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大单元教案】宋元大单元学习2——重文轻武话北宋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下大单元教案】宋元大单元学习2——重文轻武话北宋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10 08:57: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下大单元教学设计】
宋元大单元学习2
重文轻武话北宋——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单元分析与大单元设计建议】
宋元时期的表层主题有二,一为民族关系发展,一为社会变化,暗藏的主题为中原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本单元的8节课内容便是围绕这两个主题来编撰的,其中第6课讲北宋的统治和重文轻武的政策,第7课讲北宋和辽、西夏之间的战和关系发展,第8课讲金的崛起和南宋偏安,第9课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方面展现了宋代经济的繁荣发展,第10课和11课讲述了蒙古的崛起,元朝的统一和元朝对民族交融、边疆治理的贡献,第12课和13课从都市生活、文化科技和中外交通等方面展现了宋元时期的社会变化和历史贡献。
其中,6-8课加上10-11课讲述的是辽宋夏金元等政权的对峙与民族关系的发展,9课加上12-13课,与宋元时期的社会变化有关。
在进行大单元整合学习时,不必打破课与课之间的界限,但是可以通过简单调整课节的顺序,围绕单元主题进行重组,前5个课时围绕“民族关系发展”来学习,完成6-8课的学习后,暂时跳过第9课,开始10和11课的学习;完成宋元政治史的学习后,后3个课时围绕“社会变化”学习,回过头来学习第9课与12-13课。
【课时目标与单元目标】
【课时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重点:北宋在军事、政治和经济上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北宋政治重文轻武的表现与影响;王安石变化的措施与影响。
难点:北宋在军事、政治和经济上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北宋政治重文轻武的表现与影响。
2.核心素养目标
时空观念 通过“北宋形势图”了解北宋在政治上的局部统一。
唯物史观 通过分析宋朝加强中央集权与重文轻武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以及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认识到事物变化的本质。
家国情怀 从范仲淹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中感悟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变革精神。
【大单元教学目标】
2022新课标要求如下:认识北宋面临的新形势,了解辽、宋、西夏的并立与北宋强化中央集权和重文轻武的政策;通过了解宋金之战、南宋偏安和南方地区的经济繁荣,知道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进一步南移;通过了解蒙古兴起和元朝统一,设立行省、宣政院等制度,知道西藏在元代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理解元朝统一对中华民族进一步交融的重要意义;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城市和商业发展、科技创新、文学艺术成就和对外交流,认识宋元时期繁荣的经济、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通过岳飞、文天祥等人的英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通过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外传,认识中国古代的重要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在大单元主题上,应该掌握这一时期的政治变化与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社会变化的表现。
在学习“民族关系发展”这一主题时,应该通过对6、7、8、10、11课的学习,认识北宋面临的新形势,了解辽、宋、西夏的并立与北宋强化中央集权和重文轻武的政策,通过了解宋金之战、南宋偏安……通过了解蒙古兴起和元朝统一,设立行省、宣政院等制度,知道西藏在元代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理解元朝统一对中华民族进一步交融的重要意义。
在学习“社会变化”这一主题时,应该通过对:9、12、13课的学习,了解南方地区的经济繁荣,知道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进一步南移,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城市和商业发展、科技创新、文学艺术成就和对外交流,认识宋元时期繁荣的经济、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通过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外传,认识中国古代的重要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注重学习英雄人物事迹,感悟中华民族精神,通过8课中岳飞和10课中文天祥的英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
【大单元学习规划】
计划用10个课时完成本单元的大单元学习,具体安排如下:
其中第1课时与第10课时为大单元学习导言和总结,课程安排紧张的老师可以略过第10课时,但是第1课时不建议跳过,我认为大单元教学的前提,就是要在开始学习前,尝试培养学生对大单元大概念的认知,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
【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展示大单元学习规划和课件标题,展示本课时的学习内容,列出学习目标,通过一目了然的课时规划和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因为本单元的每课时都是完整的一节课,所以可以利用好每课前面的序言,引导学生了解本节课学习重点。
二、新课讲授
温故知新:从五代十国到北宋建立
师:带领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梳理唐宋兴衰更替,建立历史更迭的概念。
生:回顾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对唐朝统治的影响,回顾五代十国的更迭,为接下来宋朝的建立奠定历史背景。
知新学习一:北宋的建立
师:通过温故知新,引导学生回顾了五代十国的更迭与特点,引出宋朝的建立这一学习内容。通过设问引导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学教材28页的内容,了解北宋的建立。
生:自学教材28页的内容,根据老师的设问,梳理出北宋建立的相关知识。
知新学习二: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师:通过强调五代十国的动荡和北宋的局部统一,引起学生的好奇,进而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这一内容,并首先从大概念上,引导学生梳理出北宋从军事、政治、经济等大方面加强中央集权。
生:泛览教材,跟随老师的引导,总结出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大方面。
师:设问问题2,通过回顾唐末以来武将跋扈的情况,引导学生思考宋太祖会如何从军事方面强化中央集权。
生:阅读思考,总结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军事措施,了解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
师:设问问题3,解决了武将威胁地位的问题后,宋太祖又把集权的目光看向了中央的宰相,面对理应掌握中央行政的丞相,宋太祖又会怎么做呢?
生:阅读总结,了解宋太祖如何在中央削弱相权。
师:扩展补充,分享从秦朝设立丞相以来,丞相权力和数量的变化,帮助学生理解宋太祖削弱相权的措施。设问问题4,解决了中央宰相权力过大威胁皇权的问题后,宋太祖下一步会怎么做呢?
生:阅读教材30页的内容,了解宋太祖在加强中央集权的过程中是如何安排地方的。
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材料研读】,和学生一起,通过文字史料了解通判的权力。
生:阅读文字史料,总结通判权力,理解宋太祖是如何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的。
师:设问问题5,从军事、政治上加强了中央集权后,宋太祖会忽视经济这个基础内容吗?
生:阅读总结,了解宋太祖在经济方面是如何削弱地方,强化中央集权的。
师:补充转运使这一职务,展示文字史料,帮助学生了解宋朝的政治。逐步完成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学习后,通过列表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宋太祖这些措施的利弊。
生:通过思考对比,理解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短期益处和长远弊端。
知新学习三:北宋政治的特点——重文轻武
师:通过前面的铺垫,引导学生总结宋朝政治的特点——重文轻武。
生:发现宋太祖对武将的忌惮和压制,对文臣的重用,总结出宋朝重文轻武的政治特点。
师:凡事有果必有因,通过问为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宋朝为何重文轻武。
生:思考宋朝重文轻武的原因。
师:引导学生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原因,然后以“轻武”和“重文”两大概念来对这部分学习内容进行分解,引导学生详细学习。
生:通过阅读对比总结,首先从大概念上总结出宋朝的重文轻武主要分为“轻武”和“重文”,为后续了解具体表现做准备。
师:设问2,引导学生围绕“轻武”进行阅读思考,找出宋朝“轻武”的具体表现。
生:阅读教材30页,总结宋朝“轻武”的具体表现。
师:结合【材料研读】中的“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补充宋朝历史上著名的“东华门唱名(中科举)才是好汉”,与唐朝的“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豪杰一丈夫!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作对比,让学生通过诗句感受唐的尚武和宋的轻武,引导学生思考这种区别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生:从诗句中感受唐宋的不同,思考轻武会产生的后果。
师:引导阅读阅读教材30页【相关史事】,通过材料分析宋朝轻武的本质和产生的影响。
生:阅读【相关史事】,总结宋朝“轻武”产生的弊端。
师:补充宋朝的“三冗”问题:三冗是冗兵、冗员、冗费的简称,意思是说宋朝花了多余的钱,养了多余的官员和士兵,这是宋朝重文轻武、强化中央集权的恶果。
生:通过分析宋朝“轻武”的原因与弊端,正确认识建设国防的重要性。
师:通过一段滑稽的文字,补充宋朝阵图微操的搞笑本质。(这段是课堂进行到一半左右时用来调节课堂气氛,同时补充课文内容的,如果授课时间紧张,或者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可以跳过)
(在中国历史上,最重视阵图的朝代莫过于宋朝。皇帝事先设计好阵图交给将领,到前线按照这个阵图扎营、列阵出战,不许有一点儿的改变。皇帝制定阵图的时候,完全不考虑当地的气候情况、山川险要、兵要地志,完全想当然。
比如兵书上有这么一个阵,我觉得这个阵可以破骑兵,马上就画好了给前线将土,用这个阵图,去跟敌人作战。统帅拿着阵图上了前线,打开一看, 傻眼了:皇上让我扎营的地方是一条河啊 怎么办 将士们都在水里泡一晚上 您是按照哪朝的地图,给我布的这个阵图啊 按照郦道元《水经注》 这不行啊,这么多年过去,河改道了。皇上布阵图时不看这个,他哪知道河改道了,他没上前线,他就给设置这么一个图。怎么办 问监军。监军大人,您看,咱真的在河里泡着吗 监军说这事我做不了主,快马请旨,问皇上,我们今天晚上是在河里泡着吗 没等快马到东京汴梁,这一宿就过去了, 谁知道大军这一晚上在哪儿待着。
统军大将都真的按照阵图打仗吗 监军不懂,你大将得懂啊,你就真按这个阵图打仗啊 真按这个阵图打!为什么真按这个阵图打啊 打败了没有我的罪过,我是按照皇上您的吩咐来的,没有半点儿违拗之处。您让我在河里泡着,我就在河里泡着,至于在河里泡着对土兵的身体有什么影响,那不关我的事,遵旨是最重要的。所以我按照这个阵图打,打败了没罪过,打胜了那当然天子圣明,大家俱有封赏,一块儿高兴。
如果统帅改变了阵图,胜了还好说,如果要是败了的话,一干人等是要掉脑袋的。有一次宋军跟党项打仗,改变阵图,也打了胜仗,但是没有抓住党项的首领,太宗耿耿于怀。打赢了,我早料到了,为什么没能逮住敌人的头领呢 因为你们没按照我的阵图来,所以绝不封赏。您听,这个阵图实在是害人不浅!
阵图微操,运筹于庙堂之上,败敌于转瞬之间,年年岁岁送岁币。)
生:了解宋朝阵图微操的奇葩之处。
师:学习过“轻武”后,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31页内容了解宋朝“重文”的表现和影响。
生:再次认识科举制的发展,了解宋朝“重文”的表现和影响。
师:补充韩琦的“名句”——东华门唱名者方为好汉,解释东华门是宋朝科举后张榜的地方,说明东华门唱名指的是考过科举,以此来展示宋朝对科举的重视,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宋朝重视科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生:总结宋朝重视科举制产生的积极影响。
师:补充宋真宗赵恒的《劝学诗》,侧面展现宋朝对科举和教育的重视。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宋真宗赵恒《劝学诗》
生:从教材内外了解宋朝对科举制和教育的重视。
师:当学习基本了解宋朝“重文”的积极影响后,点出宋朝军事孱弱的事实,再次引导学生思考宋朝“重文轻武”的弊端,为接下来要学习的变法改革做铺垫。
生:全面认识宋朝重文轻武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知新学习四:宋朝的变法改革
师:分析宋朝重文轻武的利弊后,通过设问引导学生思考,面对日益严重的弊端,宋朝会选择躺平坐以待毙吗?首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32页【知识拓展】寻找答案。
生:阅读【知识扩展】,了解范仲淹和“庆历新政”。
师:引导学生总结出范仲淹“庆历新政”的相关内容,在总结影响时,根据“开北风改革风气之先,是王安石变法的前奏”,引导学生继续学习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生:了解“庆历新政”,学习王安石变法。
师:为了全面了解王安石变法,与前面所学连贯,首先引导学生寻找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生:了解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为宋朝政治弊端严重:行政效率低下,对外战争屡战屡败,财政入不敷出,土地兼并剧烈,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与前面所学对应起来,认识到变法的必然性。
师:通过设问的方式,引导学生逐一掌握王安石变法的时间、人物和目的。
生:学习王安石变法的相关知识点。
师:最终,重点学习王安石变法涉及的方面和具体内容,分析这些措施会产生的影响。
生: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内容,知道这些内容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师:回顾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等内容和影响,以及商鞅的结局和北魏后来的更迭,引导学生去寻找王安石变法的效果和结局。
生:知道王安石变法起到的效果和最终失败的结局,以及失败的原因。
师:最后创设情景,司马光的“看我砸缸,啊不,看我尽废新法!”和王安石的“文人误国啊,司马缸!”结束本节课的学习,同时留下悬念,为后面两课宋朝的屡战屡败和灭亡埋伏笔。
生:更全面了解司马光其人。
三、总结与练习
总结挖空回顾
师:以一段话总结本节课所学,设置重点挖空,帮助学生串联本节课所学内容,检验学习成果。
生:总结回顾,检验成果。
师:展示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建立结构化概念,同时根据思维导图预告下一课时的学习内容。
练习巩固:6道中考真题
1.(2021·黑龙江绥化·6【改编】)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北宋政权的是( ),时间是( )
A.朱温,907年
B.赵匡胤,960年
C.朱温,960年
D.赵匡胤,907年
2.(2022·江苏盐城·3)宋初,大臣赵普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此建议针对的问题是
A.农民起义
B.积贫积弱
C.外族入侵
D.君弱臣强
3.(2022·四川德阳·14)宋太祖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后来又在州级机构中另设一官职,与州长官同签文书,用以分散长官权力。当时另设的官职是
A.转运使 B.刺史
C.按察使 D.通判
4.(2022·湖南郴州·5)宋朝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科技发达,但在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多次失败,这与其实行的治国政策有关。下列选项最能反映宋朝治国政策的是
A.宁为百夫长,不作一书生
B.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
C.文臣不爱钱,武将不惜死
D.做人莫作军,做铁莫作针
5.(2022·湖南株洲·4)下图是张敏同学优势的学习笔记,依据笔记判断他学习的内容是( )
目的:防止武将专横跋扈
内容:①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②注重发展文教事业
影响:①扭转了尚武轻文的风气②有利于政权的稳定
A.诸侯争霸 B.独尊儒术
C.闭关锁国 D.重文轻武
6.(2022·山东临沂·5)宋代大幅度增加了科举取士的名额,确立了三年一次的考试制度。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这种情况告诉我们
A.考试选拔官吏的办法发生了根本变化
B.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
C.科举制度在宋代和明代都进行了改革
D.元朝近百年间一直没有实行科举考试
【参考答案】BDDDDC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