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诗词曲阅读复习40首(七下)(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诗词曲阅读复习40首(七下)(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09 20:59: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考诗词曲阅读复习40首(七下)
六 木兰诗
文学常识
《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
乐府双璧:《木兰诗》《孔雀东南飞》
原文易错字及理解默写
A:原文易错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 /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B:理解默写
(1)《木兰诗》中描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诗句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2)《木兰诗》中表现木兰操办军备物资急切而又井然有序的诗句是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3) 《木兰诗》中描述木兰矫健的英姿和行军之快的诗句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4)写木兰从军后艰苦的战地生活和恶劣的环境的诗句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3、重点词义
机杼:织布的梭子。
忆:思念
市:买
溅溅:水流声
啾啾:马叫的声音。
戎机:战事。
朔气:北方的寒气
度,越过。
铁衣:铠甲,古代军人穿的护身服装。
策勋,记功。
强,有余。
驰,赶马快跑。
郭:外城
扶将:扶持
霍霍:磨刀的声音
扑朔:动弹
迷离:眯着眼
傍:靠近、临近。
安:怎么
辨:分辨
4、重点句意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木兰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的关塞山岭。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铁甲战袍。将军战士征战多年,经历很多战斗,许多人战死沙场,木兰等幸存者归来。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 花黄
对着窗户梳理我乌云般的秀发,照着镜子在额头上贴上花黄。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眼常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但是让)雄雌两兔贴近地面跑,又怎能辨别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呢?
重点句子赏析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设问,刻画出从军前焦虑不安的心情。
“思”“忆”刻画出从军前焦虑不安的心情。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夸张,点出军情紧急,刻不容缓。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互文,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表明战事紧迫,同时表现木兰准备工作的繁忙和出征的急切心情。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夸张,表现了木兰身跨战马,不远万里奔赴战场的矫健英姿及兴军的速度之快。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对偶,描写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互文,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烘托了木兰英勇善战,生还的不易。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连用四个“我”,表现了木兰与家人团聚、重温和平的女儿生活的喜悦心情。一系列动词的使用生动地再现了木兰的女儿情态。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从侧面衬托了木兰从军的谨慎和机敏,使木兰的形象更加饱满。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比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十二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解答,赞美了木兰的谨慎和机警,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
思想感情
本诗通过记叙木兰代父从军,沙场征战,荣归故里的故事,塑造了木兰坚毅勇敢,爱家爱国,不慕高官厚禄,热爱和平的巾帼英雄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华儿女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的优秀品质,表达了北方人民憎恶战乱、渴望安定生活的愿望。
七 登幽州台歌
文学常识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唐代文学家。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当时,武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宜征伐契丹,陈子昂任右拾遗参谋军事。武攸宜缺乏谋略,军事失利,陈子昂屡次进言,不仅不被采纳,还被贬为军曹。在极度苦闷忧愤的情况下,陈子昂登上燕昭王为招贤纳士而建的幽州台,写下了这首《登幽州台歌》。
原文易错字及理解默写
A:原文易错字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B:理解默写
直接抒发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间,孤独寂寞之情难以排遣的句子: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含蓄地写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句子: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重点词义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时间的广大
怆然:悲伤的样子。
涕:眼泪。
重点句意
往前不见古代礼贤下士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自己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重点诗句分析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对比,通过“前”“后”“古人”“来者”的对比,表明时间的流逝,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怀才不遇。
(炼字)两个“不见”相互映照,表达出诗人对贤明君主的钦敬仰慕之情,也表露出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感伤。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独”字是诗眼,表现了诗人的孤独、寂寞之感。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把个人置于无边宇宙的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从而产生一种苍茫孤独感。
思想感情
这首诗通过抒写诗人登楼远眺时吊古伤今的感慨,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孤寂、惆怅之情。
八 望岳
文学常识
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我国盛唐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写作背景
诗人青少年时期,生活优越,四处漫游,还有一段与李白,高适一起找仙人,采仙草,炼仙丹的经历。《望岳》写于这一时期,开元二十四年(736),是杜甫现存最早的一首诗,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的蓬勃朝气。
原文易错字及理解默写
A:原文易错字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B:理解默写
描写近望泰山神奇秀美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的句子是: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望岳》远处望岳抒写诗人初见泰山喜悦、惊叹、仰慕之情的句子是: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细处(凝望)望岳抒写壮美山势激发诗人胸中浩然之气的诗句是: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具有不怕困难,敢攀绝顶,俯视一切的诗句(点明全诗的主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重点词义
岱宗:泰山
造化:天地、大自然
割:分
曾:同‘层’
眦:眼眶
会当:终当、终要
凌:登上
重点句意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泰山到底怎么样呢?泰山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层云生起,使心胸震荡,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看众多的山,到那时,全部的山都显得低矮渺小。
重点诗句分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设问手法,诗人自问自答,空间上跨齐鲁大地,时间上千古常青,从远望的角度,写出了泰山的连绵高大和对泰山的惊叹仰慕之情,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钟”的意思是“聚集”,运用了拟人,将大自然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 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的喜爱和赞美。
“割”的意思是“分 ”,运用夸张的手法,形象贴切,突出了泰山巍峨高大 ,遮天蔽日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的喜爱和赞美。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 入 ”字用得微妙传神,好象一只只小鸟从远处徐徐而来,又徐徐而去,足见山腹是何等深远了。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化用了孟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写出了泰山的高大雄伟,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绝顶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和功成名就的抱负。同时蕴含了站得高,看得远,只有不畏艰难地去登攀,才能进入俯视一切的哲理。
“会当”|“凌”表现出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气概。
思想感情
这首诗通过写诗人想象中的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象,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绝顶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和功成名就的抱负。
九 登飞来峰
文学常识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谥号“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写作背景
此诗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yín)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绍兴,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原文易错字及理解默写
A:原文易错字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B:理解默写
《登飞来峰》中正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飞来山上千寻塔;侧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闻说鸡鸣见日升。
《登飞来峰》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中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踌躇满志的情怀(蕴含深刻哲理)的句子是: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重点词义
寻:古代长度单位
缘:因为
5、重点句意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不怕浮云遮住我远眺的视线,只因为置身在最高层。
6、重点诗句分析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正侧面结合,突出山高。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直抒胸臆,“浮云”既是实写眼前景,又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和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最高层”,字面是指千寻塔的最高层,实则指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表现了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
哲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心中有高远的理想与追求,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人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全局,眼光长远。
7、思想感情
这首诗通过描写登飞来峰的所见所感,含蓄地表现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十 游山西村
文学常识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是中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享有崇高的地位,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为极力支持张浚北伐被罢官。诗人回归故里,途经山西村时受乡亲们的热情邀请而去山西村做客。这首诗就是这个时候写的。
原文易错字及理解默写
A:原文易错字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B:理解默写
1、用原文语句填空。
(1)《游山西村》中意在说明农家酒味虽薄,而好客情意却十分浓厚的句子是: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2)《游山西村》中不仅写出山村山环水绕的美景,而且让人从中悟到:锲而不舍就会产生希望,出现新的境界,且表达积极乐观的句子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游山西村》中描绘乡村社日前夕热闹情景的句子是: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4)《游山西村》中写作者主观心境的句子是: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_。
(5)《游山西村》中现在常被用形容事情看似无法进行了,然而忽然又有了转机的诗句是: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4、重点词义
鸡豚:鸡肉,小猪,诗中指猪肉
腊酒:腊月所酿的酒。
无时:没有固定的时间,即随时。
5、重点句意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我走在山路上)山峦重叠,溪水曲折,(草木茂盛,迷蒙一片)好像没了路,(正迷惘间,忽然看见)绿柳成荫,繁花似锦,又出现一个村落。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将近社日,一路上迎神的箫鼓声随处可闻,村民们衣着朴素,古风犹存。
6、诗句分析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莫笑”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足”既写了农家的丰年景象,又写出了饭食的丰盛,表现了农家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画面:重重叠叠的山岭,弯弯曲曲的流水,远远望去好像前面已经无路可通了,可是,走到近前,在垂柳掩映、山花烂漫的地方,突然又出现了一带村庄。
哲理:世间万物都是消长变化的,困境中往往蕴含着希望。
“疑”字写出了诗人留连郊野、陶醉山水的沉迷自失的神态。“又”渲染出诗人沉醉之中突然发现眼前这个绿柳成荫、山花娇艳的秀美村庄时的喜悦心情。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对偶,写热闹的乡俗民事,表现力村民勤劳俭朴的品质,表达了诗人对古来淳朴的乡土风俗的赞美,显示出他对乡民的热爱。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无时”一词写出诗人随时都想去山西村,表达了诗人与村民相处融洽,喜爱山西村的真挚情感。
7、思想感情
这首诗描画了一幅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展现了农家热情好客和风俗古朴的特点,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情感。
十一 己亥杂诗
文学常识
龚自珍(1792—1841),号定庵。清末思想家、文学家。
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道光十九年(1839)。龚自珍因对清朝统治者大失所望,毅然决然辞去官职,回归故里。一路上,他有所思,有所感,就用鸡毛写在账簿纸上,投入一个竹筐里。后来共“得纸团三百十五枚,盖作诗三百十五首也”(《与吴虹生书》),这就是著名的《己亥杂诗》。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的第五首,是诗人刚刚离开京城时写的。
原文易错字及理解默写
A:原文易错字
己亥杂诗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B:理解默写
(1)《己亥杂诗》中描写诗人辞官离京时复杂心情的诗句是: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2)《己亥杂诗》中写诗人辞官之后的离愁别绪,龚自珍载着“浩荡离愁”辞官还乡,仍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诗句是: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3)《己亥杂诗》中把诗人犹豫孤独和悲壮豪迈复杂心情交织一起的句子是: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4)《己亥杂诗》中作者从花开花落的生死更替中悟出生命的真谛的句子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5)《己亥杂诗》中以浩荡修饰离愁,以白日斜烘托离愁,以天涯映衬离愁,这种多层次的描写方法和马致远的“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有异曲同工之妙。
4、重点词义
落红:落花
5、重点句意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落花不是无情之物,化作春泥培育百花成长。
6、诗句分析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浩荡”本指水势浩大,在这里喻“愁”。作者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离愁之深广,之繁多,形容愁绪的无穷无尽。
“白日斜”环境描写,写出了夕阳西下黄昏将至的景象,渲染了惨淡的气氛,烘托了诗人心中的无限离愁。“白日斜”也隐喻当时国势渐颓的形势。
“天涯”是指诗人家乡——杭州,马鞭一挥,离京远去,直至天涯,很难再回京城,用夸张的手法,表现离别之愁,伤怀之意,含而不露。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托物言志,并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借花自喻,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体现了诗人爱国奉献的精神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哲理:花落归根,化为春泥,正可以孕育新的春天,反映了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规律。
炼字:“更”富有表现力,突出了诗人甘心奉献的情怀。
7、思想感情
抒发了诗人辞官南归时的离愁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表现出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国家命运,不望报国之志。
十二 泊秦淮
文学常识
杜牧(803-852),晚唐诗人,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字牧之,号樊川。唐代文学家。
写作背景
杜牧生活于晚唐时期,当时,唐王朝国势衰微,人民生活异常困苦。但统治阶级还在纵情声色,过着极端腐化的生活。南京是六朝都城,秦淮河穿城而过,流入长江,两岸酒家林立,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场所。诗人夜泊秦淮,看到秦淮河畔浮靡豪奢的景象,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七言绝句。
原文易错字及理解默写
A:原文易错字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B:理解默写
描写秦淮河特有的夜间景色的句子: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讽刺晚唐统治者醉生梦死的句子: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重点词义
笼:笼罩
泊:停泊
恨:怨恨、仇恨
5、重点句意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迷蒙的月色和轻烟笼罩着寒水和沙滩,夜晚在秦淮河停船靠岸,靠近一家酒馆。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歌女不懂得亡国之恨,在秦淮河的对岸,还唱着《玉树后庭花》。
6、诗句赏析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互文,描写出烟月朦胧的画面,同时引出下文。
“夜泊秦淮近酒家”承上启下,“夜泊秦淮” 为上句的写景交代时间和地点,同时也照应诗题,“近酒家”为下文“商女” 的出场做铺垫。
两个“笼”字将“烟”“水”“月”“沙”四种景物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贴切传神的勾勒出秦淮河两岸朦胧咪蒙的夜景,渲染出朦胧、凄凉、冷寂的气氛,奠定了全诗伤感、忧愁的基调。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运用曲笔的写作手法,借古讽今,借商女讽刺统治者,表现了诗人对统治阶级荒淫无度的愤怒,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犹”是“还”的意思,形象写出了晚唐统治者不以国事为重,正重蹈覆辙,沿着亡国之路走下去的情形,微妙自然地把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串成一线,表明诗人对醉生梦死的统治者的讽刺,对现实情状的痛心,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7、思想感情
诗人通过写夜泊秦淮的见闻和感受,抒发了对统治阶级不顾国家安危,沉迷于享乐生活的不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