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阿长与《山海经》课件(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0 阿长与《山海经》课件(2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09 18:08: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阿长与《山海经》
学习目标
1. 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阿长的形象。
2. 理解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错转换的特点。
3. 注意分析关键语句,体会作者词语运用之妙。
目 录
01 作者简介
02 写作背景
03 预习检测
04 整体感知
05 细读文本
06 总 结
作者简介
PART 01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 ,曾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 是他1918年发表 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 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周树人
“鲁迅”
《狂人日记》
浙江绍兴
奋力求学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4月,入南京水师学堂,改名周树人。12月,被本家叔催促参加县考,中榜后以四弟患病为由不再参加府考,继续前往南京求学。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务铁路学堂,学开矿。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1月,矿路学堂毕业。3月,公费赴日本留学。4月,入弘文学院普通科江南班(为日语学习速成班)。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剪辫。课余喜读哲学与文艺之书,尤注意人性及国民性问题。
1
2
3
4
光绪三十年(1904年)4月,于弘文学院结业。9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现日本东北大学),肄业,相识藤野严九郎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1月,课间观“日俄战争教育片”,深受刺激,决定 。6月,将学籍列入“东京独逸语协会”所设的德语学校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从章太炎先生学习《说文解字》,为“光复会”会员,并与二弟作人译《域外小说集》,期间生活艰难,以校对书稿补贴生活。
宣统元年(1909年),《域外小说集》二册出版。
5
6
7
8
奋力求学
弃医从文
写作背景
PART 02
此文是鲁迅于1926年3月在北京写的一篇回忆性的散文。最早发表在《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在文下面写了一个副标题《旧事重提之六》。后来鲁迅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他九篇一起编入《朝花夕拾》这个散文集子中。
1926年3月18日,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鲁迅受反动政府通缉,不得不到厦门大学任教。后又因受守旧势力的排挤,作者不愿意想到目前,只能借回忆少年生活写点文章聊以自慰。于是写出了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共十篇散文)。此文是《朝花夕拾》的第二篇,回忆自己童年时期与家里女工阿长相处的一段生活。
预习检测
PART 03
生字检测
搁 掷 脐 憎恶 菩萨 竹竿 烦琐
土匪 辫子 胸脯 疮 疤 诘问 哀悼
茉莉 书斋 霹雳 震悚 粗拙 守寡
ɡē
zhì

zēnɡ
pú sà
ɡān
fán suǒ
fěi
biàn

chuānɡ bā
dào
mò lì
zhāi
pī lì
sǒnɡ
zhuō
ɡuǎ
jié
字词检测
诘问:
哀悼:
书斋:
霹雳:
震悚:
粗拙:
守寡:
(书)(动)追问;质问:再三~,仍不得详情。
(动)悲哀地怀念死者:沉痛~。[近]追悼。
书房,指藏有各种图书并专用于读书写字的房间。
一种强烈的雷电现象,发生于云层与地面之间,引发巨大的响声,危害人畜、建筑物等。现多形容突然发生的、带给人巨大打击的事件。
震惊惶恐。悚(sǒng)。
粗疏拙劣,不精美。
妇女死了丈夫后,不再结婚
整体感知
PART 04
第一部分——介绍阿长的身份和名字,暗示阿长卑微的社会地位;
第二部分——主要从童年视角出发,围绕“我”的感受记叙阿长的言行举动。
这部分内容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以“我实在不大佩服她”为情感基调,描写阿长粗俗率性的行为习惯;
第二层,描述阿长那些令“我”很不耐烦的礼节规矩;
第三层,描述某一时期“我”对阿长“空前的敬意”由产生到消失的过程,进一步刻画了满腹轶事、迷信可笑的阿长形象。
第三部分——记叙阿长为“我”买《山海经》的前后经过,抒发“我”对阿长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1、熟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是个什么样的人?结合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人。
第一部分,介绍她的身份和称呼。
第二部分,首先围绕阿长的日常言行,略写“喜欢切切察察"、对“我”过分看管,详写睡相粗俗;其次围绕阿长“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 详写“元旦的古怪仪式”,略写给“我”灌输各种礼仪禁忌;再次围绕阿长的迷信可笑, 详写讲长毛故事赢得“我” “空前的敬意”,略写“谋害”隐鼠而失去“我”的敬意;
第三部分,围绕阿长对“我”的真诚慈爱,详写阿长为“我”买《山海经》。
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虽然地位卑微、身世不幸,却乐天安命;虽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迷信,却天性纯良、仁厚慈爱。
阿长亳不计较“我”对她的各种不屑和无礼真心实意关心爱护“我”,努力满足 “我”的愿望。这让成年之后的“我”深感惭愧,同时也倍加感激与怀念。
2、这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错转换,在通篇阅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讨论并完成下列各题。
(1) 分别找出代表“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的一些语句,体会文中“成年的我”和“童年的我"两种叙述视角的不同。
(2) 在“童年的感受”中,作者对阿长的印象和态度是有变化的。试简要说明。
(1)关于“写作时的回忆”:
如“长妈妈已经说过,那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说 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这里“已经说过”很明显地表明作者是站在“成年的我” 的角度来叙述;再如“此外,现在大抵忘却了,只有元旦的古怪仪式记得最清楚”,“现在” 也鲜明地表明作者是站在“成年的我”的角度来叙述.关于“童年感受、如“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这里就是“童年的我”的角度来叙述见两者的不同:一个是站在写作时成人的立场,一个是站在童年的感受立场。
(2)作者对阿长的印象和态度变化:
首先,对阿长粗俗率性的行为习惯“实在不大佩服”,对“地懂得许多规矩”表示 “大概是我所不耐烦的”;之后,对她能抵挡枪炮的“伟大的神力”“发生过空前的敬意”, 却在知道她“谋害” 了 “我”的隐鼠后完全消失;后来,阿长给“我”买来《山海经》,这是“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由此“我”对她又“发生新的敬意了。
细读文本
PART 05
1、本文的题目有何匠心?
首先,题目明确了本文的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
第二,“阿长” 一望便是俗人俗称,却偏偏与典雅的先秦古籍《山海经》相连,一俗一雅的矛盾组合,产生了奇妙的幽默意味,引发读者的好奇和阅读兴趣。
第三,全文近半部分内容始终未涉及题目中的《山海经》,引发读者更大好奇:这样的一个粗俗可笑的乡下保姆与《山海经》究竟有什么故事? 因而吸引读者一读到底。
2、如何理解《山海经》对幼年鲁迅的诱惑?
鲁迅曾感叹道:“我们那时有什么可看呢,只要略有图画的本子,就要被塾师,就是当时的,引导青年的前辈,禁止、呵斥、甚而至于打手心,鲁迅曾怒批反对白话文的卫道土: “可是一班别有心肠的人们,便竭力来阻遏它,要使孩子的世界中,没有一丝乐趣;(《二十四孝图》)对于鲁迅来说,有幸生于乡绅之家,有读书的物质保障;而不幸生于清末,在书塾学的都是八股应试的蒙教读物。
书塾读物有本文提到的“制艺和试帖诗”,还有其他作品提到的《三字经》《千字文》 《幼学琼林》《鉴略》,或是儒家典籍,如《论语》《周易》《尚书》等。对于儿童来说,这些读物的内容艰涩难懂,枯燥乏味,以至于当年的一个小同学,“因为专读‘人之初性本善'读得要枯燥而死了,只好偷偷地翻开第一叶(页),看那题着’文星高照’四个字的恶鬼一般的魁星像,来满足他幼稚的爱美的天性”(《二十四孝图》)。
书塾读物除了内容索然无味之外,更要命的是还要生吞活剥、死记硬背。
然而生活天地的狭小,蒙教读物的枯燥,不仅没有遏制幼年鲁迅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反而激起了他更强烈的阅读兴致。阿长买的《山海经》,尽管“刻印都十分粗拙”,但书中毕竟有“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因而成为“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二此后,年幼的鲁迅更是醉心于阅读和搜集各种有画的图书。有本文提到的《尔雅音图》《毛诗品物图考》《点石斋丛画》《诗画舫》,还有其他文章中提到的有许多绣像的《荡寇志》和《西游记》,“下图上说,鬼少人多”的《二十四孝图》,画着鬼怪的《文昌帝君阴驾文图说》和《玉历钞传》,以及各种小说传奇,如《水浒传》《聊斋志异》《开河记》等。
3、除了思念和感激.本文还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读罢全文,大多数读者能够体会到作者对阿长深深的思念和感激。然而,这两种感情之下还有一股情感的潜流在涌动。
细心的同学会注意到,文章开头结尾有两处类似的表达:“什么姑娘,我现在已经忘却了,总之不是长姑娘;也终于不知道她姓什么”,“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
如果说,开头处是在暗示阿长卑微的身份,那么结尾处的重复则含着深深的歉疚,作者最后轻轻补叙了阿长不幸的身世:“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也就是说,阿长可能没有至亲骨肉。读到这里,我们能够更清晰地感受到情感暗流的涌动。回溯以前,阿长将“我”视为亲人,不计回报地努力满足“我”的心愿;而年幼的“我"不仅心安理得,而且还将这个不幸的人对“一年到头,顺顺流流”的简単期盼,当作“麻烦”对她“不佩服” “不耐烦”。三十年后回想起这一切,尤其是在“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專,她却能够做成功”之后,反观自己“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 这深沉的叙述,不仅有同情悲悯,更有作歉疚。
4、“伟大的神力”在文中两次出现 联系上下文,说说其含义的不同.
两处“伟大的神力”指代对象以及感彩不同。
第一处指攻城时抵挡大炮的神力。“伟大的神力”包含着荒诞和调侃的意味,表现阿长的无知可笑,为后文阿长出人意料地买来《山海经》埋下伏笔。
第二处指没有文化的阿长竟然帮“我”买来朝思暮想的《山海经》,而这是“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伟大的神力”虽带夸张,却是作者以孩童口吻发出的最热烈、最真诚的赞美。
总 结
PART 06
作者以儿时对阿长情感态度的起伏变化贯穿全文,通过先抑后扬的手法,既刻画了阿长好事粗俗、迷信可笑的一面,又凸现了阿长朴实善良、仁厚慈爱的天性,同时表达了成年后的作者对阿长既同情又愧疚,既感激又思念的复杂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