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楸立的小说(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楸立的小说(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09 19:02: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小说专题训练-----楸立的小说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醉拳张三
楸立
我是张三。
张三语气中荡漾着蔑视,平淡而又坚定。日本少佐美津智郎,上下打量了面容清瘦却棱角分明的张三。
哟西,有胆量。
斟得满登登的四十大碗酒,排满了两张条案,正宗鲁北烧刀子。
美津智郎伸手道:“请。你的,一碗酒放一个,四十碗我放四十人。”张三爷点了点头,走了过去。
张三,德州武城人,居武城瓦房胡同。几十年来,人们记忆中的张三总是身着长衫,袖口高挽,手端鲁北老酒,泰然自若,在柴家酒铺门旁的长椅上,有滋有味地品着。
所有老人的记忆中,没人清楚张三爷以什么为生,有无子嗣。有人说他在辛亥革命去过东洋,有人说他参加过义和拳,还有人说他在马家作坊教过私塾。
酒是张三爷的全部生活,酒持得稳,喝得淡,放得轻,一天没酒,日子就不是张三爷的日子,日头从东方初升,张三爷的酒碗端起,日头落西,最后一滴酒也淌入肚子。张三爷微抖长衫,轻抬阔步的样子,反复在人们的记忆里打转。
民国二十五年的冬天冷得早,可张三爷一身单布长衫早早坐到了柴家酒铺门口,右手高擎海口酒碗,口称:武城张三烦请柴掌柜赐酒。
早有伙计从坛子里舀出一提,斟到三爷的碗里,三爷泯了一口,扬手将酒泼在青石砖道上。掺水了。伙计赶忙又开一坛,十里香。苦,又泼。伙计热汗直流,柴掌柜闻听,颠颠地跑上来,连开隔壁好、四季青、一杯醉三坛老酒。张三泼了三碗,腥,涩,嫩……,一时酒气冲满了整条青石街。柴掌柜面红耳赤,哭丧着老脸,无计可施。张三爷喝谁的酒是给谁家捧场子,是看得起你,你想请都轻易请不来。何家的“小米香”、胡家的“杂粮酒”、马家的“地瓜烧”和孙家的“状元红”,那都是张三爷给品出来,叫出来的。
忽听一声银铃之声,请三哥品小女子的手艺。柴家掌柜大女儿双手捧着一碗高粱酒,轻迈金莲来到张三近前。酒未沾唇,早闻酒香,张三脖子一扬,滴酒不剩。“好一碗女儿红”,抬足离去。自那次后,柴家红高粱酒坊叫响了鲁北一带。
美津智郎是想夺柴掌柜的酿酒方子的,柴掌柜就是不吐个口话,美津智郎恼羞成怒。一个破坏大东亚共荣的名义捆了柴家四十来口。
张三爷端起一碗酒,咕咚一口,那边绳子头就松一个,张三爷连干二十碗。烧刀子常人一碗就会放倒在地,美津智郎不住点头。
张三爷喝到三十来碗时候,身子晃动了一下,柴掌柜吓得体如筛糠。张三爷淡然地看了柴掌柜一眼,又一碗酒入口,柴掌柜那头绳子一松,人瘫倒在地上。
张三两碗咕咚咕咚吞了下去,四十碗喝完,在场所有人都惊得目瞪口呆。美津智郎拍了拍军刀,放人。
张三爷迈着八仙步,拨开日本兵的刺刀就向院外走,美津智郎呜哩哇啦地说一通日本话。
张三爷止住了脚步,回头问美津智郎:“你说中国人酒痞野蛮无酒德?告诉你,酒德两字,最早见于我中华民族《尚书》《诗经》,儒家有‘饮惟祀’、‘无彝酒’、‘执群饮’、‘禁沉湎’。晋代《断酒戒》,唐代《酒箴》,宋代《酒赋》,元之《饮膳正要》,明之《本草纲目》,清之《日知录》,无不是酒德之说。小小番邦岛国无端侵略,竟敢陈说礼法,只如蜾蠃螟蛉如侍侧在焉也。”
张三爷滔滔不绝,不觉兴起,身子晃动,嘴里兀自振振有词:铁拐李提腿把神起,回头观望汉钟离,韩湘子口中吹玉笛,李纯阳拔剑把头低……
一套八仙拳使出来,如风如影飘逸出神,少顷收势站定,张三爷气不长出面不改色,更增神采。美津智郎没想到张三精通日语,身怀武功,狞叫:“八嘎,把人留下。”
张三爷一鹞子翻身,飘上了高墙,晃动几下就没了影子。从那以后,武城再也没有人见到过张三。
张三爷后来的故事发生在建国后的五二年,武城县政府联合何、胡、柴、马、孙五家,各取其祖传酿酒秘方之精华,组建新国营酿酒厂。酿出新酒的第一天,大门口外,直直走进一位清瘦矍铄的七旬老者,说是来尝新酒的。门卫见来人仪表非凡,不敢阻拦,又恐是敌特分子,赶忙向厂民兵连报告。民兵连紧急集合赶到,那老人早不知去向。众人听到贮酒仓库有轻微声响,民兵们进去搜查,见一坛高粱酒封泥打开,一口空瓷碗放在当场,墙上用干树枝划得一行草字,笔走龙蛇:
好酒。故人张三到此。
(选自《小说月刊》,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我是张三”作开头,开门见山,将张三爷的形象简洁、清晰地展现出来,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通过对柴家酒铺伙计和柴掌柜的神态与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他们极度看重张爷的评价。
C.美津智郎“狞叫”,想把张三扣下,是因为张三的反驳让他愤怒,而且他发现张三不是一般人。
D.这篇小说语言特色鲜明,通过场景描写展现人物,读者从叙述和议论中可以看到作者的情感倾向。
2.张三爷这个人物形象有什么特点?请归纳概括并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从叙述的先后顺序看,小说运用了什么叙述方式?有何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孩子
楸立
我叫陈延安,但我还有好多名字,比如王海、吴小洲、常京京、霍小武等等,这些名字都是在我每次换新家后,爸妈起的。我不知道爸妈为什么这么做,但我清楚爸妈这么做肯定有他们的缘由。我说过我经常搬家,今天在上海,明天来到了常州,过半年我又到了南京,我就像爸爸手里那只褐色的老皮箱,无声地四处漂泊。
爸妈的真实名字我到现在都不知道,我叫王海时,爸爸叫老王;叫吴小洲时,他自然就“随我”姓吴了。妈妈长得很美,她是世界上最好看的女人。我记忆里的妈妈很少说话,她是爸爸的好助手。
爸爸妈妈出去办事时,就将我一个人锁在木屋里,白天从窗子上向外张望,马路上小孩子们穿着花衣服,和他们的爸爸妈妈手牵手,上幼稚园、去戏院,我心里就好羡慕。这些我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我不能和孩子们交朋友,不能和周围的人说话,甚至不能在楼下的空地里晒太阳。
巷口有几个梳着麻花辫的小女孩,正在跳房子做游戏,我在窗子里向她们摆手,可她们看不到我,能和她们一起玩该有多好呀!这时门开了,妈妈走进来,我急忙把手藏到身后。
晚上我蜷缩在被子里,屋子里静得可怕,屋檐上野猫的叫声好瘳人,角落里总有个黑影,张牙舞爪地准备吞噬我,我把被子蒙起来动也不动,耳朵里听到的全是自己的心跳和喘息声。
我爱做梦,梦中经常听到“滴滴”的声音,我有次问妈妈,家里的表坏了吗?妈妈说我的耳朵出问题了,可我的耳朵好好的。
不要认为我是个被遗弃和拐骗的孩子,我是爸妈亲生的,他们很疼我很爱我,一家人在一起时,爸爸亲着我的小脸蛋说:“孩子,等你长大了就知道这一切是为了什么。”
那年的冬天特别冷,我们在这城市换了三个地方,爸妈分头出去的时间多了,一天深夜我在被子里,听到妈妈和刚进门的爸爸小声谈话:“好像什么人变坏了,中央让赶快转移。”
妈妈说:“什么时候走?”爸爸坐在床沿上低头吸口香烟说:“明天你先走,我去把这次任务完成!”
我看到妈妈从老皮箱里取出一支乌黑锃亮的小手枪,递给爸爸。
天刚发亮爸爸就出去了,妈妈为我穿好衣服,拎起那只皮箱领我下了楼,我的小手被她牵着,上了一辆黄包车,我抬头望了望住了仅十几天的老木屋。
黄包车到了江边码头,我和妈妈登上一艘油轮,妈妈时不时地看着手腕上的表,焦急地盯着渡口,却始终不见爸爸的影子,我也开始为爸爸担心起来。
时间在一点一滴地过去,油轮的汽笛叫了三次了,码头上忽然来了好多宪兵和军警。他们向油轮奔跑过来,妈妈抱紧我,亲了亲我的脸,对我说:“孩子,在这里不要动,不许哭,会有人接你,妈妈要走了。”说完她决然地走出油轮。
我看到妈妈昂首走上码头,一个瘦脸男人指着妈妈说了什么,军警就把她抓住,上了辆很严实的汽车。
我扒在窗户上看着,眼泪流下来,我对我自己说,我不哭,一定不哭。不知不觉我睡着了,醒来时我身旁站着个高个子叔叔,他说是爸爸让他来接我的,我和他到了一个地方下了船,换上汽车,然后是马车,走了好多天,来到了到处是山的地方,山上还矗立着一座宝塔,一切都那么新鲜。
高个子叔叔领着我,见了一个长胡须的伯伯!伯伯从我的衣角里面取出一张纸条,那上面密密匝匝地写满了数字和字母,这是妈妈缝进我的衣服里面的。我住进了宽敞的窑洞,这里有学校,学校里有好多和我一样大小的小朋友,我不再是孤单的了。可我到夜里总是梦到爸爸妈妈。
我弄醒睡在一旁的罗陕北。
“小北,你想你的爸爸妈妈吗?”
小北说:“我想。”然后我们就哭出声来,把所有的孩子都闹醒了,孩子们都哭,喊着要爸爸,要妈妈。第二天,伯伯来了,他身旁跟着位面善慈祥的阿姨。伯伯来到我们中间,那位阿姨拉着我和罗陕北的手说:“小朋友们,你们的爸爸妈妈离开了你们,学校的老师、阿姨她们都是你们的亲人。孩子们,我就做你们的妈妈,我就是你们的妈妈。”
所有孩子一齐喊:“妈妈,妈妈!”声音漫山回荡,响彻云霄。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写“我”用过很多名字,并且每次换新家后,爸妈都会给“我”起新名字。这样的内容增加了小说的神秘感,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我就像爸爸手里那只褐色的老皮箱,无声地四处漂泊”这句话用孩子身边熟悉的事物作比喻,贴切自然,非常符合儿童的认知和表达特点。
C.由于地下工作的保密性,爸妈是不会当着“我”的面谈工作的,作者就多次用睡觉和做梦的内容来叙述“我”所认识的世界、所理解的世界。
D.小说善于刻画人物,个个形象丰满,“孩子,在这里不要动,不许哭,会有人接你……”话语中可知妈妈饱含深情,又理智沉稳,从容淡定。
5.本文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来讲述故事,有着情节设计和形象塑造上的多重好处,请结合文章分析。
6.小说主题有多重意蕴,请结合文章加以概括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金刀
楸立
吴金刀回到东成堡子的那天,西斜的日头毒得蜇人。他晃悠悠从堡子西口走来,肩上担着把大环刀,刀在鞘却透出浓烈的杀气。
吴金刀到堡子一半时,就到了赵家门前。五年前吴金刀的爹被赵家的狗咬伤,得狂犬病不治而亡,吴金刀的兄弟去赵家打架,被赵家大少爷用皮鞭抽得遍体开花。今天吴金刀的派头,肯定是和赵家新旧账一起算。
大家关上大门躲在胡同内,觑眼抻脖儿看怎么把赵家人砍光。吴金刀你就砍吧!抡圆了砍!
赵老爷面色苍白,颠出院子。还没说话。吴金刀开口了。
赵老爷,我回来了,你家大少爷的鞭子呢?
赵老爷腿脚打战,作个高揖,说,贤侄,我赵家对不住你,贤……
吴金刀一抬手,停,赵老爷,我不是你侄,更不是多贤的侄。他把肩上的大刀横在胸前,赵老爷,我这把刀是大师兄洪火儿的,现在传到我手上,我金刀一挥,千军万马听我号令,刀指哪儿杀哪儿,这刀杀过假洋鬼子,杀过八国联军,杀过清兵,每天不沾点血它就叫唤,你听听。吴金刀端着刀向赵老爷身前凑,赵老爷吓得往回缩。
赵老爷说话哆嗦,贤侄咱不能再结仇了,咱吴家赵家世代相交,一脉……
别扯呢!吴金刀刀柄紧攥,虎目圆翻。让你家崽子出来,我割上几刀。
赵老爷颤抖着,弯下身子给吴金刀下跪,你割我吧!
吴金刀的脸跳了跳,咬了咬牙,好,赵老头子,你听好,账可以不算,但今年的佃租,全堡子不交了。吴金刀说这话的时候,赵家有人想跳出来,被赵老爷硬生生挡回去。
行,行,按贤侄说的办。赵老爷满头大汗。
吴金刀刀都没拔,就把赵家给镇住了。赵家家大业大,两位少爷也是拜过江湖高手的,“赵家双枪,神鬼难防”,可赵家枪连个枪毛都没看见就被吴金刀给灭了。
也有不服气的。谭上潭就不服。
谭上潭在义和拳堂口待过,洪火儿确有其人,刀中之王,洪火儿挥刀斩洋人,真是了不得,可这吴金刀,哪儿冒出来的?
谭上潭来找吴金刀,堡子人在吴金刀的门外挤了里外三层,还有人攀到老槐树上看动静。谭上潭和吴金刀抱拳进屋,门关个严实,三盏茶工夫,两人挽手出来,脸上笑逐颜开。大家摸不着头脑,问谭上潭,过招没?谭上潭哈哈一笑,不答。
人们开始怀疑吴金刀的功夫,那把大刀什么样谁都没见过,就看在正房墙上挂着。过年过节,有人撺掇吴金刀露几招,吴金刀任别人怎么说,只干笑几声,有人便说吴金刀假把式。原因是赵家二少爷从洋学堂回来,拿起长枪到门前骂战,吴金刀一改往日,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十年后,日本人成立伪自治委员会,派人来让赵家出钱资助。甭说,赵老爷这前清秀才,颇有气节,死活不吐口,钱有,支持日本人,寸草不拿!没过多久,在北平读书的赵家二少爷参加抗日组织暗杀了几个东洋兵,日本人得到消息决定血洗东成堡子。
天蒙蒙亮,日本军曹带着一队伪军开进东成堡子,把赵家围了个水泄不通。
赵家大少爷和几个伙计抄起大枪闯了出去,挺枪刺倒几个伪军,就被乱枪打躺下了。赵老爷心如刀绞,拉住二少爷,说,活着给赵家留个根,带你的人从地道里走!
赵老爷挺着胸脯走出去,指着挎东洋刀的日本人说,孙子!爷,中国人!给你们钱杀中国人,甭想。赵老爷说话原本咬文嚼字,今天的话叮当山响,老百姓打心底叫好。
军曹冲着老爷子挑起大拇指,就把东洋刀抽了出来。赵老爷脖子一仰,想砍我的头,老朽嫌你的刀脏。
吴小六,你给我出来。赵老爷子今儿真狂,竟然喊吴金刀的大名。
吴金刀从人群挤进来。
小六子,我赵家欠你条命,这些年我心神不宁。赵老爷比画了“砍”的手势。今天,你来,到阴曹地府见你爹我无愧了。
吴金刀开始没反应过来,听完赵老爷的话脸发烧。迟疑了会儿,他迈步来到赵老爷近前,低声说,老爷子,钱财身外之物,大少爷的命都没了,你不拿钱,东成堡子就得平!
赵老爷说,吴小六,你个揍相,你个莽夫,老子拿了钱老少爷们儿也活不了,就给爷来个痛快,让老少爷们儿看看你的刀是不是宝刀。
吴金刀咬了咬牙,走到日本军官身边,一指赵老爷,我和他,世仇,把别人放了,砍人的事儿我来。
老百姓被轰出堡子,吴金刀见没了人影,赤膊提刀,回到赵家大院,给赵老爷跪下,说,赵老爷,你家的人没事了,你还有什么话说,我送你上路。
赵老爷看吴金刀说得赤诚,把吴金刀扶起来,好小子,这才是咱东成堡子的爷们儿,以后刀别闲挂着,多砍几个鬼子。
吴金刀哽咽了,赵老爷,放心,以后我拿鬼子的人头祭你。
好,赵老爷一捋长须,都说你有把好刀,死在你刀下,算造化。赵老爷向前迈几步,捡起一支枯树枝在地上笔走龙蛇,边写边高声吟唱:
万人一心兮,太山可撼。
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
随后把树枝一甩,高喊,小六子,还不动手,更待何时!
吴金刀已泣不成声,赵爷,你走好!金刀一闪。
与鬼子打了八年,这八年的清明,堡子的老百姓给赵老爷烧纸,总看到坟前堆着几颗日本兵的人头。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西斜的日头毒得蜇人”这一景物描写渲染了紧张的气氛,暗示着吴金刀和赵老爷的矛盾一触即发。
B.“吴金刀你就砍吧!抡圆了砍”,这种心理表明赵家的财大气粗让东成堡子的人眼红,希望吴金刀杀富济贫,分得好处。
C.“谭上潭哈哈一笑”和“有人便说吴金刀假把式”都带有神秘色彩,设置悬念,为后文吴金刀杀鬼子做铺垫。
D.小说先写金刀本是吴金刀用来报私仇的,但一直没有用上,最后写他“杀鬼子”才算真正派上用场,有欲擒故纵之效。
8.小说中多处出现了“金刀”这一物象,有何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9.小说在塑造赵老爷这一形象时运用了对比手法,请举例加以说明。
答案
1、D “读者从……议论中可以看到作者的情感倾向”错误,从文中来看,作者全文都是叙述,没有直接议论。
2.①爱喝酒,懂品酒。张三爷每天都要喝酒,从日出到日落,他品的酒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可。②英勇无畏,有民族气节。面对日本侵略者,张三爷毫无惧色,以喝酒的方式让美津智郎放人,并对日寇的谩骂予以反击。③文武双全。从张三爷反驳美津智郎可以看出他饱读诗书;从张三爷在日寇眼皮子底下逃脱和到酒厂品酒后不知去向可见他有过人功夫。
3.小说采用顺叙和插叙的叙述范式。“顺序”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张三界喝酒救柴掌柜一家保护方子的全过程,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酒厂品酒的过程,符合人们的阅读心理,条理清晰;运用插叙介绍张三爷的背景、爱好和他在柴家酒铺品酒的过程,为下文救人保护方子做铺垫,突出了张三爷的形象特点,充实了文章内容,使行文错落有致。
4.D “小说善于刻画人物,个个形象丰满”错误。小说从一个孩子的视觉写其他人物,人物形象刻画简单,并不丰满,如写妈妈“长得很美,她是世界上最好看的女人”;但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刻画人物,人物形象虽不丰满却有血有肉。
5.情节设计:以革命者的孩子来介绍革命活动,以亲历者(或第一人称)的视角来叙述,既起线索作用,又能增强情节内容的真实感。孩子的眼界和理解力是有限的,这样不但给读者留有思考的空间,还能省略很多笔墨,使小说的叙述变得简洁。
形象塑造:可以真实地表现红孩子们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坚韧顽强的形象特点,并从孩子的视角去表现地下工作者爱孩子但更爱事业的奉献和牺牲精神。
6.文章通过一个红孩子的视角,展现了地下工作者的艰辛工作,从以父母为代表的革命先烈(地下工作者)的角度,讴歌他们舍小家顾大家的崇高情怀;
也体现了一代红孩子们生活的不易,以“我”为代表的红孩子的角度,表现他们的艰辛,赞扬他们的坚韧顽强;
文章最后,“我”得到了伯伯的照顾,以“伯伯”为代表的革命者的角度,体现了组织对烈士遗孤的关心呵护。
7、B “表明赵家的财大气粗让东成堡子的人眼红,希望吴金刀杀富济贫,分得好处”不够准确,应是表明东成堡子的人对赵老爷仗势欺人的痛恨以及爱看热闹等心理,“爱看热闹”这点从后文“谭上潭来找吴金刀,堡子人在吴金刀的门外挤了里外三层,还有人攀到老槐树上看动静”也可看出。
8.①“金刀”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使小说结构完整、思路清晰。
②“金刀”即文中吴金刀所配大环刀,突出了主人公勇猛的形象特征。
③“金刀”既指战斗的武器,也象征了中华民族反抗压迫、抵御外辱、坚强不屈的精神。
9.①语言对比。前面对吴金刀道歉认错,谦恭有礼如“贤侄,我赵家对不住你”等;后面直呼小名,痛斥责骂,如“吴小六,你个揍相,你个莽夫”等。
②动作对比。前而在吴金刀面前谦卑胆怯,如“说话哆嗦”“弯下身子给吴金刀下跪”;后面面对残暴的鬼子坚守气节,昂首挺胸,如“挺着胸脯走出去”“脖子一仰”等。
③堡子里的人对赵老爷的态度的对比。前面大家对赵老爷仗势欺人充满了痛恨,如“吴金刀你就砍吧!抡圆了砍”;后面大家对赵老爷在鬼子面前的表现充满了崇敬,如“赵老爷说话原本咬文嚼字,今天的话叮当山响。老百姓打心底叫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