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INCLUDEPICTURE "../../../第2部分.tif" \* MERGEFORMAT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INCLUDEPICTURE "../../../把书读薄.TIF" \* MERGEFORMAT
专题一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INCLUDEPICTURE "../../../节.tif" \* MERGEFORMAT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INCLUDEPICTURE "../../../明确高考动向.TIF" \* MERGEFORMAT
2012高考统计 高考动向分析
试卷 考点 题型 1.从考查内容看,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思 ( http: / / www.21cnjy.com )想与宋明理学在多个省市试卷中均有出现。董仲舒新儒学与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仅出现一次。有的省市试卷中对魏晋与唐朝时期的思想有所考查,体现了注重思想史完整性的新趋向。2.从考查角度看,选择题的选项即涉及同一时 ( http: / / www.21cnjy.com )期的不同内容,还涉及不同时期的不同内容。材料题则注重主干知识的完整性与因果性,不仅有涉及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跨越,也有古代与近现代的跨越,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性。3.从命题形式看,倾向于材料题的省市超过了倾向于选择题的省市,这一现象不仅说明了本专题的重要性,也说明了本专题的现实意义不断增强。4.从备考热点看,近些年考查最多的还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儒学的形成,这与现今的“孔子热”“传统文化热”不无关系。热点考向仍会集中在孔子的思想主张、百家争鸣、不同时期的儒家代表人物及其主张、儒家思想的“人文”性与“民本”性、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等内容上。
山东卷 先秦百家争鸣 选择题
海南卷 先秦儒学、魏晋儒学、宋明理学 选择题
新课标全国卷 宋明理学 选择题
北京卷 先秦百家争鸣 材料题
天津卷 先秦百家争鸣、董仲舒新儒学、唐代思想文化 材料题
浙江卷 先秦百家争鸣、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材料题
广东卷 宋明理学 材料题
上海卷 中国古代的思想 材料题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INCLUDEPICTURE "../../../形成知识体系.TIF" \* MERGEFORMAT
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1.诸子百家
( http: / / www.21cnjy.com )
2.汉代儒学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INCLUDEPICTURE "../../../t2-2.TIF" \* MERGEFORMAT
3.宋明理学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INCLUDEPICTURE "../../../T2-3.TIF" \* MERGEFORMAT
4.明清进步思想家
思想家 主张
李贽 ①反对神化孔子 ②批判道学家伪善 ③倡导个性自由发展
黄宗羲 ①批判君主专制,提倡“天下为主,君为客” ②提倡“法治”,反对“人治”
顾炎武 ①主张“经世致用” ②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王夫之 ①世界是物质的 ②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规律
1.主流思想随着历史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INCLUDEPICTURE "../../../T2-4.TIF" \* MERGEFORMAT
2.主流思想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变化
(1)汉代:
①汉代儒家思想糅合了道家、法家等思想,适应了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的需要。
②汉武帝为了加强专制统治,接受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并重用儒生,兴办太学,使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魏晋时期:佛教、道教 ( http: / / www.21cnjy.com )广为传播。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佛教吸收儒学精华,渐趋中国本土化。道教也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尊道”。
(3)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4)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5)宋明:①北宋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同时,他们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②南宋朱熹全面总结北宋以来的理学成就,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宣扬“存天理,灭人欲”。③南宋思想家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提出“心即理也”。④明代王阳明建立系统的心学理论,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强调“致良知”“知行合一”。
(6)明清时期:明清进步思想家的共同主张。
政治上 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
经济上 提倡“工商皆本”
思想上 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3.主流思想随着统治阶级的需要而变化
(1)春秋战国时期:法家的“法治”“加强君主集权”等理论适应了诸侯争霸、“富国强兵”的需要。
(2)汉代: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 ( http: / / www.21cnjy.com )”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宣扬“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
(3)宋明:南宋以后理学成为官方正统哲学,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三、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现代价值
1.孔子思想主张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孔子思想 人文精神
“仁” 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人文精神的发展提供了宽松的社会环境
“敬鬼神而远之” 优先考虑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渗透以人为本的理念
“有教无类” 体现了教育平等的观念,保证了教育的发展,推动了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
2.诸子百家的思想契合当今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INCLUDEPICTURE "../../../T2-5.TIF" \* MERGEFORMAT
3.理学对塑造中华民族气节产生了积极影响
宋代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人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勤奋向上、有社会责任感等优良传统产生了积极影响。
4.明清时期传统儒学焕发了生机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唐甄等进步思想 ( http: / / www.21cnjy.com )家,猛烈地抨击封建君主专制,积极倡导社会变革,主张复兴儒家经世致用的优良传统。这推动了中国传统儒学的又一次发展,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5.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
(1)儒家思想所倡导的道德规范意识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意识。
(2)“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团结。
(3)“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政治建设。
(4)“和为贵”思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5)“民本”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6)“义利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INCLUDEPICTURE "../../../做到触类旁通.TIF" \* MERGEFORMAT
一、选择题
1.(2012·山东高考)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 )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 ( http: / / www.21cnjy.com )这一学派有三个特点:第一,反对分封等级制度;第二,主张抑商;第三,反对学者——儒家代表。由此,可以判断该学派是法家。
答案:D
2.(2012·海南高考)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
A.民本思想 B.仁政思想
C.礼法并重 D.礼治为先
解析:“仁、义、礼、智、信”,后称“五 ( http: / / www.21cnjy.com )常”,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材料强调君主对人民做到了“礼、义、信”,人民不敢不“敬、服、用情”于君主,这些体现了儒家的“仁政”思想,故选B项。材料没有体现A、C、D三项内容。
答案:B
3.(2012·新课标全国高考)理学家 ( http: / / www.21cnjy.com )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解析:材料的落脚点是“同道”。这里“同道”的含义是“以求尽其心”,说明王阳明阐发的根本问题是心学所提倡的“正心诚意”。
答案:D
4.(2012·海南高考)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 )
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
B.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
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
解析: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http: / / www.21cnjy.com ),确立了儒家在中国古代的正统地位。魏晋时期,佛教得以广泛传播,儒家正统地位受到挑战。佛教注重探究人的生死问题,儒家注重探究社会现实问题,两者的主张产生了抵触。
答案:D
5.(2012·海南高考)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生,仁也”。周敦颐在此所阐释的是( )
A.“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
B.孟子的仁政思想
C.阴阳互相依存的关系
D.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
解析:周敦颐认为,天生阴阳万物,“生,仁 ( http: / / www.21cnjy.com )也”,所以“仁”是万物之源。这段话论述了“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故A项说法正确;材料没有谈论政治问题,论证的侧重点也不是阴阳关系,故B、C两项说法错误;仁是儒家的思想,不是道家的思想,故D项错误。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6.(2012·北京高考)(节选)水是生命之源,它孕育了人类文明,启迪着人类智慧,影响着人类社会的进程。
材料一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老子》
材料二 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
——《荀子》
请回答:
材料一、二分别体现了道家和儒家的什么思想?简述道家和儒家产生的时代背景。
解析:本题以“水是生命之源”为切入点 ( http: / / www.21cnjy.com ),考查百家争鸣等主干知识及考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由“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可看出是道家的“辩证”思想;由“爱民”“利民”可看出是儒家的“仁政”思想。第二小问,结合百家争鸣的相关内容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回答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答案:思想:材料一体现出了道家的“辩证 ( http: / / www.21cnjy.com )”思想;材料二体现出了儒家的“仁政”思想。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巨大变革;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造成井田制瓦解,各国纷纷变法,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从而冲击了传统的宗法分封制;周天子权威下降,诸侯争霸,促成了思想上百家争鸣的局面。
7.(2012·天津高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唐代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 ( http: / / www.21cnjy.com )教和道教的思想,而盛行于唐代的佛教,既有本土发展起来的禅宗,也有从天竺引进的法相宗,还有中印合璧的天台宗等。唐代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唐代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
——张国刚《唐代开放与兴盛的当代思考》等
(1)概括材料一中的三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
(2)依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概括唐代思想文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4)综上,谈谈你对思想文化发展进程的认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三则材料内 ( http: / / www.21cnjy.com )容归纳即可,第一段体现的是儒家的“仁政”,第二段体现的是道家的“无为而治”,第三段体现的是法家的“法治”;第二小问要从“春秋战国时期”这一大背景下分析其政治、经济背景。第(2)问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中的“大一统”“道”“以教化”“正法度”等关键词归纳得出答案;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注意应包括对汉代和整个中国古代社会两个层次。第(3)问第一小问从“本土发展”“天竺引进”“中印合璧”“多元混合”等关键词中概括;第二小问可以从政治、经济、对外交往等角度分析。第(4)问从思想文化与社会经济政治的关系角度分析即可。
答案:(1)主张:实行仁政;无为而治;强调 ( http: / / www.21cnjy.com )法治。背景: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社会发生政治和经济大变动。政治上,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经济上,铁犁牛耕推广,井田制遭到破坏。
(2)思想特征: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影响: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3)特点:多元性(兼收并蓄)。原因:唐朝实行开放政策;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对外交往频繁等。
(4)思想文化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在吸收融合诸多文化因素中发展和丰富。
8.(2012·浙江高考)(节选)人类文明历经千百年的隔绝、碰撞、交融,不断走向新的“解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公元前800年至公 ( http: / / www.21cnjy.com )元前200年间发生了人类精神的奠基。这个时代称为“轴心时代”。在此时代中,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几乎同时产生于中国、印度与西方,而他们互不知晓。
——摘编自雅斯贝斯《哲学导论》
材料二 李贽: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顾炎武:且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置四海之困穷不言……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无见其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
王夫之: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 ( http: / / www.21cnjy.com )……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李贽《藏书》、顾炎武《亭林文集》、王夫之《思问录》
(1)结合所学,指出“轴心时代”中国思想家孔子、老子思想的主要内容,并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在西方学术史上的地位。
(2)根据材料二,分别概括李贽、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
解析:本题考查东西方文明从隔绝到碰撞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历程。第(1)问考查基础知识,第一小问结合所学内容写出要点即可,第二小问一句话概括即可。第(2)问,根据材料进行归纳即可,切忌脱离材料而直接回答所学知识。
答案:(1)主要内容:孔子:仁、礼、中庸 ( http: / / www.21cnjy.com );老子:道、无为、小国寡民。地位:苏格拉底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
(2)李贽:反对盲从孔子,认为不能以“圣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顾炎武:注重实学,经世致用。王夫之:强调“天地之化日新”,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
9.(2012·广东高考)(节选)词语和概念的变化,可以为探究历史提供重要信息。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在中国,对science的翻译经历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从“格致”到“科学”的用词变化。中国古代本有“科学”一词,如宋人文集中有“自科学之兴,世为士者往往困于一日之程文,甚至于老死而或不遇”之句。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响,时人将science意译为“格致”。19世纪中叶后,“研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而起”,“格致”一词大量使用。19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ce译为“科学”,呼吁“从事科学,讲求政艺”。民国初年,学界还将science音译作“赛因斯”,意在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
——《近代汉字术语创制的两种类型》
材料中的中国古代“科学”一词与何种选官制度相关?程朱理学中“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
解析:本题考查对民主科学含义演变的理解 ( http: / / www.21cnjy.com )分析能力。第一小问,从“科学之兴”“士者”“文化”等信息可知应是科举制度。第二小问依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选官制度:科举制。目的:“究天理”。
10.(2012·上海高考)伏尔泰眼中的中国
旅行者们,尤其是传教士们,都认为到处看到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是专制制度。这些人从表面现象判断一切:看到一些人跪拜,便认为他们是奴隶,而接受人们跪拜的那个人必定是1.5亿人生命财产的绝对主宰,他一人的旨意便是法律。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人类肯定想象不出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一切都由一级从属一级的衙门来裁决,官员必须经过好几次严格的考试才被录用。……如果说曾经有过一个国家,在那里人们的生命、名誉和财产受到法律保护,那就是中华帝国。
中国人最深刻了解、最精心培育、最致 ( http: / / www.21cnjy.com )力完善的东西是道德和法律。儿女孝敬父亲是国家的基础。在中国,父权从来没有削弱。……一省一县的文官被称为父母官,而帝王则是一国的君父。这种思想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把这个幅员广大的国家组成一个大家庭。
他们的孔子不创新说,不立新礼;他不做 ( http: / / www.21cnjy.com )受神启者,也不做先知。他是传授古代法律的贤明官吏。我们有时不恰当地(把他的学说)称为“儒教”,其实他并没有宗教,她的宗教就是所有皇帝和大臣的宗教,就是先贤的宗教。孔子只是以道德谆谆告诫人,而不宣扬什么奥义。世界上曾有过的最幸福、最可敬的时代,就是奉行孔子的律法的时代。
——节选自伏尔泰《风俗论》
请回答:
(1)伏尔泰对中国文明的描绘主要以什么时代为依据?说明判断的理由。
(2)根据材料,概述伏尔泰笔下的中国形象。
(3)你如何评价伏尔泰对中国文化的解读?
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中“传教士们 ( http: / / www.21cnjy.com )”“1.5亿人”“省”“县”等信息,即可得知应是明清时期。第(2)问,材料中“官员必须经过好几次严格的考试才被录用”是对科举制度的赞同;“人们的生命、名誉和财产受到法律保护”说明中国有完善的法律;“中国人最深刻了解、最精心培育、最致力完善的东西是道德和法律”是对中国伦理道德和法律的赞美;儒教不是宗教,更加理性。第(3)问,伏尔泰作为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赞美中国文化是有他的现实目的的,那就是借用中国文化中的部分内容为法国国内的启蒙运动、反封建斗争服务。
答案:(1)时代:明清。理由:明清时期中国人口才达到1.5亿,此时西方传教士不断来到中国,出现西学东渐的局面。
(2)中国的君主和政府很开明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完备的官僚选拔体制;中国有完善的法律,法律是建立在良好道德基础之上的;中国尊崇孔子学说,没有宗教迷信与狂热。
(3)伏尔泰对中国文化做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理想化的阐释,有夸大和误解的成分,同时也体现了伏尔泰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态度。伏尔泰对中国文化的解读其实是他对美好社会的构思与设想,也是对当时法国现实问题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