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张PPT)
《选修三 文化交流与传播》每课知识结构
一、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
(第1、2课)
二、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
(第3、4、5课)
三、人口迁徙、文化交流与认同
(第6、7、8课)
四、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第9、10课)
五、战争与文化交锋
(第11、12、13课)
六、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第14、15课)
七、信息革命与人类文化共享
(活动课)
地域文化发展
交流与传播的途径
传承、保护、共享
多样性
交互性
传承性
选修三教材知识体系
有哪些文化?
文化之间
如何交流?
如何传承
与保护?
儒学的产生发展历程
多元起源、源远流长
儒家正统、创新发展
近代救亡、马义指路
本土性、
多样性、
包容性、
凝聚性、
连续性
历程
内涵
特点
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以人为本、民本思想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提倡爱国、家国情怀
崇德尚贤、天下为公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和而不同
思想源泉、精神动力。
思维方式、行为方式。
团结统一、治国理政。
道德建设、文化自信。
【想一想】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是什么?
(1)政治:中央集权体制,国家统一,科举制度发展完善;
(2)经济: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为文化生生不息奠定物质基础;
(3)思想文化:统一的文化政策推动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交流、儒家思想主导地位的确立;
(4)教育:书院等古代教育机构的贡献保持了文化传承的连续性;
(5)民族关系: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6)对外关系:兼收并蓄的对外文化交流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
(7)先进人士对中华文化的改造与弘扬;
(8)相对封闭和较广阔的地理环境,为中华文明独立连续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阶段 时期 概况
勃兴与奠基
形成与繁盛
传承与转折
衰落复兴
中华文明多元起源;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向四周辐射
百家争鸣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儒、佛、道交汇融通的景象;
魏晋玄学、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被挑战,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
程朱理学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
陆王心学,提出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
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进步思想家批判理学,倡导经世致用。
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烈,思想受钳制,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
抨击封建思想,科学与民主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
马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与中国实际结合,推动中华文化的进步。
先秦
秦汉
魏晋到隋唐
宋元
明中期
明清之际
康乾盛世
鸦片战争
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中华文化发展历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古代:
近代
起源与发展本土性
多样性
包容性
凝聚性
连续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以人为本
民本思想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
崇德尚贤,天下为公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和而不同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两汉
佛教传入中国
魏晋南北朝
佛、道、儒融合
隋唐
佛教完成本土化
宋明
宋明理学形成,佛教融合
明末
19c中叶
国门洞开,西学进一步传入
1862
开同文馆、天文算学馆、新式学堂
1868
西方工程技术、科学理论、社会改革传播
1915
新文化运动
1917
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传播
1919
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BC4—3
西方新知识相继进入中国
汉字传入朝、日、东南
儒学在东亚、东南亚流行,佛经传朝、日
日本以唐制为蓝本改革、造纸术传出
火药传入欧洲
入琉球、郑和下西洋
14—15C
16—18C
儒家等文化传欧洲、丝、瓷、园林设计受欢迎
中国“吸收异国他邦的文化”过程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1、阶段主题明显
2、主动—被动—主动
3、双向交流
知识小结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佛教传入:进程、影响
西学东渐
明末清初:会通中西文化
19世纪中叶:维新运动、资产阶级革命
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
东亚文化圈
朝鲜、日本、越南
琉球、东南亚
中学西传
四大发明的传播
“中国热”
知己知彼 各美其美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西亚——两河流域文化
北非——古埃及文化
阿拉伯文化
楔形文字
《吉尔伽美什》
泥偶雕像、王宫、人首飞牛
《汉谟拉比法典》
60进制
象形文字
神话、诗歌
神庙、金字塔
太阳历
数学医学
《天方夜谭》
代数学
证明日环食
《萨比天文历法》
《医典》
阿拉伯数字
东西方文化的桥梁
古代西亚文化
古代西亚、非洲文化
古代西非洲文化
阿拉伯文化
文字:楔形文字
文学:《吉尔美加什》
建筑和艺术:泥偶雕像、王宫
法律:《汉谟拉比法典》
文字:象形文字
文学:神话、诗歌、散文等
建筑:陵墓、神庙
历法:太阳历
悬诗
故事集
科学
第3课 古代西亚、非洲文化
哲学:“三大哲人”
文学:《荷马史诗》
雕塑:《掷铁饼者》
史学:希罗多德《历史》、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法律:《十二铜表法》
文学:卢克莱斯等
建筑:万神殿等
史学:李维《罗马史》、塔西佗《编年史》
历法:儒略历
希腊
罗马
古典希腊文化与罗马文化
欧洲文化的形成
中古西欧文化
拜占庭、俄罗斯文化
《圣经》
神学、经院哲学
宗教神话、骑士文学、市民文学
拜占庭
俄罗斯
影 响
法律:《罗马民法大全》
建筑:圣索菲亚大教堂
宗教:东正教
史诗:《伊戈尔远征记》
建筑:圆顶多塔风格
(一)古希腊文化成就
类别 成就 评价
哲学 “三大哲人”
文学 史诗:《荷马史诗》
戏剧:悲剧、喜剧
艺术 雕塑:
建筑艺术:
史学
政治制度
苏格拉底:探讨人生哲理、社会伦理,他用对话形式提出哲学思想。
柏拉图:创建的“学园”将哲学和数学融会贯通。
亚里士多德:“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涉及哲学、政治学、文学、天文学、物理学等。
为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奠定了基础
对欧洲科学知识系统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史诗中诸神、英雄的故事成为后世西方文学创作的源泉。
希罗多德《历史》
欧洲史学的源头
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开创了叙事体的撰史体裁。
西方史学的经典之作。
原始的民主制度
开西方民主制度先河,被近现代西方借鉴。
帕特农神庙
(二)古罗马文化(继承发展了古希腊文化)
类别 成就 评价
法律
文学
史学
建筑
历法
《十二铜表法》等
后经修订成为世界通用的公历。
凯撒时的儒略历
万神殿、大竞技场
塔西佗《编年史》
李维《罗马史》
卢克菜修、西塞罗、维吉尔
地位: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
局限:以维护贵族、富人利益为核心;
进步:取代习惯法,明文公示,按律量刑,限制了贵族滥用权力,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平民利益;成为后来一系列公民法的基础;罗马法体系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需要,被后来欧洲国家的法律制度借鉴。(史料阅读)
贵族政治、皇权政治色彩。
代表了古罗马史学的最高成就。
古罗马时期最杰出的文学家。
类别 成就 评价
拜占庭文化(继承了古希腊、罗马文化,融汇了基督教文化、西亚和北非文化) 法律
文献
建筑艺术
俄罗斯文化(拜占庭文烙印,属东正教文化圈) 文学
三、拜占庭(东罗马帝国)、俄罗斯文化
查士丁尼
《罗马民法大全》
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的遗产并有所发展。
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提供了条件。
史诗《伊戈尔远征记》
圣索菲亚大教堂
保存了大量
希腊古典书籍
传承了罗马法,对欧洲的法学思想、法制影响深远,是拜占庭文化的标志性成就。
前5世纪
476年
1453年
上古时期
中古时期
近代
罗马文化
希腊文化
东欧拜占庭文化
俄罗斯文化
西欧基督教文化
近代文化
395年
第4课 欧洲文化的形成
课堂小结
欧洲的文化的形成
文化成就
日本——民族文化、中华文化影响
南亚:古代印度
传播与影响
印加文化
美洲印第安文化
独立发展,缺乏交流,走向毁灭
玛雅文化
东亚
阿兹特克文化
丰富多彩、颇具特色
朝鲜——文化成就及受中华文化影响
第5课 南亚、东亚、美洲的文化
【小结】近代人口迁移及对人口、文化的影响
别类 时间 背景 方向 影响
欧洲移民 16世纪初开始 发现新大陆、殖民扩张 美洲 大洋洲 改变了美洲、大洋洲的人口结构
在北美和大洋洲,白人成为主要居民
形成欧洲文化占主导、融合各种文化的新文化
新的族群——白人、黑人、印第安人以及他们的混血后代成为美洲大陆的主要居民
非洲黑人 16世纪开始 殖民扩张 贩卖黑奴 美洲 非洲丧失大量劳动力
非洲文化传入美洲
华工 19世纪中叶 经济发展需要新的廉价劳动力 美洲 大洋洲 保留和传播中华文化
促进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
英国的殖民活动与大西洋人口结构的改变
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原因:黑奴减少、华工增多
方式:契约华工、为生计出国类华工
开发:美洲、大洋洲
影响:唐人街、中华文化
原因:早期殖民扩张
方式:三部曲
影响:交融、人口结构变化
原因:新航路开辟
表现:土著减少、欧洲人黑人混血人种增加
影响:文化毁灭与融合
现状:人口结构变化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小结】近代人口迁移及对人口、文化的影响
别类 时间 背景 方向 影响
欧洲移民 16世纪初开始 发现新大陆、殖民扩张 美洲 大洋洲 改变了美洲、大洋洲的人口结构
在北美和大洋洲,白人成为主要居民
形成欧洲文化占主导、融合各种文化的新文化
新的族群——白人、黑人、印第安人以及他们的混血后代成为美洲大陆的主要居民
非洲黑人 16世纪开始 殖民扩张 贩卖黑奴 美洲 非洲丧失大量劳动力
非洲文化传入美洲
华工 19世纪中叶 经济发展需要新的廉价劳动力 美洲 大洋洲 保留和传播中华文化
促进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思维导图
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
英国的殖民活动与大西洋人口结构的改变
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原因:黑奴减少、华工增多
方式:契约华工、为生计出国类华工
开发:美洲、大洋洲
影响:唐人街、中华文化
原因:早期殖民扩张
方式:三部曲
影响:交融、人口结构变化
原因:新航路开辟
表现:土著减少、欧洲人黑人混血人种增加
影响:文化毁灭与融合
现状:人口结构变化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思维导图
1990年
1940年
1950年
1960年
1980年
2000年
《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通过
劳动力流入日本、
西欧、北美
(知识精英)
劳动力流入西欧、北美、大洋洲、中东
(体力劳动)
时空思维
1970年
1966年
2001年
成立联合国难民署
1951年
《关于难民地位的议定书》通过
世界难民日
现代移民和多元文化
现代移民
多元文化
劳动力的大规模全球流动
全球劳动力市场的结构变化
难民困境
难民救助
移民社会与移民文化
代表国家:美国、新加坡
难民
劳动力
经济
政治
第8课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四条丝绸之路
兴起时期 鼎盛时期 衰落时期 主要贸易商品
陆上丝绸之路 西汉 隋唐 明清 丝绸
草原丝绸之路 夏商 蒙元 明清 (民族迁徙)
西南丝绸之路 夏商 隋唐 宋明之后 茶叶、马匹
海上丝绸之路 春秋战国 郑和下西洋 鸦片战争之后 瓷器
课堂小结
商贸之路、文化之路、科技之路、友谊之路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全球贸易
网的形成
商品流动
与文化交
流国际化
15世纪后至工业革命前的世界贸易
工业革命后的世界贸易
20世纪上半期的世界贸易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世界贸易
茶文化——茶在俄国、日本、英国、荷兰
本课小结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
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服饰——法国服饰、日本服饰、中国服饰
钟表——传入中国、影响中国
20世纪文化交流——吃、穿、用……
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茶:中国 亚洲 欧洲、美洲、非洲、大洋洲
服饰:中国、日本等服饰元素被法国吸收
钟表:16世纪中期经由澳门传入内地,18世纪数量已很多
其它:电影、音乐、电视节目、动漫、书籍等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15世纪后至工业革命前: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两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0世纪后:世界贸易曲折发展
茶:中国 亚洲 欧洲、美洲、非洲、大洋洲
服饰:中国、日本等服饰元素被法国吸收
钟表:16世纪中期经由澳门传入中国内地,18世纪数量已很多
其它:电影、音乐、电视节目、动漫、书籍等
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
蒙古西征与东西方交流
亚历山大远征
希腊化时代
蒙古三次西征
东西方交流
希腊文化融合埃及和西亚文化;
希腊人和马其顿人逐渐融合并成为统治阶级;
希腊文化中心东移,出现新的希腊文化中心;
文学、科学等领域的发展
欧洲传教士与马可波罗来华、列班·扫马访欧;
民族迁徙
促进了中西地域文化交流
课堂小结
第11课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
美国文化:背景、特征及其表现、过程、影响
拉丁美洲文化:背景、特征及其表现、影响
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
欧洲文化重构的背景、内容、影响?
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背景、爆发、影响
波兰1830年起义:爆发、目的、影响
德国1848年革命:背景、爆发、影响
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主观目的、客观作用、文化侵略的主要表现
独立战争后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
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
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战争
文化交融完善
文化碰撞交流
认知外来文化
反思本土文化
文化选择重构
第12课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主要载体 作 用
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 学校 文化传承与传播、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
印刷书刊 推动文化的大众化、传承与传播。
图书馆 搜集、整理、收藏图书资料供人阅览、参考;
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发信息资源、参与社会教育。
博物馆 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
进行国民教育、文化传承与传播。
学校教育
印刷书的发展
图书馆、博物馆
信息时代文化传承
古代教育
大学教育
留学教育
传承文化、儒学、科举 传承文化、科学、人才 文化、人才、启蒙、教育
书籍诞生
文化普及与对外交流
图书馆发展 博物馆发展
自媒体视频、VR、线上国学教育
文献开发、书籍阅读、保存古籍文化产业、国民教育、文物保护
本课小结
第13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世界遗产公约》
各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保护原因
如何保护
文化遗产的价值
各国经验
历史
世界:古代、近代
中国
课堂小结
文化遗产的现状
中国做法
分类
中国与《世界遗产公约》
第15课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