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教学质量调研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西南宁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教学质量调研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09 18:11: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广西南宁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教学质量调研
语文试题
(考试形式:闭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85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以非凡的智慧和大无畏的气概,胜利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完成了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长征,用生命和热血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树立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巍峨丰碑。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后的今天,硝烟虽已散尽,时代却发生着深刻变革,伟大长征精神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激励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精神伟力。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长征精神的核心,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制胜法宝。长征途中,红军将士同敌人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长驱两万五千里,纵横10余省,创造的人间奇迹依靠的就是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顽强的革命意志。习近平总书记以胜利之“钥”、精神之“钙”、立命之“本”这些鲜活的话语比喻理想信念的重要作用,强调应充分认识“实现共产主义是由一个一个阶段性目标逐步达成的历史过程”。新长征路上坚定理想信念,必须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深入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学而信、学而思、学而行,将理想信念转化为不可撼动的力量,为未来开辟方向。
长征历时之长、规模之大、行程之远、环境之险恶、战斗之惨烈,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在世界战争史乃至人类文明史上也是罕见的。中国共产党人谱写了一曲“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的精神凯歌。当前,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要继续发扬斗争精神,勇于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进行伟大斗争,打好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战略主动仗。
一部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反映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在长征中,我们党始终植根于人民,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以自己的模范行动,赢得人民群众真心拥护和支持。广大人民群众是长征胜利的力量源泉。今天,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在意气风发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只有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才能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只有始终相信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汇集起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彻底改变国家和民族的面貌。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我们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凭着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我们要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续写新的篇章、创造新的辉煌!
(摘自曾薇《长征精神: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象征》)
材料二:
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撤播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
(摘自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进行万里长征,是为了实现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完成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伟大事业。
B.当前中华民族面临各种困难与挑战,中国共产党应在战略上积极主动,发扬斗争精神,打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仗。
C.一部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带领人民提高安全感与幸福感的历史。
D.毛泽东认为红军长征就像播种机,在十一个省内撒播了革命的种子,长征胜利时它们已成长为参天大树。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伟大的长征精神已融入民族血脉,激励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带来了时代的深刻变革。
B.大力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有利于中国共产党永葆青春,有利于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创造更多新的辉煌。
C.红军长征的胜利,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反动集团围堵红军的失败,说明敌人势力的弱小和军事的无能。
D.毛泽东对长征的总结和评价,是对红军长征的高度赞扬,是对长征胜利的热情欢呼,宣告了新的局面已经开启。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不能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1935年10月,毛主席带领红军在吴起镇一带歼灭了围追红军的反动军队,宣告了蒋介石"围剿”计划的彻底破产。
B.四川马尔康县党坝乡藏族喇嘛桑吉在红军经过阿坝地区时受到影响参加红军,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随军长征。
C. 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是红军长征始终保持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武器,也是长征胜利的重要条件。
D.在长征途中,党和红军依靠坚强的革命意志,一次次绝处重生,愈挫愈勇,最后取得了胜利,创造了人间奇迹。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两则材料均以“长征”为中心进行论述,但论述的角度并不相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嘱咐
孙犁
天刚大亮,与日寇殊死搏斗了八年的水生,随部队经过平原时,请假回家。因为地里熟,一过铁路他就不再把敌人放在心上。他悠闲地走着,四面八方观看,为的是饱看一下八年不见的平原风景。铁路旁边并排的炮楼,有的已经拆毁;破墙上,洒落了一片鸟粪。铁路两旁的柳树黄了叶子,随着铁轨伸展到远远的北方。一列火车正从那里慢慢地滚过来,惨叫,吐着白雾。他看看麦池,又看看天,看看周围那像深蓝淡墨涂层的村庄图画,想起望见自己家里烟囱上冒起的袅袅的青烟的情形,心里就醉了。
黄昏时候,他走到了自己的村边,他的家就住在村边上。他看见房屋并没有烧,街里很安静,这正是人们吃晚饭,准备上门的时候了。
他在门口遇见了自己的女人水生嫂。她正在那里悄悄地关闭那外面的梢门。水生亲热地喊了一声:“你!”
女人一怔,睁开大眼睛,咧开嘴笑了笑,就转过身子去抽抽搭搭地哭了。水生看见她脚上那白布封鞋,就知道父亲准是不在了,心里一阵痛,站了一会儿没动。
他走进屋里,女人从炕上拖起一个孩子来,含着两眼泪水笑着说:"来,这就是你爹,成天说人家有爹,自己没爹,这不现在回来了。”说着已经不成声音。
水生看着她。离别八年,她好像并没有老多少,今年29岁,头发虽乱而黑,脸孔苍白可两眼里的光还是那么强烈。他望着她身上那自织自纺的棉衣和屋里的陈设,身上心里,都表现出是一种深藏的志气支撑,闯过了无数关口。
女人说:“你想过家吗?”水生说:“想过。”
女人说:"我们想你,我们可没有想叫你回来。那时候,日本人就在咱村边。可是在黑夜,一觉醒了,我就想,你如果能像天上的星星,在我眼前晃一晃就好了。可是能够吗?”
“这不回来晃一晃吗?明早就要去参加保卫冀中平原的战斗,同志们都来了。”女人一听呆了。
她低下头去,又无力地仄在炕上。过了好半天,才说:"明天我撑着冰床子去送你。"
鸡叫三遍,女人就先起来给水生做了饭吃。这是一个大雾天,地上堆满了霜雪。女人把孩子叫醒,穿得暖暖的,背上冰床,锁了梢门,送丈夫上路。
出了村,她要丈夫到爹的坟上去看看。水生说等以后回来再说,女人不肯。她说:“你去看看,爹这一辈子为了我们。八年,你只在家里待了一个晚上,爹叫你出去打仗了,是他一个人照顾了全家。这是什么太平日子呀?整天介东逃西拿。因为你不在家,爹对我们娘俩,照顾得唯恐不到。只怕一差二错,对不起在外抗日的儿子。每逢夜里一有风声,他老人家就先在院里把我叫醒,说,水生家起来吧,给孩子穿上衣裳。不管是风里雨里,多冷多热,老人背上孩子跑,累得哮喘咳嗽。是这苦日子、遭难的日子、担惊受怕的日子把老人家累死。还有那年大饥荒……”
在河边,他们上了冰床。女人轻轻跳上后尾,像只蜻蜓爬上草。轻轻用竿子一点,冰床就飞起来,像离开冰面行走,摧起的冰屑打起团团旋花。她的围巾向后飘起来,脸冻得通红。前面一条窄小的冰缝,水在里面汹汹地流,她只说了声"小心",两脚轻轻用劲,冰床像受惊的蛇,抬起头来窜了过去。水生警告她:“你疯了吗?慢些!”女人没言语,呆望着丈夫,停了一会儿,轻轻地喘了两口气,说:“你知道,我心里很乱。八年我才见到你,又送你去。我为什么撑得这么快!为什么急着把你送到战场去!是想你快去打鬼子,打败我们的敌人,你才能再快回来,和我见面。我们这些留家里的女人,最盼胜利。我们在地洞里、在高粱地里等这一天,这天来了,我们的高兴是不能和别人说的。”
太阳从冰面升起来,冲开了雾,形成了一条红色胡同,扑到水淀中央没有边际的冰场,照在冰床上。女人说:“爹活着时常说,水生出去是打开一条活路,打开了这条活路,我们就能活,不然我们就活不了了。八年来,他老人家焦愁死了。国民党反动派又要和日本一样,想把我们活着的人完全逼死!你应该记着爹的话,向上长进,不要分心,好好打仗。八年过去了,时间不算长。只要你还在前方,我等你到死!”
到了目的地,水生上了岸,望着呆呆站在冰床上的女人说:“到村里去暖和暖和吧。”女人忍住泪,笑着说:“快去你的吧。记着,好好打仗,快回来,我们等着你胜利的消息。”
(1946年,有删改)
文本二:
身为冀中人民的儿子,孙犁先生把对家乡的爱倾注在对小说诗意美的追求上,他不仅是讲故事的能手,也是能够把你带入诗意境界打动你心灵的高手。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清新隽永的抒情风格,使他的作品具有“诗化小说”的特征。
孙犁的作品伴随了我这一代人的成长。当我一再重读孙犁先生的作品时,那些女孩子们——年轻的、美好的、鲜亮的生命,有如初春的平原上绯红的朝霞,就会被重新召唤出来,让人惦记,让人怀念。我怀念水生嫂、吴召儿、妞儿们,那是因为,她们身上有孙犁先生一生所信仰和追寻的“美好的东西"。孙犁先生不大写战争的残酷,不追求离奇由折的情节,也不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刻意雕镂,而是运用类似中国写意画的技法来书写抗日战争时期坚忍乐观的中国军民。那些女孩子们,就是孙犁心目中人民的代表,“美”与“善”。
作为文学晚辈,我受到过孙犁先生的恩泽。1982年夏,我发表了短篇小说《哦,香雪》,并未引起太大反响。我将载有这篇小说的《青年文学》杂志寄给孙犁先生。先生回信中说:“这篇小说,从头到尾都是诗,它是一泻千里的,始终一致的。这是一首纯净的诗。我也写过一些女孩子,哪里有你写得好!"那是1982年冬。及至1983年春,《哦,香雪》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一等奖。
(节选自铁凝《怀抱着胸中那一簇火焰——孙犁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语言简练而内蕴丰厚。水生看见自己妻子说的一声“你”,包含了多种情感,有见到妻子的喜悦,有突然涌起的激动,心情非常复杂。
B.小说刻画人物细致入微。丈夫突然至家,水生嫂初见水生,喜极而泣;听说水生明天要去参加保卫冀中平原的战斗时,有震惊,也有满心的自豪。
C. 小说善用日常小事来表现人物。借助水生嫂的叙述,呈现出水生爹生前生活的艰辛,塑造了一位理解革命、支持革命、期盼胜利的老人形象。
D.小说以“嘱咐”为题,是因为这是情感的高潮、愿望的凝聚,作者写八年分别、短暂相逢和再次离别的情景,意在烘托出妻子最后的“嘱咐”。
7.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画线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孙犁小说艺术形象的独特魅力,蕴含了作者对孙犁的钦敬之情。
B.水生嫂是孙犁小说《荷花淀》的女主人公,她和铁凝笔下的香雪都是战争年代"美"与"善"
的化身。
C. 孙犁先生以其独特的审美理念构筑了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学世界,成为"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家。
D.在给铁凝的回信中,孙犁先生对小说《哦,香雪》赞誉有加,这对这篇小说的推介起到了一定作用。
8.国难当头时,水生一家人是怎样用行动来体现“精忠报国”这一民族大义的?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6分)
9.铁凝认为孙犁的小说具有"诗化小说"的特征。请你结合文本二,谈谈孙犁小说《嘱咐》的"诗化”特征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鲁阳文君将攻郑,子墨子闻而止之,谓阳文君曰:“今使鲁四境之内,大都攻其小都,大家伐其小家,杀其人民,取其牛马、狗豕、布帛、米粟、货财,则何若?”鲁阳文君曰:“鲁四境之内,皆寡人之臣也。今大都攻其小都,大家伐其小家,夺之货财,则寡人必将厚罚之。”子墨子曰:“夫天之兼有天下也,亦犹君之有四境之内也。今举兵将以攻郑,天诛其不至乎?”鲁阳文君曰:“先生何止我攻郑也?我攻郑,顺于天之志。郑人三世杀其父,天加诛焉,使三年不全,我将助天诛也。”子墨子曰:“郑人三世杀其父,而天加诛焉,使三年不全。天诛足矣,今又举兵,将以攻郑,曰:‘吾攻郑也,顺于天之志。’譬有人于此,其子强梁不材,故其父笞之。其邻家之父,举木而击之。曰:‘吾击之也。顺于其父之志。’则岂不悖哉!”
子墨子谓鲁阳文君曰:“攻其邻国,杀其民人,取其牛马、粟米、货财,则书之于竹帛,镂之于金石,以为铭于钟鼎,传遗后世子孙曰:‘莫若我多!’今贱人也,亦攻其邻家,杀其人民,取其狗豕、食粮、衣裘,亦书之竹帛,以为铭于席豆,以遗后世子孙,曰:‘莫若我多!’其可乎?”鲁阳文君曰:“然。吾以子之言观之,则天下之所谓可者,未必然也。”
子墨子为鲁阳文君曰:“世俗之君子,皆知小物,而不知大物。今有人于此窃一犬一彘则谓之不仁窃一国一都则以为义譬犹小视白谓之白大视白则谓之黑。是故世俗之君子,知小物而不知大物者,此若言之谓也。”
(节选自《墨子·鲁问》)
【注】①三世:数代,言其多。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有人于此/窃一犬一彘/则谓之不仁窃/一国一都则以为义/譬犹小视白/谓之白/大视白则谓之黑/
B.今有人/于此窃一犬一彘/则谓之不仁窃/一国一都/则以为义/譬犹小视白谓之白/大视白则谓之黑/
C.今有人于此/窃一犬一彘/则谓之不仁/窃一国一都/则以为义/譬犹小视白谓之白/大视白则谓之黑/
D.今有人/于此窃一犬一彘/则谓之不仁/窃一国一都则以为义/譬犹小视白/谓之白/大视白/则
谓之黑/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子墨子闻而止之”的“之”与《师说》中“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的“之”用法相同。B.“大家伐其小家”的“家”与《兼爱》中“大夫各爱其家”的“家”的意思不同。
C.“必将厚罚之”的“厚”与《烛之武退秦师》中“邻之厚,君之薄也”的“厚”的意思不同。
D.“传遗后世子孙”的“遗”与《师说》中“小学而大遗”的“遗”的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鲁阳文君攻郑的理由“顺于天之志”,不过是替天行道的借口,实际上是诸侯掠夺财物,扩展疆域,欲图称霸的野心的体现。
B.第二段中墨子将诸侯互相攻伐的行为和平民互相争斗的行为进行对比,主要是为了说服鲁阳文君不要像平民一样目光短浅,施行不义的战争。
C.窃物者“不仁”为盗贼,窃国者反而为“义”成诸侯,墨子通过形象的比喻和鲜明的对比来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通俗易懂而是非分明。
D.本篇各段记载了墨子与鲁阳文君的一些谈话,多处申明了其"兼爱""非攻"的主张,体现出墨子向往天下安宁、人民安居乐业的理想。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譬有人于此,其子强梁不材,故其父笞之。(4分)
(2)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4分)
14.墨子阻止鲁阳文君攻打郑国的理由是什么?请根据文本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凉州①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岑参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注】①凉州:甘肃武威,河西节度使设于此地,写作此诗时,岑参在凉州做客。凉州河西节度使幕府中,诗人有许多老朋友,常欢聚夜饮。
15.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写月亮从地平线上升起,次句写月亮在城头上继续升高。月光的照耀,清晰地呈现出了凉州的全貌。
B. 诗歌五六句中,前句形容琵琶声缠绵惟恻,哀婉动人;后句是空旷而又多风的西北地区夜晚带给人的感受。
C.“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两句中,诗人有感于时光流逝,叹老嗟卑,体现了他内心的怅惘。
D.本诗和范仲淹的《渔家傲》都写边城,写秋天,写少数民族音乐,但二者表现的时代气氛有很大不同。
16.评论家认为本诗“充满了盛唐的时代气象”,请结合诗句分析这种“盛唐气象”在诗中有哪些体现?(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你宽容一点,其实是给自己留下一片海阔天空”,这句话让我们联想起孔子在阐释“恕”
这种儒家思想时所说的两句∶"___,___。"
(2)《大学之道》中用“____, ”两句,强调上自天子下至平民,一切都要以修身为做人处世的根本。
(3)《春江花月夜》中写出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些微灰尘,只有明亮的一轮孤月高悬空中的句子是“____,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中国食客们早已习惯了“中华美食甲天下”的尊荣,街边商厦____①______的小吃店的墙上往往喜欢挂一段上逾千年的传说——虽然食客大多也不会动辄把这些与乾隆、诸葛亮、秦始皇甚至是黄帝、女娲联系在一起的故事当真,但换个视角将华夏五千年历史视为五千年美食史,似乎也不算太夸张。
然而,历史真相往往令人感到意外。中国历史虽然___②______,但中华美食文化异常晚熟:“南食”“北食”直到唐宋时期才逐渐分野,土豆、玉米、香茄、辣椒等食材直到明代才传入中国,“四大菜系”直到清初才成型。诸如大盘鸡、螺蛳粉等为人们所___③_____的小吃美食、菜肴菜式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才诞生,而“菜系”作为一个专有词条,直到1992年才被收录到《中国烹饪辞典》中,如今“八大菜系”的说法又被“34菜系”所取代。
中华美食荣光背后,是其发展的漫漫长路。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岁月里,“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这句古训对食客们或许有更深的感悟。中华美食是美好的,华丽的,精致的,同时也是坚韧的,顽强的,隐忍的:中华美食文化是古老悠远的,同时也是厚积新成的。五千年时光仿佛是一场漫长的蛰伏,为的只是在某一个时间,爆发出最绚烂的华章。食客们在觥筹交错、推杯换盏之时其实不难发现,中国美食自古以来最不缺的,就是兼容并蓄的气度和能力。
18.请在文中空缺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画横线句可以改写成“中华美食美好、华丽、精致、坚韧、顽强、隐忍,中华美食文化古老悠远、厚积新成。”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的表达效果更好,请说说理由。(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炎炎夏日,我们在防暑降温的同时还要考虑服装搭配。很多人都听过这样一种说法:夏天穿浅色系衣服比穿深色系衣服更凉爽。比如,穿白色衣服比穿黑色衣服凉快,因为白色不吸热,黑色吸热。① ?
人体内的新陈代谢会产生热量,所以人体需要将多余的热量散发到周围环境中,才能保持体内的稳态。通常有四种不同的散热途径来调节人的体温:辐射、传导、对流和蒸发。这四种方式的共同作用,使我们拥有稳定的体温。但是在不同情况下,______。例如,当人们安静地处于室内时,中红外波长范围的辐射是人体热量散失的主要途径;而在激烈运动中,身体会通过汗液的蒸发来排出大部分热量。
同时,热传递过程中,由于温度差的存在,___③___,也就是说,当我们的体温比周围环境的温度低时,人体就会从周围吸收热量;而当周围环境温度低于体温时,人体会向外辐射热量。所以夏天怎样才能更凉爽,不仅和所穿衣服的颜色有关,也和自身所处的环境有关。21.下列句子中冒号的用法和文章第一段画波浪线句中冒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我们越听越激动,越听越高兴,深深感到:胜利来之多么不易!(《长征胜利万岁》)
B.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记念刘和珍君》)
C.失眠症最可怕之处不在于让人毫无倦意不能入睡,而是会不可逆转地恶化到更严重的境地:
遗忘。(《百年孤独》)
D.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
分明已经纯乎是个乞丐了。(《祝福》)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 生活中有许多诱惑,它如同悬崖上的金子,有人因为它对生活充满了热情,有人因为它掉下了悬崖。对于青少年来说,网络游戏、网游小说等就是极大的诱惑,它可以增添生活的趣味,但也容易让人沉溺其中无法自拔……各种诱惑扑面而来,我们必须去面对。
材料二 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富与贵,是人人都想望的,但如果不通过正当的途径得来,君子是不能安享的,这是孔子面对欲望或诱惑的态度。老子有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他认为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这样才可以保持长久的安乐。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结合个人与社会实际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B(A.“完成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伟大事业”错,“震撼世界、彪炳史册”不是长征的目的。C.“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带领人民提高安全感与幸福感的历史”错,材料一中原文为“一部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反映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今天,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在意气风发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只有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才能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可见,“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带领人民提高安全感与幸福感”是两个一百年的目标,不是红军长征史的内容。D.“长征胜利时它们已成长为参天大树”无中生有。原文材料二中的表述是“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撒播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并没有说长征胜利时就已经"成长为参天大树")
2.B(A.“带来了时代的深刻变革”错,强加因果。材料一原文“硝烟虽已散尽,时代却发生着深刻变革”是时代背景,不是"激励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结果。C."说明敌人势力的弱小"说法不当,结合历史背景并从材料二"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上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中可以看出敌人势力很大。D. “宣告了新的局面已经开启”错,张冠李戴。材料二中原文为“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并非"毛泽东对长征的总结和评价"宣告新局面的开启)
3.C(材料二的观点是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是宣言书、宣传队和播种机,C项侧重概括的是长征胜利的重要条件,不能作为这一观点的论据)
4.①材料一开篇在肯定长征重大意义的基础上,提出"长征精神已融入党和人民灵魂,激励他们不断前进”的观点(1分);②接着从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斗争和紧密联系群众三个角度分别阐述新长征路上要发扬长征精神(2分);③最后发出大力弘扬长征精神的倡议(1分)。
5.①材料一在简要阐述长征意义的基础上,重点挖掘“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为新时代大力弘扬长征精神张本。(2分)②材料二论述了长征胜利对当时中国革命的意义和作用,坚定了革命胜利的信心,激发了革命的热情。(2分)
6.B(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B.“听说水生明天要去参加保卫冀中平原的战斗时,有震惊,也有满心的自豪"理解错误,水生嫂听说水生明天要去参加保卫冀中平原的战斗时,心中应是充满震惊、不舍和失落)
7.B(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B.“都是战争年代‘美’与‘善’的化身”错,香雪不是战争年代人物,而是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时)
8.①水生:直接参加抗日战争,出生入死,与日寇殊死搏斗了八年,离家八年没有见到自己的亲人。②水生嫂:八年的生死离别,她的爱情依然坚贞深沉,并再次把丈夫送上征途,成为前线丈夫的坚强后盾。③水生爹:面对国难,坚决让水生上前线,并希望水生好好打仗,不要分心,舍小家保大家。(能围绕“水生”“水生嫂”“水生爹”三个人物进行作答,每个人物2分,共6分)
9.①人物形象的“诗意美”。小说塑造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在艰苦环境中不畏困难、理解丈夫、支持革命的女性形象,表现百姓对革命的坚定支持以及对幸福安宁生活的向往,表现人情美、人性美。②小说情节的“诗意美”。小说情节简单舒缓,不追求离奇曲折的情节,也没有正面叙写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不追求情节的波澜起伏、扣人心弦。③小说内容情感的“诗意美”。虽是战争题材的作品,但是不着意写残酷的战争场面,也不着意表现人物的苦难与心灵的重负,而是着意发掘农村女性内在的灵魂美、情操美。④小说语言的"诗意美"。小说语言清新隽永、凝练简洁、优美生动,富于色彩美和抒情性,有诗歌语言的美感。⑤小说环境的“诗意美”。小说的故事虽发生于艰苦的战争年代,但结尾处写太阳冲开雾气,阳光照在冰场上,使小说环境充满诗情画意,给人以美好的感受。⑥小说运用类似中国写意画(或白描)的技法来讲述故事、塑造人物,没有刻意雕镂(或用寥寥几笔描写人物),通过平凡的日常生活画面,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10.C(划线句意思是:现在这里有一个人,假如偷了人家的一只狗一只猪,就被称作不仁;如果窃取了一个国家一个都城,就被称作义。这就如同看一小点白说是白,看一大片白则说是黑。故选C)
11.C(A选项中"之"第一个为代词,第二个为宾语前置的结构词,用法不同;B选项中均为家庭、家族,意义相同;C选项中第一个为“多”、“重”的意思,第二个为“雄厚、强大”的意思,意义不同;D选项中,“传遗后世子孙”的“遗”为遗留;《师说》中“小学而大遗”的“遗”为放弃,意义不同。故选C)
12.B(“对比”错,在第二段中墨子是将诸侯互相攻伐的行为和平民互相争斗的行为进行类比用以游说鲁阳文君停止伐。故选B)
13.(1)好比这里有一个人,他的儿子凶暴、强横,不成器,所以他父亲鞭打他。
(强梁:凶暴、强横。不材:不成才、不成器。答:鞭打。三个关键词各1分,句意1分。)(2)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亲近百姓,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第一个"明":译作动词,可译作"弘扬光大"。亲:贴近,亲近。至善:完美境界。三个关键词各1 分,句意1分。)
14.①郑国人数代残杀他们的君主,上天已经给了惩罚;②鲁阳文君因郑国内政而攻打郑国的行为如邻家之父的行为一样有悖常理;③窃取一个国家一个都城是不义的行为。
(结合“郑人三世杀其父,天加诛焉,使三年不全。我将助天诛也”分析可知,郑国人数代残杀他们的君主,上天已经给了惩罚。结合“譬有人于此,其子强梁不材,故其父笞之,其邻家之父举木而击之,曰:‘吾击之也,顺于其父之志。’则岂不悖哉”分析可知,鲁阳文君再攻打郑国就有悖常理。结合“今有人于此,窃一犬一彘则谓之不仁,窃一国一都则以为义。譬犹小视白谓之白,大视白则谓之黑"分析可知,窃取一个国家一个都城是不义的行为。每点1分,答出三点即可)
【附参考译文】
鲁阳文君将要攻打郑国,墨子听到了就阻止他,对鲁阳文君说∶"现在让鲁四境之内的大都攻打小都,地位高的大夫攻打地位低的大夫,杀害人民,掠取牛、马、狗、猪、布、帛、米、栗、货、财,那怎么办?”鲁阳文君说:“鲁四境之内都是我的臣民。现在大都攻打小都,地位高的大夫攻打地位低的大夫,掠夺他们的货、财,那么我将重重惩罚攻打的人。"墨子说:"上天兼有天下,也就象您具有鲁四境之内一样。现在您发动军队攻打郑国,上天的诛伐难道就不会到来吗?”鲁阳文君说:“先生为什么阻止我进攻郑国呢?我进攻郑国,是顺应了上天的意志。郑国人数代残杀他们的君主,上天降给他们惩罚,使三年不顺利。我将要帮助上天加以诛伐。”墨子说:“郑国人数代残杀他们的君主,上天已经给了惩罚,使它三年不顺利,上天的诛伐已经够了!现在您又举兵将要攻打郑国,说:‘我进攻郑国,是顺应上天的意志。’好比这里有一个人,他的儿子凶暴、强横,不成器,所以他父亲鞭打他。邻居家的父亲,也举起木棒击打他,说:‘我打他,是顺应了他父亲的意志。’这难道还不荒谬吗!”
墨子对鲁阳文君说:“进攻邻国,杀害它的人民,掠取它的牛、马、栗、米、货、财,把这些事书写在竹、帛上,(他们)认为把它镂刻在金、石上,铭刻在钟、鼎上,可以传给后世子孙,说:((战果)没有人比我多!’现在下贱的人,也进攻他的邻家,杀害邻家的人口,掠取邻家的狗、猪、食、粮、衣服、被子,也书写在竹、帛上,铭刻在席子、食器上,传给后世子孙,说:“(战果)没有人比我多!”难道可以吗?”鲁阳文君说:“对。我用您的言论观察,那么天下人所说的可以的事,就不一定正确了。”
墨子对鲁阳文君说:“世俗的君子,知道小事却不知道大事。现在这里有一个人,假如偷了人家的一只狗一只猪,就被称作不仁;如果窃取了一个国家一个都城,就被称作义。这就如同看一小点白说是白,看一大片白则说是黑。因此,世俗的君子只知道小事却不知道大事的情况,如同这句话所讲的。”
15.C(C项,七八句的意思是:时光飞逝,又到了秋天秋草枯黄的季节。岁月催人,哪能互相看着在贫贱中老下去呢?言下之意是要赶快建功立业。这两句诗人不是叹老嗟卑,而是有着能够掌握自己命运的豪迈感,表现出积极奋发的人生态度,而非表现他内心的怅惘)
16.①凉州城人烟阜盛,民族和谐,繁华安定。“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写出了凉州人口密集、歌舞升平,民族关系融洽,社会包容开放的景象,表现了盛唐气象。②诗人渴望建功立业,奋发有为。“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表现诗人想要建功立业、掌握自己命运的豪迈之情。③诗人对前途充满信心,豪迈乐观。"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中的"笑",表现出对生活、前途的信心,"醉倒"是豪迈乐观的醉,让人感受到了盛唐的时代脉搏。(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给分。)
17.(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3)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18.①林林总总 ②源远流长 ③津津乐道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林林总总:形容人或事物繁多,此处是说街边商夏小吃店众多,应填入"林林总总。第二空,源远流长:一般指事物的表面,主要是说事物的源头,指时间长的事物,此处说中国历史时间长,应填入"源远流长"。第三空,津津乐道:很有兴趣地说个不停。此处指人们谈论美食,应填入“津津乐道”)
19.参考答案: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岁月里,食客们或许对“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这句古训有更深的感悟。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岁月里”成分残缺,句首加上介词“在”;二是“‘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这句古训对食客们或许”不合逻辑,主客倒置,改为“食客们或许对‘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这句古训”)
20.①原句先是点明了中华美食的外在特点,再进一步阐述了中华美食的内在特点,更深层次地说明了中华美食文化的特性,相比改句内容上更有层次性;②原句采用了"中华美食是……也是……"的句式,句式整齐,节奏明快优雅,读起来朗朗上口,相比改句,原句在在表达上节奏感更强,音韵和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原句采用了"中华美食是……也是……"的句式,能起到强调作用,节奏明快优雅;且前句“中华美食是美好的,华丽的,精致的,同时也是坚韧的,顽强的,隐忍的”既阐述了中华美食外形的华丽、精致,又解释了其内在的坚韧、顽强、隐忍;后句用"古老悠远""厚积新成"阐释了中华美食的文化特性。既做到了句式的整齐,又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节奏明快优雅。而改句则只是简单的词语罗列,体现不出句式整齐、意思递进的特点,且节奏较为急促压抑)
21.C(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很多人都听过这样一种说法”中冒号的作用是用在需要解释的词语后边,表示引出解释或说明。A项和B项的冒号用在提示性词语(如“说”“想”“是”“证明”“宣布”“例如”“如下”等)的后边,表示提示下文。C项的冒号用在需要解释的词语后边,表示引出解释或说明。D项的冒号用在总括性话语的前边,表示总结上文。故选C)
22.①事实真的是这样吗②它们所发挥的作用大小也有所不同③热能会从高温向低温处传递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根据此句后面的问号,以及后文解析防暑降温还与环境相关等信息,可知此处应是对第一段中“很多人听过这样一种说法”的疑问,故补写内容为“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之类的表述。第二空,根据前文所说“有四种不同的途径调节人的体温”“但在不同情况下”以及后文的两个举例,可知此处是说人们处于不同环境(情况)时,这几种调节体温的途径所起的作用是不尽相同的,所以补写内容是“它们所发挥的作用大小也有所不同”之类的表述。第三空,由前句中“由于温度差的存在”,和后句“当我们的体温比周围环境的温度低时,人体就会从周围吸收热量;而当周围环境温度低于体温时,人体会向外辐射热量”的现象,以及“也就是说”这句话的提示,可知此处是对后句例举现象的概括,故补写内容应是“热能会从高温向低温处传递”之类的表述)
23. (1)整体原则
此作文题围绕“面对诱惑”这一话题展开,由两段材料组成。
材料一提出话题:生活中无法与诱惑绝缘,必须去正面而对诱惑,需要正确看待诱惑的两面性,诱惑可能成为点燃生活的助力,也可能成为毁灭生活的凶手,尤其是青少年必须正视这个问题。在这里,有一定的思辨色彩。
材料二则给我们提供一些面对诱惑的建议,主要是先贤哲人给我们的启示。为了规避诱惑的风险,可以践行孔子的取之有道,就是在悬崖边装了一个护栏;也可以践行老子的懂得满足,适可而止,让我们学会谨慎面对诱惑,不至于冲下悬崖,获得长久安乐;或果断拒绝,或理性适度,或守住底线,既要保持正确面对诱惑的态度,又要寻求有效的解决难题的途径。本命题可让学生充分展现智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该命题考查了学生阅读给定写作材料的能力,并要求考生在全面、准确理解材料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和社会实际,写一篇文章,不仅培养学生的思辨精神,提升思维品质,更想要引导学生学会反思自己的生活和社会呈现的问题,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体悟,寻求解决实际问题之道,感受先贤智慧,能走进生活,传承弘扬传统文化。
考生审题时,应特别注意材料中"面对诱惑"这个中心话题词,把握材料一和材料二的逻辑关联,既认识到诿惑的两面性,又能寻找到面对诱惑的正确态度与方式方法。另外写作不是空谈,要具有时代意义,要结合个人和社会实际展开。考生要清晰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悟,要紧扣题意,主题鲜明,文体清晰,内容充实,思想积极健康。
教师评卷时,应根据以上材料解析和写作要求,判定考生是否全面准确理解材料内容及含意,是否符合题目要求,区分不同档次的文章。(2)参考立意
①面对诱惑,坚守底线(道德、法律),坚守原则。②适可而止(学会知足),抵御诱惑。③保持理性,远离诱惑。(其他符合材料含意和题目要求的立意,均可视为合题)
【附评分细则】
(一)一类卷(48-60分)
一类卷一档(54分-60分)
1.文章符合题意,文章主题和内容能准确反映“面对诱惑”“取之有道”“适可而止”“长久安乐”这几个关键点的逻辑关联,涉及三个方面:一是能关注到诱惑的两面性,甄别诱惑,谨慎面对诱惑;二是能很好地结合现实去谈面对诱惑的建议或方法;三是正确面对诱惑的意义。第二点是重点。能很好地结合现实,深刻表达新时代青年的思考与感悟,有时代感。
2.内容充实,论证深刻,思路清晰。3.语言优美流畅;书写工整、美观。一类卷二档(48分-53分)
1.文章符合题意,文章主题和内容能准确反映“面对诱惑”“取之有道”“适可而止”“长久安乐”这几个关键点的逻辑关联,懂得谨慎面对诱惑,能结合现实去谈面对诱惑的建议或方法,认识正确面对诱惑的意义。能很好地结合现实,能表达新时代青年的思考与感悟,有一定的时代感。
2.内容充实,论证深刻,思路清晰。3.语言流畅;书写工整。
特别提醒:全文只写“欲望”,不提及“诱惑”的,不能评一类卷。
(二)二类卷(42分-47分)
1.文章符合题意,主题和内容基于"面对诱惑"展开,对待诱惑有正确的价值观(如抵制诱惑),有抵制诱惑的具体建议或方法,但缺少对诱惑的甄别,没有结合个人和社会实际写作,未能表达新时代青年的思考与感悟,缺乏时代感,也未提及正确面对诱惑的意义。
2.结构内容完整,论证不充分,在写作上有不足之处。3.语言表达和书写有欠缺。
(三)三类卷(36分-41分)
文章基本符合题意,仅抓取"诱惑""适可而止""取之有道""懂得满足"等某一个关键词展开论述,但未能全面理解材料中的内容,对如何面对诱惑缺乏明确态度,或空谈抵制诱惑。
(四)四类卷(35分以下)
文章偏离题意。完全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忽略写作要求,仅选取材料、写作任务或写作要求的只言片语展开写作。
四、关于套作
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只根据自己以往准备的作文套路来完成作文,判为套作,不能超过35分。
五、补充细则
1.缺少标题扣2分。
2.写满600字且结构完整的作文才可以按常规评分。
3.写满800字(要超过800字标识处)虽然没有写句号,但看最后一段根据文意内容已属于结尾段落,判为完整作文。
4.不足600字的不及格;500-590字的评为25-35分;300-500字的评为
16—24分;300字以内的,每行1分,加标题2分,不超15分。(文章内容涉及材料、观点符合题意的,往高评分;反之,往低评分;但不得超出此字数的分数段)
5.文章结构完整,够600字,但又不够800字的,每少50个字扣1分。6.只有标题且合题的,评2分;只有标题但不合题的,不给分。7.套作的文章不能超过35分。
8.抄袭作文材料、试卷前面的阅读材料或其他文字的,但又有自己的一些议论的文章,扣除所抄内容,按自己所写的行数评分,一行1分加标题2分。完全照抄试卷前面的阅读材料或其他文字的,按抄袭评分,5分以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