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时期的欧洲》课堂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公元2—3世纪,罗马奴隶主为了保证足够的劳动人手,把大田庄分成小块土地,逐渐把部分奴隶固着在小块土地上,让他们自己经营,向他们征取一部分收成,准许有自己的家室,他们随土地出售而转移。同时期,日耳曼氏族贵族把战俘变为奴隶,并非实行古典式的奴隶占有制,奴隶每人都有自己的一所房屋和一个家庭;此外,氏族贵族拥有很多亲兵,亲兵效忠首领,首领给养亲兵。据此可以推断( )
A.上古欧洲已由奴隶社会转型至封建社会
B.西欧封建社会诞生于罗马帝国的废墟上
C.西欧奴隶社会时期产生了封君封臣制度
D.西欧封建制度植根于罗马和日耳曼因素
2.1251年,在英国某郡的王室自营地庄园中,庄园公共事务由村民组成的陪审团处理,1380年起庄园的警察、检验员由村庄民众选出,1465年庄园的佃户还获得庄园内个人案件诉讼由庄园法庭处理、禁止外面的官员干涉庄园事务的王室特许状。这说明( )
A.中古西欧王权的分散和软弱性 B.英国王权复兴的趋势有所逆转
C.庄园具有一定的基层自治特色 D.英国普通民众自治能力的增强
3.1131年列日宗教会议上,教皇英诺森二世头戴装饰华美的三重冠,骑着白马,以罗马皇帝般的盛大仪式进入会场,德意志国王洛泰尔三世为其亲自牵马。这一典礼活动反映了当时( )
A.王权与教权矛盾有所缓和 B.德意志分裂导致王权削弱
C.基督教是罗马帝国的国教 D.世俗王权受制于宗教神权
4.14世纪,西欧一些城市成立了城市同盟并制定了同盟法律,于是出现了一个所谓“法律圈”现象,如德意志地区莱茵河畔法兰克福的法律为49个城市所采用。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
A.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 B.国家统一趋势的加强
C.基督教会实力的削弱 D.欧洲大陆法系的形成
5.“合理谋利”精神起源于新兴的市民等级。市民等级是一个复杂的复合体,它包括手工艺匠人、商人、雇工、作坊老板,以及所有居住在城市中的人。城市作为自由自治的市民社会,创造出了一种可以引发农民的市场兴趣、把他们的富余产品出售到市场从而为自己增加收入的新机制。这种经济联系产生的结果是( )
A.加速了专业化分工 B.促进了英国的农业化
C.直接导致工业革命 D.有利于资本原始积累
6.1231年,罗马教皇授予巴黎大学罢教、罢课权和迁校权,学校在与教会或城市当局发生冲突时,在教学和学术工作中受到干扰时,都可行使这一权利。这表明巴黎大学( )
A.受教皇的直接控制 B.取得一些独立自治权
C.反对王权干预教育 D.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
7.中世纪的西欧,市民阶层最初只注意本城市的利益,但随着工商业和国内外政治的发展,他们改变了对国家事务的冷淡态度,开始帮助国王,促进统一。这表明( )
A.王权的社会基础有所扩大 B.市民联合以争取城市自治
C.封建庄园制经济逐步解体 D.国王依靠市民来治理国家
8.12世纪的西欧城市学校由市政府决定学费金额、选聘教师、支付工资、确定儿童入学资格等。从教学内容上看,城市学校注重读、写、算的基础知识和与商业、手工业活动有关的各科知识的学习。上述材料反映了( )
A.教育朝着精英化方向发展 B.王权加强促进教育的变革
C.近代科学知识得到社会重视 D.城市教育的世俗化趋势明显
9.中世纪时期,教皇支持大学,一方面是为了摆脱地方教会对大学的控制,另一方面利用大学在宗教上的影响力去反对宗教异端;对于国王来说,大学培养的诸多人才,可以充当国王的官吏;对于城市来说,大学的存在为城市带来好名声和商业繁荣。这一现象( )
A.缓和了中世纪社会的各方矛盾 B.保证了大学持久健康发展
C.集中体现了中世纪的社会特征 D.直接推动人文主义的兴起
10.12、13世纪时,西欧越来越多的城市与国王结成同盟,即国王授予城市具有法律意义的“特许状”。通过特许状,城市的市民不再负担封建义务,他们拥有自己立法、司法和征税、铸币等权利,城市以金钱和人力支持国王。这表明,西欧城市自治( )
A.促进了封君封臣制度的产生 B.符合国王权力加强的需要
C.得益于近代民族国家的支持 D.源于新型生产方式的推动
11.14世纪,欧洲大多数贵族不重视或没有能力经营自己的地产,将其抵押或变卖,以偿还债务或应付开支;富裕农民、骑士、乡绅通过各种手段不断集中土地,以新的经营方式掌握了生产、交换等环节,还控制了乡村行政事务。这反映了当时欧洲( )
A.原始资本快速增长 B.庄园经济彻底衰落
C.市民阶层发展壮大 D.农村社会结构变化
12.被誉为“欧洲大学之母”的巴黎大学(如图)创建于1200年,目前有800多年的历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是当时欧洲的哲学研究中心,是法兰西民族的荣耀。巴黎大学得以创建的主要历史背景是( )
图2 中世纪巴黎大学的教学场景
A.法国自由民主思潮的兴起 B.教会学校不断发展壮大
C.法国商业复兴和城市发展 D.人们追求新的教育理想
13.16世纪初,统一的俄罗斯国家建立,之后不断向周围扩张,逐渐成为疆域辽阔的国家。下列关于俄罗斯历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俄罗斯发端于基辅罗斯 B.深受奥斯曼帝国文化的影响
C.第一任沙皇是伊凡四世 D.17世纪末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帝国
14.图3为拜占庭帝国画作《查士丁尼及其随从》,画作上查士丁尼不仅居中而且显得最为高大。他的左边是大主教马克西米尔和三位助祭师,右边是两个贵族近臣和五个年轻侍卫。这说明,当时拜占庭帝国( )
图3
A.军队决定帝国一切事务 B.王权位于国家权力中心
C.美术创作以宫廷生活为主 D.教会权势凌驾于王权之上
15.图3为16世纪中后期伊凡四世在位期间的部分举措。这些举措旨在( )
〇未经特许,王公不得将自己的领土出售或馈赠给教会。凡未经报批而转让给教会的土地,一律没收。 〇将莫斯科及邻近各县的优质土地分给在莫斯科附近没有领地的1000余名小贵族。 〇颁布《兵役条例》,推行义务兵役制,规定凡占有150俄亩土地者,必须提供一名全副武装的骑兵,自备马匹、大力、弓箭等。
图3
A.实现富国强兵 B.进行土地改革 C.加紧对外扩张 D.加强沙皇权力
二、非选择题
16.(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有位学者在总结西欧封建社会的历史时,使用了如下标题:
“黑暗时代/充满变化的时代”
根据材料,结合5—15世纪的西欧历史,展开论述。(16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明清城市是皇杈统治下的城市,皇帝意志以及行政权力的观念对城市结构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古代城市的主要功能是郡县治所和军事要塞。财政收支由政权把持,经济活动受到政权的主导和官僚阶层盘剥。商品经济的发展会使城市功能突破原有的分区,改变城市的阶级构成。晚明江南地区出现了一批专门的工商业城镇,这对城市社会结构也产生了较大影响。但是由于中国封建专制政治的控制,中国古代的城市在向近代城市发展的道路上出现了很大的困难,传统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以及对工商业缺少立法方面的保护,使得中国古代工商业发展缓慢,城市更多的是作为政治中心而存在。
——摘编自菅兵兵、葛华阳《明清城市结构初探》
材料二
中世纪西欧的城市既不起源于伯爵的城堡,也不起源于大教区管辖的中心。从地理位置上讲,它们建立在商业贸易的交结点上,出现在封建关系最薄弱、封建统治鞭长莫及或权力真空的地带。所以在这些城市中……无法阻碍资本主义结构的潜组织因素的结合。在西欧封建社会远未衰落之际,就形成了城市自治,城市自治政府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城市有自行管理的行政官、有团体印章,有市政厅和钟塔。即使是封建税收,也是由城市政府来课税,领主不能直接征收。
——摘编自金观涛《西方社会结构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明清时期城市结构的因素。(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时期的城市与中世纪西欧城市的不同之处。(8分)
18.(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许多人来说,中世纪就是“黑暗的时代”,是契入古罗马和文艺复兴之间的一个巨大错误。由于种种原因,对中世纪的这种不公道的观点持续了整整500年,无论如何,中世纪都不是一个沉睡的、可怕的时代,而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
——摘编自【美】朱迪斯·M·本内特等《欧洲中世纪史》
材料二
中世纪西欧具备了自治城市形成的必要条件外,工商业的发展还造就了一个新的市民阶级,这使得争取人身自由开始成为城市斗争的主要内容。许多已形成的城市通过举行起义、成立公社、谈判妥协,开始实行城市自治。它崇尚民主参与和自由平等,强调私有和尊重法律、注重契约和权利、关注世俗利益,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升华而形成近代市民阶级精神,即现代法治精神。
——摘编自《中国与西欧城市发展影响因素浅析》
(1)归纳材料一的观点,(2分)并结合所学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进行阐述。(3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西欧城市自治运动的特点。(3分)结合所学指出城市自治对当时政治格局的影响。(2分)
19.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10—11世纪,地中海和北海、波罗的海两大贸易区一带出现了新兴城市。从人口数量上看,11世纪后期,英国的考文垂有约6000人,约克有1万余人;14世纪初,只有几座城市超过5万人。从市民构成上看,最初的市民多是商人与手艺人一身二任:随着城市的发展,市民包括城市贵族、富裕商人、手工业者、教士、律师、教师、帮工、学徒等。逃跑的农奴只要在城里住满一年的时间,就可以免受先前领主的追捕,“城市基本上是自由的庇护所,所以它被人称为是一个自由天地”。
——摘编自姜守明《浅析中世纪西欧城市制的起源和发展》
材料二
11—15世纪,领主常将自治特许状赐予城市,以标明相互间的权利与义务。城市市民在处理相互关系时,也往往约定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市长作为城市最高行政长官由市民推选,而且一任只能一年:其他重要官员也由全体市民或市民代表推选。与封建制以出身定等级不同的是,城市中的社会等级是以财富为基础的。每个人的社会身份都不是固定不变的,人人都可以通过发家致富享有优越地位,富人也有因顷刻破产而沦为下层的可能。这些自治城市成为了欧洲近代政治文明的一块试验田,成了近代以国家为载体的政治文明所效仿的样板。
——摘编自刘景华《自治城市:欧洲政治文明试验田》
(1)概括材料一西欧新兴城市的主要特征。(4分)
(2)谈谈你对材料二中“自治城市成为了欧洲近代政治文明的一块试验田”的理解。(6分)
(3)写出推动西欧走向近代的一个外部因素,并说明理由。(2分)
《中古时期的欧洲》课堂练习
测试试题评分参考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C D A A B A D C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D C B B D
1.【答案】D【解析】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罗马和日耳曼的土地制度,为西欧的庄园和农奴制度提供借鉴,日耳曼“氏族贵族拥有很多亲兵,亲兵效忠首领,首领给养亲兵”制度实行为西欧的封君封臣制度奠基,故选D项;西欧进入封建社会的时间是476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排除A项;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和日耳曼人迁徙后建立的一系列王国的基础上,诞生了西欧的封建社会,排除B项;封君封臣制度产生于西欧的封建社会,排除C项。
2.【答案】C【解析】据材料“庄园公共事务由村民组成的陪审团处理……庄园的警察、检验员由村庄民众选出”“庄园内个人案件诉讼由庄园法庭处理、禁止外面的官员干涉庄园事务”可知中古欧洲的部分庄园内,村民可以通过内部组建陪审团、警察和庄园法庭实现基本自治,故选C项;11世纪后,中古欧洲的王权呈现出增强的趋势,材料中的现象在中古欧洲不具有普遍性,排除A项;14世纪英法百年战争以来,英国王权呈现出明显增强的趋势,排除B项;材料中的现象只存在部分没落的贵族庄园中,不具有普遍性,也不适用于所有普通人,排除D项。
3.【答案】D【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宗教会议上德意志国王为教皇牵马,教皇代表基督教神权,反映出世俗王权受制于宗教神权,故选D项;12世纪以来,国王为加强自己王权不断与教权斗争,排除A项;王权削弱导致了德意志分裂,而不是德意志分裂导致王权削弱,排除B项;12世纪时,西罗马帝国已经灭亡,排除C项。
4.【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14世纪西欧成立城市同盟和制定同盟法律并为49个城市所采用,根据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律为49个城市所采用主要是适应了当时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故选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4世纪的西欧属于邦国林立的时期,“统一趋势”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16世纪的宗教改革,挑战了教皇的权威,使教会实力的削弱,排除C项;大陆法系是指欧洲大陆上源于罗马法、以1804 年《法国民法典》为代表的各国法律,所以大陆法系也称罗马法系或民法法系,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5.【答案】A【解析】据材料“创造出了一种可以引发农民的市场兴趣、把他们的富余产品出售到市场从而为自己增加收人的新机制”可知,城市与农民之间形成了一种经济联系,从而有利于国内市场的形成,并能够促进加工产业的专业化分工,最终产生英国的民族工业,故选A项;农民“把他们的富余产品出售到市场”,有利于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进而推动工业民族的形成,排除B项;市场和需求的扩大直接引发工业革命,排除C项;工业革命前资产阶级进行资本的积累称为资本原始积累,而材料增加的是农民的收入,排除D项。
6.【答案】B【解析】据材料“罗马教皇授予巴黎大学罢教、罢课权和迁校权,学校在与教会或城市当局发生冲突时,在教学和学术工作中受到干扰时,都可行使这一权利”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在遇到冲突、受到干扰时,巴黎大学可自行行使权利以保障教学和学术的正常进行,故选B项;材料仅涉及到罗马教皇对于巴黎大学部分权利的授予,没有明确对于巴黎大学的具体管理方式,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到巴黎大学可以行使权利的情境,没有明确对于王权的具体态度,排除C项;城市经济的发展与大学之间互相影响,但材料仅涉及到巴黎大学行使权利的情境,没有明确大学对经济的具体研究,排除D项。
7.【答案】A【解析】据材料“他们改变了对国家事务的冷淡态度,开始帮助国王,促进统一”可知,市民阶层开始帮助国王,说明王权的社会基础有所扩大,故选A项;材料主旨是市民对国王的支持,没有涉及城市自治,排除B项;据材料“市民阶层最初只注意本城市的利益”可知,这一变化是市民阶层的变化,而封建庄园是农业经济组织,二者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中世纪国王依靠贵族来治理国家,排除D项。
8.【答案】D【解析】据材料“教学内容上注重读、写、算的基础知识和与商业、手工业活动有关的各科知识的学习”可知,其为培养商业、手工业等世俗人才,故选D项;据材料“注重读、写、算和与商业、手工业活动有关的各科知识”可知,其教育对象为工商业者,并不是精英,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学校教育得到发展,是“西欧城市”发展的推动,而不是因为王权加强,排除B项;据材料可知,教学内容为“注重读、写、算和与商业、手工业活动有关的各科知识”可知其内容不是近代科学知识,排除C项。
9.【答案】C【解析】材料所述现象体现了中世纪存在多方势力,他们对大学的态度反映出了各自的利益追求,进而集中体现出中世纪的社会特征:政治上教权与王权共存,思想上宗教神学禁止异端,进行文化专制,城市商业比较繁荣等,故选C项;材料所述中世纪时期教皇、国王和城市对大学的态度,不是所述各方之间的关系,故不能体现其矛盾是否得到缓和,排除A项;中世纪大学受到宗教神学思想的严格控制,“健康”一词不准确,排除B项;直接推动人文主义兴起的是文艺复兴,不是中世纪大学,排除D项。
10.【答案】B【解析】据材料“他们拥有自己立法、司法和征税、铸币等权利,城市以金钱和人力支持国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欧城市以法律的形式获得了自治权,给予国王金钱和人力的支持,这适应当时王权加强的需要,故选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封君封臣制产生于中世纪早期,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2、13世纪,民族国家尚未形成,排除C项;12、13世纪还未产生新型生产方式,排除D项。
11.【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欧洲大多数贵族不重视或没有能力经营自己的地产,将其抵押或变卖,逐渐走向衰落,而富裕农民、骑士、乡绅通过各种手段不断集中土地,以新的经营方式掌握了生产、交换等环节,由此可看出14世纪的欧洲农村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封建贵族衰落,富裕农民、骑士、乡绅采用新的方式进行生产,在农村中地位不断提升,D项正确。
12.【答案】C【解析】据材料“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是当时欧洲的哲学研究中心”可知13世纪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促进了城市大学的兴起,以巴黎大学为代表的城市大学促进了哲学研究的发展,故选C项;法国自由民主思潮兴起于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时期,排除A项;材料中的巴黎大学主要研究哲学,说明巴黎大学属于城市大学,主要反映的是市民阶层的价值信仰,排除B项;巴黎大学主要反映的是城市经济发展对教育和人才的需要,体现的是市民阶层的教育理想,排除D项。
13.【答案】B【解析】略
14.【答案】B【解析】根据“拜占庭帝国画作《查士丁尼及其随从》,画作上查士丁尼不仅居中而且显得最为高大。他的左边是大主教马克西米尔和三位助祭师,右边是两个贵族近臣和五个年轻侍卫”可得,当时的皇帝处于画面的中心,正是其权力与地位的反映,说明王权是国家的权力中心,故选B项;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东罗马帝国的皇帝处于权力中心,军队听命于皇帝,军队决定帝国一切事务与史实不符,况且材料没有涉及军队,排除A项;材料中的画作只是说明查士丁尼的中心地位,没有比较,所以也就无从得出画作是以宫廷生活为主,排除C项;画作体现的是查士丁尼的中心地位,凸显了王权是国家的权力中心,很显然教会权势凌驾于王权之上是错误的,排除D项。
15.【答案】D【解析】据材料“未经特许,王公不得将自己的领土出售或馈赠给教会”可知,伊凡四世削弱教会权力,据材料“优质土地分给在莫斯科附近没有领地的1000余名小贵族”可知,伊凡四世通过扶持小贵族以打击大贵族阶层,又通过颁布《兵役条例》,推行义务兵役制,加强对土地占有者的控制,综上,伊凡四世目的在于加强君主权力,故选D项;《兵役条例》的颁布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强兵的作用,但“王公不得将自己的领土出售或馈赠给教会”以及“优质土地分给小贵族”无法起到富国的作用,排除A项;《兵役条例》的颁布于土地改革没有关系,排除B项;从削弱教会到扶持小贵族、推行义务兵役制等,都属于对内部政权的调整,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
16.【答案】(16分)
论述:该标题概括了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2分)
黑暗时代:政治上:实行封君封臣制度,封建国家长期处在割据状态;教权高于王权。
经济上:实行庄园制度与农奴制度,相对封闭独立;农奴被束缚在土地上,遭受农奴主的超经济的强制剥削。
文化上:基督教神权至上,束缚人性。(6分。每点3分,答出其中2点即得满分。)
充满变化的时代:政治上:西欧王权有不同程度的加强,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早期议会的出现;市民阶层壮大。
经济上:城市工商业经济发展,赢得一定自治权。
文化上:大学出现,教育与文化不断发展。(6分。每点3分,答出其中2点即得满分。)
综上所述,5—15世纪的西欧封建社会(中世纪)的历史,一般被认为是长达千年的文化衰落,甚至“黑暗”的时期,并且把造成这种“黑暗”和“文化倒退”的原因归咎于基督教会的统治。但这一时期的西欧也孕育出向近代过渡的诸多因素。(2分)
【解析】
首先提出观点,这一标题高度概括了西欧5—15世纪的历史,体现了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其次根据所学概括黑暗时代的表现和充满变化时代的表现,黑暗时代是指政治上实行封君封臣制度,封建国家长期处在割据状态;教权高于王权。
经济上:实行庄园制度与农奴制度,相对封闭独立;农奴被束缚在土地上,遭受农奴主的超经济的强制剥削。文化上,基督教神权至上,控制人们的精神生活,宗教戒律束缚人性发展。充满变化的时代大约是11世纪以后,政治上,西欧王权有不同程度的加强,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早期议会的出现;市民阶层壮大。经济上,城市工商业经济发展,赢得一定自治权。文化上,大学出现,教育与文化不断发展。综上所述,5—15世纪的西欧封建社会(中世纪)的历史,一般被认为是长达千年的文化衰落,甚至“黑暗”的时期,并且把造成这种“黑暗”和“文化倒退”的原因归咎于基督教会的统治。但这一时期的西欧也孕育出向近代过渡的诸多因素。
17.【答案】(14分)
(1)因素:封建专制统治(皇帝意志以及行政权力的观念);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城镇的出现;经济政策及立法。(6分。每点2分,任答三点6分)
(2)不同:明清城市是皇权统治下的城市,中世纪西欧的城市受封建势力影响小;明清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和军事要塞,中世纪西欧的城市主要是经济功能(建立在商业贸易的交结点);明清的城市由政府管理,中世纪西欧的城市实行自治;明清城市工商业发展缓慢,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西欧城市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条件。(8分。每点2分)
【解析】
(1)据材料一“明清城市是皇杈统治下的城市,皇帝意志以及行政权力的观念对城市结构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可知在封建专制统治的前提下,城市结构也必须凸显皇权至上;据材料一“商品经济的发展会使城市功能突破原有的分区,改变城市的阶级构成”可知商品经济的发展会打破传统城市以政治、军事为主要职能的功能分区,使城市结构更加复杂多样,以满足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据材料一“晚明江南地区出现了一批专门的工商业城镇,这对城市社会结构也产生了较大影响”可知明清时期的江南市镇经济进一步增强了城市的经济职能,也加速了乡村地区的城镇化趋势,密切了城乡关系,逐步扩大了城市的规模;据材料一“传统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以及对工商业缺少立法方面的保护,使得中国古代工商业发展缓慢,城市更多的是作为政治中心而存在”可知长期的重农抑商政策和经济立法的缺失严重制约了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影响了城市商业职能的增强和功能分区的变化。
(2)据材料一、二“明清城市是皇杈统治下的城市”“出现在封建关系最薄弱、封建统治鞭长莫及或权力真空的地带”可知明清城市深受皇权统治的影响,中古欧洲的城市处于权力真空地带,受到封建势力的影响较小;据材料一、二“古代城市的主要功能是郡县治所和军事要塞”“它们建立在商业贸易的交结点上”可知明清时期的城市以政治和军事职能为主,中古欧洲城市的分布主要考虑的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以经济职能为主;据材料一、二“财政收支由政权把持,经济活动受到政权的主导和官僚阶层盘剥”“城市自治政府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可知明清时期的城市各项职权的行使都受到政府的控制,是政府主导下的城市,中世纪欧洲的城市拥有相对于封建领主的自治权;据材料一“传统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以及对工商业缺少立法方面的保护,使得中国古代工商业发展缓慢”“无法阻碍资本主义结构的潜组织因素的结合”可知传统重农抑商的政策和封建政府的控制使明清时期的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缓慢,资本主义萌芽因素难以获得长足的发展,而中世纪欧洲相对自由的城市环境更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18.【答案】(10分)
(1)观点:中世纪的黑暗中孕育着进步的力量。(2分)
阐述:基督教神学家的形式逻辑思维方式来自古希腊哲学,对西欧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的哲学、法律和科学知识传统,为近代人文主义的兴起奠定了基础。(3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特点:以新兴市民阶层为主体;斗争形式多样化;目标是争取自由、法治、世俗利益。(3分)
影响:削弱了封建领主势力;支持了王权,有利于国王统一事业。(2分)
【解析】
(1)第一小问观点,据材料一“中世纪都不是一个沉睡的、可怕的时代,而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结合所学得出中世纪的黑暗中孕育着进步的力量。第二小问阐述,结合所学可知,基督教神学家的形式逻辑思维方式来自古希腊哲学,对西欧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中古西欧文化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的哲学、法律和科学知识传统,为近代人文主义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2)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二“工商业的发展还造就了一个新的市民阶级”结合所学得出以新兴市民阶层为主体;据材料二“通过举行起义、成立公社、谈判妥协,开始实行城市自治”结合所学得出斗争形式多样化;据材料二“它崇尚民主参与和自由平等,强调私有和尊重法律、注重契约和权利、关注世俗利益”结合所学得出目标是争取自由、法治、世俗利益。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二“它崇尚民主参与和自由平等……关注世俗利益”结合所学得出削弱了封建领主势力;支持了王权,有利于国王统一事业。
19.【答案】(12分)
(1)因贸易而兴起;城市规模不大;市民成分多样;有一定自由。(4分)
(2)以契约为纽带,确立了近代公民社会的基本原则;官员由市民推选产生并有任期限制,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雏形;否定了以出身定等级的封建制度,促进了社会流动。(6分)
(3)从中国传入的指南针,促进了西欧新航路的开辟,西欧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地理大发现及随之发生的商业革命和殖民扩张,促进西欧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过渡,西欧逐步走向近代。(其他表述,如阿拉伯文明对西欧的影响等。言之成理皆可,2分)
【解析】
(1)据材料一“两大贸易区一带出现了新兴城市”可知,西欧新兴城市因贸易而兴起;据材料一“从人口数量上看……只有几座城市超过5万人”可知,城市规模不大;据材料一“从市民构成上看……帮工、学徒等”可知,市民成分多样;据材料一“逃跑的农奴……‘自由天地’”可知,有一定自由。
(2)据材料二“在处理相互关系时,也往往约定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可知,以契约为纽带,确立了近代公民社会的基本原则;据材料二“市长作为城市最高行政长官由市民推选,而且一任只能一年:其他重要官员也由全体市民或市民代表推选”以及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相关知识可知,官员由市民推选产生并有任期限制,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雏形;据材料二“与封建制以出身定等级不同的是……沦为下层的可能”可知,否定了以出身定等级的封建制度,促进了社会流动。
(3)第一小问外部因素,据所学新航路开辟相关知识以及中国四大发明相关知识可知,从中国传入的指南针,促进了西欧新航路的开辟,西欧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第二小问理由,据所学地理大发现的影响可知,地理大发现及随之发生的商业革命和殖民扩张,促进西欧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过渡,西欧逐步走向近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