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09 22:25: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综合性学习 以和为贵》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探“和”之义。认真阅读相关资料,正确解读“和”与“同”的内涵。理清古人论述“和而不同”的思路,了解“和而不同”在当下的意义。
2.寻“和”之用。搜集体现“和为贵”的事例,比较异同从而探寻出“和为贵”的真谛。
3.积累“和”的名言警句,指导自己的生活。
重点难点
通过开展这次活动,培养学生“和”的理念和能力,提高“和”的意识和认识,达到“和谐”的目的。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
2.合理分工,明确各组任务。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中国历来有和气致祥、和衷共济、和颜悦色、和蔼可亲、和气生财、和和美美、琴瑟和谐、家和万事兴、人和百业旺等富含哲理的成语。同学们发现没有,在这些含义丰富的词语中都包含了一个“和”字,“和”到底是什么?对我们传统文化的影响为何如此巨大?“和”文化在今天又被赋予了怎样的含义?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谈谈“以和为贵”!
二、解读“和”字
同学们搜集了关于“和”字的材料,我们一起来解读。
材料一:和,相应也,从口,禾声。
——《说文解字》
材料二:“和”字属于通俗字体,本来应是清末名人翁同龢的那个“龢”字,这个字极妙:左边是一间屋子,里面悬有三口编钟——古来“三”即代表多也,所以那悬一组编钟“象形”而不是“三张嘴”,因为下面是一个排箫:这分明表示音乐合奏——合奏第一原则就是“和”音,此古圣人之妙思也。
——周汝昌《和谐之思》
根据以上材料可推测,“和”字的本义是乐音和谐,演奏的第一原则就是“和”音。
出现在青铜铭文中的汉字“和”由棵植物与一张口组成。较之更早的古汉语中,“和”(龢)字由“禾”与“龠”构成,“禾”指示“龢”发音,“龠”(yuè,古乐器名)表征“龢”的含义。其中,作为象形文字的“龠”在甲骨文中,指示一种有着几个管孔的具有早期短笛形制的吹奏乐器。《说文解字》中记载:“龠,乐之竹管三孔,以和众声也。”即“龠”是一种有着三个孔的竹子做成的乐器,能够与其他乐声相协调。由此,“和”(龢)也直接被用来指示一种古乐器名,即《尔雅·释乐》所言:“大笙谓之巢,小者谓之和。”“巢”是形制稍大的笙,“和”是比它小一点的笙。
三、理解“和字”
(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中庸》
从人性品质的角度来看,“和”是人们经过内外兼修之后达到的一种内在均衡的状态。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作“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作“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
(二)从政治统治的角度看,“和”是一种事关国家兴亡的政治德行。
“家和万事兴”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
云“君子和而不同”者,和,谓心不争也;不同,谓立志各异也。君子之人千万千万,其心和如一,而所习立之志业不同也。云“小人同而不和”者,小人为恶如一,故云同
也;好斗争,故云不和也。
——皇侃《论语集解义疏》
和者,无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君子可以与他周围保持和谐融洽的氛围,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该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而不是人云亦云,盲目附和;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虽然常和他人保持一致,但实际并不讲求真正的和谐贯通。通俗地说,“和而不同”就是能包容尊重一切不同的观点的博大胸怀,在讨论时能各抒己见,私下里能相互尊重与理解;“同而不和”就是在讨论时随波逐流,而暗地里却不服气,有时还会拆人家的台。
四、合作探究
思考:“和而不同”在当下有何意义?
明确: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日益发展,经济日益多元化已经成为现实。其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但是,贫富差距的存在,以及由此形成的心理对立,导致发生利益冲突,严重的时候可能会造成社会的不安定此,因此,我们在大力发展经济、建立起相应的利益表达机制、调整分配关系之外,还要从伦理的角度来缓解这种对立。
“和而不同”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伦理思想,对当今社会中存在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具有缓解作用。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使人类对自然界的利用更加有效合理,但是由于过度地利用给自然界也带来了更大的破坏,有时候甚至是弊大于利。然而,当今人类社会所存在的“人与人之问的矛盾”较之于“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更为复杂,它涉及“自我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群体”“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地域与地域”之间的
种种矛盾。
我们所说的“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应该是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和谐相处的社会。从某种角度看,也就是“和而不同”的社会。国家提出的构建礼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张,体现了对优良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在日常生活中,所谓“和而不同”,就是对上不盲目附和,能如晏婴那样提出不同意见,使决策更完善;对下能容纳和听取不同意见,与持不同意见的人和睦相处,相互切磋。
五、寻“和”之用
1.阅读课本中《“六尺巷”的故事》,体会“和”的真谛。
明确:( 1)互相谦让,能使邻里和睦。(2)要心胸豁达,才能与人和睦相处。(3)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退一步海阔天空,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2.下面是著名的“将相和”的故事,读后你对“和”有怎样的深刻认识?
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所以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会,使赵王免受侮辱,为表彰蔺相如,赵王封他为上卿。老将廉颇居功自傲,对此不服,并屡次挑衅,蔺相如以国家为重,始终忍让。后廉颇醒悟,负荆请罪。将相和好,共同辅国,国家无恙。
明确:只有胸怀宽广、以国家为重的人,才能做到不计自己的得失,忍让他人,以和为贵。
六、享“和”之用
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有观点的交锋。相持不下时,有些同学会恶语伤人,最后不欢而散。思考如何从“和而不同”“和为贵”的思想中汲取智慧,全班合作,制订几条“班级议事规则”。
明确:班级议事规则讨论过程中要尊重对方的人格,不可进行人身攻击。有不同见解是正常的,可以保留意见,给对方发言的权利和机会。用语要礼貌、得体,说话有礼有节。
七、课堂小结
自古以来,“和”已经落实到中国人的生活中,成为中国人重要的信仰和思想观念,对中国人的影响非常大。家庭内部有“家和万事兴”之说,人与人之间讲“和气致祥”,做生意讲“和气生财”,国家之间讲“和衷共济”。
作为中华儿女,我们应该继承并发扬“和为贵”的精神品质,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对外、对他人的侵略毫无原则地忍让,如果受到外来的侵略,我们要奋起抗争,保护国家的和平和安宁。
八、布置作业
选择大家都比较感兴趣的一些新闻事件为话题,在班上组织一次时事讨论会。以“和而不同”为理念,一起讨论问题,互相启发,共同受益。
九、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