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常见的酸和碱 同步练习 (含答案)2022-2023学年人教版(五四学制)九年级全册化学

文档属性

名称 3.1 常见的酸和碱 同步练习 (含答案)2022-2023学年人教版(五四学制)九年级全册化学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03-09 23:25: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1 常见的酸和碱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除去杂质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去除杂质的方法
A NaCl(Na2CO3) 加入适量的Ca(OH)2溶液、过滤
B CaO(CaCO3) 加水、过滤
C Fe(Zn) 加过量FeSO4溶液,过滤
D H2SO4(HCl) 加适量BaCl2溶液、过滤
A.A B.B C.C D.D
2.除去下列各组物质中的杂质,所用试剂和方法均正确是(  )
选项 物质 杂质 除杂所用的试剂和方法
A CaO固体 CaCO3固体 加入适量的稀盐酸
B NaOH溶液 Ca(OH)2溶液 先加入过量的Na2CO3溶液,再过滤
C CO2气体 CO气体 点燃
D H2气体 HCl气体 先通过NaOH溶液,再通过浓硫酸
A.A B.B C.C D.D
3.下列关于浓盐酸及浓硫酸的说法中有错误的是(  )
A.浓盐酸稀释后可以用来给金属除锈
B.浓硫酸是油状粘稠的液体,有刺激性气味
C.浓硫酸被稀释时会放出大量的热
D.打开浓盐酸的试剂瓶盖可以看到有白雾出现
4.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如果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或衣服上,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再涂上3%﹣5%的氢氧化钠溶液
B.用炉具清洁剂清洗餐具上的油污
C.医疗上用质量分数为75%的酒精作消毒剂
D.热水瓶用久后,瓶胆内壁常附着一层水垢,可以用稀盐酸来洗净
5.下列物质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是(  )
A.胃液 B.氨水
C.蔗糖水 D.pH约为7.8的鸡蛋清
6.下列四个图像中,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向一定量的稀盐酸中加入过量的镁粉 B.向一定量的稀盐 酸中加入足量的水稀释 C.向两份完全相同的稀盐酸中分别加入锌粉、镁粉 D.向一定量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
A.A B.B C.C D.D
7.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任何溶液都具有导电性
B.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一种或多种
C.升高温度均能使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D.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稀溶液
8.用气体压力传感器研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图Ⅰ表示的是该实验的设计方案,图Ⅱ中曲线1和曲线2分别表示瓶1和瓶2内气压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曲线1说明1体积水约消耗1体积二氧化碳
B.曲线1不能说明水和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
C.对比曲线1和曲线2可知,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一定发生了化学反应
D.继续向瓶2中注入20 mL稀盐酸,瓶内的气压一定能恢复到起始气压
9.生活中的洗涤问题大都与化学知识有关.下列洗涤方法错误的是(  )
A.氢氧化钠洗涤手上的油污 B.汽油洗涤手上的油污
C.用洗洁精清洗油腻的餐具 D.稀硫酸洗涤铁制品表面的铁锈
10.初中化学的很多反应可以表示为:甲+乙=丙+丁,其中甲、乙、丙、丁既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化合物.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若甲、乙、丙、丁均是化合物,则该反应一定是复分解反应
B.若甲、乙、丙分别是酸、碱、盐,则丁一定是水
C.若乙是金属氧化物,丙是二氧化碳,则甲是一氧化碳
D.若甲是锌,丙是氢气,则乙一定是稀硫酸
11.下图中的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
A. 称量固体
B. 检查装置气密性
C. 稀释浓硫酸
D. 读液体体积
12.下列实验所对应的方案正确的是(  )
选项 目 的 方 案
A 分离NaCl和CaCO3的混合物
溶解、过滤、将滤渣洗涤干燥、将滤液蒸发结晶
B 比较金属镁和铝的活动性 将镁条和铝粉分别放入等质量、等浓度的盐酸中
C 除去CO2中的CO 将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干燥
D 证明NaOH溶液是否变质 取样,加入少量稀盐酸
A.A B.B C.C D.D
二、填空题
13.氢氧化钠如果暴露在空气中,不仅会吸收空气里的   而潮解,而且还能跟空气中的   反应表面变质,所以氢氧化钠必须密封保存.在空气中长期放置的氢氧化钠中常含有杂质,检验是否含有这种杂质时常用的试剂是   (写化学式),检验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若要除去该杂质可以选用的试剂是   (写化学式),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14.现有甲、乙两种溶液,共含有8种离子,分别为,Ba2+、H+、Ag+、K+、OH﹣、Cl﹣、NO3﹣、CO32﹣,且两种溶液里所含的离子各不相同。已知向甲溶液里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成蓝色,说明甲溶液呈   (填“酸性”、“碱性”或“中性”),那么乙溶液里含有的4种离子是(填离子符号)   。
15.溶液的酸碱度可以用pH表示,当pH   7时,溶液呈酸性,且pH越小,酸性越   ,pH =13时,溶液呈   性。紫色石蕊溶液遇   性溶液变蓝,某溶液滴加无色酚酞溶液不变色,该溶液呈   性。
16.“碳循环”是自然界中重要的一类物质转化,CO2在转化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图是这种作用的具体体现之一
(1)如果A是葡萄糖(C6H12O6),它的分子中碳、氢、氧原子个数比为   ;
(2)自然界中“碳循环”的“碳”是指   (选填“单质”“元素”“原子”) 。
(3)某有机物R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R+3O22CO2+3H2O,R的化学式为   。
(4)碳酸钾是无机盐,写出碳酸钾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5)科学家用NaOH溶液喷淋吸收CO2(如图).对该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方法中包含分解反应,置换反应等
B.物质是①是Na2CO3溶液
C.操作①是蒸发浓缩,降温结晶
D.整个过程至少有两种物质可以循环利用
17.钠的化合物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
(1)NaOH溶液常用于鸡舍消毒,写出NaOH的一种俗称是    .
(2)次氯酸钠(NaClO)是“84”消毒液的有效成分,次氯酸钠中氯元素的化合价是    .
(3)碳酸氢钠是发酵粉的有效成分,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18.某实验验小组为检验滿罝在空气中的NaOH固体是否变质并确定其组成,开展了以下探究活动
【讨论与交流】
(1)NaOH在空气中变质的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回答)
(2)Na2CO3的水溶液呈碱性.
【査阅资料】
(3)NaOH在空气中不会转化成NaHCO3
(4)CaCl2、NaCl的水溶液均呈中性.
【猜想假设】猜想一:固体全部为NaOH;
猜想二:固体全部为   
猜想三:固体为NaOH和Na2CO3的混合物.
【实验探究】将待检固体溶于水配成溶液.按以下两种方案进行实验:
方案一:用洁净的玻璃捧蘸取该溶液滴在pH试纸上,测得pH    7 (填“>”“<”或“=”)
说明猜想一成立.
方案二:取该溶液少许,往其中加入足量    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待沉淀不再产生,过滤,再往滤液中滴入酚酞试液.溶液变成   色,说明猜想三成立
【归纳与总结】报明显,方案一的结论是错误的.理由是   
【探究与拓展】为进一步确定原固体的组成,该实验小组的同学称取26.6g待检固体.按如图所示过程实验(步骤②产生的气体全部逸出请参照图中提供的数据汁算:
(5)小组同学在称量26.6g样品时,应放在   中称里,发现天平指针偏右.小组同学接下来的操作是   
(6)试求26.6g固体混合物中氧氧化钠的质量    .
三、综合题
19.某同学模仿物理课上学到的“串联电路”,设计了如下气体制取与性质验证的组合实验.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后,A中出现大量气泡,B中白磷燃烧,C中液面下降,稀盐酸逐渐进入D中.
请看图回答问题:
(1)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其中二氧化锰的作用是   .
(2)B中白磷能够燃烧的原因是   .
(3)D中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4)E中的实验现象是紫色石蕊试液变为   色,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5)能用F装置收集气体的依据是   .
20.了解日用化工品的成分,有利于我们正确使用.
名称 洗洁精 炉具清洁剂 洁厕灵 “84”消毒液
有效成分 表面活性剂 氢氧化钠 盐酸 次氯酸钠
(1)洗洁精能清洗餐具上的油污,是因为它具有   功能(填“吸附”或乳化);
(2)炉具清洁剂的pH   7(填“>”“<”或“=”),使用时禁止与皮肤接触是因为氢氧化钠具有   性.
(3)不能用洁厕灵清洗铁制品的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4)洁厕灵与“84”消毒液不能混合使用,因为两者混合会发生反应:2HCl+NaOH=NaCl+H2O+X↑有毒.X的化学式为   .
21.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1)煤中含有硫元素,燃烧时会产生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   (填化学式),用煤炉取暖时易发生中毒,主要是由于室内   (填化学式)不足引起的。
(2)生活中的下列做法,不利于人体健康的是   (填字母序号)。
A 食用霉变的花生
B 倡导大家不吸烟
C 食用甲醛溶液浸泡的海产品
(3)某人的早餐有①米饭;②凉拌黄瓜;③茶叶蛋;其中富含蛋白质的是   (填序号)。
(4)硬水给生活和生产带来很多麻烦,生活中可用   的方法来软化硬水。
(5)我国钢铁年产量很高,但因锈蚀造成的损失也很惊人。工业上常用稀盐酸除去铁锈,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四、实验探究题
22.某化学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在学习《化学》下册77页的资料卡片“石笋和钟乳石的形成”时,发现难溶于水的CaCO3当遇到溶有CO2的水时,会反应生成溶解性较大的Ca(HCO3)2:【CaCO3+CO2+H2O═Ca(HCO3)2】.联想到实验室检验CO2时,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若长时间往澄清石灰水中通入CO2会产生什么样的现象呢?小组决定用小烧杯盛装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并不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一段时间后,溶液中含有什么溶质?
(1)【查阅资料】
(1 )通入少量的二氧化碳时,NaOH与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 )通入过量CO2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CO2+H2O═2NaHCO3.
(3 )碳酸氢盐都是可溶于水的.BaCO3难溶于水且是白色固体.
(4 )Na2CO3、NaHCO3溶液呈碱性,BaCl2显中性.
(2)【提出猜想】
(1 )溶质为NaOH和Na2CO3;
(2 )溶质为Na2CO3;
(3 )溶质是   (填化学式);
(4 )溶质全都是NaHCO3.
(3)【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用试管取少量小烧杯中反应后的溶液,滴加几滴   试液(填酸碱指示剂) 溶液变红色 该溶液显碱性
②将小烧杯中反应后剩下的溶液进行称量,然后滴加过量的BaCl2溶液 有    生成 猜想(4)不成立
③取步骤②中的上层清液,滴入稀盐酸 有气泡冒出 猜想(1)和(2)不成立
【得出结论】猜想(3)成立.
(4)【讨论交流】
(1 )有同学提出实验步骤①是多余的.你认为该实验设计是否需要?并说明理由   .
(2 )将实验步骤②剩下混合物进行   (填操作名称)、洗涤、干燥、称量,发现所得沉淀质量等于步骤②中所称量的溶液质量的十分之一,判断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一段时间后,溶液中 Na2CO3的质量分数约为   .
A.4.26% B.5.38% C.3.43%.10%
(5)【反思应用】
验证二氧化碳性质时,如果长时间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会看到什么样的现象呢?请你描述一下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2.【答案】D
3.【答案】B
4.【答案】D
5.【答案】A
6.【答案】A
7.【答案】B
8.【答案】D
9.【答案】A
10.【答案】B
11.【答案】A
12.【答案】A
13.【答案】水分;CO2;HCl;2HCl+Na2CO3=2NaCl+CO2↑+H2O;Ca(OH)2;Na2CO3+Ca(OH)2=2NaOH+CaCO3↓
14.【答案】碱性;H+、Ag+、Ba2+、NO3﹣
15.【答案】<;强;碱;碱;中性或酸性
16.【答案】1:2:1;元素;C2H6O;K2CO3+2HCl═2KCl+H2O+CO2↑;B
17.【答案】火碱(或烧碱、苛性钠);+1;NaHCO3+HCl=NaCl+H2O+CO2↑
18.【答案】2NaOH+CO2=Na2CO3+H2O;Na2CO3;>;氯化钙;红;碳酸钠溶液显碱性,也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玻璃器皿;继续添加样品至天平平衡;设26.6g固体混合物中Na2CO3的质量为x,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的质量差就是生成CO2的质量:26.6g+178.8g+150g﹣351g=4.4g,Na2CO3+2HCl=2NaCl+H2O+CO2↑106 44x 4.4g,x=10.6g,26.6g混合物中含有氢氧化钠的质量为:26.6g﹣10.6g=16g,答:26.6g固体混合物中氢氧化钠的质量为10.6g.
19.【答案】(1)2H2O2 2H2O+O2↑;催化作用
(2)白磷与氧气接触,并且达到了着火点
(3)CaCO3+2HCl=CaCl2+H2O+CO2↑
(4)红;H2O+CO2=H2CO3
(5)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
20.【答案】(1)乳化
(2)>;腐蚀
(3)Fe+2HCl=FeCl2+H2↑
(4)Cl2
21.【答案】(1)SO2;O2
(2)AC
(3)③
(4)煮沸
(5)6HCl+Fe2O3=2FeCl3+3H2O
22.【答案】(1)CO2+2NaOH=Na2CO3+H2O
(2)NaHCO3和Na2CO3
(3)酚酞;白色沉淀
(4)不需要;因为氢氧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溶液都为碱性;过滤;B
(5)石灰水先变浑浊,后又变回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