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狼》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长春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4-17 16:52:12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课件20张PPT。------蒲松龄狼文言文知识点:1.文学常识
2.重点字词的读音
3.重点字词的解释
(1)通假字 (2)一词多义
(3)古今异义 (4)词类活用
4.翻译重点句子
5.翻译全文 蒲松龄
清代文学家,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代表作《聊斋志异》
“聊斋”是蒲松龄的书屋名,“志”的意思是记述,“异”指奇异的故事。一读 二读三读四读读一读 学生自由放声朗读课文。然后组内按顺时针互相交换导学案,针对“课前预习”第3题进行交流、正音,扫除阅读障碍。如有组内不能解决的,组长作登记后并在班里交流。
返回一读学生自由朗读要求:注意节奏、语调、语速、感情等。加油听录音朗读二读 由组长选出一名组员在组内朗读,其他组员认真听,然后组内点评。
点评内容:读准字音、节奏合理、语速语调适中、声音洪亮、流利、有感情方面。三读真棒 要求:吐字清楚,速度放慢,做到准确无误,声音饱满响亮。全班齐读四读很棒 1、组内按逆时针互相交换导学案,针对“预习”第4题进行交流。如有质疑的请在组内讨论解决。再不能解决的,组长在全班提出,请求其他组或老师解决。 2、小组词语解释对抗赛。
(1)范围:课下的词语注释。
(2)办法:①老师每次随意抽出两组轮流作为提问组和答题组;②提问组提出两个问题让答题组回答,回答正确一个问题给予小组加2分,回答错误不加分,也不扣分;③答题时间大约不超过4秒;④一个人只能提问一次,答题人也是如此。重点词语的解释
各组员先自主找出文中的通假字,然后根据下面例句写出通假字所在的句子和它的解释。组长检查,做得好的组员加2分。(从本课和其他课文中各找出1个。)

例: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扳”通“攀”,牵,引。)

(1) ( )

(3) ( )通假字止有剩骨“止”通“只”,仅仅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 例: 前: A、狼不敢前(上前)
B、其一犬坐于前(前面 )
1、 : A、 ( )
B、 ( )
C、 ( )
D、 ( )
2、 :A、 ( )
B、 ( )
3、 :A、 ( )
B、 ( )
一词多义之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久之,目似瞑又数刀毙之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用于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无意义它,指狼的意意暇甚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名词,神情、态度动词,打算、企图乃屠乃奔倚其下于是,就乃悟前狼假寐才
例:顾野有麦场(古义: 回头看; 今义: 照顾 。)

1、 (古义: ;今义: 。)

2、 (古义: ;今义: 。)

3、 (古义: ;今义: 。)
古今异义屠自后断其股大腿屁股又数刀毙之杀死死,枪毙屠暴起突然粗暴 课文中有哪些词语采用了词类活用?请根据以下例句找出后抄写下来并进行交流讨论解决。

例句: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 从隧道 )词类活用1、其一犬坐于前( )
2、恐前后受其敌( )
3、狼不敢前( )
4、一狼洞其中( )
像狗一样攻击上前打洞 再次自读课文,边读边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或利用课外书对全文进行口头翻译,在翻译的过程中,如有不理解的句子就把它抄写在导学案上,然后在组内交流解决;组内不能解决的,组长进行记录,并在全班提问其他小组,如能回答正确的小组加3分,回答不出或不正确的扣1分。
句子翻译 句子翻译课文重点句子翻译。(1)后狼得骨止而前狼又至。译:后得到骨头的狼停止而先得到骨头的狼又来了。(2)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译:屠户于是跑过去靠在柴堆下,卸下担子拿起刀。(3)其一犬坐于前。译:另一只狼像狗似的坐在前面。(4)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译: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每句3分 组长在组内用复述的形式为本组组员翻译全文。

要求:组员认真听,有不对之处,组长翻译完后进行纠正。句子翻译(以下问题为小组抢答题,第1—4题每空1分,第5题每小题3分,错误的不扣分。)运用 1、文学常识。
《狼》的作者是 ,他是 朝人,本文选自 。 2.给蓝色的字注音。
(1)缀( )行甚远 (2)苫( )蔽成丘
(3)只露尻( )尾 (4)乃悟前狼假寐( ) 3、解释蓝色的字。
(1)一狼仍从( ) (2)两狼之并驱如故( )(3)又数刀毙之( ) (4)一狼洞其中( ) 4.一词多义。
(1)止:A、一狼得骨止( )B、止有剩骨( ) (2)其:A、恐前后受其敌( )B、一狼洞其中( )5.请将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两狼之并驱如故。
译: 。
(2)目似瞑,意暇甚.
译: 。
蒲松龄清《聊斋志异》zhuìshànkāomèi跟从原来杀死打洞停止通“只”,仅仅指柴草指狼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很悠闲 同学们,今天这堂课你们主要学到了哪些知识?小结和作业 完成课后 “研讨与练习”的第一、二题。 再见!多谢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