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第二,《尚书》第三-2022-2023学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随堂精品课件(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周易》第二,《尚书》第三-2022-2023学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随堂精品课件(共3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09 19:50: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周易》第二——《尚书》第三
——朱自清《经典常谈》
《周易》第二
阅读原文,完成以下问题:
1.梳理文章结构,总结段落大意。
2.《系辞》怎样增加了《周易的价值》?
3.河图与洛书有哪些奇异传说。
4.彖(tuàn)辞和象辞是《周易》里的两个重要概念,请根据文中解析,简单讲一讲。
5.文中对《周易》的“易”进行了多种阐释,试着总结。
段落梳理
第一段:
第二段:
当今“八卦”的影响仍然很大。引出讲八卦的《周易》。
关于八卦的传说:“河图”、“洛书”-这写神怪故事是八卦和五行的宣传家造出来抬高这两种学说地位的;
商民族的卜法:用龟的腹甲或牛的胛骨卜吉凶。
甲骨经或有裂痕,是兆象;
卜的人、卜的日子、卜的问句可在甲骨上,是卜辞。
段落梳理
第三段:
第四段:
第五段:
周代用筮法(蓍草占卜吉凶)辅助卜法。筮法可以说是一种巫术,是靠数目判断吉凶。
筮法袭用卜法。筮法中断定吉凶的辞叫做“繇辞”,后分为卦辞和爻辞。
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创制。小事用筮,大事用卜。
段落梳理
西周时,卜筮官将卦爻辞按着卦爻的顺序编辑起来,形成《周易》。《周易》原只是一部切用的噬书。
战国末期《周易》成为儒家经典,且儒家在道家和阴阳家的影响下对《周易》做了新的解释,这种新解释留存下的版本叫《易传》。
第六段:
第七段:
《易传》
(十翼)
的发展。
第八段:
彖传
系是“联络”、“联系”的意思;
上篇以形而上的道体为主;
下篇以形而下的器用为主。
象表示“像”的意思;
卦象为“大象”,爻象为“小象”;
用来模拟形态和事理。
乾卦和坤卦,各加文言传,仔细加以解说。
彖是“断”的意思;
每卦都有“彖曰”,又称彖辞;
论断卦象、卦德和六爻的排列。
文言
序卦
说卦
杂卦
系辞
象传






说明六十四卦的次序和排列的理由。
说明八卦所代表的意义,以及八卦相重的由来。
解释六十四卦的卦名和各卦意义的同异之处。
八卦的原理;观象制器:观六十四卦演变制造了器物、制度、耒耜(lěi sì,即农具)、文字、日中为市等。
第九段:
天乾
上爻
二爻
初爻
从下往上读
八卦的原理——认识八卦
第九段:
天乾
地坤
山艮(ɡèn)
水坎
雷震
泽兑
火离
巽(xùn)乾
天上面动
天下面动
天中间动
地下面动
地中间动
地上面动
长女
中女
少女
长子
心病
太监
父等
母等
六十四卦:将八个基本卦两两相重,产生64种不同变化。
初爻
下卦,即主卦
上卦,也叫内卦
上爻
五爻
四爻
三爻
二爻
乾卦中的数字九怎么理解?
《易经》中的数字含义
一三五七九为奇数,属阳。这五个数字中,九最大,用来表示阳爻的性质。因为阳的性质,是向外扩展,所以9是老阳,七比九小,7代表少阳。
六和八属阴,六比八小,显示收缩得比较紧,所以8是少阴,6是老阴。
易经里面的数字“阳奇阴偶”。
知识拓展
段落梳理
《系辞》的内容;《系辞》增加了《周易》的价值;《周易》在汉代成为“六经”之首。
第十段:
2《系辞》怎样增加了《周易》的价值
《系辞》借着八卦和卦爻融合儒道的哲学,和观象制器的故事。
3.河图与洛书有哪些奇异传说。
伏羲八卦:有一匹背着一幅八卦图的龙马从黄河出来,伏羲知识照着样描下来。所为“河图”,便是这个。
洛书:大禹治水时,在洛水中从一个神龟背上得的。洛书讲五行。
4.彖(tuàn)辞和象辞是《周易》里的两个重要概念,请根据文中解析,简单讲一讲。
彖辞,断定一卦的涵义,“彖”即“断”。
象辞,推演卦和爻的象,相当于现在所谓的“观念”。里面许多话与《论语》相近。
也叫“卦辞”。断定卦的吉凶的。
卦的佐证材料。不仅解释卦象(怎么判定它的吉凶),还解释爻象(即每一爻的原句和意思等)。
5.文中对《周易》的“易”进行了多种阐释,试着总结。
6段:“易”,是简易的意思,是说筮法比卜法简易的意思。
9段:“易”,变化的意思、生生不息之意。
拓展:《周易》题解的几种说法

“周”是朝代名,指周朝。
“周”是地名,指周地。
“周”是“周普”、“普遍”的意思。

“易”是“三易”的统一
“易”为“日月”之意
“易”是生生不息的意思
《尚书》第三
阅读原文,完成以下问题:
1.梳理文章结构。
2.《尚书》中的言论分成了“诰”“誓”“命”“谟”等细目,它们的含义有何不同?
3.《尚书》是一本什么书?
4.请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尚书》的留存情况和不同阶段发展变化。
5.西汉经学今古文之争的实质是什么?
1.梳理文章结构。
第一段:
《尚书》是中国最古的记言历史。记言也是记事,形式不同。记事是间接的,记言是直接的。
第二段:
记言文的发展概况:商代甲骨卜辞不用记事,两周金文以记言为主,战国时代记事文有了长足的进展。《尚书》大部分是“辞”。
第三段:
第4-10段:
《尚书》的形成和基本内容。
《尚书》的留存情况和不同阶段发展变化。
2.《尚书》中的言论分成了“诰”“誓”“命”“谟”等细目,它们的含义有何不同?
“诰”:
“誓”:
“命”:
“谟”:
平时的号令
有关军事的号令
君告臣的话
臣告君的话似乎并无定名,偶然也有叫“谟”的。
3.《尚书》是一本什么书?
《尚书》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记言为主。少有记事(战国末期人所作,应分开看)
汉之前的史官记言意在存做档案以备后来查考只之用。经王朝更迭,许多内容遗失残缺。汉人将留存下来的编辑起来,改称《尚书》。“尚”,“上”也。上古帝王的书。“书”上加一“尚”字,表尊信之意。
《书》,即《尚书》,成“经”,即儒经,始于《荀子》,汉代才普遍。
4.请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尚书》的留存情况和不同阶段发展变化。
伏生,献书。即《今尚书》或《今文尚书》。秦朝时,将《书》藏于墙壁中,汉定天下后,凿墙还剩29篇。
今文《尚书》学者,皆出其门
秦始皇焚书
汉惠帝开书禁
汉武帝独尊儒术,《尚书》三家三博士
汉景帝时,鲁恭王拆毁孔子旧宅,得《书》,其后人孔安国加以整理,发现比伏生所传多16篇,称为《古文尚书》。汉武帝时,献此书,无人解。民间不盛行流传,大约经西汉兵乱亡失了。
汉成帝时:
今古文之争;
张霸作伪《古文尚书》
汉成帝时《尚书》两件大事
今古文之争:
汉成帝时,刘歆想把《左氏春秋》《毛诗》《逸礼》《古文尚书》立博士,但“五经”博士不愿意。
张霸作伪《古文尚书》
汉成帝时,孔安国所献无人能晓,下诏征求通晓的人。东莱张霸不知孔壁的书在,根据《书序》《左氏传》和伏生29篇,作了一部《古文尚书百二篇》,由于简短有文意浅陋,流传世间。后其再传弟子谋反,其书被毁。这是第一部伪《古文尚书》。
西汉今古文之争
东汉杜林得漆书《古文尚书》——后贾逵、马融、郑玄给其作注,显于世。
东汉杜林的漆书《古文尚书》经三国战乱亡失后世未流传。
三国末年,魏国王肃伪作孔安国的《古文尚书》,还带孔安国的传。阐明“德治主义”。后经战乱散失。其实《尚书》(西周以前)主要思想是鬼治主义。
东晋元帝时,梅赜(zé )发现献朝廷。这时,伪《古文尚书》孔传和马、郑的《尚书》并行。北信马郑南学孔。
隋朝,南学压倒北学,马郑《尚书》习者少,多学伪《古文尚书》孔传。
隋朝,多学伪《古文尚书》孔传。
唐太宗时,令孔颖达等编撰《五经正义》,《尚书》在其中。唐高宗时,颁行天下,考试必用《五经正义》。从此成为官学。其中《尚书正义》便用的伪《古文尚书》孔传。
清初伪《古文尚书》孔传才真相大白。
南宋吴棫yù怀疑伪《古文尚书》孔传,没证据,无果。
朱子疑信参半。毕竟考伪《大禹谟》建立道统。
元代吴澄将伏生《今文尚书》从伪古文分出,并注解,成《尚书纂言》。
明代梅鷟zhuó《尚书考异》,立排伪孔,并找出相关证据。
清代阎若璩(qú)《古文尚书疏证》、惠栋《古文尚书考》、丁晏《尚书余论》,终将王肃指出;后再结合后人搜辑,伏生《尚书》终出。
5.西汉经学今古文之争的实质是什么?
争的是禄位和声势。
两派学风不同:
今文尚书派(伏生)集成先秦诸子风气,主张通经致用;
古文尚书派(孔)不重总哲学而重历史,负起保存和传布文献的责任,刘歆章句训诂典礼名物之间。
谢 谢 赏 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