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作文备考-分论点设置+课件(共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语文作文备考-分论点设置+课件(共3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5.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09 18:13: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一轮作文写作指导
分论点设置之“扣得住”
学习目标
1.明确分论点“扣得住”的要求。
2.学习结合标题、中心论点拟写分论点方法。
3.规范分论点,使文章结构更清晰。
目录

存在问题

学会拟写

堂上训练

课堂小结
分论点的特点
1.分论点是对题目和中心论点的展开与说明,是题目和中心论点的具体化。
2.分论点是在题目、中心论点的制约下提炼出来的,是为题目和中心论点服务的。因此,我们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次展开,这每一层、每一面就是一个分论点。

存在问题
这分论点存在什么问题?
题目:以广大之心,行精微之事
分论点一 以广大之心,行细微之事,在学习之路上力争上游。
分论点二 以广大之心,行细微之事,在社会建设中添砖加瓦。
分论点三 以广大之心,行细微之事,助力复兴伟大的中国梦。
第八次作文
空喊
口号
脱离
材料
这分论点存在什么问题?
题目:致广大以笃行,尽精微而臻善
分论点一 致广大以笃行,要有正确的判断。
分论点二 尽精微而臻善,要有精益求精的精神。
第八次作文
“致广大”的感悟笼统含糊,甚至有偏题倾向。
这分论点存在什么问题?
题目:惟重本手之基,方创妙手之新
分论点一 注重基础,稳抓稳打,这样我们才能有新的发展。
分论点二 得基础固实之后,当追求创新,这样才能创出自身发展的新高度。
第九次作文
关键词“三手”没有突显
这分论点存在什么问题?
题目:务实基础本手,激发创造妙手
分论点一 务实最基础的本手,让自己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
分论点二 激发创造性妙手,让我们的实力更上一层楼,在人群之中脱颖而出。
第九次作文
漏了“俗手”,心思不够缜密。
★总结分论点拟写的存在问题
1.空喊口号,内容空洞,脱离材料;
2.关键词感悟或拓展出现笼统含糊化,甚至有偏题倾向;
3.关键词完全不出现,容易“另起炉灶”;
4.多元关系关键词出现“漏网之鱼”,心思不缜密。

学会拟写
★分论点拟写的技巧安排
1. 位置:分论点建议单独成段。
2. 数量:分论点数量以2-3个为佳。
3. 语言:分论点的语言要精练,一般控制在15-25字。
4. 思维:分论点思维要会选择懂设置:概念分析法(“是什么”)、因果分析法(“为什么”)、条件分析法(“怎么办”)、思辨性分析法、分分总关系分析等。
★分论点拟写原则
1.扣得住——分而不离:紧扣标题(关键词)、主题、中心论点。
2.分得开——分而多彩:多角度、多方面,意义不重复或概念不交叉。
3.排得顺——分而有序:或并列或递进,或先正后反,或由小到大,或由浅入深等,遵从逻辑。
(①过去——现在——未来,②物——人,
③人——集体——国家,④自己——他人——社会)
★分论点拟写原则——扣得住(照着讲+接着讲)
①“照着讲”是对作文题目中材料、导语等写作要素的理解与分析,有概括归纳的结论表达,如对“致广大,尽精微”、“三手”的概括归纳,这种概括归纳的结论性语言,在文章中自然需要阐释、分析。
②“接着讲”就是来实现“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的或表明“启示”。“感悟与思考”或“启示”,必然是由此及彼,在分析与阐释的基础上加以拓展,从中看出写作者在命题人的题目引导下表达出自己对事物的认识与思考,写作中能表现出的语文综合能力。
★分论点拟写原则——扣得住(照着讲+接着讲)
分论点的表述要把材料中的关键词或中心论点或标题嵌入其中,然后进行有效的概括归纳与多角度多思维拓展,以保证每一段都扣题。
材料生一(关键词)
一生二(标题或中心论点),
二生三(分论点), 关键词占主导地位
三生万物(论证段)。
★分论点拟写原则——扣得住(第八次作文)
立足全局致广大,笃行致远尽精微
徐悲鸿无生曾明确要求绘画创作要“致广大,尽精微”,其实这原则也适用于社会生其他活领域。在生活中我们应以致广大意识把把握全向,以尽精微的姿态步步躬行,从而在新征程上不断前进。
①致广大,当立足全向,做目光长远的可为青年。
②尽精微,当关注细节,做笃行致远的有为青年。
③致广大与尽精微从来不是一对矛盾体,两者应相辅相成方能共创美景。
★分论点拟写原则——扣得住(第九次作文)
以“本手”筑基,得“妙手”升华
围棋中讲究“本手”“妙手”“俗手”,“本手”即基础,“妙手”即创造。人生如下棋,当苦练“本手”,才可能得到“妙手”,为美好生活提供更多可能。
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练得“本手”,夯实基础,以求棋局之稳。
②“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本手”之上,可得“妙手”,创造新路,为棋局添彩。
③摒弃“俗手”,练就“本手”得“妙手”,让棋局稳中求胜,一路生花。
★分论点拟写原则——扣得住(第九次作文)
以“本手”筑基,得“妙手”升华
围棋中讲究“本手”“妙手”“俗手”,“本手”即基础,“妙手”即创造。人生如下棋,当苦练“本手”,才可能得到“妙手”,为美好生活提供更多可能。
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练得“本手”,夯实基础,以求棋局之稳。
②“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本手”之上,可得“妙手”,创造新路,为棋局添彩。
③摒弃“俗手”,练就“本手”得“妙手”,让棋局稳中求胜,一路生花。

堂上训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北宋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进行变法。司马光和苏轼表示强烈反对,把新政批得体无完肤。王安石也不退让,也对二人予以排挤。后来苏轼摊上“乌台诗案”的官司,面临被处死的危险,王安石却为其求情。王安石和司马光虽为政治死敌,但王安石评司马光:“司马君实,君子人也!”司马光论王安石:“介甫文章节义,皆有过人之处。”
王安石被罢相,与苏轼同游后,感叹道:“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王安石病逝,司马光请求朝廷对其厚加礼赠,苏轼为其起草制书,提笔评价:“名高一时,学贯千载。智足以达其道,辩足以行其言。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用能于期岁之间,靡然变天下之俗。”
材料二 《论语》中有诸多关于君子的言论: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篇)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篇)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篇)
关于“君子”,上述材料给了你怎样的启示?学校刊物将举办“君子之风”征文活动,请结合上述材料和现实生活,写一篇相关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从两则材料,不难看出,“君子”是写作核心词。
材料一:王安石、司马光和苏轼三人的交往轶事。
王安石变法,司马光和苏轼强烈反对,王安石也排挤二人。然而当苏轼要被处死时,王安石又为他求情。王安石和司马光虽为政治死敌,却对对方的才能或品德评价很高。
王、司马、苏三人,都可以称得上君子,彼此政治主张有异,意见不和,但可以存异求同,做到和而不同,这也意味着他们拥有海纳百川的胸襟和包容万象的气度。
材料二:儒家经典关于“君子”的阐释。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相互苟同;小人喜欢迎合别人的看法,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真诚友善。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光明磊落,心胸坦荡,能包容他人,小人则心胸狭窄,患得患失,爱斤斤计较。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懂得的是道义,而小人懂得的是利益。
题目:扬君子之风,做精神引领
分论点一 君子之道在“坚”;
分论点二 君子之道在“全”;
分论点三 君子之道在“义”。
【2022届高三湖南炎德·英才大联考(长郡中学)月考四作文】
请根据阅读材料和题目内容去修改三个分论点
作者在行文中能结合材料来写,固然不错,三个角度的内容部分,是相对明晰的,但“坚”和“全”的概括,还是有些别扭。坚,是坚持还是坚韧?全,是全面还是周全?(见解不明确不严谨)
分论点
修改
题目:扬君子之风,做精神引领
分论点一:“君子之风”在于,坚持自我,保持独立的人格,不降格以求,不曲意逢迎。
分论点二:“君子之风”还在于,包容友善,欣赏他人的长处,不落井下石,不挟私报复。
分论点三:“君子之风”不只是一种纯理想化人格,也可以是现实的精神引领。

课堂小结
1.认清分论点拟写的存在问题
2.牢记拟写分论点的技巧安排和原则,尤其是充分运用“扣得住”原则
3.在草稿纸上再三检验所写内容是否正确、鲜明、缜密、深刻
课后作业
1.修改自己所写的第八次以及第九次作文分论点,落实“扣得住”原则。
2.“消化”今天所学内容,尝试做拓展题。
谢谢聆听
拓展题范文
以记悟精学问,以讨论兴智慧
自古治学,均盛由学思兼济,兴因百家争鸣。学则记忆术论义理,思则领略道律核心;至于讨论,可激荡思想怒涛,兴争鸣盛况。红楼言及学诗,尤以三者为脉,由浅入深,由己及人,今之学何为而不可?
故今日所学,亦当以记悟精己之学问,以讨论兴众之智慧。
欲起高塔,其基必牟。极一时筑术之基。术不厚不足以致道,记不繁不足以有悟。故《白鹿原》之现世,前有博览熟记中外著作;核动航母入海,先有苦忆他国数据之功。只有记忆前人的成果,才有可能将其化为自己的养分,来支持自己将有的成就。
塔之凌云,其心必通。领略是悟道之理。记忆不过是旁观他人的馈赠,领略才是拿来的精华,构建自己的辉煌。昔王阳明熟记大家之礼学精义,久未有明,待龙场一夕悟道,心学真谛方显;前于敏精于远离,殚精竭虑不得解惑,及疏通所学,顿蔡氚氚反应奥秘,氢弹之威响震全球。记忆不过是去接近一台计算机的底线,领悟方能扩展自我智慧的上限。
此二者,尽言个人学问之精。但个人的眼光有限,无人确信自己面面俱到毫无缺漏遗误。至是,讨论之作用方明。
方塔争立,互鉴有功。讨论是兴智慧之活力。所谓讨论,不为众口一调的趋同,但求各自繁盛的互异。趋同则盲从,互异则有争;争则以他人之长自省,以他人之高砺己,此皆讨论的意义。上及春秋无儒之一统,百家争鸣斗艳,思想的高度层层进加,深厚的道义层出不穷,创文化之辉煌,成为中国智慧之无尽甘泉,今看天下,文明的讨论,东西方的互鉴给予我们太多启发,为双方都增添活力。独自认知的世界在深入也只眼前一隅,讨论交流中的智慧将永葆活力。
由此观之,三者缺一不可。若无记忆之芳,脑中必然贫瘠;若无领略之思,心中必然苍白;若无讨论之效,严重必然偏蔽。治学之道,岂不在忆有所重、悟有所思,讨论而激扬众智?众智尚有,个人之慧岂不得?
学习之外呢?当然,我们一生都在学习,不局限诗歌,学科诸类,更有为人处世,经历社会风雨的学问。何尝不用上述之三论?且先记忆前人先辈之措,再自己加以体悟洞察,领略属于自己的智慧;最后由自身推挤他人,用讨论为自己的智慧淬火、镀层、完备,终可成就人生考卷的高分。
以术入道,以议争鸣。以记悟精学问,以讨论兴智慧。
学习“内”“外”
香菱学诗,黛玉言及“记忆”“领略”“讨论”三要诀。吸收外来,是为记忆;自我内化,是为领略;内外融会,是为讨。又有记忆与领略乃喻之于内,讨论则需发之于外。方悟学习之要旨,皆在于“内”“外”二字。
以记忆吸收外来,以领略自我内化,喻之于内,而自有所进。
须知人生而恒为无所知,苟非以记忆之法引入外来之流,则终至懵懂而迷惑之境。所谓记忆,则是惑而从师,是以惑可解,善假于物,是以江河可绝。既以记忆之法,自外摄入已足,若无领略之功终如囫囵吞枣,走马观花,浮光掠影,终无自我之见,不能得自“知”至“会”之变。所谓领略,则是条分缕析,所思沈深,举一反三,以至触类旁通,确有所得。譬如为诗,先需“读书破万卷”是以博洽多闻,后需呕心沥血,惨澹经营,以“两句三年得”之苦心,达“一吟双泪流”之孤诣。又如学书,米芾必先临池不辍,博采颜柳欧褚众家之长,形成坚实的记忆,再自行融会贯通,使其字字字有古意,却亦字字出新,“风樯阵马,沉着痛快”。
以讨论融会内外,既取彼道,亦扬吾道,发之于外,而美美与共。
若欲进于讨论之境,先必有记忆与领略之功。若自我修为尚浅,则于讨论之时,或一头雾水,不得其要,与记忆无异,或夸夸其谈,自鸣得意,终至贻笑大方之家。须得先自有所进,方可有所言,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悟,讨论方有讨论之效。
既已自有所进,乃至于瓶颈之处,若非以讨论之法突破之,则如绝望死水一谭,清风难泛半点漪纶。而辅以讨论,则他人之思,他人之想,与吾之思想交碰,足以催生截然不同的灵感,汇集成为先进学说的源泉。濠梁之争,推敲之辩,诞生了文化史上的佳话;古田之会,小岗村之议,则推动国家发展进程大步前行。从独善其身,到兼济天下,讨论之法使内外相融,臻于化境。
学习的要旨,不过“内”“外”二字。以记忆吸收外来,以领略自我内化,以讨论融会内外,喻之于内,发之于外,自得所进,美美与共,则学可大成。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