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课时作业(含解析)--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课时作业(含解析)--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10 13:19: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周恩来曾说:“(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叉的……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中原。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据此可知,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因素是( )
A.民族团结平等的历史传统 B.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要求
C.实现国家富强的迫切需要 D.民族杂居融合的现实国情
2.我国先后在某些地区设立了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特别行政区。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A.三者都是根据国情制定的正确决策 B.三者都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C.三者都实行相同的社会制度 D.三者都有一定的外交自主权
3.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规定:“各民族自治区统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的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各民族自治区的自治机关统为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并受上级人民政府的领导。”这表明我国( )
A.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明确了中央和自治区的关系
C.确立了民族关系基本原则 D.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
4.在某次国际会议召开期间,美国捏造谎言,说中国要“夺取亚非世界领导权”,对远东地区构成了“尖锐、迫切的威胁”,大力制造他国对中国的恐惧和怀疑。符合此次会议主旨的是
A.确立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寻求新型的区域合作模式
C.探索亚非人民的联合自强
D.为港澳回归寻求国际支持
5.1984年,全国人大在制定《民族区域自治法》时,原来的草案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而正式通过时则改为"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把其中“的民族”三字删掉旨在( )
A.准确界定民族区域自治的主体 B.扩大民族区域自治适用范围
C.向群众宣讲《民族区域自治法》 D.突出强调法律用语的精炼化
6.1965 年后,西藏社会经济实现历史性增长。与1978年相比,2014 年的城镇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了38倍、41倍。这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A.维护了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 B.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C.加强了各民族之间平等团结 D.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权利
7.1957年3月25日,周恩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召开的关于建立广西壮族自治区问题座谈会上,作了《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共同进步》的总结发言,提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归结点就在于民族团结、国家统一以及共同的发展和繁荣。这段发言的背景是
A.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完成了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
B.新疆、广西、宁夏、西藏等民族自治区已成立
C.中共八大作出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决定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颁布
8.到2013年底,我国共参加了13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同时积极参与反恐、防扩散和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的国际合作。这反映出新时期我国外交的特征之一是
A.多边外交日益丰富多彩 B.经济外交取得丰硕成果
C.同发展中国家关系巩固 D.与大国之间关系不断发展
9.1945年11月8日,晋察冀中央局致电中共中央:“我们讨论了中央关于内蒙工作指示后,决定内蒙的政权,先民选成立察盟、锡盟两自治政府,受察哈尔省领导,并成立一个群众团体,名为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带有政府的咨询性质。”不久,有各盟旗的代表参加的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正式成立。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的成立( )
A.贯彻了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原则
B.践行了《共同纲领》的民族政策
C.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壮大
D.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
10.它秉承了秦王朝以来“因俗而治的治边经验,创造出了不同于联邦制的中央与地方关系,体现了新中国特殊的民族国情。材料中的它( )
A.满足了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愿望 B.发挥了窗口和试验田的作用
C.解放战争时期在内蒙古最早实行 D.奠定了各项政治制度的基础
11.近年来,我国以“大国外交”的姿态,首倡亚投行建设、顺利召开G20杭州峰会、积极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全力派遣维和部队等,实现了从零和博弈到合作共跃的外交转型。这最能说明新时代的中国
A.积极推行多边外交政策
B.致力于谋求地区性和平
C.彻底放弃“不结盟”外交
D.全力深化上海合作组织
12.下图为“新中国与世界各国建交示意图”,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中美关系正常化
B.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C.中国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
D.中国得到了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
13.下列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我国
A.摆脱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
B.人民政治权利和地位的提高
C.政治制度建设在创新中发展
D.实行改革开放走向富裕繁荣
1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势之一是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我国建立的最后一个省级自治区位于下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15.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共产国际提出联邦制是各民族走向统一的过渡形式.于是1922年中共主张促成建立蒙古、西藏和回疆三个自治邦.再联合成为中华联邦共和国。而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这一变化反映出( )
A.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渐趋形成 B.少数民族拥护中共的领导
C.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中国化 D.人民民主原则的贯彻实施
16.在1951年2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打一大会议上,党中央将“推行区域自治”作为少数民族工作的两项中心工作之一。1952年2月,政务院颁布了新中国第一个带有基本法性质的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这( )
A.标志着民族自治区的出现 B.推动了民族区域自治进程
C.践行民族区域自治法精神 D.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范晔《后汉书》中记载:“西部都尉广汉郑纯为政清絮,化行夷貂(少数民族),君长感慕,皆献土珍、颂德美。”,任延在东汉初年担任九真太守,“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朵交阻每致困乏。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又骆越之民无嫁娶礼法,各因淫好无适对匹,不识父子之性,夫妇之道。延乃移书属县,各使男年二十至五十,女年十五至四十,皆以年齿相配。……其产子者,始知种姓。成曰‘使我有是子者,任君也。’多名子为‘任’。于是做外蛮夷夜郎等幕义保塞。”
——摘编自许殿才《历史文化认同意识在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建设中的作用》
材料二 1927年以后,国民政府基本上摒弃了封建王朝“内华夏、外夷狄”的陈腐观念,传统“尊夏贱夷”,“首崇满洲”的意识也有所改变。国民政府曾提出改正少数民族称谓,颁布《改正西南少数民族命名表》,禁止再用歧视和侮辱性的字样。由于边疆危机严重,一些有识之士还得出如下认识:“从前我国民漠视边疆,以为建设中国,应先内地而后边疆。经过(九一八事变)之惨痛教训,当知建设边疆较之内地更为重要。”一些人深切感受到唯有国家和边疆富强,边疆各民族提高教有文化水平,摆脱旧观念、旧意识的束缚,边疆危机方能消除,中国才能自立自强。同时,尊崇西方的科学和技术,在当时的中国也极为流行。在这样的背景下,国民政府以西方传来的人类学,社会学方法为指南,从上至下组织了大规模的边疆民族状况调查,以重新认识边疆民族的社会状况和发展需求。此外,国民政府还在西南各省先后设置一些边政管理机构,制定和推行了一些旨在增强边疆民族自治能力、发展边疆经济文化事业的政策。
——摘自马玉华《论国民政府对西南边疆及边疆民族的治理》
材料三
时间 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历程(部分)
1923年 李大钊曾在《平民主义》一文中把少数民族的解放问题提到与民主革命问题同等重要的位置
1945年 蒙、回民族民众自己选举区、乡长,管理自治区、乡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事业
1952年 毛泽东同志在接见西藏代表团时指出:“如果共产党不能帮助你们发展人口,发展经济和文化,那共产党就没有什么用处。”
1984年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开启了民族立法工作的新局面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汉时期治理少数民族边疆地区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民族政策进步原因。
(3)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共产党在处理少数民族事务方面的指导思想和治理政策。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认识。
18.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材料一
《燕然山铭》石刻
89年,窦宪率军大败北匈奴,在燕然山南麓勒石记功,由随军出征的班固撰文,宣扬汉朝德威。2017年在蒙古国戈壁省发现的一处摩崖石刻,被确认为班固《燕然山铭》。
材料二 范晔《后汉书》记载:齐殇王子都乡侯畅来吊国忧,窦宪遣客刺杀畅,发觉,宪惧诛,自求击匈奴以赎死。会南单于请兵北伐,乃拜宪车骑将军,以执金吾耿秉为副,大破单于。遂登燕然山,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
(1)指出材料一、二的史料类型,并分析材料一被发现的作用。
材料三 明初,派人入藏招抚,承认元朝对当地僧俗首领所加封的称号。明成祖即位后,封授了一批首领,最高者为王和法王。洪武年间,设立了一些宣慰司、元帅府、万户府之类羁縻性机构,以当地首领任长官。不久将藏区的乌斯藏、朵甘两卫升为行都指挥使司,由设于河州(今甘肃临夏东北)的陕西行都指挥使司兼辖。在藏区沿边设立茶马司,储茶以易马。藏民经常以马匹、毛毡、毛缨等物至边地换取盐、茶、布匹,汉族商人亦多有深入藏区交易者。永乐时,开通了自雅州(今四川雅安)至乌斯藏的驿路,更为汉、藏经济往来提供了便利条件。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四
清朝疆域图(1820年)
接收了明朝的天下,循原有的统治方式,用汉制、汉官治汉人,从而形成了大清皇帝君临天下的体系。另一体系则是满蒙藏地区,即满洲大汗以喇嘛教为精神纽带,以婚姻为亲缘纽带,以盟会朝觐为仪式,以朝贡赏赐为交换,统治占当时中国区域三分之二的草原大汗国。满蒙藏事务统由理藩院、内务府及旗务系统管辖,直属于清廷皇帝,不归汉人体系的中央政府。
(2)依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列举明清时期是如何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理。
材料五 中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外曾是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内部是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苦结成了战斗友谊,使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人口普查统计和民族识别,全国共有55个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总数的6%,分布地区约占全国总面积的50%~60%,自然资源丰富。各民族人口分布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的格局。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求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
(3)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简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的必要性和重大作用。
参考答案:
1.D
【详解】根据材料“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叉的……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中原。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可知,反映了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了各民族杂居的历史局面,这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因素,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历史上民族团结平等的历史传统,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要求,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于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实现国家富强的迫切需要,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2.A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特别行政区都是根据我国国情制定的。特别行政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并享有高度的自治权;民族自治区与特别行政区具都较大的自治管理权;民族自治区与经济特区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三者都是中央管辖的地方政权,都没有外交自主权,故A项正确,BCD项错误。
3.B
【详解】材料“各民族自治区统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的不可分离的一部分”体现的是中央政府对自治区的绝对领导,明确了中央和自治区的关系,B项正确;材料与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民族格局,排除D项。故选B项。
4.C
【分析】
【详解】材料“中国……夺取亚非世界领导权”反映了1955年亚非会议遭到西方国家的敌视,亚非会议并未确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A错误;亚非会议并不是新型的区域合作模式,故B错误;亚非会议是第一次没有殖民国家参与的国际会议,体现了亚非人民的联合探索自强之路,故C正确;亚非会议与港澳回归无关,故D错误。故选C。
5.A
【详解】根据材料“......原来的草案.......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而正式通过时则改为.......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可得知把其中“的民族”三字删掉旨在确界定民族区域自治的主体,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扩大民族区域自治适用范围,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向群众宣讲《民族区域自治法》,排除C项;材料体现准确界定民族区域自治的主体,而不是法律用语的精炼化,排除D项。故选A项。
6.B
【详解】依据材料“与1978年相比,2014 年的城镇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了38倍、41倍”,可以看出西藏经济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得益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西藏经济的发展,未涉及国家统一以及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排除AC项;材料并未提及人民如何行使权利,排除D项。故选B项。
7.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7年春,周恩来提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归结在于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及共同发展繁荣时,全国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完成了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A项正确;广西、宁夏、西藏等民族自治区成立是在1957年以后,排除B项;直到1956年9月,中共八大才召开,排除C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是在1984年颁布的,排除D项。故选A项。
8.A
【详解】根据材料我国不仅参加了13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还积极参与反恐、防扩散和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的国际合作,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新时期我国开展多边外交的成就,表现出多边外交的日益丰富多彩,故选A;材料中并没有侧重说经济外交,B错误;我国不仅发展同发达国家的外交关系,也积极与发展中国家进行外交,但题干没有说明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C错误;材料中没有表现出我国与其他世界大国的关系,D错误。
9.A
【详解】考查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由材料可知,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既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社会团体又带有政府咨询机关的性质的自治组织,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一直倡导并推行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民族政策,A项正确;《共同纲领》颁布于1949年9月,排除B项;从时间上看,排除C项;D项结论为三大战役胜利的历史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
10.C
【详解】根据材料“它秉承了秦王朝以来因俗而治的治边经验,创造出了不同于联邦制的中央与地方关系,体现了新中国特殊的民族国情”,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的它指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解放战争时期在内蒙古最早实行,C项正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满足了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愿望,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经济特区发挥了窗口和试验田的作用,这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奠定了各项政治制度的基础,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1.A
【详解】“亚投行建设、顺利召开G20杭州峰会、积极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全力派遣维和部队”体现出中国积极参与多边外交的特点,故A正确;“全力派遣维和部队”属于致力于谋求地区性和平,故B错误;新时期属于不结盟外交原则,故C错误;D中材料没有提及。
点睛:不结盟不等于不关心国际事务,在反对霸权主义的同时,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继续同美国和苏联改善发展关系。这不仅有利于在国际舞台上伸张正义,也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和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2.B
【分析】
【详解】图示显示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建交国家不断增多,主要是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结果,故B正确;A和C不是主要原因;D是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原因。
13.C
【详解】材料所反映的是政协,人大,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制,这些都是新中国政治制度的创新,故C项正确;A项只符合“一国两制”,排除A;B项不符合“一国两制”,排除B;前三图都是在改革开放前,排除D。
14.C
【详解】根据材料“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势之一是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了省级自治区,其中1947年5月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1955年10月建立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8年3月建立了广西壮族自治区,1965年9月,建立了西藏自治区,根据题意,我国建立的最后一个省级自治区是西藏自治区,C项正确;①是内蒙古自治区,排除A项;②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排除B项;④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排除D项。故选C项。
15.C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经历了不断中国化的过程。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共产国际提出联邦制是各民族走向统一的过渡形式,于是1922年中共主张促成建立蒙古、西藏和回疆三个自治邦,再联合成为中华联邦共和国。而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这一变化反映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中国化,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渐趋形成”,但这一变化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少数民族的态度,排除B项;材料与“人民民主原则的贯彻实施”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6.B
【详解】材料强调,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和中央政府把民族区域自治作为重要工作并通过颁布法律文件推动,从而推动了民族区域自治的进程,B项正确;联系所学可知,第一个民族自治区是1947年成立的内蒙占自治区,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排除D项。故选B项。
17.(1)意义:增强中央政权核心凝聚力,维护了东汉政府的统治;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取得了让少数民族心悦诚服而倾心归化的效果,加强了民族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原因:国民政府成立后推行民族平等的政策;“九一八”事变增强了中国人民族团结的意识;西方人类学和社会学的传入加深了人们对少数民族的了解。
(3)指导思想:坚持民族平等原则,实行区域自治。
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华各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只有各民族团结一致共同进步,才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详解】(1)意义:根据材料“君长感慕,皆献土珍、颂德美”可知东汉时期治理少数民族边疆地区增强中央政权核心凝聚力,维护了东汉政府的统治。根据材料“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可知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根据材料“其产子者,始知种姓。成曰‘使我有是子者,任君也。’多名子为‘任’。于是做外蛮夷夜郎等幕义保塞。”可知取得了让少数民族心悦诚服而倾心归化的效果,加强了民族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原因:根据材料“国民政府曾提出改正少数民族称谓”,“禁止再用歧视和侮辱性的字样”,可知国民政府成立后推行民族平等的政策。根据材料“从前我国民漠视边疆,以为建设中国,应先内地而后边疆。经过(九一八事变)之惨痛教训,当知建设边疆较之内地更为重要。”可知“九一八”事变增强了中国人民族团结的意识。根据材料“国民政府以西方传来的人类学,社会学方法为指南,从上至下组织了大规模的边疆民族状况调查,以重新认识边疆民族的社会状况和发展需求”,可知西方人类学和社会学的传入加深了人们对少数民族的了解。
(3)指导思想:根据材料“蒙、回民族民众自己选举区、乡长,管理自治区、乡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事业”,可知中国共产党在处理少数民族事务方面的指导思想是坚持民族平等原则。根据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可知实行区域自治。
政策:根据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可知中国共产党在处理少数民族事务方面的治理政策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认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华各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这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 56 个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人民都是国家的主人,各民族之间 有着共同的根本利益。新中国成立以来,,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坚决维护国家统 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只有各民族团结一致共同进步,才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 求。在我国56 个民族生活在不同的地方,民风民俗也不尽相同。但是我们有一个梦想是相同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18.(1)史料类型:材料一属于实物史料,材料二属于文献史料。作用:为确认北匈奴西迁提供了确切证据,为研究西北边塞历史提供了重要史料。
(2)明朝:实行僧官制度,册封宗教首领;设置管理机构,中央委派官员管理;鼓励互市贸易,改善当地交通。清朝:确立册封宗教首领制度;设置驻藏大臣;实行金瓶掣签制度。
(3)必要性: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历史上形成了互相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各民族在分布上呈现大杂居、小聚居格局;实现民族团结平等,尊重少数民族习俗和当家作主愿望的现实需要。作用:保障了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地区事务的权利;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奠定了基础。
【详解】(1)史料类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燕然山铭》石刻属于实物史料,材料二《后汉书》属于文献史料。作用:根据材料一“89年,窦宪率军大败北匈奴,在燕然山南麓勒石记功,由随军出征的班固撰文,宣扬汉朝德威。2017年在蒙古国戈壁省发现的一处摩崖石刻,被确认为班固《燕然山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燕然山铭》石刻为确认北匈奴西迁提供了确切证据,为研究西北边塞历史提供了重要史料。
(2)明朝:根据材料三“明初,派人入藏招抚,承认元朝对当地僧俗首领所加封的称号。明成祖即位后,封授了一批首领,最高者为王和法王。”可知,实行僧官制度,册封宗教首领;根据材料三“洪武年间,设立了一些宣慰司、元帅府、万户府之类羁縻性机构,以当地首领任长官。不久将藏区的乌斯藏、朵甘两卫升为行都指挥使司”可知,设置管理机构,中央委派官员管理;根据材料三“在藏区沿边设立茶马司,储茶以易马。”“永乐时,开通了自雅州(今四川雅安)至乌斯藏的驿路”可知,鼓励互市贸易,改善当地交通。清朝:根据材料三“满洲大汗以喇嘛教为精神纽带”“满蒙藏事务统由理藩院、内务府及旗务系统管辖”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确立册封宗教首领制度,设置驻藏大臣,实行金瓶掣签制度。
(3)必要性:根据材料五“中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外曾是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内部是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苦结成了战斗友谊,使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可知,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历史上形成了互相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根据材料五“各民族人口分布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的格局。”可知,各民族在分布上呈现大杂居、小聚居格局;根据材料五“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求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可知,实现民族团结平等,尊重少数民族习俗和当家作主愿望的现实需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了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地区事务的权利;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