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 (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 (无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09 21:51: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第5课 大自然的语言 (第1课时)
【知识链接】
一、作者简介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他是中国近现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对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变迁,以及对地理学和自然科学史都有深刻的研究。主编了《中国自然区划》《中国自然地理》等丛书,是我国地理学和气象学界的一代宗师。
二、背景介绍
1963年,在竺可桢与气象学家宛敏渭共同编写的《物候学》一书出版前夕,为了迅速普及这门学科知识,作者写了一篇以介绍物候学为主要内容的科学小品文。此文最早以《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为题发表于《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署名竺可桢、宛敏渭。文后注有“本刊根据作者尚未出版的《知识丛书》之一《物候学》摘编”的字样。原文共分为4个部分,每部分有一个小标题。“大自然的语言”是其中一个小标题。此文被选入教材后改题为《大自然的语言》。
三、知识积累
◇关于物候的农谚
(1)蜻蜓飞得低,出门戴斗笠。
(2)三月三,脱了棉袄换布衫。
(3)天色亮一亮,河水涨一丈。
(4)小满前后,种瓜种豆。
(5)立秋有雨样样有,立秋无雨收半秋。
四、事理说明文。
定义:以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介绍科学道理为主的说明文。也就是说,事理说明文主要回答“为什么”的问题。
事理说明文与事物说明文的区别: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方位、类别、功能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将抽象事理的概念、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
【自主导习】
一、学会生字
1.生字词。
竺( )可桢( ) 载( )途 簌簌( ) 销声匿( )迹
经( )度 纬( )度 蓑( )衣 连翘( ) 难测( )
阻挠( ) 诸侯( ) 候( )鸟 忌讳( ) 侧面( )
衰( )草连天 草长莺( )飞 销声匿迹( ) 悄然无声( )
2、多音字。
翘: 连翘( ) 翘尾巴( )
落: 丢三落四( ) 落枕( )
差: 差异( ) 差劲( ) 差遣( ) 参差( )
二、学会生词
1、课文中重点词语。
翩然:
孕育:
销声匿迹:
载途:
周而复始:
草长莺飞:
2、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①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 )得多。
灵验 B.灵敏 C.灵活 D.灵便
②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 )是必要的。
观察 B.观测 C.预测 D.观望
③月亮的影子帮助现代人解开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之谜,( )了这些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
决定 B.制定 C.确定 D.肯定
【合作探究】
目标导学:筛选信息,明确说明对象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2.本文1—3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
3.文章为什么采用《大自然的语言》为题呢?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能否改为“物候与物候学”?(引导学生逐步思考)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目标导学:理清思路,把握说明顺序
1.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
2.这四部分内容之间有没有内在的联系?
3.小组讨论: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能否颠倒说明的顺序?
4.研究物候学的五个意义又能否颠倒说明的顺序?
【作业】完成《大自然的语言》的自学结构图。
第二单元 第5课 大自然的语言 (第2课时)
一、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这篇课文介绍了什么知识?
2.“大自然的语言”比喻什么?
3.原文标题是“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请简要说说课文把它改为“大自然的语言”的好处。
4.筛选信息的一个最为有效的方法是找出标志性词语,请找出本文的标志性词语。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二、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文本探究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2.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二)品味语言,揣摩表达效果
1.分析课文内容,说说第一自然段的语言特点和它的表达效果。
2.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能否删掉?为什么?
(1)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
精读片段,分析说明方法
1.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是举例子、作比较和打比方等。你能找出来并说说表达效果吗?
五、拓展延伸
1.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清明前,开秧田”是根据节气确定“开秧田”的时间。
“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是根据物候现象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是根据物候现象“雨中蝉叫”预测天气情况。
“麻雀囤食要落雪”“猪衔草,寒潮到”“蚂蚁垒窝要落雨”“鱼跳水,有雨来”“燕子低飞要落雨”“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龟背潮,下雨兆”“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是根据动物的行为预测天气情况。
2.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基础练习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夏夜是多么美好!微风轻拂,月光下那婀娜的树影,伴着蛙声翩然起舞。
B.据说,人类的老祖宗盘古,这个顶天立地的巨人,就孕育在这混沌之中。
C.人世间的事往往否极泰来、周而复始地循环,不必为一时的挫折而灰心。
D.在公共场所要讲文明,不要高声喧哗,要销声匿迹,自觉维护公共秩序。
2.下面这段介绍“汉字发展”的文字中有四处语病,选出对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 )
汉字是一个生命体。①它生根于中华大地,绵延千载,谁都不会否认它不能记录着中华民族悠长而富有活力的历史。追寻它的根源,就仿佛在阅读一部气象万千的中华文化史。②最初记载的关于汉字起源来自战国时代及其后的有关文献。这些史料认为汉字是仓颉创造的,《吕氏春秋》《荀子》等皆持此论。③实际上,造字是一个艰难漫长的过程,不仅不能一蹴而就,又不能完成于一人、甚至一代人之手。④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使汉字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多方尝试到约定俗成,不断发展变化。
A.第①句删掉“不能”。
B.第②句中的“最初记载”与“关于汉字起源”互换位置。
C.第③句把“又”改为“而且”。
D.第④句把“使”改为“让”。
◆素养提升
寒来暑往,四季更替,自然界就是这样演绎着春夏秋冬的变化。请你参与班级组织的“大自然之旅”活动,并完成下面任务。(8分)
1.在开展“大自然之旅”活动时,班长已设计好两项内容,请你再补充两项。(2分)
活动一:展示图片,描绘大自然
活动二:通读美文,聆听大自然
活动三:
活动四:
2.历代文人墨客从不吝啬对四季的描绘,小明搜集到了一些描绘四季的对联,但遇到一些问题,请你帮他解决。(4分)
(1)根据下列对联所描绘的景物特征,按春夏秋冬排序应是(2分)
a.翡翠屏开槐影茂,鸳鸯池涨藕花香。
b.红点桃花千朵嫩,青描柳色万枝新。
c.梅试朔风舒骥足,雪呈瑞色映芳樽。
d.丹桂香飘赏心乐事,蟾宫月满美景良辰。
(2)下面描写春天的下联遗漏了两个字,请你根据对联的特点,将其补充完整。(2分)
上联:春风吹绿千枝柳
下联:时雨万树花
3.面对默默无闻为人类奉献着自己的大自然,我们应该竭尽全力去爱护它,切实担负起保护自然的责任。请你写出一则保护自然的宣传标语。(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