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社戏》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社戏》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09 20:02:03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__年级_______科目新授课型_____ 章______课时,总第_______课时
课题:《社戏》1
教学目标: 1.感知旧时江南水乡村民的生存状态,理解当地淳朴、和睦、善良的民风民俗。 2.理解课文的儿童叙述视角,体会作者对早年乡村生活的留恋之情。 3.体会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效果,领悟作品语言的表现力。 课时目标: 1.积累本课的生字词及词语。(重点) 2.学习作者根据文章中心的需要妥善安排详略的写法。(难点)
导学流程及学习内容 方法指导或 行为提示
一、目标导学 1.谈话导入 童年生活犹如五彩斑斓的画册,翻了一页还有一页;童年生活犹如欢快跳动的音符,一个,两个,……数也数不清。之前,我们学习了鲁迅先生写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了解到鲁迅先生童年时在百草园里快乐和自由的生活。那份童真,那份童趣,多么令人难忘!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鲁迅先生写的小说《社戏》,再来感受一段美好难忘的童年…… 作者介绍 鲁迅,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现代文学的旗帜,“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 写作背景 《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鲁迅非常支持,并应当时教育总长蔡元培的邀请,赴教育部任部员。 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凯窃取后,他认识到,经过辛亥革命,中国的社会现状“招牌虽换,货色照旧”,没有什么改变。 字词学习 认识体裁 小说——文学体裁的一种,它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二、新知探究 (一)自学自研 1.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本文为什么以“社戏”为标题? ②以“看社戏”为主要事件,文章可以分为几个层次? ③每一层作者具体讲了哪些事件? 深入思考,研读文本 ①作者所写的事件中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 ②这样安排有何好处? (二)合作共研 1.生生交流,达成共识 2.师生交流,分享成果
导学流程及学习内容 方法指导或 行为提示
三、巩固提升 1.选择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归省shěng 惮用dànB.行辈xíng絮xù C.一哄hōng潺潺chán D.吁气xū 渔fǔ 2.填空题。 《社戏》作者原名_____,字_____,浙江绍兴人。这篇小说的中心事件是______________,文章按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路来构思全文,精彩地记叙了______、_____等事情,成功地刻画了_____和_______等人物,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浓厚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学后反思 学完本课,你有何收获?
五、课后达标
六、教后反思
_____年级_______科目新授课型_____ 章______课时,总第_______课时
课题:《社戏》2
教学目标: 1.感知旧时江南水乡村民的生存状态,理解当地淳朴、和睦、善良的民风民俗。 2.理解课文的儿童叙述视角,体会作者对早年乡村生活的留恋之情。 3.体会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效果,领悟作品语言的表现力。 课时目标: 1.了解生动形象的人物描写。(重点) 2.分析本文中的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难点)
导学流程及学习内容 方法指导或 行为提示
一、目标导学 1.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小说《社戏》的故事情节和表达方式。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社戏》中提到的人物形象,品味童真童趣,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2.复习检测 检测《学法》上的字词。 回顾人物描写的方法。
二、新知探究 (一)自学自研 1.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在本文中,共塑造了哪些主要人物? ②请找出描写这些人物的句子,并作出记号。 深入思考,研读文本 ①请说出本文中所有人物的人物形象并说一说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②豆是很普通的豆,“戏”也是让我昏昏欲睡的戏,为什么文章最后却说是“好豆”、“好戏”? (二)合作共研 1.生生交流,达成共识 2.师生交流,分享成果
导学流程及学习内容 方法指导或 行为提示
三、巩固提升 阅读分析课文第三部分(第31~40段)。 这一部分着重刻画了谁的形象?这一形象的性格特点是什么?(请结合文中相关 语句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六一公公送来的豆“我”觉得没有昨夜的香;去看社戏也不尽兴,为何“我”却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怎样理解这个结尾的深刻含义呢?(提示:真正值得“我”怀念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后反思 学完本课,你有何收获?
五、课后达标
六、教后反思
_____年级_______科目新授课型_____ 章______课时,总第_______课时
课题:《社戏》3
教学目标: 1.感知旧时江南水乡村民的生存状态,理解当地淳朴、和睦、善良的民风民俗。 2.理解课文的儿童叙述视角,体会作者对早年乡村生活的留恋之情。 3.体会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效果,领悟作品语言的表现力。 课时目标: 1.理解文章中心。 2.分析并掌握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技巧。 3、分析本文中的环境描写,把握环境描写的特点。
导学流程及学习内容 方法指导或 行为提示
一、目标导学 1.复习检测 回顾人物描写的方法。
二、新知探究 (一)自学自研 1.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作者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运用了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请你选择一个语段分析这些表达方式的作用。 ② 速读课文,画出文中环境描写的语段。 2.深入思考,研读文本 (1)赏析: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①文段都用到了哪些感觉器官来感受的? ②文段使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效果如何? (2)归纳环境描写的作用。 (二)合作共研 1.生生交流,达成共识 2.师生交流,分享成果 拓展:你觉得这篇文章写得好吗?好在哪里? 情节跌宕起伏 景物描写细致逼真 综合运用多种人物塑造方法,人物刻画栩栩如生 叙事详略得当
导学流程及学习内容 方法指导或 行为提示
三、巩固提升 课文叙事有详有略。略写在平桥村的情况和看社戏后的余波,详写去看社戏的全过程。去看社戏的全过程中,真正写社戏的内容也不多,作者用了不少笔墨写农村小朋友的活动和景物。这是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学后反思 学完本课,你有何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