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短诗五首 课件(共64张)

文档属性

名称 3.短诗五首 课件(共64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10 10:30: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4张PPT)
短诗五首
学习目标
1.准确、有节奏、感情饱满地朗读诗歌,熟读成诵。
2.反复朗读,体会诗歌描写的形象性,含义的深刻性。
3.揣摩品味凝练、贴切、丰富的语言。
作者介绍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五四前后在北京大学任教。沈尹默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也是最早的新诗尝试者之一,但后来长期写作旧体诗词,有多本旧体诗词集问世。其部分新诗收入《秋明集》,主要新诗作品有《月夜》《落叶》《三弦》等。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后曾用笔名梦鸥、梦鸥生、信芳、江思等。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翻译家等。他先后在鸳鸯蝴蝶派的刊物上发表过三篇小说:《债》《卖艺童子》和《母爱》。曾经和杜衡、张天翼和施蛰存等人成立了一个名谓“兰社”的文学小团体,创办了《兰友》旬刊。
卞之琳,1910年生于江苏海门汤家镇,祖籍江苏溧水,曾用笔名季陵,诗人、文学评论家、翻译家。1936年与李广田、何其芳一起出版诗合集《汉园集》,被誉为“汉园三诗人”。抗战期间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的学生。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很大贡献。主要诗集还有《三秋集》、《鱼目集》、《十年诗草》等。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芦荻(1912—1994),原名陈培迪,广东省南海县人。著名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桑野》《旗下高歌》《田园新歌》《海南颂》等。
聂鲁达,智利当代诗人。13岁开始发表诗作,1923年发表第一部诗集《黄昏》,1924年发表成名作《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自此登上智利诗坛。获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聂鲁达的一生有两个创作主题,一个是政治,另一个是爱情。他早期的爱情诗集《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被认为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月夜》写于1917年,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生存环境正如诗中所描述的冬天里的“月夜”一样。
《萧红墓畔口占》是近代诗人戴望舒于1944年所作的一首悼亡诗,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国正处于战争中,在战乱的环境中,诗人走了六小时去给亡故的友人上坟。诗人饱受战乱痛苦,友人长眠于地下,隐喻的运用和克制的反讽让诗的韵味更为深长。
背景资料
《断章》创作于1935年10月,是一首精致的哲理诗。据作者自云,这四行诗原在一首长诗中,但全诗仅有这四行使他满意,于是抽出来独立成章,标题由此而来。
《风雨吟》这首诗可能写于20世纪30年代后期。 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作为一个广东诗人,芦荻久居南国,对中国南方的大风大雨应该十分熟悉。《风雨》一诗的立意,在当年应该很新颖。它将自然的风雨、社会的风雨以及心中的风雨融合在一起。
(1)订正字音
墓畔(pàn) 舵手(duò)
漫漫(màn)
检查预习
舵手
(2)词语释义
漫漫:时间长久或空间广远的样子。
舵手:掌舵的人。常用以比喻领导者。
装饰:指一般人日常生活中的化妆打扮的装束。装饰也有点缀,装点等意思。
朗读指导
《断章》的诗人在谈到诗的节奏时说过:“一行如全用两个以上的三字‘顿’,节奏就急促,一行如全用二字‘顿’,节奏就徐缓,一行如用三、二字‘顿’相问,节奏就从容。”《断章》主要使用的是三、二字‘顿’相间的排列法,所以节奏从容,从容的节奏与刹那间的感想,是此诗的一大特征。
月 夜
沈尹默
整体感知
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用你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夜景很美丽,风很大,晚上的月光明亮照人,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啊!
背景很美丽,我和树并驾齐驱。
“却没有靠着”最能表现诗的主旨,试说说你对此的感悟。
内容探究
表现出环境的萧瑟,人物的孤独.面对艰难处境诗人表现出的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他与高树并排立着,而不是靠着。
赏析诗句“霜雪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品味赏析
在这句诗中,环境是萧森的,人物是孤独的,正好反映了“五四”时期的一个社会侧面——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某种社会相。
写法探究
1.意境的创造,显得清新质朴,含而不露。四句诗含义很广,没有半个字的说教;且诗中的主体情绪与客观物象融为一体,创构出浑整的画面与意境氛围。
2.白描手法的运用,又使诗中“我”的卓然独立的形象,在“霜风—明月”的“一吹—一照”中,显得越发清晰、生动,写意传神,颇有韵致。此外,诗以动词“照”“靠”押韵,却在每行诗末缀以一个轻声词尾“着”,使语气委婉,节奏舒缓自然,富于散文之美。
鉴赏评价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是怎样表现出这种思想的?
《月夜》这首诗以霜风、明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景物,烘托与高树并立的“我”,霜风寒月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自我,充满了美的意蕴,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也即是五四前后的一代知识分子)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奋斗精神。
拓展延伸
月 夜
[唐]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赏析】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是作者被禁于长安时望月思家之作。此诗借助想象,抒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也写出自己对妻子的思念。
首联想象妻子在鄜州望月思念自己,说透诗人在长安的思亲心情;颔联说儿女随母望月而不理解其母的思念亲人之情,表现诗人挂念儿女、体贴妻子之情;颈联写想象中的妻子望月长思,充满悲伤的情绪;尾联寄托希望,以将来相聚共同望月,反衬今日相思之苦。
全诗构思新奇,章法紧密,明白如话,情真意切,深婉动人。
《月夜》这首诗只有四行,完全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用纯熟的白话写成。不讲求韵律和句法的灵活变化,但精粹而凝炼,具备新诗美的品格。诗人托物咏志,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强大的独立自主的意识和强大的人格。它在表现手法上已经避免直白浅露,而追求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象征意境,情感和思绪蕴藏很深。
总 结
结构图示
霜风——呼呼的吹着 寒冷
      
“我”与树      


月光——明明的照着 明朗
树——顶高的
冰冷
遮蔽、保护、
传统、固执
并排立着 思想
的并立
却没靠着 独立
清寂
衬托
性格独立不倚与坚强果敢
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
萧红墓畔口占
戴望舒
整体感知
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这首诗是近代诗人戴望舒于1944年所作的一首悼亡诗,表达了对逝去友人的怀念。诗人走了六小时去给亡故的友人上坟,他饱受战乱痛苦,友人又长眠于地下,隐喻的运用和克制的反讽让诗的韵味更为深长。
1.“口占”有着怎样的意味?
内容探究
“口占”表明,这首诗不是作者刻意为之的,而是情感的沉淀和文学的素养的自然流露。
2.“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中“六小时”和“长途”分别说明什么?
“六小时”说明时间之长,“长途”说明距离之远。
赏析诗句“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品味赏析
这句诗为诗篇带来了一线亮色,萧红爱花,也常在作品中写到各式花卉,如今送上一束鲜艳的山茶花,就是对死者最大的告慰。诗句描绘了一个惯常但是又不寻常的仪式,流露出作家间纯真的怀念和哀思。
红山茶
写法探究
1.语言干净、朴素、洗练,明白如话,而又富于质感,充满暗示,标志着新诗语言的成书。节奏按照诗人内心的情感的波纹进行了锤炼,显得非常协调。
2.通过间接的表达方式,在沉静克制中透露着深情。如“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一句,通过对步行耗费六个小时去给死者上坟这个画面的描绘,在平淡的叙述中,暗示出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深深的怀念。同时,用两个精确的细节特别强化了其中的情感意味。一是时间细节,诗人和萧红之间并没有血统和亲情关系,联结他们的只是一种作家之间的友情,所以,诗人坚持步行六个小时,去给她上坟就显得十分可贵。
再结合一九四四年秋天这个时间,当时整个中国战火纷飞,在这种战乱环境中,诗人默默走六个小时去上坟,就显得更情深意重了。这种间接的表达方式还表现在诗人对隐喻手法的运用,诗人用“山茶花”这一隐喻生动地传达出对萧红的赞美与赞赏,在细腻、深沉、节制和委婉中蕴涵着激情。
3.通过巧妙的对比,表达诗人内心情感的波折。诗歌中“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喻示的是一种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长度。这句诗蕴涵的是一种沉重、沉郁的氛围,但是下一句“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却是轻轻一放,表现的是动作行为上的短促与轻逸,在这一长一短,一重一轻中,透露出的是诗人因悼念而感到寂寞,深沉的怀念和庄严的哀思。
鉴赏评价
这首诗有什么艺术特点?
(1)充分展示了汉语的丰富、优美。
(2)文本的层次与结构非常协调。
(3)表现了对人生与命运的问题的思考。
此诗题作“口占”,似乎是诗人在墓地即目所见,出口成章,没有经过长期的思索和酝酿。看过诗题,再看诗篇本身,短短四行,既无沉痛的语言,也不见泪水的痕迹,给人的印象并不强烈。但联系到诗人和被凭吊者萧红特殊而不幸的遭遇,那么就会有别样的感悟了。
总 结
结构图示
六小时——时间长
      
“我”      
萧红墓
畔口占
寂寞——心理感受
放一束红山茶
情深义重
轻逸
所处境遇:亟待解放,
期盼曙光
等待时间:漫长痛苦,
难以忍受
你——卧听海涛闲话,安详恬淡
对比
对比
反讽
哀思沉重
感悟生死
长途——距离远
沉重
断章
卞之琳
整体感知
这首诗每个小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1小节:以“桥”为中心营造意境。将“你”与“风景”进行主客体转换,诗人巧妙地传达出对宇宙人生的整体性的哲学思考:在宇宙与人生中,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但是又互为关联。
第2小节:以“夜”为中心营造意境,表现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还是不自觉,都有可能发生这样或那样的相对关系。
1.在诗中,人与“风景”的关系是什么?
内容探究
人不仅是“风景”(即大自然)的组成部分,而且是“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风景”里有了“人”,“风景”才会有灵气,才更生动。
2.诗歌是如何凸显“美”的?
在“楼上人”的眼里,“你”比“风景”更美;在“楼上人”的心目人,“你”的皎洁妩媚胜过了“明月”。全诗虽无一个“美”字,而“美”的形象却从读者的想象中凸现出来。
1.诗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品味赏析
这是全诗的第一幅图画:“你”站在桥上欣赏风景。但“风景”在此是一空框结构,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去填充,由“桥”可以想象桥下的流水淙淙,河岸绿竹葱茏,野花摇曳,江上悠扬的船歌,林间清脆的鸟鸣等,画面明净和谐,静穆清澈。
2.诗句“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这是全诗的第二幅图画:“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在绿竹野花之间,你在欣赏着这如画美景,但是却有一双眼睛在小楼的窗内注视着“你”,“你”变成了“看风景的人”的欣赏对象,“你”成为了别人的风景。这一、二两幅画表面上似乎互不相关,但是“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却在看风景的时候发生了联系。
3.诗句“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这是全诗的第三幅画面:静谧的夜晚,月色如水般从窗外流泻进来,如梦如幻,“你”的心也笼在盈盈的月色中,“你”从那扇被“明月装饰”的窗口,打量着深邃的夜空,如薄纱一般的月色给“你”一篇梦幻般的宁静与惬意。
4.诗句“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这是全诗的第四幅图画:“你”在欣赏着如梦幻的夜色,赏心悦目时,却不曾想这样的“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给别人带来愉悦。前三幅画面都是具体可以直接感受到的事物,但是第四幅画面只能从想象中展开,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
写法探究
1.语言美。这首诗歌句法相同,首尾相连;主客互换,语音回旋。在前后两句主语和宾语的内涵上相同而在功能上发生了互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和“看风景的人在桥上看你”,“看”这一动词没有变,而看到的主体或客体却发生了互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和“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也是同样的句法。这种形式,不仅使诗句的首尾相联,加强了诗句的衔接和语言的密度,而且主语和宾语、主体意象和客体意象互换,增强了诗画意境的统一,可以在听觉上给人一种语音回旋的享受。
2.建筑美。第一节的“你站在桥上看风景”一句包括标点符号在内是九个字,“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加上标点符号是十个字。第二节“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的字数则正好颠倒过来,整首诗从形式上构成了两个对称的梯形图案,如一条中轴线两边排列着两栋复体建筑,完整而又协调,诗歌形式给人庄重统一的感觉。
3.画面美。诗人虽然开篇写了是在看风景,但是没有泼墨在对风景的描绘上,只是不经意地露出桥、楼、看风景的人,让人联想桥下的流水、游船画舫、岸边的杨柳……将对人和物的的巧妙地组织在一个框架中,勾勒出了一幅淡淡的水墨画,留下若隐若现的虚化背景让读者自己想象,回味无穷。
鉴赏评价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是怎样表现出这种思想的?
诗人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桥、景、人、窗、月、梦这几个典型意象,通过诗人的调度和安排,让这些毫不相干的事物产生了一种内在的关联性,构成了既透明清晰又耐人寻味的风物素描,阐释了诗人智慧思考所获得的深刻的人生哲理:在宇宙万物乃至人的整个生命历程中,处处都存在“相对状态”,世间万事万物都是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断章》通过几组意象营构了丰富的诗境、诗趣、诗思,又通过意象的顶真旋复在意象之间搭设了一架“天堑变通途”的飞桥,在其逻辑结构的贯联之下,意象的单薄骨架立即在人的视野中变得充盈与丰富,并不断膨胀链接,最终形成了无限丰富、完整、饱满的艺术世界。
总 结
结构图示
以桥为中心
      
以夜为中心      
断章
第一幅画:你站在桥上
看风景
第二幅画:看风景的人
在楼上看你
第三幅画:明月装饰你
的窗子
第四幅画:你装饰了别人
的梦
主客体互相转换
世界相互存在
风雨吟
芦 荻
整体感知
这首诗每个小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1小节:通过对风雨的描述,写出了暴风雨中天昏地暗的景象,喻指生活发生了重大变故。
第2小节:在风雨中,“大地”变成了波涛起伏的海面,“房舍”如同在海面上飘摇不定的小船。
怎样理解“大地的海”这一意象?
内容探究
“大地的海”是一个独特的意象,它实际上是诗人用主观情绪折射客观现象所得到的结果。这个意象使我们知道诗人的人生坐标发生了动摇,对未来感到茫然。“大地的海”的意象是与风雨如晦的现实联系在一起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产生了“房舍如舟”“年轻的舵手”等联想,形象地表达了年轻人面对难以预料的世事,产生的一种被动、困惑、无助甚至有些害怕的心理感觉。
1.赏析诗句“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
品味赏析
“大地”是稳定和力量的象征,没有什么能够动摇它;连“大地”都被“卷来”了,写出了风雨的大!此处翻天覆地的暴风骤雨,是生活发生重大变故的象征。“卷”和“奔”体现出了强大的自然力,有一种强大的冲击力。
2.赏析诗句“郊原如海,房舍如舟”。
运用比喻的手法,风雨中“大地”仿佛在翻动颠簸,茫茫“郊原”犹如起伏动荡的大海,“房舍”就像大海上漂浮的一叶孤舟。
3.赏析诗句“我有年轻的舵手的心,在大地风雨的海上”。
既已把郊原比作大海,房舍比作孤舟,那么顺理成章,“房舍”中的“我”自然就像那驾舟的“舵手”。因为“年轻”,所以在这“大地的海上”,“我”不知道人生命运的舟船驶往何处,是否有沉沦灭顶之虞,而不免忧心忡忡。
写法探究
1.用意象勾勒出风雨如磐的画面。
诗歌对“风”的描写是“从大地卷来”,对“雨”的描写是“从大地奔来”,风雨之后,“郊原”化作“海”,“房舍”如“舟”,通过对风、雨、郊原和房舍的描绘,写出了风的奔腾呼啸、摧枯拉朽,雨的滂沱如注的场景,营造出了极具气势的氛围,“卷”和“奔”体现出了强大的自然力,有一种强大的冲击力。
2.语言简洁,意蕴深邃。
结合“忧怀”和写作背景,可见“风雨”这个意象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由“自然界”而“人生”而“社会”“民族”,由实而虚,给读者留下了基于自身阅历可以解读、想象的空间。
鉴赏评价
怎样理解这首诗的含义?
风雨中的“大地”,看起来像是波涛起伏的海面,大地上的“房舍”,就像海面上飘摇不定的舟船;“我”面对“大地的海”,忧思满怀,就像一个缺乏出海经验的年轻舵手,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
黄子建先生曾满怀热情地评价这首诗道:“全诗只有6行36个字,然而,其风,呼啸奔腾、摧枯拉朽;其雨,滂沱而下,变陆地为大海于一霎,有一种强大的冲击力,令人不寒而栗。”不寒而栗的感觉,不是每个人都会产生,但中间两行“郊原如海,房舍如舟”的视野与气势都很大。
总 结
结构图示
风:从大地卷来
雨:从大地奔来
      
     
风雨吟
郊原:如起伏动荡的大海
房舍:如翻涌海上的孤舟
我:如年轻的舵手,面对
“大地的海”忧思满怀
——心中的风雨
忧心
忡忡


自然的风雨
统 一
聂鲁达
整体感知
结合题目说说作者是如何表现“统一”这一思想的?
所有的叶与一片叶,所有的花与一朵花,所有的树与一棵树,它们都是多对一的关系。“多”与“一”本是对立的关系,但是作者在此用“是”字将其等同起来,用对立物表现了“统一”的思想。
作者为什么认为“多”就是“一”呢?为什么说“繁多是个谎言”?请结合作者的回答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内容探究
作者认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因此“繁多”是个谎言,作者先写到了花,又写到了叶,然而花、叶不论拥有怎样的万象姿态,它们的本质都是为了结出果实,而果实的本质又是为了生命的传递。从这点意义上看,所有的花、叶、果实都有着自己的本质,且就生命传承的角度而言,这本质也并无不同。因此,繁多是众多生物存在的表象,它们的本质都是统一的。
为什么说“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品味赏析
所有的花、叶、果实的存在都是为了生命的传承,从这点意义上讲,繁多是众多生物存在的表象,它们的本质都是统一的,那就是传承生命,所以作者说“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写法探究
《统一》是一首直抒胸怀的战士般的诗。这首诗通过展现所有的叶与一片叶,所有的花与一朵花,所有的树与一棵树之间的对立的关系,用“是”字将其等同起来,用对立物表现了“统一”的思想。揭示了对立之中存在着统一,透过繁多的现象窥见单一的本质。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几首现代诗。比起古诗,它们的形式更自由,内涵更开放,意象经营重于修辞,有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浓烈的抒情性以及和谐的音乐性,形式上分行排列。同学们如果有兴趣,课下也可以自己写一些现代诗。
总 结
结构图示
所有的叶
所有的花
所有的树
统一
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一片叶
一朵花
一棵树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