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10 19:48: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中古时期的欧洲 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13至14世纪时,西欧普通的骑士逐渐走向贫困化,无钱购置装备的骑士只能去租用盔甲。由于需要的人很多,社会上还出现了向骑士出租盔甲的商铺和商人。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A.专制王权被削弱 B.封建庄园的衰落
C.民族国家的形成 D.手工工场的发展
2.《西方社会史》中有这样一段叙述:“我……效忠我的主人,爱其所爱,仇其所仇。主人凡践履协约,因我委身投附而善待于我,赐我以应得,则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必将以他的意志为准则,绝无违背。”这段叙述反映了西欧封建社会( )
A.庄园与农奴制度 B.封君封臣制度 C.不断强大的王权 D.城市自治运动
3.15、16世纪,西欧国家的一些经营者走出城市到农村寻求新的发展空间,他们把原材料分发给农户,农户按要求加工,经营者付给农户报酬收回产品,他们再将产品运往远方的市场销售。这表明( )
A.商业资本在农村的扩张 B.契约关系深入西欧农村
C.封建主对市民剥削加重 D.人口流动促进市场扩大
4.有学者认为,中世纪初期的欧洲,因战争需要而建立起来的采邑、庄园等制度正在把带有军事性质的组织变成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基本单位。这一观点可用来论证当时欧洲( )
A.封建势力具有割据性 B.基督教形成的历史背景
C.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 D.庄园制经济具有封闭性
5.一份1064年欧洲的文书中一个穷人对寺院长说:“老爷,现在我向你亲自移交自己和我的儿子,充当农奴,使今后我本人,我的儿子以及他们所有的后嗣,世世居留,充当圣玛丽寺院及圣玛丽寺院僧侣的农奴,和那里的其他世袭农奴一样。”这说明,当时( )
A.教会同时是欧洲的封建主 B.教会是欧洲封建制的支柱
C.教会严重束缚了人性发展 D.农民在法律上是非自由民
6.一些历史学家认为,中世纪后期英国出现了妇女的“黄金时期”。黑死病造成人口大量减少,劳动力缺乏,致使很多妇女流入城市。每个城市都能看到妇女从事洗衣工、守门人和澡堂服务员的工作,妇女还可以参加行会,1319年,在伦敦的纳税人记录中,女性纳税人占4%,这说明了( )
A.妇女成为国家纳税的主体 B.社会生活中男女完全实现平等
C.传染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D.中世纪后期城市经济充满活力
7.中古时期,西欧封建主在庄园里建有住宅、教堂、磨坊、马厩、仓库等设施,同时设总管、管家监督依附农和奴仆的劳役,以及负责庄园的收支、劳力支配、物资保管等。这说明中古时期的西欧庄园( )
A.具有自然经济特征 B.带有较强的政治独立性
C.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D.兼有政治和经济的功能
8.中古前期,法国国王的收入只限于王室领地。从14世纪中叶开始,来自赋税的收入超过传统收入,成为法国王室的主要收入,传统常规收入所占比例从1202-1203年的80%下降至1483年的不足2%。上述变化得益于法国( )
A.法律不断完善 B.王权逐步加强 C.市民阶层壮大 D.商品经济发展
9.中世纪的基督教认为人虽有原罪,但人人都有来世,作恶的人会坠入地狱而善良的人会升入天堂。这说明基督教( )
A.发挥了教化信徒的功能 B.维护了封建王权的统治
C.迎合了宗教改革的需要 D.促进了理性主义的发展
10.“这里仍然有由大海与田野风光孕育出来的古希腊式的浓郁诗情和古罗马帝国制度,只不过日耳曼人的生命活力和基督教的神秘主义成了时代最强音”。这一“时代”( )
A.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 B.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长期占主导
C.普通法系逐渐发展完备 D.建立了相对完备的中央集权体制
11.英法百年战争初期,随国王远征服役的骑士一共不超过3000人。于是英王规定:根据地租要求地主负担不同数量的军种,如地租值5镑的地主应负担一名弓弩手,大封建地主应供给整队的人员;地主若自己不能服役可以找人代替;如果交不出人则处以罚金。这样,英国招募了一支素质优良的军队。这反映英国( )
A.封君封臣制度衰落 B.封建庄园经济崩溃
C.中央集权国家形成 D.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12.欧洲中古时代晚期,港口城市从远洋贸易中获取巨利,由于跨海远程运输风险巨大,且集中投入巨大资金的需求和长期的耽搁、等待,使这些海运城市中的商人逐渐发展了以银行贷款作为基础的信用制度以及分摊风险的保险制度。这两个经济制度( )
A.避免了远洋贸易的风险 B.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
C.引发了西欧的价格革命 D.迟滞了欧洲殖民扩张的进程
13.10-14世纪,法国加佩王朝国王本应享有的权利,很多被地方上的大封建主所篡夺,但国王仍享有某些特殊地位:如国王名义上是最高一级封君;可以在兰斯大教堂举行加冕礼和涂圣油仪式,使王权获得神授的性质;在教会支持下为王子行加冕礼,以保证王位世袭。这些特殊地位( )
A.有利于法国王权的强化 B.旨在强化教俗二元体制
C.促进了市民阶层的增大 D.反映封建贵族依附王权
二、材料分析题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1世纪开始,英国农业技术持续进步,但耕地数量有限,而人口却持续增长。……为了缴纳高昂的税收,大部分的农民开始出售更多的农产品以换得现金。这就打开了农产品和手工艺品的贸易模式新局面,一些当时视之为奢侈品的货物,如香料、丝绸、水果、皮草和美酒等,也开始了长途贸易。同时,大量农奴逃往城市。一年零一天,是逃亡农奴进城后获取人身自由的时间标识,而“自由人”则是自治城市早期市民的正式称呼。经济的发展需要工商业者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城市是现代大学教育的发源地。工商业活动也加深了对世俗生活和今生幸福的理解。
——摘编自齐爽《英国城市化发展研究》
材料二 英国近代的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革命进行的。从1750年到1850年间,英国的城市化水平从10%提高到了50%。1861年,全英国就已经有16个城市人口超过了10万。到了1911年,人口过10万的城市增加到了42个。英国的近代城市化运动并无先例可循,此时的英国又是处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政府多奉行自由放任的政策,对经济并不干预,对城市建设也没有规划。这样的城市化发展就产生了区域的非均衡性。英国的城市化开始之前,英国经济的重心集中在伦敦和伦敦的周围区域内,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原有的经济发展很好的城市却逐渐衰落,新的城市都建立在西北部地区,而英国的人口和经济投资也向北移动。
——摘编自齐爽《英国城市化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英国城市复兴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近代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国家的崛起是伴随着适应环境变化的制度创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6世纪的俄国在面对着外敌入侵、政局不稳、国内阶级矛盾尖锐、王权受到极大抑制、国力衰微的背景下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最重要的是在打击旧的封建王公势力,加强沙皇专制王权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使俄国能够以一个统一强大的国家出现。
——岳宗凤李宁娟《伊凡四世的改革对俄国崛起的影响探析》
材料二:苏俄的经济情况极为糟糕,1921年春,在彼得格勒、莫斯科等城市发生城市工人罢工和抗议游行。更严重的是,2月28日发生喀琅施塔德水兵叛乱,他们提出了“贸易自由”、“拥护不要共产党人参加的苏维埃”。叛乱的水兵大多来自农村,反映了农民是何等不满。
——周尚文《苏联兴亡史》
材料三:我们不屈不挠的宗旨,就是要消灭德国的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要确保德国绝不能够再扰乱世界的和平………我们相信:经由所有一切爱好和平的各国人民密切而继续的合作,以防止侵略并消除政治上、经济上和社会上的战争原因,都是必要的。
——雅尔塔会议公报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简述伊凡四世改革的内容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苏俄困难局面的表现。结合所学分析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为了改变这一困难局面,苏俄政府采取了什么政策、产生怎样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该会议公报的主题。结合所学对“雅尔塔体系”进行评价。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基督教是罗马帝国对巴勒斯坦地区当地民族高压统治的产物。基督教一开始就反对罗马的统治,仇视富人,号召教徒过清贫的生活。基督教诞生后的前三百年里,遭受了罗马帝国多次镇压。随着基督教的发展和一些奴隶主贵族、富人和军官的加入,基督教在教义上、组织上和仪式上变得复杂起来;罗马帝国统治阶级内部也有一部分人逐渐认识到基督教对争取民众和加强统治的重要性。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颁布《米兰敕令》,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392年,狄奥多西一世颁布法律,规定基督教为罗马帝国唯一合法的宗教(即罗马国教)。
材料二 中世纪初期,教会是唯一设有学校的地方。教育目的是为宗教神学服务,培养对上帝度诚、忠于教权的教士。《圣经》成为学校唯一的教科书。骑士们则在宫廷和贵族家里接受军事战术训练和礼法教育,以此成为能够维护封建主利益的强悍军人。12~13世纪,随着城市的兴起和商业的发展,行会学校,商人子弟学校出现了。这类学校注重本族语和计算的教学,着重学习生产和业务知识,为本行业培养人才。后来这类学校合并成城市学校,并逐渐促成了以巴黎大学为代表的中世纪大学的产生。城市学校和大学的陆续出现,反映了萌芽时期资本主义生产的需要,打破了教会对学校的垄断,对欧洲文化的普及起到推动作用,并为文艺复兴运动准备了条件。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马世力、陈光裕《一本书读懂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性质的变化及其发生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世纪教会学校和城市学校的不同历史作用。
17.史料一 推翻罗马帝国的蛮族将古代文明……一扫而光,幸存下来的只有基督宗教和一些残破不全的城市。然而,在欧洲社会重建中,拥有高度文明进展的基督宗教对于当时尚处于文明低级阶段的蛮族进行了反征服。其结果,占领者和被占领者在信仰基督宗教上达到了和谐与共鸣。
史料二 封建割据制约了商业的发展,领主之间的私战导致了社会的不安定。因此,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消除封建割据,在政治上实现国家的统一,(必须)建立以王权为代表的中央集权的政府……王权也就理所当然地被推到了权力的中心。
(1)根据史料一,分析基督教在西欧社会秩序重建中的作用。
(2)根据史料二,指出王权与教权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参考答案:
1.B
【详解】据材料“13至14世纪时,西欧普通的骑士逐渐走向贫困化,无钱购置装备的骑士只能去租用盔甲。由于需要的人很多,社会上还出现了向骑士出租盔甲的商铺和商人”并结合所学可知,骑士是中世纪欧洲封建主阶级的下层,以服兵役和尽义务为条件,从国王或大领主那里获得封地、封号。据此可知,材料反映骑士阶层的衰落,是欧洲封建庄园经济衰落的具体表现,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骑士阶层衰落过程,正是欧洲专制王权加强的时期,排除A项;16--19世纪是近代民族国家形成时期,排除C项;13--14世纪是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2.B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西欧封建社会封君封臣确立关系的仪式,反映的是封君封臣制度,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农奴制度、不断强大的王权、城市自治运动,排除ACD项。故选B项。
3.A
【详解】根据“他们把原材料分发给农户,农户按要求加工,经营者付给农户报酬收回产品,他们再将产品运往远方的市场销售”可得出材料反映出当时西欧的农村地区出现了雇佣关系,说明商业资本扩张到农村地区,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不是契约,排除B项;根据材料“西欧国家的一些经营者走出城市到农村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可知,材料强调的是经营者扩大农村市场,没有体现封建主和市民的关系,而且市民属于城市中的阶层,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到人口流动与市场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
4.A
【详解】从材料可知,中世纪初期的欧洲采邑、庄园制由军事组织转化而来,表明当时欧洲的封建势力具有割据性,A项政权;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B先;材料体现的是欧洲的封建势力具有割据性,C,D两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D项。故选A项。
5.A
【详解】根据题干教会拥有大量土地,并且占有和控制大量的农奴,体现了教会的封建剥削的形式,教会同时也是欧洲的封建主,A项正确;欧洲封建制的支柱是庄园经济,排除B项;题干并未体现教会对人性的束缚,排除C项;题干中强调的是教会控制的农奴并非农民,排除D项。故选A项。
6.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中世纪后期黑死病的流行一定程度为妇女走出家庭,融入社会提供了契机,反映了妇女的自立自强和对经济独立的追求,为中世纪后期城市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D项正确;虽然妇女经济地位有所提高,但实现了男女平等、成为纳税的主体不符合事实,排除A、B两项;传染病带给社会的主要是痛苦,推动社会的发展是客观方面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7.D
【详解】根据材料中“建有住宅、教堂、磨坊、马厩、仓库等设施”“设总管、管家监督依附农和奴仆的劳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了中古时期西欧庄园的经济功能和政治功能,D项正确;具有自然经济特征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带有较强的政治独立性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松弛”的说法与材料中“监督依附农和奴仆的劳役”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8.D
【详解】据题意可知,法国国王的赋税收入逐渐超过传统的地租收入,赋税收入的增长则得益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这样国王才能征收更多的赋税,D项正确;法律不断完善、王权加强和市民阶层的壮大在14世纪中叶以前就已经出现,不是赋税收入不断上涨的主要原因,排除ABC项。故选D项。
9.A
【详解】据题意可知,基督教认为作恶的人会坠入地狱而善良的人会升入天堂,这就是教导信徒要做善良的人而不要作恶,由此说明基督教发挥了教化信徒的功能,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基督教在教化信徒方面的功能,并不是在维护封建王权和迎合宗教改革的需要,排除BC项;基督教是宗教,它不可能促进理性主义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
10.B
【详解】根据材料“日耳曼人的生命活力和基督教的神秘主义成了时代最强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代应为中世纪的欧洲,中世纪的欧洲盛行庄园经济,庄园是在领主统治下,形成的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为领主提供劳役是佃户的基本义务,在庄园经济中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长期占主导,B项正确;中世纪的欧洲公民间接参与国家管理,A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自17世纪起,在普通法和衡平法之间经历了相互冲突又相互作用的过程,在18世纪到19世纪,英国法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在这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了形成了今天的普通法,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在基督教的神权统治下,教会不支持国王加强中央集权,完成统一事业,所以中世纪的欧洲并未建立相对完备的中央集权体制,排除D项。故选B项。
11.A
【详解】根据材料“根据地租要求地主负担不同数量的军种,大封建地主应供给整队的人员......交不出人则处以罚金”可知,英法百年战争初期,英国国王按照传统招不到远征服役的骑士,不得不进行硬性的规定,说明封君与封臣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问题,封臣不再自愿履行其义务,封君封臣制度逐渐走向衰落,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庄园经济崩溃的信息,排除B项;中央集权国家形成,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民族意识逐渐觉醒,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12.B
【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欧洲中古时代晚期,随着港口城市的发展,信用制度和保险制度的兴起与发展,这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奠定基础,B项正确;“避免了”的说法绝对化,排除A项;新航路的开辟引发了西欧的价格革命,排除C项;材料与欧洲殖民扩张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3.A
【详解】封建的中世纪,王权软弱,权力分散,国王作为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被视为最高的领主,拥有高于一般封臣的权力,成为中世纪后期王权加强的重要历史条件,A项正确;教俗二元体制注重从人身到灵魂的双重控制,其中封建采邑制和城市行会制度则成为中世纪重要的人身依附制度,基督教会则以“原罪说”构建起对人的心灵控制体系,材料中并未体现教会对世俗世界的心灵控制,排除B项;促进了市民阶层增大的因素是城市和工商业的发展,排除C项;15、16世纪君主专制形成后才出现封建贵族依附王权,排除D项。故选A项。
14.(1)原因: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农业的发展进步);人地矛盾突出;商品经济发展;农奴逃往城市。
影响:推动商品经济发展;促进市民阶层兴起;形成自由平等观念;推动文化教育发展;推动人文精神发展,为文艺复兴创造了有利条件。
(2)特点: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速度快、规模大;有着自发性,政府较少干预;城市化分布区域不均;人口流动推动城市化发展。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一“从11世纪开始,英国农业技术持续进步,但耕地数量有限,而人口却持续增长。……为了缴纳高昂的税收,大部分的农民开始出售更多的农产品以换得现金。这就打开了农产品和手工艺品的贸易模式新局面。”可推出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农业的发展进步)和人地矛盾突出;商品经济获得发展;根据材料一“同时,大量农奴逃往城市。”可推出农奴逃往城市。影响:根据材料一“经济的发展需要工商业者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城市是现代大学教育的发源地。工商业活动也加深了对世俗生活和今生幸福的理解。”并结合所学可知,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市民阶层兴起;形成自由平等观念;推动文化教育发展;推动人文精神发展,为文艺复兴创造了有利条件。
(2)特点:根据材料二“英国近代的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革命进行的。从1750年到1850年间,英国的城市化水平从10%提高到了50%。”和材料二“1861年,全英国就已经有16个城市人口超过了10万。到了1911年,人口过10万的城市增加到了42个。”可推出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速度快、规模大;人口流动推动城市化发展;根据材料二“英国的近代城市化运动并无先例可循,此时的英国又是处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政府多奉行自由放任的政策,对经济并不干预,对城市建设也没有规划。”可推出有着自发性,政府较少干预;根据材料二“这样的城市化发展就产生了区域的非均衡性。”可推出城市化分布区域不均。
15.(1)改革内容:颁布新法典;改组中央机关;实行“特辖领地制”,打击大贵族。
影响:巩固和强化了中央集权,使俄国能够以一个统一强大的国家出现。
(2)表现:经济情况糟糕;工人罢工;水兵起义;农民不满。(任答三点)
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引发经济和政治危机。
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
影响: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3)主题:根除德国的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加强世界各国合作,维护世界和平。
评价:雅尔塔体系以建立和维护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提倡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共处与合作。但是,它也是大国相互妥协的产物,带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严重损害了一些国家的利益。
【详解】(1)内容:根据材料“国家的崛起是伴随着适应环境变化的制度创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自上而下的改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伊凡四世改革的内容,颁布新法典,改组中央机关;根据材料“在打击旧的封建王公势力,加强沙皇专制王权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使俄国能够以一个统一强大的国家出现”可知,实行“特辖领地制”,打击大贵族。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巩固和强化了中央集权,使俄国能够以一个统一强大的国家出现。
(2)表现:根据材料“苏俄的经济情况极为糟糕,1921年春,在彼得格勒、莫斯科等城市发生城市工人罢工和抗议游行”可知,经济情况糟糕,工人罢工;根据材料“更严重的是,2月28日发生喀琅施塔德水兵叛乱”可知,水兵起义;根据材料“叛乱的水兵大多来自农村,反映了农民是何等不满。”可知,农民不满。原因:根据所学知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引发经济和政治危机。政策:结合所学知识,为缓解这一困局,苏俄政府开始推行新经济政策。影响:根据所学知识,新经济政策的推行,有利于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3)主题:根据材料“消灭德国的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要确保德国绝不能够再扰乱世界的和平......所有一切爱好和平的各国人民密切而继续的合作,以防止侵略并消除政治上、经济上和社会上的战争原因”可知,根除德国的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加强世界各国合作,维护世界和平。评价:结合所学知识,雅尔塔体系以建立和维护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提倡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共处与合作。但是,它也是大国相互妥协的产物,带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严重损害了一些国家的利益。
16.(1)变化:从下层人民反抗罗马统治的宗教组织发展成为维护罗马帝国统治的思想工具。原因:罗马帝国镇压人民的反抗;统治阶层的加入影响基督教的发展;基督教的发展适应了维护罗马帝国统治的需要;罗马统治者的扶持。
(2)教会学校:服务宗教神学,培养虔诚信徒;维护基督教的精神统治。城市学校:助推城市发展,促进商品经济繁荣;推动高等教育发展;推动文化普及和文艺复兴(思想解放运动)兴起;促进资本主义发展和社会转型。
【详解】(1)变化:根据材料一中“基督教一开始就反对罗马的统治,仇视富人,号召教徒过清贫的生活”“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颁布《米兰敕令》,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392年,狄奥多西一世颁布法律,规定基督教为罗马帝国唯一合法的宗教(即罗马国教)”可知,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从下层人民反抗罗马统治的宗教组织发展成为维护罗马帝国统治的思想工具。原因:根据材料一中“遭受了罗马帝国多次镇压”可知,罗马帝国镇压人民的反抗;根据“一些奴隶主贵族、富人和军官的加入”可知,罗马帝国统治阶层加入影响基督教的发展;根据“基督教在教义上、组织上和仪式上变得复杂起来”“罗马帝国统治阶级内部也有一部分人逐渐认识到基督教对争取民众和加强统治的重要性”可知,基督教的发展适应了维护罗马帝国统治的需要和罗马统治者的扶持。
(2)作用:根据材料二中“教会是唯一设有学校的地方。教育目的是为宗教神学服务,培养对上帝度诚、忠于教权的教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教会学校服务宗教神学,培养虔诚的信徒,维护基督教的精神统治。根据“(城市)学校注重本族语和计算的教学,着重学习生产和业务知识,为本行业培养人才”可知,城市学校为城市兴起和商业发展培养人才,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根据“促成了以巴黎大学为代表的中世纪大学的产生”可知,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根据“反映了萌芽时期资本主义生产的需要,打破了教会对学校的垄断,对欧洲文化的普及起到推动作用,并为文艺复兴运动准备了条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城市学校推动了文化教育的普及和文艺复兴(思想解放运动)的兴起,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和社会转型。
17.(1)基督教为当时生活在蛮族统治下的西欧各族人民提供了共同的宗教信仰和人生信条,使得“占领者和被占领者在信仰基督宗教上达到了和谐与共鸣”,推动了西欧社会秩序的重建。
(2)趋势:教权由盛转衰,依附于世俗政权,王权逐步加强。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国家统一稳定的需要。
【解析】(1)
作用:根据材料“领者和被占领者在信仰基督宗教上达到了和谐与共鸣”可知基督教为当时生活在蛮族统治下的西欧各族人民提供了共同的宗教信仰和人生信条,使得“占领者和被占领者在信仰基督宗教上达到了和谐与共鸣”,推动了西欧社会秩序的重建。
(2)
趋势:根据材料“王权也就理所当然地被推到了权力的中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教权由盛转衰,依附于世俗政权,王权逐步加强。
原因:根据材料“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消除封建割据,在政治上实现国家的统一”可知商品经济的发展;国家统一稳定的需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