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元拓展训练-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急遽(jǜ) 泪潸潸(shān) B.惆怅(chàng) 默书簿(bù)
C.缥缈(mǎo) 噙着泪(qín) D.相叙(xù) 赤裸裸(lǒu)
2.下列词语中,搭配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优美的语言 简练的语言 B.时间易逝 时间滚动
C.伤心地叹息 兴奋地叹息 D.缥缈的光线 荒凉的光线
3.对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拟人)
B.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排比)
C.太阳也可以如卷尺或纸或布一样,能够折叠自如吗?在母亲那里,可以。(反问)
D.溶解了阳光的水变暖,变得犹如母亲温暖的怀抱。(比喻)
4.下列词语都跟时间有关,按时间间隔由短到长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一朝一夕 ②三年五载 ③长年累月 ④稍纵即逝
A.④①③② B.④①②③ C.①④③② D.④③②①
5.对于课文的理解,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匆匆》是现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的作品,告诫我们要珍惜时间,不虚度光阴。
B.《那个星期天》中的母亲十分辛劳,以至于她忽略了对孩子的承诺。
C.《阳光的两种用法》中,母亲和街坊毕大妈都是有智慧和温暖的人,能让庸常而艰辛的琐碎日子变得有滋有味。
D.《别了,语文课》一文只用了老师留言和同学送书这两件事,就把“我”的不舍表达得淋漓尽致。
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为了防止这类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B.小镜伤心极了,他多么希望伙伴们和他分享这无限的苦恼啊!
C.我们只要相信自己的能力,才能在各种考验面前充满信心。
D.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我区中小学纷纷开展“书香满校园”活动。
二、填空题
7.看拼音,写词语。
她独自一人在海滨散步,无名的qī liánɡ( )和jì mò( )之感萦绕在心间,让她感到有一点儿yōu shāng( ),甚至想找一个人谈谈心,她努力kònɡ zhì( )着自己的情绪,nài hé( )怎么也做不到,她只好自己在默默地tàn xī( )。
8.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余音绕( ) 响遏( )云 高山( )水
惟( )惟肖 笔走龙( ) 画龙点( )
阳春白( ) 巧( )天工 天( )之音
9.按查字典的要求填空。
“遽”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__________部,再查___画。“遽”字的意思有:①匆忙,急;②惊慌;③立即,赶快。“急遽”的“遽”应选第______种解释;“惶遽”的“遽”应选第______种解释。
10.品读句子,完成练习。
(1)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①对画“_____”的部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时间的大海里,属于我们的时间太少太少了,表达了作者的哀伤之情
B.过去的日子消逝得那么快,无声无息,表现出作者十分无奈的愁绪
C.时间多的是,就像汪洋大海一般
D.时间总是在不经意间就消逝得无影无踪,想寻觅也无济于事
②在文中“涔涔”的意思是____________,“潸潸”的意思是____________,“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2)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①第一句话用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比喻过去的日子,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
②第二、三句话中的“痕迹”是指___________,“游丝样”突出了作者反省自己在过去的日子里连___________的痕迹也没留下,因而感到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
《那个星期天》(节选)
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光线漫长而急遽的变化,孤独而惆怅的黄昏的到来,并且听得见母亲咔嚓咔嚓搓衣服的声音,那声音永无休止就像时光的脚步。那个星期天。就在那天。母亲发现男孩儿蹲在那儿一动不动,发现他在哭,在不出声地流泪。我感到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我听见母亲在说,一边亲吻着我一边不停地说:“噢,对不起,噢,对不起……”那个星期天,本该是出去的,去哪儿记不得了。男孩儿蹲在那个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母亲怀里,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
11.在选段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迅速——( ) 恐慌——( )
12.母亲因为____而惊惶和内疚,这可以从母亲的____、______、______行动中以及她说的话里感受到她的这种心情和情感。
13.“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中“荒凉”多用来形容人烟少,冷清,用在这里是否恰当?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下列对选段的理解,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对光线急遽变化、黄昏“孤独而惆怅”等的描写,既交代了天色已晚,也写出了随着希望一点点破灭,“我”的内心越来越惆怅,完全沉浸在伤心失望之中。
B.“那个星期天”“就在那天”两个短语独立成句,强调了母亲没有兑现承诺给“我”幼小心灵带来的痛苦,令“我”难以忘怀。
C.描写母亲搓衣服的声音永无休止,就像时光的脚步,永不停歇。这个句子很美,写出了作者此刻心情的愉快。
D.文中的母亲有对孩子的疏忽,但当看到孩子伤心难过时惊慌失措并且道歉,又体现了她对孩子的关爱。
阅读理解
世上最温暖的“花”
①儿时的家乡,到处种的都是棉花。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它们开出一地的明朗,温暖大地和农人的心。春天,刚听到布谷鸟的鸣叫,人们就开始忙碌了。记忆中,母亲好像天天泡在棉田里,双手染满了棉叶的颜色,衣裤鞋子沾满泥水,全身上下都带着棉田里特有的气息。
②在盛夏的热风中,棉花很快就长成了茂密的“灌木林”。等到棉花开花时,棉田里则另一番景象。棉花的花儿美如蝶翅,颜色不一,红的,白的,娇艳柔嫩。有趣的是每一朵花的底部都包裹着一个棉桃,初如豌豆,逐日渐长,直至变成一个硕大的桃子形状,那花儿才黯然谢去。等到了秋天,棉桃绽开,白色的橘瓣一样的果肉呈现在人们眼前时,那才是真正的“开花”了,是它一生丰厚的积蓄在展示。
③最喜欢那满田的棉桃“吐蕊”了,放眼望去,似乎是天上的云不小心走失了,一下子掉进棉花地一样。等大多数棉桃裂开了,母亲带着我一起去摘棉花。棉田里,母亲头襄方巾腰系棉兜,一会儿侧身,一会儿弯腰,五根手指同时伸向盛开的“花瓣”,一捏,就将一团棉花收进棉兜里。母亲的神情专注,动作娴熟,腰间的布兜也越来越鼓,看上去宛若幸福的孕妇,通体洋溢着母性的光辉。
④刚摘的棉花是潮湿的,还要在灿烂的晴天暴晒两日。它们被薄薄地摊开来,像天上的朵朵白云落到门前。有时候我也会帮忙翻晒,让每一点棉絮都尽情吸收阳光的味道和温度,棉花的清香也会混合着一股湿漉漉的水汽时不时地撩着鼻翼。等忙完一阵后,母亲会瞅个时间,忙着弹棉花、套棉被、缝棉衣、做棉鞋。柔韧的棉裹起秋阳的味道,母亲的手披了又掖,拍了又拍,看着平坦厚实的棉被和胖嘟嘟的棉衣,她的心里好像就有了着落。
⑤母亲做的棉衣、棉鞋像是一堵厚实的墙,挡住了寒冷,留下了温暖。穿着母亲做的棉衣,哪怕是走在零下十几摄氏度的寒冬里,依然温暖而又幸福。等我有了女儿后,每到冬天儿都会穿着母亲做的小碎花棉裤棉袄,不罩外衣,中式的棉袄有些溜肩,使女孩子看上去清秀而姣好,一张小脸反而生动起来。
⑥棉花,世上最温暖的“花”,也是唯一拥有阳光气质的“花朵”。棉不断,母爱不断,温暖不止。特别在寒冷的冬日,只要有了棉,就有了温暖,就有了热度。
15.文章的标题“世上最温暖的花”有什么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全文绕“棉花”叙事,阅读文章,将下面的步骤补充完整。
种棉花→________→_________→弹棉花→做棉品
17.联系全文内容,说说第④段中“有了着落”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第③段中画“——”的句子使用了_____、____的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作者通过写棉花,表达了对__________的赞扬之情。
四、书面表达
20.妙笔生花。
题目:那一次,我真_______
每个人的生命过程中都会经历一些令人难忘的事,它们或许是令人感动的,或许是令人悔恨的,或许是令人快乐的……回忆自己的经历,哪件事让你刻骨铭心,请把它写成一篇文章。要求:把题目补充完整,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
参考答案:
1.B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
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
A项:急遽jí jù。
C项:缥缈piāo miǎo。
D项:赤裸裸chì luǒ luǒ。
2.A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搭配。
词语搭配就是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得当,能将意思表达得更好,更准确。
B项:滚动:一个物体在另一物体上不断翻转地移动。不能和“时间”搭配。
C项:叹息:心里不痛快而呼气出声。不能和“兴奋”搭配。
D项:荒凉:人烟稀少而没有生气。不能和“光线”搭配。
3.C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设问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常用于表示强调作用。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
C项:“太阳也可以如卷尺或纸或布一样,能够折叠自如吗?在母亲那里,可以。”自问自答,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
4.B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的排列,要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按时间间隔由短到长的顺序排列。
①一朝一夕:一早一晚。
②三年五载:三、五年。
③长年累月:形容经过了很多年月。
④稍纵即逝:稍微一放松就消失了。形容时间很短。
所以按时间间隔由短到长的顺序排列为:稍纵即逝、一朝一夕、三年五载、长年累月。故选B。
5.D
【详解】本题考查了对作家的了解及根据课文内容填空,这要求我们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写作方法,主要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等,所以我们上课要积极动脑,认真听讲,主动质疑,把课文学懂,学活。
A项,题目叙述正确。《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B项,题目叙述正确。《那个星期天》写了一个小男孩在某个星期天一直等着母亲带她出去玩的经历。一开始他既兴奋又满怀期待,后来因为母亲一拖再拖而焦急万分,到最后因母亲没有兑现承诺而失望、委屈乃至绝望。
C项,题目叙述正确。《阳光的两种用法》通过讲述冬天妈妈把阳光叠在被子里,夏天毕大妈把阳光煮在水里这两件事,写出了儿时生活的艰苦,通过阳光写出了母亲对“我”的关爱。赞扬了她们的智慧和温暖的心,告诉我们生活再苦也要有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D项,题目叙述错误。《别了,语文课》讲了作者开始对语文课十分“厌恶”,后来得知要全家移民,再也不用学习语文后,他开始努力学习语文,认真听讲,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国语的无限眷恋。“只用了老师留言和同学送书这两件事”叙述错误。
6.D
【详解】本题考查修改病句。首先认真读原句,弄清句子要表达的意思。然后找出有毛病的地方,根据病因修改。其中要注意修改病句不能改变原句的意思。检查修改后的句子,看句子是否完整、通顺、合理。
A项,本句语意矛盾,将“不再”改为“再次”;
B项,本句用词不当,把“分享”改为“分担”;
C项,本句用词不当,把“才”改为“就”;
D项,正确。
7. 凄凉 寂寞 忧伤 控制 奈何 叹息
【详解】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看拼音写汉字。
看拼音写汉字是小学比较基础的知识点。同学们要想做好此类题目,最重要的是拼音知识要过关,平时要多听、多读、多写。拼音知识扎实了,汉字书写才会正确。同学们在书写汉字时要笔画规范,笔顺正确;要多读几遍,再下笔。这样,同学们做题的正确率会更高。
8. 梁 行 流 妙 蛇 睛 雪 夺 籁
【详解】考查补写词语及运用,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和识记,做起来就不难。书写时注意同音字、形近字的区别,要依据词语的意思来记忆。书写时要注意“梁、睛、籁”容易写错。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9. 辶 13 ① ②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字典的使用能力,以及对字形、字义的识记和运用能力。
需要熟练字典的使用方法,了解每个字的部首、结构、笔顺笔画等知识点。
急遽:极快地;匆忙;仓促。
惶遽:惊恐慌张。
10. C 汗流不止的样子 泪流不止的样子 为时光匆匆逝去,自己却无所作为而感到忧郁、彷徨、伤感 轻烟 薄雾 化无形为有形,形象地写出了时间流逝得无影无踪 做有意义的事 任何细小 深深的自责
【详解】(1)本题考查理解词句的能力。第①题,作者把自己的日子比作针尖上的水滴,把时间的流比作大海,通过对比,说明了自己的日子过得如此快,C项说“时间多的是”,很明显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不相符,因此错误。第②题,理解词语的含义和句子的含意,要联系上下文,并把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体现出来。
(2)①本题考查对比喻修辞手法的判断和赏析。前两空从句子中很容易就能找出“轻烟”和“薄雾”。这样写,把无形的时间化为了有形的“轻烟”和“薄雾”,让人清楚地感受到了时间的流逝之快。
②本题考查词语理解。理解“痕迹”,要结合句子和上下文。结合句子和上下文可知,作者是在慨叹自己在过去的日子里没有做任何有意义的事,在慨叹自己为什么白白走这一遭,因此“痕迹”在这里指的是“做有意义的事”。“游丝样”说明痕迹细小,作者在句中反问自己“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体现了对自己虚度光阴的深深自责。
11. 急遽 惊惶 12. 忘记带“我”去玩,所以“我”哭了,在不出声地流泪 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 把“我”拉进她的怀里 一边亲吻“我”一边不停地道歉 13.恰当。“荒凉”一词形象地描写出了“我”的希望彻底破灭后那种绝望委屈的内心情感。 14.C
【解析】11.本题考查的是对词语的辨析,需要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不断积累,结合短文,准确找出词语近义词。
迅速:指速度高,非常快。近义词:快速、急速、急遽。根据阅读短文原句“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光线漫长而急遽的变化”可知迅速的近义词是“急遽”。
恐慌:指忧惧而慌张。近义词:慌张、惶恐、惊愕。根据阅读短文原句“我感到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可知恐慌的近义词是“惊惶”。
12.本题考查的是对短文内容的理解,需要学生认真阅读短文。
根据阅读原文“就在那天。母亲发现男孩儿蹲在那儿一动不动,发现他在哭,在不出声地流泪。”可知,“我”因为母亲忘记带“我”出去玩哭了,母亲发现“我”哭了,因此感到惊惶和内疚。故①处应填入:忘记带“我”去玩,所以“我”哭了,在不出声地流泪。
根据阅读原文“我感到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我听见母亲在说,一边亲吻着我一边不停地说:‘噢,对不起,噢,对不起……’那个星期天,本该是出去的”可知,母亲感到惶恐和内疚可以从“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一边亲吻着我一边不停地说:‘噢,对不起,噢,对不起……’”表现出来。
13.本题考查的是对短文重点词语的理解,需要学生认真阅读原文,并结合原文对词语进行理解与辨析。
根据阅读原文可知,原文表达的含义是母亲忘记带“我”出去玩,并随着时间的流逝,“我”的希望彻底破灭后,从而感到绝望与委屈。故可知其中“荒凉”使用恰当。
14.本题考查的是对短文主要内容的理解,需要学生认真阅读短文并根据短文内容选出正确选项。
根据原文可知,“我”因为母亲忘记带我出去玩,而感到绝望和委屈,全文主要表达了“我”随着时间流逝,希望破灭后的失望与委屈。
结合分析,可知C项错误。“描写母亲搓衣服的声音永无休止,就像时光的脚步,永不停歇”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表现了“我”等待时的寂寞与难挨。没有写出作者此刻心情的愉快。
15.棉花是“世上唯一拥有阳光气质的‘花朵’”,有热度,能驱走寒冷;同时棉花也带有暖暖的母爱。 16. 摘棉花 晒棉花 17.“有了着落”指母亲在冬天来临前,已经为孩子准备好了过冬的棉被和棉衣,心里十分踏实。 18. 比喻 拟人 将“棉桃‘吐蕊’”比作了“云掉进棉花地”,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棉桃“吐蕊”的盛大场景和棉花的洁白、柔软,表达了对棉花的喜爱之情。 19.母爱
【解析】15.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
标题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方面分析作答。“世上最温暖的'花’”的表层含义是指棉花有热度,会在灿烂的晴天暴晒两日,做的棉衣棉被能保暖,能够驱走寒冷。深层含义是棉花象征“母爱”,所以标题也指暖暖的母爱。
16.本题考查文章信息的提取。
文章先写种棉花,接着由第③段“母亲带着我一起去摘棉花”可知是摘棉花;再由④段“刚摘的棉花是潮湿的,还要在灿烂的晴天暴晒两日”可知是晒棉花;最后写弹棉花和做棉品。
17.本题考查词语含义的分析。
“有了着落”本义是事情有了结果或依据。结合第④段“看着平坦厚实的棉被和胖嘟嘟的棉衣,她的心里好像就有了着落”可知,母亲在冬天来临之前,已经为孩子准备好了棉被和棉衣,不再担心孩子受冻,心里感到踏实。
18.本题考查句子含义的分析。
画线句中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棉桃‘吐蕊’”比作了“云掉进棉花地”,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棉花“吐蕊”的盛大场景和棉花的洁白、柔软,表达了作者对棉花的喜爱之情。还用了拟人的手法,把云当做人来写,赋予了人的行为“不小心走失”,极具俏皮之味,表达了作者对棉花的喜爱之情。
19.本题考查体会思想感情。
文章表面是写棉花,其实通过了棉花写了母亲种棉花、摘棉花、晒棉花、弹棉花、做棉品一系列活动,而母亲做的一切辛劳都是为了让子女穿上她特制的棉衣,盖上特制的棉被抵抗严寒,这其中饱含了母亲深深的爱,表达了对母爱的赞扬之情。
20.例文:
那一次,我真高兴
从小到大我遇到过很多高兴的事,可我最高兴的事我上个月参加运动会得奖的那件事。
参加运动会那天早晨,我特别高兴,迫不及待地想在运动会上取得好成绩。我参加的急行跳远项目在下午进行,终于该我跳了,我挽起袖子飞快地助跑,起跳,“两米三八!”我进入决赛了,我们四班参加该项目的四名同学中,只有我进入了决赛。决赛中由于两次犯规,我的发挥并不是很好,我有些懊恼地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刚坐在凳子上,就听到广播里通知:“乐韵同学获得第六名。”有一个同学大声说:“乐韵,快去领奖吧啊!还愣在这里干什么呀?”我连忙上了领奖台。我心里美滋滋的,我想:“我一定要更加努力地锻炼身体,争取在下一次的运动会上拿到跳远项目的第一……”
我高高兴兴地回到了家,一进门就对妈妈说:“妈,我得第六名了。”“什么!”妈妈惊喜地说:“这还是我女儿第一次在运动会上得奖呢。”“应该好好奖励一下。”我调皮地说。妈妈连忙说:“好。”在文具店里,我挑了一个我一直盼望买的橡皮檫。
今天是我最高兴的一天,因为我得到了奖状,也得到了橡皮檫。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半命题作文。
题目中“那”指回忆;“一次”指记叙一件事。画线部分可以补充一个表示情感或心理活动的词语,如以“高兴”写阳光的心境,以“难过”写阴郁的心境,以“激动”表现“我”在某个经历中感受到的真实快乐的心境。题目中的“真”,表明这件事带给你的情感冲击是很强烈的,让你印象深刻,甚至刻骨铭心。
这篇习作以记事为主,选择材料时不可太散,因为题目之中还有“那一次”的明确限制。既然是“那”,事件就该发生在过去,而非当下;既然是“一次”,就需围绕一个核心事件来写,不可顾左右而言他。因此,在写作时,可以先写这件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再具体将事件写清楚,完整,并且有重点,可以使用一些表达情感的语句,最后写一写这件事对自己的影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