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2022-2023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课前导学(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5.2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2022-2023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课前导学(解析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3-09 19:17: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5.2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2022-2023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课前导学
【知识速递】
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概念: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 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2.内涵: 持续发展、 持续发展、 持续发展。
3.遵循的原则: 原则、持续性原则、 原则。
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1.消除贫困
(1)贫困与发展:贫困是许多发展中国家 的根本原因。 又会阻碍这些国家的发展。
(2)消除贫困:从 原则看,消除贫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需要 的共同努力。
2.发展绿色经济
(1)褐色经济:人们将基于煤炭、石油等 的经济称为“褐色经济”。
(2)绿色经济:追求经济发展、 、社会包容三方面的平衡,强调节能减排、 和社会公平。
(3)我国绿色经济发展状况:在建设生态文明背景下,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 经济,推进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
3.提倡可持续消费
(1)可持续消费:旨在通过每个人负责任的行为,建立简约适度、 的生活方式,反对 和不合理消费。
(2)个人行动:转变消费习惯,崇尚 ,成为可持续消费的践行者。
【问题驿站】
1.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2.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
3.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
【习题演练】
理论的三维映射图,其中响应度越高,产生的效益越大。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P发展行为付出的代价主要有( )
A.能源利用率降低 B.就业率大幅下降
C.资源储藏量减少 D.海平面快速上升
2.若P发展行为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则主要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 )
A.持续性原则 B.公平性原则
C.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D.综合性原则
为了解决海洋塑料垃圾收集难、高值利用难、缺乏长效多元共治体系的困境,浙江省台州市积极探索,打造海洋塑料污染治理“蓝色循环”新模式。目前已有4352艘渔船,沿海镇村500多名困难群众加入“蓝色循环”,设立海洋垃圾暂存点16个、回收点11个,试点三个月共收集海洋垃圾1560吨。下图为“蓝色循环”流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蓝色循环”能够实施主要依赖于( )
A.统筹管理 B.交通便利 C.市场广阔 D.劳动力充足
4.相较于普通的垃圾回收模式,目前“蓝色循环”优势主要为( )
①实现远洋回收 ②提高回收效率 ③居民获益面广 ④垃圾生产减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019年4月28日,在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题为《共谋绿色生活,共建美丽家园》的重要讲话。强调中国愿同各国一道,共同建设美丽地球家园,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下列能够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的是( )
A.全国各地大力植树造林
B.在西北地区大力发展种植业以提高环境承载力
C.在水土流失严重地区退耕还林
D.在全国各地建立整齐划一、美观漂亮的美丽乡村
6.在青藏铁路建设中,我国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设计了3种基本类型的野生动物通道。人类的发展不应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这主要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综合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模式与传统发展模式在经济发展目标、增长方式上有很大差别。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7.与传统经济模式相比,可持续发展经济模式的增长方式是( )
A.高消耗、高排放、低增长 B.低消耗、低排放、高增长
C.低消耗、高排放、高增长 D.高消耗、低排放、低增长
8.下列生产活动符合可持续发展观的是( )
A.秸秆焚烧还田 B.垃圾转移国外 C.矿渣生产水泥 D.污水灌溉农田
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华北某区域多年来依托矿产资源优势,形成了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体的工业体系。随着工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加之一定时期内环境保护力度不够,致使2012年前后出现了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为此,国家从2013年开始在该区域实施最严格的减排措施,区域环境与经济状况发生了相应变化(下图)。
(1)说明大气污染治理对该区域环境与经济的主要影响。
(2)提出该区域避免“先污染、后治理”传统发展模式的关键措施。
答案以及解析
【知识速递】
一、
1. 后代人;2.生态;经济;社会;3.公平性;共同性
二、1.(1)环境恶化;环境恶化;(2)公平性;国际社会
2.(1)化石能源;(2)环境保护;资源高效利用;(3)循环;
3.(1)绿色低碳;奢侈浪费;(2)绿色消费
【问题驿站】
(1)
途径 具体措施
发展特 色经济 消除贫困 教育扶贫、发展特色农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转移就业、异地搬迁
循环经济 减少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控制污染物排放
低碳经济 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碳排放
提倡可持续消费  减量、重复 使用、回收再生 衣 尽量避免干洗,减少洗涤频次
食 尽量选择本地的应季食物
住 关注房屋耗能,使用节能灯
行 日常出行选择骑车、步行、公共交通,尽可能拼车或合乘
(2)
项目 传统经济 循环经济
资源利用方式 粗放利用 资源输入减量化,循环利用
资源利用率  一次性利用,利用率低 资源再利用,利用率高
废弃物处理  污染物和废弃物大量地排放到环境中去 废弃物再生资源化
物质流动 物质单向流动 物质循环流动
结果 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带来环境问题 经济和生态效益相结合
(3)
项目 循环经济 低碳经济
不 同 点 提出背景 应对经济高速发展引发的全球资源环境问题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关注重点 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 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定位 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产生,强调资源的综合循环利用 提高能源利用率、开发利用清洁能源
共同点 发展要求:应贯穿于经济发展的过程
根本目标: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基本保障:以技术创新为支撑,以制度创新为保障
【习题演练】
1.答案:C
解析:图示P发展行为侧重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会消耗大量的资源,排放大量的污染物,导致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加剧。
2.答案:B
解析: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全球不同地区之间的公平。
3.答案:A
解析:“蓝色循环”主要是政府协调多主体参与海洋垃圾回收工作,该模式能够实现主要依赖于统一的协调管理规划,A正确;垃圾回收主要发动渔民、村民自发回收,最后销售主要是政府协调国际组织企业交易,虽然需要人力、交通条件与市场,但不是其能实现的主因,B、C、D错误。
4.答案:B
解析:“蓝色循环”无法减少垃圾的生产而是会增加垃圾的回收,相比较以往的政府主导的垃圾回收模式,这一模式通过增加居民获益面(经济效益)来激发参与积极性,提高回收的效率,而在目前阶段主要还是以沿海垃圾的回收为主,远洋回收并不是其主要优势。故选B。
5.答案:C
解析:由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在全国各地大力植树造林,对我国干旱地区不适宜,A错误。西北地区气候干旱,耕地面积小,水资源不足,不适宜大力发展种植业以提高环境承载力,B错误。持续性原则指涉及资源环境的开发利用中的“度”或“承载力”的关系,在水土流失严重地区退耕还林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C正确。在全国各地退耕还林还草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D错误。故选C。
6.答案:A
解析:由题干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公平性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公平,代际之间的公平,人类与生物之间的公平。人类的发展不应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为野生动物设置通道,体现了人类与生物之间的公平,体现了公平性原则,A正确。B、C、D错误。故选A。
7.答案:B
解析:传统发展模式的增长方式是高消耗、低增长、高排放,可持续发展模式强调的增长方式是低消耗、高增长、低排放。
8.答案:C
解析:矿渣生产水泥符合循环经济的要求,符合可持续发展观。
9.答案:(1)空气质量明显好转;快速淘汰高污染行业落后产能拉大了与全国经济增长的差距。
(2)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完善相关制度;科学判定区域大气环境容量;科学核算各类行业和企业大气污染物排放种类与数量;适时推进产业结构升级;适时推动相关企业采用新型环保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从而实现大气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解析:(1)读图可知,2013年以来,该区域年均PM2.5浓度大幅下降,但人均GDP指数增长放缓,低于全国人均GDP指数的增长速度,这些都的与该区域实施最严,格的减排措施有关。
(2)该区域避免"先污染后治理"传统发展模式的关键措施是控制污染物的排放,这需要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教育,技术等手段。例如,技术手段方面,科学判定区域大气环境容量,科学核算各类行业和企业大气污染物排放种类与数量,采用清洁生产技术;经济手段方面,适时推进产业结构升级。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