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柳先生传

文档属性

名称 五柳先生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长春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4-17 16:48:59

文档简介

《五柳先生传》教案(3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和积累文言词语,读懂、读通文言文。
2、感受人物形象,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3、领会作者“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的真谛,把握课文的主旨。 4、学习作者“不慕荣利”“守志安贫”的优秀品质,培养树立正确的人生。
【教学辅助】多媒体教学平台
【教学内容及过程】
课时1
一、导入新课。
让学生默写以前学过的陶渊明的时文,引出并介绍陶渊明生平及写作背景。。
《归园田居》:“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桃花源记》……
陶渊明,东晋伟大的文学家。名潜,字元亮。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但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他空有才智却难以施展。他曾做过小官,因“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回乡,从此过起了田园式的隐居生活。后人称其“靖节先生”。又自称“五柳先生”。作品有《归园田居》、《 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和《桃花源记》等。
背景介绍:东晋世风是政治动荡,社会黑暗,风气污浊,讲究门第,等级森严,追名逐利,醉心于富贵,官场上勾心斗角,充满了虚伪和欺诈,崇尚风雅、崇尚玄谈,而且讲究繁文缛节(“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中要束带迎接)。
《五柳先生传》属于传记文章,传记是一种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作品,又单称“传”。“赞语”是作者仿照史家笔法加的评论性的文字。是对史传正文的记事和褒贬做进一步补充和阐述。使人物个性更为鲜明,是传记的常规形式。
二、掌握课文中字词句的意思。
(一)读准下列字的读音。
嗜(shì) 辄(zhé) 吝(lìn) 褐(hè) 箪(dān)
汲(jí) 俦(chóu) 觞(shāng) 黔(qián) 娄(lóu)
(二)解释加点的字。
⑴亲旧(亲戚、朋友)知其如此
⑵期(希望、愿望)在必醉
⑶环堵(墙)萧然(冷清空寂的样子)
⑷造(往、到)饮辄(就)尽
⑸因以为(“以之为”,把它作为)号
⑹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也
⑺每有会意(对书的意旨有独到的体会 )
⑻以此自终(过完自己的一生 )
(三)课文翻译。
三、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课文主要从哪几个方面写五柳先生?具体内容是什么?
主要内容
相 关 内 容
籍贯姓字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思想性格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 “曾不吝情去留” ; “忘怀得失。”
志趣爱好
“好读书,不求甚解”;“性嗜酒”;“常著文章自娱。”
生活状况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2理解性背诵。 1、概括五柳先生性格的语句是: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2、取“五柳先生”这一名号的原因是: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3、五柳先生读书的特点是: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4、五柳先生家境如何?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5、本文所出的成语是:
“不求甚解”
6、“赞”中的名句是: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课堂总结。
板书:
五柳先生:不慕荣利;志趣高洁;安贫乐道;率真自然。
传文(叙)
名号来历: “宅边有五柳树。”
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生活(晏如也) 住: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穿:短褐穿结;吃:箪瓢屡空。
志趣 读书:不求甚解;饮酒:性嗜酒,期在必醉;写文章:常著文章以自娱。
赞语(议):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教学反思】
课时2
四、问题探究。
1、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这是五柳先生性格最突出的地方,点出了五柳先生隐者心态。
三大志趣:一是“好读书”;二是“性嗜酒”;三是“著文章”。
◎第一大爱好:读书
① 怎样理解“好读书,不求甚解”这句话?
解说:不能仅理解为一种读书方法,即不死抠字眼,而力求真谛,它还与作者的“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与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并不想“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他讨厌 “学而优则仕”。这是他不慕名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的体现。他的不求甚解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② 应如何理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含义?
解说: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五柳先生每次读书有心得体会时,便沉溺于书中而忘记了饮食。这形象地说明了前文中的“好读书”是真正的喜爱读书而不是装模作样。 (安贫乐道)
◎第二大爱好——饮酒(“性嗜酒”)。
古代文人爱酒:
① 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② 李白《将进酒》: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③ 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④ 陶渊明《止酒》:“平生不止酒,止酒情无喜。暮止不安寝,晨止不能起。”
古代文论家萧统:“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焉。
① 怎样理解“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解说:这说明了五柳先生不但嗜酒,而且不拘小节,性情豪爽,把世俗的繁文缛节置之脑后,是一位独立于世的高风亮节之人。五柳先生在污浊的世俗社会里特立独行,内心必有许多愁苦,寄情于酒,“期在必醉”是他率真放达的体现。
② 怎样评价五柳先生的“性嗜酒”,“期在必醉”?
解说:他不满于黑暗现实又无可奈何,只好在醉乡中使心灵得到平静。
这是在恶劣环境里自寻解脱。五柳先生在污浊的世俗社会里特立独行,内心必有许多愁苦,寄情于酒,这是他使自己得到解脱的一种方法。他饮酒时“造饮辄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也是他率真放达的体现。
③ 怎样理解“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的含义?
解说:不仅写出五柳先生安于贫困,而且含蓄地引用了古贤颜回的典故,表达了自己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安贫乐道的思想。活灵活现地刻画出一个虽处于贫苦之中却悠闲自适、淡泊名利的隐士形象。
◎ 第三大志趣:著文章。
④ 他“著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是“自娱”。(提示:不是给别人看,更不是献给统治者以求功名利禄。这正是他不慕荣利的体现。这与世人的追名逐利形成了鲜明对比,使这个身处污浊社会而保持高风亮节的五柳先生形象使人钦佩万分。)
2、总结:五柳先生是个怎样的形象?(课文写了五柳先生思想性格的几个方面?)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隐者心境、隐者风范)
好读书,不求甚解。 (书中求乐、精神愉悦)
性嗜酒 期在必醉 (率真放达)
短褐穿结 箪瓢屡空 环堵萧然 晏如也 (安贫乐道)
常著文章以自娱 忘怀得失 (自得其乐,淡泊名利)
以上种种叙述,刻画了一个虽处于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
【教学反思】
课时3
五、疑难探究。
1、说说典故。
※ 故事:
黔娄与孔子的弟子曾参是同窗好友。黔娄病故了,曾参急忙前去吊丧。?   曾参到了黔娄家里,看到黔娄的尸体在破窗之下,穿着长袍,用块白布覆盖着。由于这块白布短小,盖头就露出脚来,盖上脚则露出头来。不禁为之心酸,就提议说:“把布斜着盖,不是头脚都盖上了吗?”?   黔娄妻说:“斜而有余,不如正而不足。先生生前不邪,死而邪之,这样会违背先生的生前意愿。”?   曾参听了认为很有道理,于是哭得更为悲伤。并问黔娄妻:“先生终时,何以为谥?” 古人死后,总爱根据他一生的事迹,用一两个字加以概括,这就叫“谥”。?  黔娄妻说:“以康为谥”。?
曾参又说:“先生在时,食不充饥,衣不遮体,死则首足不能覆盖,棺旁也没祭祀酒肉,这能算是康吗?”?   黔娄妻回答说:“先生生前,鲁国国君想任他为国相,但他辞而不受,这算是有余贵吧! 鲁国国君还要赐与他米粟三千担,齐国君主也屡次的想给他重金,先生还是辞而不受,这也算是有余富吧! 他能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求仁得仁,求义得义。那用“康” 做谥,谁又能说不好呢?”?   曾参听了大加赞誉。
※ 课文中的“赞语”(“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是作者仿照史家笔法加的评论性的文字。它再次赞扬五柳先生的高洁人格,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请问: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有什么作用?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借用黔娄之妻的赞语。与“不慕荣利”照应,画龙点睛,作了总结。强化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特点 。)
2、本文在写作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解说:多用否定句。 正如钱钟书所说:“‘不’字为一篇眼目。”如: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不慕荣利”、“不求甚解”“家贫不能常得” 、“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当时的社会追名逐利,矫揉造作成风。作者言“不”,正突出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
作用:使文章笔墨精粹,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3、◎1 写人物传记首先要交代任务,本文交代任务为什么竟“不知何许人,亦不详其姓字” ?(作者当时所处的时代门第观念盛行,作者有愤于此,故借此以示叛逆。)
◎2 在人物表现上,本文有些内容今天看起来真的不敢恭维。对此你怎样看待?
(传记重在写实,本文内容是五柳先生(即陶渊明)平生的真实记录。)
◎3 理解下列句子的内涵。
①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一句是不是说明先生读书态度马虎,为什么?
(不是,“不求甚解”是说他只求领会精神实质,不牵强附会,卖弄玄虚。)
②亲戚朋友请先生喝酒,先生“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是不是说明先生任性,不尽情理,为什么?
(表面上是任性,不尽情理,其实显示了先生待人诚恳,不虚假和任情自适的态度。)
③“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一句为什么用颜回比喻五柳先生?(资料:颜回,春秋末鲁国人。字子渊,一作颜渊,孔子的得意门人,以德行坚称。他贫而好学,笃于存亡,虽箪食瓢饮,不改其乐。年三十二死,后人称为“复圣”)
(不仅写出了陶渊明安于贫困,而且含蓄地说明作者以古贤颜回自况,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
六、总结新课。
全文共两段,前一段以记叙为主,重在表现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志趣;后一段以议论为主,重在对五柳先生的品德进行歌颂和赞扬。本文是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写的自传,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与志趣。作者正是通过五柳先生“颇示己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七、布置作业。
练习册中相关内容。
【教学反思】
课件39张PPT。五柳先生传陶渊明教学目标 1、学习和积累文言词语,读懂、读通文言文。
2、感受人物形象,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3、领会作者“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的真谛,把握课文的主旨。 4、学习作者“不慕荣利”“守志安贫”的优秀品质,培养树立正确的人生。五柳先生传陶渊明第一课时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东晋伟大的文学家。名潜,字元亮。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但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他空有才智却难以施展。他曾做过小官,因“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回乡,从此过起了田园式的隐居生活。后人称其“靖节先生”。又自称“五柳先生”。作品有《归园田居》、《 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和《桃花源记》等
东晋世风是政治动荡,社会黑暗,风气污浊,讲究门第,等级森严,追名逐利,醉心于富贵,官场上勾心斗角,充满了虚伪和欺诈,崇尚风雅、崇尚玄谈,而且讲究繁文缛节(“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中要束带迎接)。 正是对社会现实的不满,陶渊明辞官归隐,为后世留下了许多杰出诗篇。他赞美劳动的生活与大自然的优美闲静,幻想出现没有贫困与压榨的理想社会。《五柳先生传》是他托名五柳先生而作的一篇自传。传记 传记是一种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作品,又单称“传”。“赞语”是作者仿照史家笔法加的评论性的文字。是对史传正文的记事和褒贬做进一步补充和阐述。使人物个性更为鲜明,是传记的常规形式。  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性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嗜( ) 辄( ) 吝( )
褐( ) 箪( ) 汲( )
俦( ) 觞( )
黔( ) 娄( ) shìzhélìnhèdānjíchóushāngqiánlóu1、读准下列字的读音。2、解释加点的字。亲戚、朋友希望、愿望墙冷清空寂的样子往、到就“以之为”,把它作为安然自若的样子对书的意旨有独到的体会过完自己的一生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用它做了自己的号。他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富贵。喜欢读书,只要求领会书中的要旨,不过分在字句上下功夫。每当对书中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
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
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他有嗜酒的天性,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
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情况,有时摆了酒叫他喝。他一来就要喝得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去,并不装模作样,说走就走。
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遮不住风和阳光。粗布短衣上面打了很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安然自若。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
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经常写文章自娱自乐,从文中也稍微透露出自己的志趣。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赞曰: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心忡忡,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这话说的大概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 一边喝酒一边做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快乐。他大概是无怀氏时候的百姓,或者是葛天氏治下的百姓吧?研读交流 ◎课文主要从哪几个方面写五柳先生?具体内容是什么?理解性背诵 ◎1 概括五柳先生性格的语句是:“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2 取“五柳先生”这一名号的原因是: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理解性背诵 ◎3 五柳先生读书的特点是: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4 五柳先生家境如何?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理解性背诵 ◎5 本文所出的成语是:不求甚解◎6 “赞”中的名句是:“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五


生性格:生活志趣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住:穿: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吃:箪瓢屡空读书:不慕荣利饮酒:性嗜酒,期在必醉写文章:常著文章以自娱晏如也“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名号来历:宅边有五柳树。传文(叙)赞语(议)志趣
高洁不求甚解
安贫乐道率真 自然课堂 总结五柳先生传陶渊明第二课时◎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形象?问题探究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性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性格最突出的地方,点出了五柳先生隐者心态三大志趣:
一是读书,
二是饮酒,
三是著文章◎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形象?◎1怎样理解“好读书,不求甚解”这句话? 不能仅理解为一种读书方法,即不死抠字眼,而力求真谛,它还与作者的“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与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并不想“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他讨厌 “学而优则仕”。这是他不慕名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的体现。他的不求甚解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第一大爱好:读书疑难探究 ◎2 应如何理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含义? 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五柳先生每次读书有心得体会时,便沉溺于书中而忘记了饮食。这形象地说明了前文中的“好读书”是真正的喜爱读书而不是装模作样。 安贫乐道疑难探究第一大爱好:读书“性嗜酒”陶渊明《止酒》:“平生不止酒,止酒情无喜。暮止不安寝,晨止不能起。”
古代文人爱酒。
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李白《将进酒》: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古代文论家萧统:“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焉。 ”第二大爱好——饮酒。疑难探究◎1 怎样理解“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这说明了五柳先生不但嗜酒,而且不拘小节,性情豪爽,把世俗的繁文缛节置之脑后,是一位独立于世的高风亮节之人。五柳先生在污浊的世俗社会里特立独行,内心必有许多愁苦,寄情于酒,“期在必醉”是他率真放达的体现。 率真自然疑难探究第二大爱好——饮酒。◎2 怎样评价五柳先生的“性嗜酒”,“期在必醉”? 他不满于黑暗现实又无可奈何,只好在醉乡中使心灵得到平静。
这是在恶劣环境里自寻解脱。五柳先生在污浊的世俗社会里特立独行,内心必有许多愁苦,寄情于酒,这是他使自己得到解脱的一种方法。他饮酒时“造饮辄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也是他率真放达的体现。 疑难探究◎3 怎样理解“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的含义? 不仅写出五柳先生安于贫困,而且含蓄地引用了古贤颜回的典故,表达了自己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安贫乐道的思想。活灵活现地刻画出一个虽处于贫苦之中却悠闲自适、淡泊名利的隐士形象。疑难探究◎他“著文章”的目的是什么?——目的是“自娱”。
老师提示:
不是给别人看,更不是献给统治者以求功名利禄。这正是他不慕荣利的体现。这与世人的追名逐利形成了鲜明对比,使这个身处污浊社会而保持高风亮节的五柳先生形象使人钦佩万分。 第三大志趣:著文章。疑难探究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
性嗜酒 期在必醉
环堵萧然 短褐穿结 箪瓢屡空
常著文章以自娱 忘怀得失隐者心境
精神愉悦
率真放达
安贫乐道
自得其乐,
淡泊名利◎总结:五柳先生是个怎样的形象?刻画了一个的五柳先生以上种种叙述,把一个虽处于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了出来。 黔娄与孔子的弟子曾参是同窗好友。黔娄病故了,曾参急忙前去吊丧。?   曾参到了黔娄家里,看到黔娄的尸体在破窗之下,穿着长袍,用块白布覆盖着。由于这块白布短小,盖头就露出脚来,盖上脚则露出头来。不禁为之心酸,就提议说:“把布斜着盖,不是头脚都盖上了吗?”?   黔娄妻说:“斜而有余,不如正而不足。先生生前不邪,死而邪之,这样会违背先生的生前意愿。”?   曾参听了认为很有道理,于是哭得更为悲伤。并问黔娄妻:“先生终时,何以为谥?” 古人死后,总爱根据他一生的事迹,用一两个字加以概括,这就叫“谥”。?  黔娄妻说:“以康为谥”。?说说典故: 曾参又说:“先生在时,食不充饥,衣不遮体,死则首足不能覆盖,棺旁也没祭祀酒肉,这能算是康吗?”?   黔娄妻回答说:“先生生前,鲁国国君想任他为国相,但他辞而不受,这算是有余贵吧! 鲁国国君还要赐与他米粟三千担,齐国君主也屡次的想给他重金,先生还是辞而不受,这也算是有余富吧! 他能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求仁得仁,求义得义。那用“康” 做谥,谁又能说不好呢?”?   曾参听了大加赞誉。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再次赞扬五柳先生的高洁人格,
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赞语”是作者仿照史家笔法加的评论性的文字。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借用黔娄之妻的赞语。与“不慕荣利”照应,画龙点睛,作了总结。强化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特点 。 ◎本文在写作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多用否定句。
正如钱钟书所说:“‘不’字为一篇眼目。”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
不慕荣利 不求甚解
家贫不能常得 曾不吝情去留
不蔽风日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作者言“不”,正突出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作用:使文章笔墨精粹,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当时的社会追名逐利,矫揉造作成风用意:疑难探究◎1写人物传记首先要交代任务,本文交代任务为什么竟“不知何许人,亦不详其姓字” ?
◎2在人物表现上,本文有些内容今天看起来真的不敢恭维。对此你怎样看待? 作者当时所处的时代门第观念盛行,作者有愤于此,故借此以示叛逆。 传记重在写实,本文内容是五柳先生(即陶渊明)平生的真实记录。◎3理解下列句子的内涵。
①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一句是不是说明先生读书态度马虎,为什么?
②亲戚朋友请先生喝酒,先生“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是不是说明先生任性,不尽情理,为什么?
③“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一句为什么用颜回比喻五柳先生?(资料:颜回,春秋末鲁国人。字子渊,一作颜渊,孔子的得意门人,以德行坚称。他贫而好学,笃于存亡,虽箪食瓢饮,不改其乐。年三十二死,后人称为“复圣”)
答: 不是,“不求甚解”是说他只求领会精神实质,不牵强附会,卖弄玄虚。答:表面上是任性,不尽情理,其实显示了先生待人诚恳,不虚假和任情自适的态度。答:不仅写出了陶渊明安于贫困,而且含蓄地说明作者以古贤颜回自况,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五柳先生性格:生活:志趣: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住:穿:环堵萧然,不遮风日短褐穿结吃:箪瓢屡空安贫乐道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饮酒:性嗜酒,期在必醉写文章:常著文章以自娱率真自然晏如也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总结 全文共两段,前一段以记叙为主,重在表现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志趣;后一段以议论为主,重在对五柳先生的品德进行歌颂和赞扬。本文是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写的自传,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与志趣。作者正是通过五柳先生“颇示己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