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09 20:02: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
1.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教师作为引导者的角色,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培养、训练、掌握自主阅读能力和独立阅读能力;同时努力引导学生拓宽眼界,使语文课堂尽可能向课外阅读和学生的课外语文生活延伸,既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又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2.立德树人:重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色,遵循语文教育的基本规律,强调语文学科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初步思考人生问题,学会规划人生,提升生命质量,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教材分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部编本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三篇文章,本课为自读课文。
部编本语文教材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强化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所选取的文本从不同方面诠释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走一步,再走一步》则是作者莫顿·亨特对人生经验的总结和思考,与学生目前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体现了语文学科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也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关怀。
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在语文能力上要求继续学习默读,要求学生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勾画关键词句、划分段落层次、理清作者思路,强调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部编本语文教材重视阅读能力与阅读兴趣的培养,建设“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走一步,再走一步》节选自《悬崖上的一课》,本文的学习可以链接《悬崖上的一课》的全文阅读,使学生在本课中学习、掌握的自主阅读能力得到运用和实践,也使本课的课堂教学得到有机延伸和有效补充。
【学情分析】
本次参与课堂的学生来自曲江二中七年级2班,目前他们已经能够完全适应初中语文的课堂学习,但是期中考试刚结束不久,受此影响,大多数学生在如何制定并完成学习目标上有所困惑;且本文延伸出的其他人生经验,如如何对待弱者、如何与朋友相处、如何对待父母的教诲等都与学生现阶段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综上可知,《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文本内容、主旨思想与目前学生的思想状态完全适配,有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主旨产生共情,并由文本链接现实生活,思考、总结自己的学习生活,从而形成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
在过去两个多月的语文学习中,大多数学生已经能够熟练朗读技巧,明白朗读时重音的作用在于强调某些内容、突出某些情感;并且掌握了一定的默读技巧,能够把握文本的基本内容、了解文本大意,还能够抓住文本的关键词句、进行有关信息的圈点勾画。
但是这些孩子目前大多只有12-13岁,生活体验不多,生活经验匮乏,思维尚需训练提升,对于文本的理解能力较弱,这是他们亟需解决但需要长期训练才能完成的任务。由于年龄限制,他们对于很多事情的理解存在偏差,三观尚未确定,对于某些问题存在偏激性想法,需要教师及时发现、及时引导。
【学习目标】
1.继续训练并提升默读能力,整体感知文本内容,了解基本故事情节,并从多角度复述文本内容。
2.在默读中勾画描写主人公不同阶段心理变化的词句,品味文本中的心理描写,把握人物心理成长的过程。
3.朗读文本,把握文本重音,理解文章主旨,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并实践课文所探讨的人生经验。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继续训练并提升默读能力,整体感知文本内容,了解基本故事情节,并从多角度复述文本内容。
2.教学难点:朗读文本,把握文本重音,理解文本主旨,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并实践课文所探讨的人生经验。
【教学方法】
1.默读法;
2.朗读法;
3.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作者是美国作家、心理学家莫顿·亨特,他幼年体弱多病不敢冒险,然而1945年1月却以上尉飞行员的身份,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保护设施的飞机深入德军本土,完成史无前例的任务。
如此巨大的蜕变,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希望今天的课堂能让我们找到答案。
【强调“幼年体弱多病不敢冒险”、“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保护设施”、“史无前例”,突出人物前后的巨大对比,因此引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
初读文本·回忆往事
检查预习:
默读P80页“阅读提示”,回忆并概括文本内容。
【学生自主默读P80页“阅读提示”,圈点勾画关于文本内容的概括性信息,同时回忆文本内容,利用这些信息简要概括文本内容】
明确:
“作者对自己童年时代一件往事的回忆”、“讲述了自己从冒险到遇险,再到脱险的全过程”
明确文体:
请同学们默读文本,寻找本文的记叙文六要素。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回忆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学生快速默读文本内容,圈点勾画,并结合“阅读提示”内容,用尽量简洁的语言概括记叙文六要素。】
明确:
时间:一个酷热的七月天(第1段)
地点:费城公园的一块空地上的悬崖(第1、6段)
人物:“我”、五个男孩子(第1段)、爸爸(第18段)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相应的段落处做批注。】
起因:冒险
经过:遇险
结果:脱险
【教师提醒学生使用“阅读提示”中的信息用最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复述内容:
结合文章情节和圈点勾画的关键信息,任选一个角度复述文本内容:
以父亲的口吻复述
以杰里的口吻复述
【突出关键情节,省略无关细节】
【学生根据文本基本情节,换一视角重新组织语言复述文本内容。可搭档合作,可独立完成。教师提醒不同人物会有不同的关键情节、无关细节。】
探究质疑:
一个故事可以用不同的角度去叙述。原文的叙述角度与以父亲的角度、杰里的角度相比,叙述内容什么不同?
明确:
原文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叙述文本内容,直接描写“我”的心理感受,使文章真实可信,并且直接抒发情感,让读者体悟一个体弱多病的孩子在挑战自我的过程中的无助与害怕,以及他战胜困难后的巨大欣喜,从而更深刻地领会文末的人生启示。
【学生结合对文本的理解和上一环节不同角度复述得出的内容差异,思考并回答。】
精读文本·心路历程
默读文本,根据文中事件发展的关键节点,概括“我”不同阶段心理活动的变化。
【学生浏览文章,在原文中勾画出PPT中出示的标志事件发展的关键节点,而后圈点勾画描写“我”不同阶段心理活动的词句并进行概括。】
三读文本·人生宝藏
主旨初探:
朗读文本最后一段:
选择文本中与主旨相关的关键词、短句作为朗读时的重音,并说明你的理由。
【①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寻找文本中能体现主旨的关键词、句,并谈谈其与主旨的关系;②学生代表朗读关键句;③集体朗读最后一段】
(二)情景揭秘: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作者是美国作家、心理学家莫顿·亨特,他幼年体弱多病不敢冒险,然而1945年1月却以上尉飞行员的身份,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飞机深入德军本土,完成史无前例的任务。
如此巨大的蜕变,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请根据本课所得,猜测一下莫顿·亨特在此过程中可能会做的心理建设。
【学生根据PPT中提示的阶段性小目标,猜测莫顿·亨特完成每一个小目标时的心理暗示】
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一步又一步,终会达到自己的目标。”
【学生莫顿·亨特接受奖励时的讲话和本文最后一段,试着总结文章主旨。】
(三)文本主旨:
本文通过记叙童年时一次“冒险”“遇险”“脱险”的经历,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一个一个认真地去解决,终将战胜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四)时光回溯:
假如你是已经掌握“如何面对困难”这一人生宝藏的莫顿·亨特,回想起曾经悬崖上的往事,你想对以下人物说什么:
妈妈
爸爸
杰里
另外四个男孩子
【学生选择至少一个人物,结合文本内容,借助旁批,寻找并展示属于你自己的“人生宝藏”。】
明确:
爸爸:父母该如何教育孩子——鼓励、引导孩子自己克服困难;
杰里:如何与朋友相处——友好相处,寻找办法帮助朋友脱困;
另外四个男孩子:如何对待弱者——友好共处,尊重他人;
妈妈:如何对待父母的教诲——保护自己,三思后行。
推荐阅读·拓展延伸
阅读《悬崖上的一课》,结合文本思考:
儿时的这一节 “课”让作者在成年后成功地达成了哪些目标?
在作品删节部分里,你看到作者是如何“走一步,再走一步”的?
【板书设计】
飞一程,再飞一程 教育智慧
与友相处
走一步,再走一步 对待弱者
勇气 + 智慧 接受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