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青藏地区
(测基础)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
1.下列关于青藏地区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农业以畜牧业为主
B.铁路是当地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
C.少数民族以藏族为主,其传统舞蹈为锅庄舞
D.主要粮食作物为小麦和青稞
下图所示的是我国某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这种服饰是为了适应当地独特的气候而设计的。夜间气温很低,人们可以将双手藏在袖中;晨后气温渐升,人们把右袖脱下搭在肩上,以便劳作;到了中午,气温很高,便可以将双袖脱下,系在腰间。据此完成2-3题。
2.从服饰上判断,该少数民族是( )
A.藏族 B.蒙古族 C.傣族 D.维吾尔族
3.图示这种服饰反映了该地区的气候特点是( )
A.气温的年较差很大 B.气候终年低温少雨
C.气温的日较差很大 D.气候终年寒冷多雨
小磊一家要到青藏高原体验雪域之旅。据所学知识,完成4-6题。
4.对青藏高原的认识正确的是( )
A.空气稀薄,降水丰富,气温日较差小
B.冰川广布,孕育了长江、黄河、乌苏里江等众多大河
C.湖泊众多,有我国最大的淡水湖青海湖
D.海拔高、气温低,形成典型的高原山地气候
5.旅行途中需携带( )
①氧气袋
②解暑药
③保暖衣物
④遮阳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6.小磊可体验的当地特色生活是( )
A.品尝米线、米酒等当地美食 B.骑乘“高原之舟”骆驼
C.住当地特色民居竹楼 D.穿特色民族服饰藏袍
碉房是藏族传统民居,大多依山坡而建,背风向阳,墙壁用石头全砌,墙体厚,窗口很小。读青海省碉房景观图(下图),完成7-8题。
7.传统碉房墙体厚、窗口小的主要目的是( )
A.阻挡沙暴 B.稳固墙体 C.防风避寒 D.防止雨水
8.影响图示碉房分布形态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水源 B.气温 C.降水 D.地形
2021年12月,被称为我国又一“史诗级工程”的川藏铁路全面开工建设,其总里程为1838公里,预计总工期为11年。下图为在建川藏铁路及周边示意图,据此完成9-11题。
9.图中阴影部分是被誉为“中华水塔”的三江源地区,以下河流不是发源于此处的是( )
A.长江 B.黄河 C.澜沧江 D.珠江
10.图中虚线表示在建川藏铁路,其修建难度远大于青藏铁路的主要原因是( )
A.生态环境优良 B.地形、地质条件复杂
C.多东西走向的山脉、河流 D.跨我国地势一、二、三级阶梯
11.图中的交通枢纽①是( )
A.郑州 B.株洲 C.徐州 D.兰州
2021年10月,中国宣布设立三江源等第一批国家公园。图为三江源国家公园位置示意图,读图完成12-13题。
12.三江源国家公园所在地区突出的自然环境特征是( )
A.干旱 B.高寒 C.湿热 D.干热
13.设立国家公园的意义在于( )
A.促进工业发展 B.发展种植业 C.解决就业困难 D.保护生态环境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中国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也是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和生态最敏感的地区。下图是中国部分区域图。据此完成14-16题。
14.有关三江源地区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被誉为“中华水塔” B.是野生动物的天堂
C.江河的最初水源是大气降水 D.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地
15.三江源地区存在的问题是( )
①野生动物锐减
②水污染严重
③草地沙化严重
④废气排放严重
⑤水土流失加剧
A.①②③ B.①②③ C.③④⑤ D.①③⑤
16.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的原因是( )
A.地形崎岖,交通不便 B.地势高耸,气候寒冷
C.季风影响,降水集中 D.深居内陆,远离海洋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计52分。
17.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图中所示范围是我国少数民族中__________族的主要聚居区。(2分)
(2)这里有我国的两大天然牧区:__________牧区和__________牧区。(4分)
(3)本区主要粮食作物是__________。(2分)
(4)本区不可能见到的景观是( )(2分)
A.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B.成群的藏绵羊在奔跑
C.河流密布,水运发达 D.火车在青藏铁路上奔驰
18.读青藏地区略图,完成下列问题。(12分)
(1)青藏地区的工业城市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2分)
(2)林芝的主要工业部门是___________,其发展该工业部门的原料与青藏地区___________(农业部门)密切相关。(4分)
(3)该区域清洁能源比较丰富,如___________(列举两种),为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提供了保障。(4分)
(4)青藏地区有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湿地,这里有我国建立的___________自然保护区。(2分)
19.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6分)
(1)图中阴影部分被誉为“中华水塔”,孕育了A——黄河,B——______和C——澜沧江。该区建立了我国重要的生态保护区,______自然保护区。(4分)
(2)图中铁路线为______,位于四大地理区域中的______,该区气候最显著的特征是______。(6分)
(3)在青藏地区生活的少数民族主要是______族,其传统服饰是______,形成独特服饰的原因是______。(6分)
A.当地昼夜温差大 B.该地盛产棉花
C.为了美观 D.适应当地高寒气候
20.川藏铁路全长1800多千米,建设难度最大的是雅安到林芝段。建设过程中,从两端向中间推进,先易后难。加快川藏铁路建设,不仅是西藏人民的期盼,也是全国人民的心愿。结合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
(1)川藏铁路连接的省级行政中心是________、________。(2分)
(2)该铁路跨越了我国地势第一级和第________级阶梯,大部分位于四大地理区域中的________地区。(2分)
(3)请你从自然和社会经济两方面归纳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4分)
(4)假如你是这条铁路上的列车长,你会为旅客配备哪些主食 (3分)
(5)某同学说:“将来从岳阳乘火车去西藏旅游,进藏路线只选择川藏铁路。”你是否赞成 为什么 (3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青藏地区农业以畜牧业为主。青藏地区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A正确;青藏铁路的开通显著改善了青藏地区的交通条件,但当地最主要的运输方式是公路,B错误;青藏地区少数民族居民主要是藏族,信奉藏传佛教,主食是糌粑,传统舞蹈是锅庄舞,C正确;青藏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有青稞、小麦、豌豆、油菜等,D正确。故选B。
2.答案:A
解析:由图可知,该服饰的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属于藏族的传统服饰。蒙古族服饰也称为蒙古袍,主要包括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等。傣族服饰的特点是颜色通常会使用红色、绿色、藏青色、蓝色、白色、黑色等,且常有大象、孔雀等图案。维吾尔族服饰特点有颜色鲜艳,维吾尔族女装颜色鲜艳,大多是大红、绿色、金黄色等明亮的颜色,而维吾尔族男装颜色则是黑白暗色搭配,讲究粗犷奔放。A正确,故选A。
3.答案:C
解析:藏袍是藏民族服饰的代表,也是适应西藏气候的产物,它反映出西藏气候具有的特点是昼夜温差大,藏袍腰襟大,白天当衣穿,保温防寒,晚上当铺盖,和衣而眠。C符合题意,C正确,故选C。
4.答案:D
解析: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降水较少,气温日较差大,A错误;青藏高原冰川广布,孕育了长江、黄河、澜沧江等众多大河,乌苏里江位于我国东北地区,不发源于青藏高原,B错误;青藏高原有我国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C错误;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形成典型的高原山地气候,D正确。故选D。
5.答案:D
解析:①青藏高原上海拔高,空气稀薄,会缺氧,所以需要带氧气袋,①正确;②青藏高原上海拔高,气温低,即便是在夏季,气候也比较凉爽,所以不需要带解暑药,②错误;③该区域海拔高,气温较低,且气温日较差大,所以需要带保暖的衣物,③正确;④该区域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烈,需要带遮阳帽,④正确。D①③④正确,A、B、C错误。故选D。
6.答案:D
解析:米线、米酒是南方地区特色,A错误。“高原之舟”是牦牛,骆驼是“沙漠之舟”,B错误。竹楼是南方地区特色民居,在青藏地区看不到,C错误。
可以体验当地的特色服装-藏袍,D正确。故选D。
7.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大多依山坡而建,背风向阳”可以推测,当地风力较大,气温较低,进而得知,传统碉房墙体厚、窗口小有利于防风避寒,C正确。藏族人主要生活在青藏高原,受青藏高原北部山脉的阻挡,沙暴对青藏地区的影响较小,A错误。墙体厚、窗口小有利于稳固墙体,防止雨水,但是这些都不是其主要目的,B、D错误。故选C。
8.答案:D
解析:材料指出,碉房大多依山坡而建,可知当地地形不平坦,因此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与水源、气温、降水等因素关系不大,D正确,A、B、C错误。故选D。
9.答案:D
解析:“三江源”中的“三江”是指长江、黄河、澜沧江,珠江发源于云贵高原、不发源于该地区。D符合题意,D正确。故选D。
10.答案:B
解析:读图可知,川藏铁路途经地区河流、山脉众多,又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导致施工不便,这是修建该铁路的最大障碍,B正确。生态优良不是遇到的难度,多南北走向的山脉、河流,跨第一、第二阶梯,没有跨第三阶梯,A、C、D错误。故选B。
11.答案:D
解析:由图可知,①是位于陇海线、兰新线、兰青线和包兰线交汇处的兰州,是我国重要的铁路枢纽,是甘肃省的行政中心,图中没有显示出郑州、株洲和徐州,A、B、C错误,D正确,根据题意,故选D。
12.答案:B
解析:由图可知,三江源国家公园位于青藏高原,这里地势高峻,以高原山地气候为主,突出的自然环境特征是高寒,A、C、D错误,B正确。故选B。
13.答案:D
解析:设立三江源国家公园主要是从环境效益出发,而非经济效益,主要意义在于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维护当地生物多样性等,A、B、C错误,D正确。故选D。
14.答案:C
解析: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澜沧江总水量的15%均来源于这里。因此三江源地区被誉为“中华水塔”,A正确。三江源地区有藏羚羊等许多野生动物,是野生动物的天堂,B正确。雪山和冰川的融水是江河的最初水源,C错误。三江源地区孕育了三大江河,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地,D正确。C符合题意。故选C。
15.答案:D
解析:三江源地区存在的问题是,生态环境的恶化,野生动物锐减,①正确。三江源地区没有大型企业,水污染不严重,②错误。不合理放牧导致草地沙化严重,③正确,三江源地区人口稀疏,废气排放少,④错误。三江地区有乱采滥挖活动,导致水土流失加剧,⑤正确。故选D。
16.答案:B
解析:三江源地区位于青海省南部,地处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气候寒冷,生态环境脆弱,一旦破坏、难以恢复,B正确。与地形崎岖和远离海洋无关,不属于季风气候,A、C、D错误。根据题意,故选B。
17.答案:(1)藏;(2分)
(2)青海;(2分)西藏;(2分)
(3)青稞;(2分)
(4)C;(2分)
解析:(1)图中青藏地区的范围,包括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和四川省西部。这里是我国少数民族中藏族的主要聚居区。
(2)西藏南部的雅鲁藏布江谷地、青海东部的湟水谷地是本区重要的农业区;这里有我国的两大天然牧区:青海牧区和西藏牧区。
(3)图中所示的青藏地区海拔高,农业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主要分布在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带,主要粮食作物是青稞。
(4)青藏地区由于海拔高、气温低,可以看到雪山连绵、冰川广布的景观,也可以看到成群的藏绵羊在奔跑;青藏铁路连接了拉萨和西宁,在青藏高原上可以看到火车在铁路上奔驰;该地区多为河流发源地,流速快、流量小,水运不发达,故选C。
18.答案:(1)交通线附近(公路、铁路附近均可);(2分)
(2)纺织工业;(2分)畜牧业;(2分)
(3)地热能、水能、太阳能;(每点2分,任答2点即可)
(4)三江源;(2分)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地理图表的判读。由图可知,青藏地区的工业城市主要分布于交通线附近。
(2)本题主要考查地理图表的判读。由图例可知,林芝的主要工业部门为纺织工业;纺织工业的原料主要为青藏地区牧区所生产的羊毛。
(3)本题主要考查青藏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特点。青藏高原海拔较高,空气稀薄,太阳能资源丰富;地壳运动活跃,地热能丰富;地形崎岖,地势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4)本题主要考查三江源的相关知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湿地。
19.答案:(1)长江;(2分)三江源;(2分)
(2)青藏铁路;(2分)青藏地区;(2分)高寒;(2分)
(3)藏;(2分)藏袍;(2分)A;(2分)
解析:(1)图中阴影部分被誉为“中华水塔”,孕育了A—黄河,B—长江和C—澜沧江。该区建立了我国重要的生态保护区即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该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
(2)如图中铁路线为青藏铁路,位于四大地理区域中的青藏地区,该区气候最显著的特征是高寒,该地区位于我国地势第一阶梯。
(3)在青藏地区生活的少数民族主要是藏族,其传统服饰是藏袍,该服饰适应当地昼夜温差大的气温特点。
20.答案:(1)成都;(1分)拉萨;(1分)
(2)二;(1分)青藏;(1分)
(3)自然方面:多年冻土,高寒缺氧,崩塌、滑坡、地震等地质灾害严重。社会经济方面:修建成本高,资金投入大;技术要求高,修建难度大;建设物资运输困难等。(4分)
(4)酥油糌粑、奶渣包子、藏式包子、藏式饺子、面条、米饭、油炸面果等。(每点1分,任答3点即可)
(5)赞成(1分),与青藏铁路线相比,川藏铁路线路更短,用时少。(2分)
或不赞成(1分),川藏线线路短,沿途旅游景观少。(2分)
解析:(1)川藏铁路连接四川省和西藏自治区,四川省的行政中心是成都,西藏自治区的行政中心是拉萨,川藏铁路连接的省级行政中心是成都、拉萨。
(2)川藏铁路跨越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故跨越了我国地势第一级和第二级阶梯,大部分位于青藏地区。
(3)川藏铁路穿越我国一、二级阶梯交界处,地壳不稳定,构造运动活跃,多崩塌、滑坡、地震等地质灾害,同时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建设过程中要克服高寒缺氧,还要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社会经济方面:该铁路线,修建难度大,成本高,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同时对技术要求很高;该区域地形地质复杂,修建过程中还将面临建设物资运输困难等。
(4)川藏地区人们的主食主要有:酥油糌粑、奶渣包子、藏式包子、藏式饺子、面条、米饭、油炸面果等,由此推测列车长可能会为旅客配备以上主食。
(5)开放性试题,若赞成,主要考虑与青藏铁路线相比,川藏铁路线路更短,用时少,能快速到达西藏。若不赞成,主要考虑川藏线线路短,沿途旅游景观少,无法领略更多高原风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