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题 小水珠从哪里来 教学设计共_2_课时
执教人 授课时间
教学 目标 知道水珠的形成与水蒸气和温度有关。 思考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并尝试做出自己的解释。 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判断玻璃片上小水珠的来源。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和分析,探究玻璃片上小水珠的形成与温度的关系。
教学难点 根据获得的新证据,对小水珠的成因做出更合理的解释。
教具使用 PPT
学情分析
第__1__课时 二次备课
教学过程: 导入 夏天清晨的早上,我们会在花朵上面看到什么呢? --水珠 诶?这是下雨了吗?为什么会有小水珠呢? --不是下雨了! 奥,那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呢?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幅图片。 展示图片。 往保温杯里倒入热水,把盖拧好好,过一会儿拧开杯盖,会发现杯盖上有许多小水珠,这是怎么回事呢? 同学们,思考一下: 杯盖上的水珠是怎样生成的? A:我认为可能是从杯子里的水转移到杯盖上的。 B:我认为是从空气中生成的。 小组讨论。 小组派代表汇报。 其他小组成员补充、提问。 接下来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吧! 探究 活动:水珠从哪里来 提问: 没有盛水的杯盖上有水珠吗?盛有冷水的杯盖上有水珠吗? A:盛有水的杯盖和盛有冷水的杯盖上都有水珠。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 小水珠的形成与( )有关呢? A:我认为,可能是“雾”气变成的。 B:可能是水溅到杯盖上了。 C:是不是和杯盖的温度有一定关系呢? 请同学们对此做出合理的假设。 假设: 水蒸气在什么条件下才会变成小水珠呢? 小组讨论。 小组汇报。 其他小组成员提问、补充。 小结:小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的。
当堂训练 盛有水的杯盖上( )小水珠,盛有冷水的杯盖上( )小水珠。 有;有 有;没有 没有;没有
当堂 检测 小水珠是从( )来的 水盆里 空气中
板书设计 小水珠从哪里来 杯盖 空气
课后反思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题 小水珠从哪里来 教学设计共_2_课时
执教人 授课时间
教学 目标 知道水珠的形成与水蒸气和温度有关。 思考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并尝试做出自己的解释。 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判断玻璃片上小水珠的来源。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和分析,探究玻璃片上小水珠的形成与温度的关系。
教学难点 根据获得的新证据,对小水珠的成因做出更合理的解释。
教具使用 PPT
学情分析
第__2__课时 二次备课
教学过程: 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杯盖中的小水珠是从空气中来的。 你们还记得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吗? 我们来回顾一下: 杯盖上的水珠从哪里来的? --空气中 探究 我们继续来探究小水珠从哪里来!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实验,并根据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实验操作: 材料:烧杯2只、玻璃片2块、酒精灯、试管夹、热水等。 实验方法: 向两只相同的烧杯内,倒入同样多的、温度相同的热水。 用酒精灯给其中一块玻璃片加热。 3、把加热过的玻璃片和常温下的玻璃片同时改在两只烧杯上。 4、观察两块玻璃片发生了什么现象,并记录下来。 实验注意: 加热玻璃片时,要注意均匀加热,放置玻璃片碎裂。 思考: 两个实验中的条件有什么不同?根据这些实验条件和现象,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看一看你的假设和实验结论一样吗?请你解释一下杯盖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 小结: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水的过程叫凝结。 请同学们根据我们已知的知识解释一下现象吧! 冰可乐的易拉罐外壁的小水珠 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小水珠 解释: 易拉罐外壁和玻璃的温度都比较低,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了小水珠,附在易拉罐和玻璃外壁。 应用与拓展 设计防雾眼镜 冬天,从室外走进室内,眼镜片会变模糊,使我们看不清东西,请同学们用所学知识解释这种现象吧! A:我知道,因为眼镜片温度较低,室内温度较高,室内的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较低温度的眼镜片,凝结成小水珠,附在眼镜片上。 我们通常把这种现象叫做“镜片起雾”,这会给我们带来很多不便。你能根据起雾的原因,设计一款防雾眼镜吗? 把你的设计方案记录下来,比一比,谁的设计更科学、更新颖。
当堂训练 水蒸气( )变成小水珠 遇热 遇冷
当堂 检测 水蒸气变成小水珠的现象称为:( ) 凝结 凝固
板书设计 小水珠从哪里来 水蒸气->小水珠(遇冷) 凝结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