不属于“对比”的手法。
3.①大车曾是谋生工具,是父亲从村外运送石材和农忙时节劳作的工具,代表了特定时期的生活方式。
②随着时代变迁,大车成为载着父亲远离村庄、追寻广阔自由世界的媒介。
③大车陪伴着父亲,“终于在漫漫旅途的颠簸中散了架,车轱辘也断了”,像父亲一样衰老不堪,象征着精神(心灵)突围的艰辛不易。
4.①从为生存出走,到拉车在外“游荡”,这种“无聊的形式”揭示了主人公在时代变迁下的生存困境。
②主人公不断从村庄出走,有时是为生存,但更多的是为了追求精神空间,这种“无聊的形式”的持续,揭示了主人公的精神困境。
③拉大车出走看似无聊,但主人公却一次次义无反顾地消失,在不断地走与回、回与走中寻求精神的突围。作者借主人公的这种“无聊形式”象征每一个希望心灵脱困的人的不断求索。
④以主人公的这种“无聊的形式”串连全文,看似波澜不惊,却留给了读者更多的想象与思索空间。
5、B “被人误解的痛苦”错,原文“他的身影显得孤零,似乎没人能够理解他心底挣扎着的那份孤独”主要表现父亲的孤独和不被人理解,无法分析出父亲“被人误解的痛苦”。
6.①父亲将吴大伯“带到我们这个小村庄”,并“承担着吴大伯助手的角色”,表现了父亲的热情善良。②父亲跟吴大伯学习说唱技艺,表现了父亲的好学和对精神生活的追求。③父亲去寻找吴大伯,表现了父亲对友谊的珍视和对远方的向往。
7.①情节结构上:大车是贯串全文的线索,全文叙事围绕着大车来展开。②人物形象塑造上:大车承载着整个家庭的生活重负,又是父亲走向外面世界的工具,大车是父亲形象的外显。③主旨体现上:大车见证了时代的变化,小说通过表现大车在生活中的位置变化,映射了人们的生活变化和时代发展。
8.C “说明已不能给家庭带来收入的大车在这家人心中不再重要”分析错误,曲解文意。根据后文“父亲搬出那套闲置已久的马具,掸去上面的灰尘,牵出一身纯栗色皮毛的高头大马,为它修理好脚掌,驾上马车便出发了”可知,大车对父亲来说仍然很重要。
9.D “写出父亲对现实世界的不满”错,根据全文内容可知,父亲并没有对现实世界不满,而是不满足于只顾当下的、平庸的现实世界。
10.①是整篇文章的点题之笔,对全文具有统摄作用。②写出了父亲谋生的艰辛,父亲赶着马车搞贩运,一直在不停奔波。③写出了父亲精神的追求,父亲赶着马车不停地去走向外面的世界。④营造了一种悠远迷蒙的意境,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11.吴大伯作为说唱艺人,深受父亲和村里人的尊重和欢迎,表明生活在文化贫乏的乡村里的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②通过父亲对吴大伯的态度,以及在吴大伯离开后,打听吴大伯的去向等行为,表现了父亲乐于助人和对友谊的珍视,从而使父亲的形象更加丰满。③吴大伯对父亲离开大山,奔向自己向往的旅途有催化作用,推动了情节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