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课型 新 授 课时 1课时 设计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能力目标 让学生能用符合或字母来表示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情意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归纳和概括。
方式 小组学习 合作探究 自我调整
策略 创设情景 归纳概括
手段 主题图片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1、教学课本第34页的例题1。列式一:4×25=100(人) 列式二:25×4=100(人)小结:两个因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这就是乘法交换律。2、教学课本第34页的例题2。方法一:25×5=125(棵) 125×2=250(桶)方法二:5×2=10(桶) 25×10=250(桶)
自我调整
序号 个 性 化 教 学 过 程 自我调整
情境导入。1、说说图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 2、根据这些信息大家可以提什么问题。二、主体参与、探究新知。 1、教学课本第34页的例题1。 (1)学生自己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然后独立列式解答。列式一:4×25=100(人) 列式二:25×4=100(人) (2)观察:这两个算式都表示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小结:两个因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这就是乘法交换律。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a×b﹦b×a (5)看图:能不能用乘法交换律解决的其他问题,并列出算式。 2、完成课本第35页“做一做”第1题。 提问:验算的根据是什么? 3、教学课本第34页的例题2。学生自己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根据已知条件,想一想第一步先求什么?列出综合算式:(25×5)×2 或 25×(5×2) =125×2 =25×10 =250(桶) =250(桶)观察:这两个算式,它们的解法有什么不同?两种解法的结果如何?(相等)(25×5)×2=25×(5×2)这两个算式的相同点是什么?(都是三个数相乘,即因数相同)不同点是什么? (2)请大家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 (30×9)×7=30×(9×7) 25×(4×32)=(25×4)×32 (3)从上面的算式中,你发现了什么?①都是三个数相乘。②等号左右两边的因数都是一样的。③乘的顺序不同。④结果都是相同。小结: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它们的积不变。这就是乘法结合律。 (4)请大家用字母算式来表示乘法结合律。(a×b)×c=a×(b×c)4、完成课本第35页“做一做”第2题。5、比较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你发现了什么?通过观察、比较明确:交换律是两数相加、相乘的规律,即交换加(因)数的位置,和(积)不变;结合律是三数相加、相乘的规律,即可以从左往右依次计算,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先相加(乘),和(积)不变。三、巩固练习、深化新知。1、完成课本第37页练习六的第一题。 学生口算后,教师要求学生要记住这些结果,因为后面的简便运算时要经常用到这些结果。2、完成课本第37页练习六第2题。 3、完成课本第37页练习六第3题。 学生独立分析完成后,教师讲评。讲评时要鼓励学生多种的想法,每一种的想法都要说出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50×(7× 2) 7×2表示在长50米的游泳池里一共游了多少趟,50 14表示他每次一共游了多少米? 50×2 7 50×2表示在长50米的游泳池里一个来回多少米,100×7表示他每次一共游了多少米?4、完成课本第37页练习六第4题。要求学生根据题目中除了文字提供的信息外,还要引导学生从图中获得解决问题所必须的信息,即新教学楼有4层。然后再列式回答。解答时可引导学生用较为简便的方式解答。 如:先算25 4先求4层各一个教室配多少套课桌椅,在乘7求学校一共需要购进多少套课桌椅。四 、课堂小结。 五、课堂作业。基本:《课堂作业》上第17页的练习。拓展:猜一猜,大公鸡拿着的数是几? 四只小动物各拿着一个数。小兔拿的是125,小狗拿的是8,小猫拿的是25。现在要使这四个数的积为100000,大公鸡拿着的数是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