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5张PPT)
1、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2、如有不嗜杀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3、本文中“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以刃与政,有以异乎”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说明了什么问题?
用了类比推理的写作手法。说明用棍子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以及用政治害死人,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都是残害人民。
比喻论证:
以具体的事物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地表达出来。
类比论证:
对比重在正反相互对立的事物的比较,对事物间的差异性的揭示。
而类比根据两个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的相同或相似,推论两者在其他属性上也有相同或相似,则着重于对事物间共性的展现。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本文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
___史书著作,相传为鲁国史官________所作,原名___________。
《左传》
《春秋左传》
编年体
左丘明
比较
《春秋》与《左传》
《春秋》是孔子据鲁国史书《鲁春秋》修订的,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近240多年的历史。
“春秋”在古代表示一年四季,而史书记载的正是一年四季中各诸侯国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因此取名为《春秋》。
史学家就把200多年的这段历史叫做“春秋”时期。
《春秋》
比较
《春秋》与《左传》
由于《春秋》记事过于简略,后人不易理解,所以诠释之作也相继出现,对书中的记载进行解释和说明。
较为有名的是被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
《左传》,原名《春秋左传》,是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写人简而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史书类别
按时间顺序编写的史书体裁。
编年体
《春秋》: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左传》: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以国家为中心编写的史书体裁。
国别体
《国语》、《战国策》
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
纪传体
《史记》、《三国志》
体例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左传》
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
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史书之第一
左丘明,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春秋末年鲁国人,史学家、文学家。曾任鲁国史官,晚年患眼疾,辞官还乡后,开始编纂《左传》、《国语》。后世尊称其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等,史学界推左丘明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
作者简介
整体感知
壹
时代背景
东周历史上最欠揍的国家 —郑国
郑国可以说是春秋最倒霉的国家,它的遭遇可以用“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这个成语来形容。
原指拥有财宝能致祸。后也比喻有才能、有理想而受害。
郑国地理位置重要——
1.周天子东部屏障;
2.楚国北上争霸要道;
3.晋国东出、南下争霸要道。
因此整个春秋300年,郑国遭受六十多次兵灾。周边强国特别晋国和楚国,没事就吃饭、睡觉、打郑国。
本文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主要是记公元前630年郑国烛之武利用秦、晋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前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秦伯不但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
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以及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背景介绍
标
题
解
读
烛之武 退 秦师
为什么要退秦师?
退秦师者何许人也?
烛之武如何退秦师?
“退”的结果如何?
烛之武(2)
(1)一人与万人,力量悬殊,充满悬念;
(2)“退”如加修饰语,肯定是智退,而非力搏也;
(3)核心人物是烛之武。
(1)
(4)
(3)
听录音正音
秦军氾南 夫晋,何厌之有
无能为也矣 失其所与,不知
共其乏困 秦伯说与郑人盟
若不阙秦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夜缒而出
使杞子、逢孙戍之
wéi
fú
gōng
yuè
fú
fán
zhuì
quē
zhì
qǐ
páng
文意
疏通文意
贰
第一段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汜南。
以:因为
于,对。对晋无理
贰,从属二主。依附于晋的同时又亲附于楚。数→动
驻扎,名→动
为什么“退”?
状语后置
省略句
介绍背景 —— 晋秦围郑,介绍起因,开篇为下文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译文
状语后置
晋侯、秦伯为什么要围攻郑国?为什么秦国也要去围郑?
(1)晋攻打郑国的原因:以其于晋无礼,且贰于楚也。
①公元前637年,重耳过郑,郑文公不加礼遇。
②公元前632年,晋楚城濮之战,郑国背晋助楚。楚败,又与晋媾和。
(2)秦攻打郑国的原因:
①“秦晋之好”
②秦的扩张野心
无直接的利益冲突
为秦师撤退埋下伏笔
为什么“退”?
晋师出有名,秦既是友情出演,也为图利益。
成语典故由来:
“秦晋之好”:最开始是指秦国和晋国两个诸侯国长期的政治联姻,现在被人们用来形容两家人的联姻,或者男女之间的婚姻关系,表达了一种祝贺。
退避三舍:(舍,古时行军以三十里为一舍)原意指为了回避与对方的冲突,主动退让九十里;常用于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春秋时期,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几年。经过千辛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君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加思索说:“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 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主持朝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第二段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
译文
谁去“退”?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烛之武、佚之狐:“之”为介于姓、名之间的语气助词。烛之武、佚之狐,都是郑国大夫。
军队
之:代词,他。
状语后置句
同意
若:假如。
使:派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 也已。”公曰: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 之 过也。然郑亡,子亦
有不利焉!”许之。
助词,主谓之间,取独,不译。
做(什么)
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代词,这
然而
推辞
尚且
才
答应
语气助词,表确定。已,同“矣”
国家危机
过错
助词,的
判断句
译文
佚之狐的话有何作用?
未见其人
先知其才
侧面表现烛之武的才能
第二段:谁去退?
烛之武,即烛武,烛地叫武的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正”(yǔ、养马的长官),大概相当于《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
烛之武为什么能临危受命?
1. 郑伯
2. 烛之武
深明大义,爱国且腹有良谋、成竹在胸。
屈尊自责,动之以情
以国家大义警之,晓之以理
如何“退”?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其亡矣。
若亡郑 而有益于君,敢以(之)烦执事。
名作状,在夜里
使…灭亡。 使动用法。
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往下吊。
执行事务的人,对对方的敬称
已经
当晚,烛之武用绳子从城上吊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什么好处,那就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烦劳您。
表顺承
表修饰
状语后置
省略句
译文
第三段
“夜缒而出”作用:
结构上:照应前文“晋侯、秦伯围郑”、国危矣等内容;
内容上:表现出形式危急和烛之武的现身精神。
发展
情节发展
佚之狐举荐
夜缒而出
烛之武许
临危受命
夜缒出城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欲扬先抑 以退为进坦言知亡 动之以情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鄙:以…为边邑。名词的意动用法。
焉:哪里,怎么;
以:表目的,“来”。陪:同“倍”,增加。
以(之)为;
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现泛指主人。
行李:出使的人,使者。现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之:主谓之间取独。
共:同“供”。
乏困:缺少的(东西),形→名
跨过
这件事
厚:形作动,变强
薄:形作动,变弱
远:形作名,远方的国家,指郑国
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很难的,(您)怎么要用灭掉郑国来给邻国(晋国)增加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的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之:主谓之间取独。
省略句
译文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阐明利害
晓之以理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以利相诱 为秦着想
且君 尝 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 济 而夕 设版 焉,
君之 所知也。
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两城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
况且
曾经
给予
恩惠
在早上
渡河
表顺承
修筑防御工事
句尾语气词,可不译
主谓之间取独
所+动词=名词词性,所……的地方
判断句
译文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引史为例 巧设离间
夫晋,何厌 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秦以 利晋, 唯君 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
盟:名作动,结盟
戍:守卫
说:通“悦”,高兴。
乃:于是
东:在东边。封:疆界,使动,使……成为疆界。
延伸,扩张
满足
唯: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
侵损,削减
从哪里
以:表目的,来
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让郑国成为晋国的边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将从哪里得到他们所企求的土地呢?使秦国受损而让晋国受益,您还是好好掂量掂量吧!”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帮郑国守卫,就率军回国。
阙:使减少
疆界
宾语前置标志
已经
利:使获利
图:考虑。
译文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推测未来 劝秦谨慎
高潮
劝退秦师
坦言知亡,动之以情
阐明利害,晓之以理
以利相诱,为秦着想
引史为例,巧设离间
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见秦伯,陈利害
烛之武说秦伯运用了高超的攻心术 :
善于揣摩心理
善于利用矛盾
善于分析利弊
结论
处处站在秦国的角度上,语气时而真诚,时而委婉,时而舒缓,时而激愤。终于使为“利”而来的秦军,不仅立即避患而“退”,还反过来“与郑人盟”,并且派军队留守郑国,帮助郑国守城。
这些都充分显示了烛之武高超的论辩和说理艺术。
“退”的结果?
第四段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 敝之,
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微:没有;
夫人:那人,指秦穆公
因:依靠
之:指秦军
敝:损害
与:结交,亲附
知:同“智”
其:表祈使,还是
去:离开。
易:交换
及:达到
其:代词,自己的
武:战时应遵守的道义准则
之:代郑国
子犯请求晋侯下令攻击秦军。晋侯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依靠了别人的力量却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这样晋军也撤离了郑国。
而:却
译文
探究
晋文公毕竟是一代霸主,面对秦国的倒戈,他隐忍不发,采用了撤军的措施,他为什么不继续攻打郑国或者追击秦军责问他们的背盟呢?如果你是晋文公,你会怎么办?
晋文公
结论
读课文最后一段,结合课下注释翻译文本,概括结局,总结文章层次结构。
“不仁”“不知”“不武”
“不仁”:只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晋文公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
“不知”:才是实质。“不知”就是不明智,即缺少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对动武后果缺少冷静判断。
“不武”:“以乱易整,不武”,胜负之数,难以意料。
以上都是表面原因,晋退兵的根本原因是一个“利”字。
研读
课文研读
叁
一.秦晋围郑
二.临危受命
三.游说秦君
四.晋师撤离
坦言亡郑 ——以退为进
亡郑有害 ——先示其害
舍郑有益 ——诱之以利
援引历史 ——晋不可信
推测未来 ——晋无所厌
烛之武退秦师
文 章 结 构
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谁是主要人物?
这些人物的性格如何?
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1.人物形象分析
①“佚之狐言于……师必退。”
A.形象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未见其人,先闻其名(声)(“才”)。
B.在此也可窥见佚之狐知人善任的一面。
C.还可窥见郑伯善纳谏的一面。
隆重出场 烛之武 一波三折
②辞曰:“臣之壮……也已。”
进一步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是一位满腹才华,却未能被重用的大臣,人物形象更鲜活。
③公曰:“……”许之。
A.郑伯首先自责,体现了明君风范,然后以国家利益、形势与个人利益的透彻分析感动了烛之武,可谓善于做思想工作。
B.烛之武最终应允,决定以国家利益为重,只身去见秦伯,体现了他深明大义的一面。
主要人物——烛之武
烛之武形象分析
烛之武是中心人物。虽然“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但在国难当头,深明大义,以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只身赴敌营,以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消除了郑国的危机。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说服了秦伯,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志士
勇士
辩士
国难当头,深明大义;以国家利益为重,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两军交战,生死未卜;临危受命,夜缒而出;出使秦师,成败难料;勇入秦营,知难而上。
能言善辩,心思缜密;侃侃而谈,胸有成竹,不卑不亢,机智聪明
次要人物形象分析
佚之狐,慧眼识英雄的伯乐。“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说明佚之狐对烛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够的了解,对郑、秦、晋三国的形势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预见性。
郑伯,勇于自责者。当郑国所处危险境地,需烛之武退秦师时,烛之武却流露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的满腹委屈与牢骚。面对此,郑伯先是“是寡人之过也”以自责,从谏如流,情真意切,并欲扬先抑,设想假如郑国灭亡的话,对烛之武也无好处,这种透彻的分析,诚意的表白,终于感动了烛之武,使之临危受命,义无反顾赴敌营。
人物形象总结
深明大义 “志士”
知难而上 “勇士”
机智善辩 “辩士”
慧眼识才 “伯乐”
头脑清醒 理智判断
晋文公
烛之武
佚之狐
秦 伯
有猜忌心 以利为重
郑 伯
虚心纳谏 勇于改过
写作特点
这篇文章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说明没有太多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
1、详略得当
这篇课文主要表现烛之武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其它枝节更是只字未提。从而做到繁而不杂,层次井然。
2、伏笔与照应
3、波澜起伏
这篇课文波澜起伏,生动活泼。从大军压境到最后的平息,课文都是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