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题专练之题画诗(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题专练之题画诗(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09 18:57: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诗歌鉴赏题专练之题画诗
一、题画诗概念:
题画诗就是指题在画作上的诗歌或吟咏画作的诗歌,题画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朵奇葩,题画诗把有形的的画和含蓄的诗巧妙地融为一体,从而使画意与诗情互相弥补、互相延伸、互相丰富,达到“诗画一体”的艺术境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画为视觉的艺术,诗为语言的艺术,二者结合使诗画意境更加深远。诗因画而流传,画因诗而永存。
题画诗的共同特点大致有三种:
化静为动
所谓化静为动就是运用联想将画面上静止的景物人物写活写动,画中景物、人物如在读者眼前,即使没见过画的人也能想象得到画面的图景,甚至是如果去掉诗歌的题目会让读者觉得这不是一首题画而是一首写景诗。
变无为有
由于受画幅的限制,画面不可能全方位多角度的展现所画对象的内容,所以绘画的很多内容需要我们面对画面,展开想象,想象出画面应有而没有的景物。而题画诗恰好弥补了绘画的这一不足,题画诗不仅写画面上有的景物,而且写画面上没有的景物。例如苏东坡《惠崇春江晚景》“芦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有画面实景,又有想象之景。
(三)借题发挥
诗歌就是来抒发思想情感的,当然,题画诗也不例外。不否认有个别题画诗的作者悟透了画作的意蕴,用诗歌来表达画作的思想情感。大部分的题画诗还是作者借题画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也就是借题发挥。抒发自己的感情,表白自己的心志,寄托深沉的感慨,或是宣泄内心的不满。借画咏志,使画面更具生命力。
例如明人徐渭自题《墨葡萄》:“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人买,闲抛闲掷野藤中。”自己题自己的画作,当然,诗意与画意浑然一体。作者把自己一生的怀才不遇,人生的不平、郁勃之气,通过笔墨宣泄出来。读完此诗,再看画作,那点点撒落的,不知是墨还是泪。例如元诗人王冕自题《墨梅》诗:“吾家洗砚池边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诗人借诗表达了自身淡泊名利、一身正气的思想。
三、专题练习:
(一)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张道隐太山祠画龙
蒋贻恭
世人空解竞丹青,惟子通玄得墨灵。
应有鬼神通下笔,岂无风雨助成形。
威疑喷浪归沧海,势欲孥云上杳冥。
静闭绿堂深夜后,晓来帘幕似闻腥。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是诗人观赏张道隐在太山祠的画作之后所写,诗中详细描写了张道隐的作画过程。
B.龙是张道隐画作的主体,诗人作诗也抓住了画作的主体,画和诗都能够做到重点突出。
C.“应有”与“岂无”表达不同语气,两词相互配合,使诗歌三、四句诗意紧密关联。
D.最后一句通过从帘幕之上似乎可以闻到腥味这一描述,从侧面表现诗人对画作的感受。
2.题画诗创作讲究“画之不足,题以发之”,即画面不能够充分表达的内容,可以通过画面题诗的方式加以补充。你认为本诗补出了哪些“画之不足”?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题谢耕道一犁春雨图
魏了翁
床头夜雨滴到明,村南村北春水生。
老妇携儿出门去,老翁赤脚呵牛耕。
一双不借①挂木杪,半破夫须冲晓行。
耕罢洗泥枕犊鼻,卧看人间蛮触争②。
【注】①不借:草鞋。②蛮触争:因细小的缘故而引起的争端。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题目来看,本诗是一首题画诗,画作再现了春雨过后,农家春耕的景象。
B.本诗首联与“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两句都体现出诗人对春雨的喜爱。
C.老翁一大早便出门劳作,光着脚驾牛耕地,符合农村真实的劳动生活场景。
D.草鞋价格便宜,但老翁在耕地时,却将草鞋挂于树梢,可见其生活很贫困。
4.尾联体现了老翁怎样的生活态度?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桃源忆故人·题华山图
陆游
中原当日三川震,关辅①回头煨烬。泪尽两河征镇②,日望中兴运。
秋风霜满青青鬓,老却新丰③英俊。云外华山千仞,依旧无人问。
【注】①关辅:关中及三辅地区。②征镇:魏晋以来监临军事、守卫地方的军官。③新丰:据《旧唐书·马周传》记载,马周初游长安,路过新丰,在旅店遭受店主的冷遇,后得到唐太宗赏识。
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题画词,但词人并没有对画作进行描绘,而是借画外之景寄托情怀。
B.上阕连用“三川”“关辅”“两河”等地名,揭示了金兵入侵、中原沦丧的沉痛现实。
C.下阕转向个人命运的感喟,词人借“新丰客”典故抒发年华老去、怀才不遇的悲愤。
D.全词兼有叙事、写景和抒情,充满爱国主义精神,体现了陆游沉郁悲怆的艺术风格。
6.请从结构安排和情感表达两方面赏析“云外华山千仞,依旧无人问”的精妙之处。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长江万里图①
杨基②
我家岷山更西住,正见岷江发源处。
三巴③春霁雪初消,百折千回向东去。
江水东流万里长,人今漂泊尚他乡。
烟波草色时牵恨,风雨猿声欲断肠。
[注]①《长江万里图》是南宋画家夏圭的画作,诗人观画而写下这首诗。②杨基,元末明初诗人,其家乡四川的岷山西为岷江之发源地,诗人此时寄居长江下游的吴中地区。岷江是长江上游的重要支流,曾被认为是长江正源。③三巴,巴郡、巴东、巴西三郡,位于四川。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的家乡在长江上游,诗人观《长江万里图》,有感而发。
B.颔联虚实相生,诗人由画中春天“三巴”大地冰雪消融而想到长江的奔腾之势。
C.长江由西而东,流经万里,诗人由己及人,想到人们随着东流的江水四处漂泊。
D.诗歌语言明白如话,清新流畅;但诗歌蕴含的情感深厚,情因景显,景因情深。
8.这首诗中,诗人是如何逐层深入地抒发离愁别恨的?请简要分析。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题苏武忠节图
(明)于谦①
南北分携别意深②,相看彼此泪沾巾。
马蹄就道归乡国,雁足传书③到上林。
耿耿孤忠天地老,萧萧衰鬓雪霜侵。
按图讲诵文山句④,千古英雄共一心。
[注释]①于谦:明代名臣,曾率军抵御瓦剌大军,保卫北京,《明史》称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②指苏武即将回国,李陵为他置酒送别。③雁足传书:匈奴以苏武已死为由拒绝交人。汉使者骗匈奴说,天子射猎得雁,足系帛书,故知苏武在某处。匈奴只好放苏武回国。④文山句:指文天祥的《正气歌》,诗中有“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句,并列举苏武等正气浩然的人物。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一首题画诗,这首诗既写出画中之意,刻画苏武的“忠节”形象;又传达画外之情,抒发诗人的感怀。
B.与李陵分别时依依不舍,重见故国亲友时泪流沾巾,两个典型的场景表现了归国前后苏武内心情感的复杂变化。
C.先说归国再说传书,表面看事件先后与史实不合,实则以倒序来强调苏武回国经历种种波折,突出苏武的忠心。
D.苏武忠贞自持的精神像天地一般长久,为此他也忍受了鬓发成霜的漫长煎熬。诗人既赞美其伟大也理解其不易。
10.尾联用文天祥《正气歌》的典故,这样写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分析。
参考答案:
1.A 【解析】A.“详细描写了张道隐的作画过程”错,这是一首题画诗,主要表现诗人对画作的感受,体现画的生动,并未“详细描绘张道隐的作画过程”。
2.①传神描写了龙的动态形象,突出了龙入海上天的威势。②通过“似闻腥”等表现龙的栩栩如生,进而说明张道隐掌握了绘画之精魂。
3.B
【解析】B.“都体现出诗人对春雨的喜爱”错误。本诗的首联讲雨滴到床头,不是讲对春雨的喜爱,而是展现农民的真实生活。
4.①乐观,对于贫穷的生活,他没有消极,而是努力过好每一天,耕罢洗泥;
②从容,对于世间的蛮触争,老翁是卧看的态度,所以他对于俗世是从容的。
5.A 【解析】A.“并没有对画作进行描绘,而是借画外之景寄托情怀”错。“云外华山千仞”是对华山图的描绘。词人看到《华山图》中的华山巍峨屹立,瑰奇险峻,雄峙于北方大地,不禁浮想联翩,热血沸腾。末两句中,词人感慨图中千仞华山沦于敌手,难以回归。
6.①结构安排:“云外华山”,由抒怀转向对画作的描绘,图中华山巍峨险峻,屹立于茫茫云海之中;词人不受画面的限制,进而联想到画外山河破碎,照应上阕,使整首词结构紧凑。
②情感表达:画中的华山是词人爱国之情的载体,“依旧无人问”深刻揭露了南宋统治者苟安半壁江山的卖国行径,词人借题画词宣泄内心的悲愤与无奈。
7.B 【解析】B.“诗人由画中春天‘三巴’大地冰雪消融而想到长江的奔腾之势”错误,应说诗人由画中长江的奔腾之势而想到春天“三巴”大地冰雪消融。
8.①诗人由观画而想到家乡,由想到而思念。诗人寄居长江下游的吴中地区,看画后首先想到了自己的家乡,长江首尾相连,波澜壮阔,山川形胜,诗人借此表达了思念之情。②由思念而感慨,由感慨而痛楚。诗人想到人们为了生活,背井离乡,四处漂泊,不禁喟然而叹;诗人还借“烟波草色”“风雨猿声”等凄凉的景色表达内心的凄苦,而“恨”“断肠”则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内心的愁绪。
9.B
【解析】B.“重见故国亲友时泪流沾巾”“归国前后”错误。这首诗写苏武释放回国时和李陵作别,“彼此”也应是苏武和李陵,诗歌并未写到归国后的情感。
10.①表现苏武的浩然正气,刻画苏武的“忠节”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苏武的伟大爱国精神和崇高气节的仰慕;②写出了千古英雄都具有这样的浩然正气;③表示自己要学习苏武、文天祥这样的英雄榜样。本诗的作者是于谦,而《明史》称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可见,于谦和苏武、文天祥一样具有这样的浩然正气,所以尾联用文天祥《正气歌》的典故也表示自己要学习苏武、文天祥这样的英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