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老王》教案
【教学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2.品味文中对老王的语言、动作、外貌描写的句子,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老王临终前赠送给“我”香油和鸡蛋的丰富内涵。
3.培养探究感悟能力,学会关爱他人,培养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1.品味文中对老王的语言、动作、外貌描写的句子,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老王临终前赠送给“我”香油和鸡蛋的丰富内涵。
2.培养探究感悟能力,学会关爱他人,培养社会责任感。
【教学方法】
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朗读法。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四季的斑斓/悄然地/在你奔波的车轮中/演绎你生命的履历/你的背影曳着旭日升起/携着夕阳隐没∥每一条蜿蜒的崎岖/都弹奏着你/铿锵的跫音/你的足迹/涂满东西南北/尽把生活的浓彩描绘/没有雄浑的豪言壮语/没有靓丽的西装革履/你擎起人生的火炬/挺进于时光的隧道/为了生存的精彩/为了生活的热爱……”
诗歌中描写的是什么人物形象 人力车夫。这首诗歌怀着激情赞颂了人力车夫辛劳的生活、奔跑的身影,这是一份生活的沉重。我们即将学习的杨绛所写的《老王》就是一篇展现人力车夫痛苦生活的散文。
1.作者简介
杨绛,生于1911年,原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员、作家、评论家、翻译家。
著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风絮》等;小说有《洗澡》;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译作有《堂吉诃德》《小癞子》等。
2.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杨绛散文》。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记叙了作者从前跟老王交往的几个片段。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作者夫妇被认作“反动学术权威”,被造反派打翻在地,踩在脚下。文中的“单干户”老王在此间也受到牵连。但这并没有影响老王对作者夫妇的尊敬和关心。老王和作者身上散发出的人性的光辉给刚刚从动乱中挣扎出来的人们以希望和信心。
二、整体感知
1.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我”与老王的交往。
2.哪句是揭示全文主旨的“文眼”
“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3.课文以“我”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老王的善良表现在哪里?
①愿意给我们家带送冰块,车费减半。②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③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
4.作者一家的善良表现在哪里?
①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②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③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④关心老王的生计:三轮车改装后,生意不好做,关切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⑤她的女儿也如她一样善良,送老王大瓶鱼肝油,治好他的夜盲症。
三、研读探究
1.说说文章第1段的作用。
内容上:交代了两人的身份——一个是乘客,一个是拉车人。“常坐”“说着闲话”表明“我”与老王关系融洽。
结构上:开篇点题,引出下文对老王身世的介绍。
2.在作者的笔下,老王是“不幸者”的代表。请结合文章第2~4段,概括老王的“不幸”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谋生手段:他是单干户,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②家庭情况:哥哥去世,两个侄儿“没出息”,没有别的亲人。③生理缺陷: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④居住条件:一个荒僻的小胡同里的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
3.“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结合文意说说”镶嵌“一词的表达效果。
“镶嵌”本义是指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此处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了老王瘦弱无力、身体僵直、毫无生气的病态,暗示他命不久矣。
4.“面色死灰,两只眼睛都结着一层翳……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外貌描写。“面色死灰”“僵尸”“干皮”等形象地刻画了老王病入膏肓、行将就木的状态,暗示老王生命将逝,为下文写作者“害怕得糊涂了”,既没有请老王坐下喝口茶水,更没有懂得老王的心意,以及他第二天去世做铺垫,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老王的同情和关心。
5.课文结尾说:“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作者为什么“愧怍”?这种“愧怍”的感人之处在哪里?
作者“愧怍”是因为:老王抱病上门送鸡蛋和香油,是要表达最深的谢意,而作者却没有领会老王的用意,仅以金钱回报,与老王没有进行更多交流,作者感到对不住老王的情谊。所以作者为自己的不解人意而“愧怍”。
感人之处在于:作者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了反省,意识到了应该给予老王人格上的平等和尊重,体现了可贵的自省精神和关爱他人的品质。
6.你觉得文中的老王是怎样一个形象?
老王穷苦卑微但纯朴善良,他一生凄凉艰难,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不幸者。但是老王心好,老实厚道。他重感情,讲仁义,常愿意尽义务,或者少收钱,是一个精神上没有受到污染的纯朴的好人。
作者对老王这样的不幸者不是冷漠、蔑视,而是本着平等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去关心、爱护他。如关心他的生计,总是照顾他的生意等。
四、品味语言
1.有一年夏天,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
“当然”,一般用在顺理成章的情况下,用在这里表明作者一家之前帮助老王是诚心诚意的,并不要求老王回报。
2.胡同口蹬三轮的我们大多熟识,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没想到这点。
对比。照应第3段“不老实”,将老王与胡同口其他蹬三轮的进行对比,进一步突出就“我”与老王的实际交往来看,他是最本分最忠厚的。
“从”强调以前从未发生过,“压根”强调一点儿也没有过,“大概”表明这是作者的猜测。作者坚信老王诚实、善良,绝不会有欺负主顾的念头。
3.我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语言描写。“我知道”重复两次,表现了作者对老王“不是要钱”的尊重。“不过……既然……就……”,写“我”委婉的表达了自己给钱的意思,让老王体面、安心的收下钱,体现了“我”的善良。
4.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的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
动作描写。“拿”“攥”“滞笨的转过”“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形象地描写了老王离开“我”家时的情形,突出了老王病情的严重,为下文写老王的去世埋下伏笔。
“忙”“看”“直担心”形象地表现了“我”对老王的感激和担忧。
5.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有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象他是怎么回家的。
心理描写。先是“感到抱歉”,再用“害怕”解释了“糊涂”的原因,真实再现了我的内心世界,突出了老王的病重。
6.“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如何理解这句话?
“愧怍”包含了“律己”和“爱人”两个方面,是由作者的道德观所生发出来的高尚情感。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作者回想起来,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怍”。
五、写作手法
1.语言朴实,情真意切。
课文运用了大量的饱含感情的笔墨来刻画老王的语言、动作、神情,描写细腻而真实,感情真挚。如“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你还有钱吗”“我不吃”“我不是要钱”,简短的话语却凝聚着老王的真诚与善良。作者是在不经意的叙述中让人物形象显得越来越清晰,影响着读者。
2.以小见大,含意深刻。
文中的老王是一位生活困窘的穷人,靠一辆破三轮车维持生计。可到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老王“晚了一步”“进不去了”,这些都是平常的叙说,但“历史”的因素已经介入:“失群落伍的惶恐”让人若有所思,想到极“左”思潮带来的荒唐事。后来“文化大革命”开始了,载客三轮都取缔了,老王也没了生路,如何能活下去?文章通过这些有意无意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同时也含蓄地提出了关怀不幸者的社会问题。
六、课堂小结
作者通过写车夫老王的身世、她与老王交往的生活片段及老王死后她的愧怍心理,高度赞扬了老王苦境中的善良品质,表达了“我”一家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给予的关心、同情和尊重,含蓄地提出了关怀不幸者的社会问题。
七、板书设计
八、布置作业
运用以小见大的写法,描述一下身边类似老王那样生活艰辛而心地善良的人。(2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