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学情评估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学情评估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0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03-09 21:20: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学情评估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1分,共12分。每小题的4个选项中只有1个符合题意)
1.树立环保意识,践行环境友好生活方式。下列做法中,不利于环境保护的是(  )
A.植树造林扩大绿化面积 B.减少自驾燃油汽车出行
C.开发利用氢能等新能源 D.进一步扩大燃煤发电
2.“提高消防安全意识,增强自救互助能力。”下列场所挂的图标与“消防安全”不相符的是(  )
3.从安全的角度考虑,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夜晚家中燃气泄漏,立即开灯检查
B.逃离火场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C.楼房着火时乘电梯迅速逃生
D.在山林中遇火灾时,尽量向顺风方向奔跑
4.下列灭火的方法,不恰当的是(  )
A.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B.电器自燃用水泼灭
C.酒精洒出失火用湿抹布盖灭
D.汽车自燃用干粉灭火器灭火
5.下列关于酒精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点燃酒精灯是使温度达到酒精着火点
B.可以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
C.酒精灯外焰燃烧最充分,温度最高
D.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火焰是隔绝空气
6.科学合理地使用燃料,可有效防止环境污染。下列关于燃料与燃烧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石油分解后可得到汽油、煤油、柴油等一系列产品
B.把煤块加工成蜂窝煤可使之燃烧更加充分
C.天然气是比煤、石油更加清洁的燃料
D.汽油中加入适量的乙醇可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
7.在“烹饪与营养”实践活动中(如图),灶内的木材燃烧一段时间后火焰变小,某同学用长木棒挑开木材堆后,火焰重新变旺,这是因为(  )
INCLUDEPICTURE"J69.TIF" INCLUDEPICTURE "D:\\课件\\九化R安徽\\J69.TIF" \* MERGEFORMATINET
(第7题)
A.灶内的木材变更多 B.木材的着火点降低
C.木材接触更多空气 D.木材的导热性变强
8.“清洁能之火,让奥运之光飞扬”,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传递火炬首次用氢气作燃料。为确保火炬在极寒和大风等恶劣条件下持续燃烧,设计火炬需重点考虑的因素是(  )
A.持续不断地释放氢气 B.温度不低于氢气的着火点
C.火炬外壳隔热性能好 D.氢气与空气保持充分接触
9.化学变化总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如图为氢氧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INCLUDEPICTURE"J70.tif" INCLUDEPICTURE "D:\\课件\\九化R安徽\\J70.tif" \* MERGEFORMATINET
(第9题)    
A.氢气是未来最理想的绿色能源
B.任何条件下都可实现物质或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
C.氢气燃烧生成水并放出大量的热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D.氢氧燃料电池把氢气和氧气反应的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
10.为实现二氧化碳的绿色利用,科学家用固碳酶作催化剂设计了如下转化过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INCLUDEPICTURE"J106.tif" INCLUDEPICTURE "D:\\课件\\九化R安徽\\J106.tif" \* MERGEFORMATINET
(第10题)
A.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CO
B.固碳酶在反应前后化学性质发生变化
C.X的化学式为CH2
D.该过程涉及三种氧化物
11.善于梳理化学知识,能使你头脑更聪明。以下有错误的一组是(  )
A.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 B.初中化学中常见的三种物质
蜡烛燃烧——放热反应碳还原二氧化碳——吸热反应 三种可燃性气体——H2、CO、CH4构成物质的三种基本微粒——分子、原子、离子
C.化学与安全 D.化学与能源
进入未开发的溶洞探险——用手电筒照明清理沼气池——用火把照明 煤、石油、天然气——不可再生的化石燃料风能、地热能、太阳能——绿色能源
12.某实验小组在探究燃烧的条件时,做了如下实验。步骤一:先滴加稀盐酸,再给燃烧管微热,红磷和白磷均不燃烧;步骤二:滴加过氧化氢溶液,白磷燃烧,红磷仍然不燃烧。白磷和红磷的着火点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INCLUDEPICTURE"J72A.tif" INCLUDEPICTURE "D:\\课件\\九化R安徽\\J72A.tif" \* MERGEFORMATINET
(第12题)
   物质 白磷 红磷
着火点/℃ 40 240
A.步骤一中先滴加稀盐酸的目的是排尽装置内的空气
B.步骤一中红磷没有燃烧的原因仅是没有与氧气接触
C.对比步骤二中红磷和白磷的现象可以得出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
火点
D.跟课本上的实验相比,本实验更加环保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5小题,共28分)
13.(6分)阅读下列短文,回答问题。
INCLUDEPICTURE"J73.tif" INCLUDEPICTURE "D:\\课件\\九化R安徽\\J73.tif" \* MERGEFORMATINET
(第13题)
燃烧失去控制后就会引起火灾,对人类社会危害巨大。因此,人们常在材料中添加阻燃剂,减少燃烧的危害。
氢氧化镁是一种新型填充型无机矿物阻燃剂,当环境温度达到380 ℃时,氢氧化镁开始受热分解生成耐高温的陶瓷样氧化镁和另一种常见的氧化物,反应过程中吸收大量的热。在阻燃的同时,还能够大量吸收橡胶、塑料等高分子燃烧所产生的有害气体和烟雾,阻止熔化,不产生有害物质,是一种新兴的环保型无机阻燃剂。
(1)请写出氢氧化镁分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分析氢氧化镁能阻燃的可能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图2所示,某物质的着火点为t ℃,坐标图中该物质燃烧得最旺的点是________,下列火灾应急方案(灭火和自救措施)中做法不合理的是________。
A.当火较小时,可以用各种灭火器材灭火
B.室内失火时,打开门窗,尽量让浓烟从门窗排出
C.逃生过程中,沿墙角伏低身子迅速从楼梯跑向室外
D.用湿毛巾捂住鼻子迅速乘电梯下楼
14.(5分)煤是社会生产、生活中最重要的能源,其主要成分是碳。工业上常把煤进行气化和液化处理,使煤变成清洁能源。煤的气化和液化的流程如图所示:
(1)粗煤属于_____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步骤①中分离操作的名称是________。
(3)步骤③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相比于直接用煤作燃料,煤的气化和液化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NCLUDEPICTURE"J74.tif" INCLUDEPICTURE "D:\\课件\\九化R安徽\\J74.tif" \* MERGEFORMATINET
(第14题)
INCLUDEPICTURE"J75.tif" INCLUDEPICTURE "D:\\课件\\九化R安徽\\J75.tif" \* MERGEFORMATINET
(第15题)
15.(6分)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
(1)图1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能够燃烧的是________(填“a”“b”或“c”,下同)处的物质;对比________处的实验现象可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与氧气接触。
(2)如图2,水槽内盛有少量新制的澄清石灰水,点燃蜡烛,用玻璃钟罩将其扣在水槽内,观察到蜡烛逐渐熄灭,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这个实验中还观察到玻璃钟罩内液面上升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产生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16.(6分)某研究小组在学习燃烧后利用蜡烛进行了如下探究。
【任务一】探究蜡烛中的元素
(1)实验1:对蜡烛燃烧产物检验,图1烧杯中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图1可推出蜡烛中一定含有________元素(填元素符号)。
【任务二】通过蜡烛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某同学用氧气传感器和另外一种气体传感器测定在密闭条件下蜡烛燃烧时的变化。曲线如图2。
(2)另一种气体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你认为该气体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产生该气体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图像,请你分析为什么不用蜡烛燃烧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
INCLUDEPICTURE"J76.tif" INCLUDEPICTURE "D:\\课件\\九化R安徽\\J76.tif" \* MERGEFORMATINET
(第16题)
物质 石蜡 汽油 大豆油 乙醇
着火点(℃) 190 416 351 363
闪点(℃) 113 -45 220 12
挥发性 难挥发 易挥发 难挥发 易挥发
【发现问题】研究小组发现抽掉烛芯的蜡烛无法正常燃烧,小组同学继续对蜡烛燃烧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①缓慢加热物质至一定温度,如出现火苗,即闪火而燃烧,但瞬间熄灭,此温度就称为闪火点(也称闪点)。但如果温度继续升高,其所产生的挥发成分足以继续维持燃烧,而火焰不再熄灭,此时的最低温度称为着火点。
②物质闪点越低,就越容易被火苗点燃引起燃烧,火灾的危险性越大。
③几种物质的着火点、闪点、挥发性如表所示。
【注意:若答对下面题目奖励3分,化学试卷总分不超过40分】
【任务三】再探蜡烛的燃烧
(4)通常用细棉线做蜡烛的烛芯,你认为烛芯的作用是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
(5)以上表格中物质易引发火灾的是________。
A.石蜡 B.汽油 C.大豆油 D.乙醇
17.(5分)目前合肥市家庭管道气所输送的燃料为天然气,其主要成分为甲烷。若甲烷不完全燃烧,火焰为黄色,同时产生炭黑、一氧化碳等污染物,因此在使用天然气时应尽量使其完全燃烧。(1)若家中燃气灶燃烧时火焰为黄色,则应该把燃气灶的进风口(进空气的阀门)调________(填“大”或“小”)。
(2)若完全燃烧3.2 g甲烷,需要氧气的质量至少为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
一、1.D 2.C 3.B 4.B 5.B 6.A 7.C 8.B 9.B
10.D 11.C
12.B 点拨:步骤一中先滴加稀盐酸,再给燃烧管微热,红磷和白磷均不燃烧,说明两种可燃物都没有与氧气接触,石灰石中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所以步骤一中先滴加稀盐酸的目的是排尽装置内的空气,A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根据题意可知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步骤一中对红磷仅是微热,红磷没有燃烧的原因不仅是没有与氧气接触,还有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B说法错误,符合题意;步骤二中红磷没有燃烧,白磷燃烧,两种物质都是可燃物,都与氧气接触,对比可以得出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C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本实验是在密封体系中进行的,跟课本上的实验相比,更加环保,D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
二、13.(1)Mg(OH)2MgO+H2O↑
(2)生成耐高温的陶瓷样氧化镁覆盖在可燃物表面,隔绝氧气;氢氧化镁分解吸收热量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
(3)Q;ABD
14.(1)混合物 (2)过滤 (3)CO+2H2CH3OH
(4)实现了煤的综合利用,更环保(合理即可)
15.(1)a;ac
(2)蜡烛燃烧,消耗玻璃钟罩内的氧气,蜡烛因缺氧而逐渐熄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a(OH)2+CO2===CaCO3↓+H2O
16.(1)烧杯A内壁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烧杯B内壁产生小水珠;C、H
(2)CO(或一氧化碳);蜡烛不完全燃烧
(3)①完全燃烧时,有气体二氧化碳生成,不完全燃烧时,会生成一氧化碳 ②氧气不能完全耗尽
(4) ①吸蜡油 ②燃烧提供热量 (5) BD
点拨:(1)澄清石灰水是检验二氧化碳的,因蜡烛中含有碳元素,其燃烧后会生成二氧化碳,故烧杯A中的现象是内壁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烧杯B的现象是内壁有小水珠生成,说明蜡烛中含有氢元素,故蜡烛中一定含有C、H元素。
(2)蜡烛中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燃烧产生的另一种气体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该气体应是一氧化碳,因为含碳的可燃物不完全燃烧时都能产生一氧化碳。
(3)根据图像可以得出不能用蜡烛燃烧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因为:①蜡烛完全燃烧消耗氧气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蜡烛不完全燃烧会生成难溶于水的一氧化碳气体;②氧气不能完全耗尽。
(4)蜡烛燃烧时是点火装置将烛芯点燃,放出的热量使石蜡熔化,再汽化,生成石蜡蒸气,石蜡蒸气在烛芯处燃烧,故烛芯的作用有①吸蜡油;②燃烧提供热量。
(5)由分析可知物质的闪点越低,越容易被火苗点燃引起燃烧,闪点较低的有汽油和乙醇,而这两种物质都易挥发,故易引发火灾的是汽油和乙醇,选BD。
17.(1)大
(2)解:设需要氧气质量至少为x。
CH4+2O2CO2+2H2O
16   64
3.2 g x
=  x=12.8 g
答:完全燃烧3.2 g甲烷,需要氧气的质量至少为12.8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